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随着新教材的大力推广,广大数学教师们不断地在进行探索实践,力求能找到一种适合教材、适合学生,能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学效率的学习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当然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但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如何来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形成一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在平时教学中,发现数学课堂中也可以让学生动笔涂涂画画,把抽象的数学用具体的图形表示出来,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一、数学与图形相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尤其是低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存在很多的不适应,如何来更持久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想学,爱学。老师不妨可以让它们动笔来画一画,在看似不经易地涂画中,却学会了知识。
曾听过特级教师徐斌给二年级小朋友上“鸡兔同笼”,刚一看这课题,脑中闪过的疑问是这个内容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学会吗?带着这种疑问听完了整堂课,不由从心里佩服名师的教学水平。在整堂课中,徐老师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小朋友动笔画,用一个简单的圆形来代替动物的头,用两根竖线来表示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多了或少了可以马上就改。画完后选取部分作品加以展示,并请作者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很好地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
整堂课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充满了兴趣,学得兴致勃勃,丝毫也看不出由于内容的难度而带来的疲倦感。就在简单的画的过程,他们对鸡兔同笼中“几个头、几只脚”有了一个最基础的认识,对这类题目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有趣。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多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感觉,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更精彩。
二、数学与图形相结合,寻找关系
把数学与图形相结合,还可以用图形来揭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弱,对一些解题方法的理解存在较大困难。这时,老师不妨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联想,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最终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理解方法的实质。
例如:三年级上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出妈妈买一套衣服用了多少钱?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用倍比方法解答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这时,线段图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画出下面的图:
借助线段图的直观作用,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1+3=4,28×4=112”的意思,根本不需要老师再多加解释。当求第二个问题:上衣比裤子多多少钱?大部分学生就列出了“3-1=2,28×2=56”的算式。就这样,借助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比方法也就在轻松之中迎仞而解了。
三、数学与图形相结合,突出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有时,解答一道题目,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一下找到这问题的重点,能否找到问题的重点之处,是学生能不能顺利解答题目的前提。而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仅仅依靠学生在脑子中的想象,学生考虑问题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周密,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性。这时,老师也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来画一画。以画促思。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题。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有这么一道题:把两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不出所料,有些学生脱口而出“40厘米”,再问问那些没回答的学生,虽然感到有一点疑问,但又说不出究竟在哪儿?
的确,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光凭想象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一定困难的。看到学生陷入了困惑状态,我轻轻提醒一句:你把图画出来看一看呢?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动笔,不一会,只听见下面有人叫:“不是40厘米。”“不是40厘米。”……响应的学生越来越多。,刚才的疑问也在动笔画的过程中解决了。
要求拼割图形的周长,重点是要弄清周长由哪几条边构成。如果光凭想象,学生的考虑一定会出现不周全,这时,通过简单的草图,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图形的直观形象相结合,不失为一种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数学与图形相结合,体现美感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们总是把数学和枯燥联系在一起,实质上,数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具有种种美感。在新教材中,这种数学的美处处存在着。就如教材中的各种鲜艳逼真的情境图,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尤其是新教材第六册新增的“平移和旋转”和“轴对称图形”这两单元的内容,更是让大家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在教学“美丽的花边”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好多现实生活中的花边,如衣服花边,板报花边,装潢设计中的花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综合观察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方法、效果就理解得更清晰了。再要求自已设计两条花边时,那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那些美丽的作品让我也不由不感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很好地激发了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
总之,数学的学习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才能使他们有更多的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更使他们的身心获得了和谐、有效的发展。
一、数学与图形相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尤其是低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存在很多的不适应,如何来更持久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想学,爱学。老师不妨可以让它们动笔来画一画,在看似不经易地涂画中,却学会了知识。
曾听过特级教师徐斌给二年级小朋友上“鸡兔同笼”,刚一看这课题,脑中闪过的疑问是这个内容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学会吗?带着这种疑问听完了整堂课,不由从心里佩服名师的教学水平。在整堂课中,徐老师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小朋友动笔画,用一个简单的圆形来代替动物的头,用两根竖线来表示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多了或少了可以马上就改。画完后选取部分作品加以展示,并请作者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很好地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
整堂课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充满了兴趣,学得兴致勃勃,丝毫也看不出由于内容的难度而带来的疲倦感。就在简单的画的过程,他们对鸡兔同笼中“几个头、几只脚”有了一个最基础的认识,对这类题目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有趣。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多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感觉,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更精彩。
二、数学与图形相结合,寻找关系
把数学与图形相结合,还可以用图形来揭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弱,对一些解题方法的理解存在较大困难。这时,老师不妨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联想,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最终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理解方法的实质。
例如:三年级上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要求出妈妈买一套衣服用了多少钱?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用倍比方法解答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这时,线段图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画出下面的图:
借助线段图的直观作用,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1+3=4,28×4=112”的意思,根本不需要老师再多加解释。当求第二个问题:上衣比裤子多多少钱?大部分学生就列出了“3-1=2,28×2=56”的算式。就这样,借助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比方法也就在轻松之中迎仞而解了。
三、数学与图形相结合,突出重点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有时,解答一道题目,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一下找到这问题的重点,能否找到问题的重点之处,是学生能不能顺利解答题目的前提。而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仅仅依靠学生在脑子中的想象,学生考虑问题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周密,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性。这时,老师也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来画一画。以画促思。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题。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有这么一道题:把两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不出所料,有些学生脱口而出“40厘米”,再问问那些没回答的学生,虽然感到有一点疑问,但又说不出究竟在哪儿?
的确,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光凭想象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一定困难的。看到学生陷入了困惑状态,我轻轻提醒一句:你把图画出来看一看呢?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动笔,不一会,只听见下面有人叫:“不是40厘米。”“不是40厘米。”……响应的学生越来越多。,刚才的疑问也在动笔画的过程中解决了。
要求拼割图形的周长,重点是要弄清周长由哪几条边构成。如果光凭想象,学生的考虑一定会出现不周全,这时,通过简单的草图,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图形的直观形象相结合,不失为一种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数学与图形相结合,体现美感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我们总是把数学和枯燥联系在一起,实质上,数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具有种种美感。在新教材中,这种数学的美处处存在着。就如教材中的各种鲜艳逼真的情境图,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尤其是新教材第六册新增的“平移和旋转”和“轴对称图形”这两单元的内容,更是让大家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在教学“美丽的花边”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好多现实生活中的花边,如衣服花边,板报花边,装潢设计中的花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综合观察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方法、效果就理解得更清晰了。再要求自已设计两条花边时,那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那些美丽的作品让我也不由不感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很好地激发了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
总之,数学的学习不拘形式,灵活多变,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才能使他们有更多的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更使他们的身心获得了和谐、有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