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一直记得唐放,不是因为仰慕,亦不是因为他曾经多么偏爱于她。事实上,他差一点就忘记了曾经有过她这样一个学生。
她只做了他很短一段时间的语文课代表,是前一任课代表闹情绪,非要辞职不做,她才被他点了名,接过这一相当于秘书的职务。她那时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女生,对于他的那种豪放不羁,丝毫不能理解,只是隐约觉得他与一般安分守己的老师是不一样的。他喜欢写诗,常常在下班后,别的老师都回家吃饭时,在洒满夕阳的办公室内伏案写作。他的字龙飞凤舞,所以为了投稿时编辑可以看清,他会让她帮忙在方格稿纸上抄写一份,而后再装入信封,投到邮局门口的绿色信箱里去。她不知道那些文字,究竟会不会被编辑们仔细地阅读,她总怀疑她帮助投出去的那些稿件全都石沉大海,因为她从未听他提起过它们的命运。而且那时的他,特别凶地抽烟,蹲在办公室门口的台阶上,她每次去办公室取批改好的作业,看到他蹲在那里抽烟的姿势,总是莫名其妙地觉得难过,似乎那一刻的他,是个无人领取的迷路的孩子。
他还饮酒,常常喝得半醉,忘了该上的课。她便去喊他,绕大半个校园,在家属区最后一排红砖青瓦的房子后面,轻轻敲打他的窗户,叫他起床。有时候会恰好碰到他与妻子吵架,鸡毛蒜皮的小事,大约是因为经济上的困窘。这当然是她猜测的,因为后来她无意中看到他的妻子,在食堂里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卖自己做的饼或者粥饭。冬天的早晨,天还很黑,她透过路灯,看到他的妻子在窗口里探出头来,将饭交给学生,又哆嗦着手,收好零碎的钞票,那时的她,突然明白为何他会蹲在地上,而不是放眼四望去看这个世界。
但这样黯淡的生活,依然掩不住他的横溢才华。她毕业的那一年,听说他的文字,开始在全国的各大报纸上频繁出现。她偶尔看到,依然是熟悉的那种沉郁和忧伤,犹如他上课时,时常会在学生的读书声里走神,似乎是在想着渺远的心事,又似乎什么也没想,只是惆怅窗外那片即将凋零的樱花。
她那时晚熟,一心只顾着埋头学习,丝毫没有像别的女生那样,热烈关注着诗人气质的他,所以毕业的时候,她考入当地最好的高中,而且语文得了最高的分数,却并没有想起去给他致一声谢,或者送一张小小的卡片。
这一过就是十几年。这一程漫长的人生里,她历经了闪婚闪离,还去国外走了一圈,回来后换了几次工作,最终在北京一家待遇不错的科研单位谋得一个算是长久稳定下来的职位,而且,因为科研成绩,她被许多家媒体争先报道。而关于他的消息,只是从同学口中,偶尔得知他终于辞了职,去了上海,听说在一家声名很盛的晚报。
如果没有他的来信,她想这个叫唐放的男人,将永远消失在她的视野之中。那封来信,没有署名,只是说最近看了她的一篇报道,为她所做出的成绩感到欣慰。她经常收到陌生的仰慕者的来信,所以权当是同样的一个青睐者,只轻松几个字,便回复了此信。此后这样简短的信件,她又陆续收到过几封,直到其中的一封里,他突然说:那时你是一个多么柔软的孩子,每一次在教室里看到你,都觉得像一尾小小的鱼,我不知道谁能够温暖地保护你。她读到这里,才突然间猜测,写信来的这个人,有可能是他。
此后的一个星期,她一直执拗地寻找并确认着这个陌生的来信者,便是唐放。她用百度将他的信箱搜索出来,看到一些散落的剧本、连载的小说、短篇的评论,所有的署名,都是隐匿的,不知道是不是他,还是另外的一个人。可是,她还是在搜索到那个紧跟着信箱的MSN号码后,立刻去加了他。
那边竟是很快地通过了,而且,他还在线。她语气里带着一股子想要得知结果的急迫,匆忙地问他,是不是唐放。她一连问了四次,都没有得到他的任何回应。她不死心,一遍遍地回忆那些与他有关的细节,告诉他同学录上,曾经有许多学生,都怀念他写过的诗歌,或者发表的文字;告诉他听来的那些与他有关的消息,又问他是否依然待在上海,还是去了其他的城市;告诉他自己以及那些他教过的学生华丽的生活。她觉得自己近乎一个喋喋不休的老人,在这里与一个回忆中相关的人,絮叨那些过往,并为过去编织出一个瑰丽的而今。可是网络那边的他,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回复她一个字。似乎,那边根本就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她终于通过层层关系,打通了一个依然在那所中学任教老师的电话,又装作漫不经心地,聊起了他,然后便惊讶地得知,唐放在辗转了许多城市之后,曾经试图回到当地的那所中学,可是却因为再一次与领导闹翻而被免职,之后便一直待业在家,靠在马路边上做一些时刻提防城管严查的小生意维持生计,他依然写诗,或者小说,依然抽烟喝酒,而且比从前更甚。他断绝了与许多过去友人的来往,成为那个小城里一个近乎颓废无用的男人。
她终于止住了继续询问MSN上那个头像忧郁的男人究竟是不是唐放的脚步,也不再费力地去网上搜索一切关于唐放的信息。她想其实他在网上的闭口不言,包括在她认出他后,再也没有回复过她只言片语的沉默,就已经证明了他的落魄和无助。继续寻找,满足的是她的好奇,刺伤的却是他不堪一击的灵魂。
她想,让唐放在俗世生活里安静地吸一支烟,或者饮一杯酒,才是给予一个曾经热情奔放,而今却穷困潦倒的诗人,最真诚的怀念。
编辑 / 孙鲁宁
她只做了他很短一段时间的语文课代表,是前一任课代表闹情绪,非要辞职不做,她才被他点了名,接过这一相当于秘书的职务。她那时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女生,对于他的那种豪放不羁,丝毫不能理解,只是隐约觉得他与一般安分守己的老师是不一样的。他喜欢写诗,常常在下班后,别的老师都回家吃饭时,在洒满夕阳的办公室内伏案写作。他的字龙飞凤舞,所以为了投稿时编辑可以看清,他会让她帮忙在方格稿纸上抄写一份,而后再装入信封,投到邮局门口的绿色信箱里去。她不知道那些文字,究竟会不会被编辑们仔细地阅读,她总怀疑她帮助投出去的那些稿件全都石沉大海,因为她从未听他提起过它们的命运。而且那时的他,特别凶地抽烟,蹲在办公室门口的台阶上,她每次去办公室取批改好的作业,看到他蹲在那里抽烟的姿势,总是莫名其妙地觉得难过,似乎那一刻的他,是个无人领取的迷路的孩子。
他还饮酒,常常喝得半醉,忘了该上的课。她便去喊他,绕大半个校园,在家属区最后一排红砖青瓦的房子后面,轻轻敲打他的窗户,叫他起床。有时候会恰好碰到他与妻子吵架,鸡毛蒜皮的小事,大约是因为经济上的困窘。这当然是她猜测的,因为后来她无意中看到他的妻子,在食堂里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卖自己做的饼或者粥饭。冬天的早晨,天还很黑,她透过路灯,看到他的妻子在窗口里探出头来,将饭交给学生,又哆嗦着手,收好零碎的钞票,那时的她,突然明白为何他会蹲在地上,而不是放眼四望去看这个世界。
但这样黯淡的生活,依然掩不住他的横溢才华。她毕业的那一年,听说他的文字,开始在全国的各大报纸上频繁出现。她偶尔看到,依然是熟悉的那种沉郁和忧伤,犹如他上课时,时常会在学生的读书声里走神,似乎是在想着渺远的心事,又似乎什么也没想,只是惆怅窗外那片即将凋零的樱花。
她那时晚熟,一心只顾着埋头学习,丝毫没有像别的女生那样,热烈关注着诗人气质的他,所以毕业的时候,她考入当地最好的高中,而且语文得了最高的分数,却并没有想起去给他致一声谢,或者送一张小小的卡片。
这一过就是十几年。这一程漫长的人生里,她历经了闪婚闪离,还去国外走了一圈,回来后换了几次工作,最终在北京一家待遇不错的科研单位谋得一个算是长久稳定下来的职位,而且,因为科研成绩,她被许多家媒体争先报道。而关于他的消息,只是从同学口中,偶尔得知他终于辞了职,去了上海,听说在一家声名很盛的晚报。
如果没有他的来信,她想这个叫唐放的男人,将永远消失在她的视野之中。那封来信,没有署名,只是说最近看了她的一篇报道,为她所做出的成绩感到欣慰。她经常收到陌生的仰慕者的来信,所以权当是同样的一个青睐者,只轻松几个字,便回复了此信。此后这样简短的信件,她又陆续收到过几封,直到其中的一封里,他突然说:那时你是一个多么柔软的孩子,每一次在教室里看到你,都觉得像一尾小小的鱼,我不知道谁能够温暖地保护你。她读到这里,才突然间猜测,写信来的这个人,有可能是他。
此后的一个星期,她一直执拗地寻找并确认着这个陌生的来信者,便是唐放。她用百度将他的信箱搜索出来,看到一些散落的剧本、连载的小说、短篇的评论,所有的署名,都是隐匿的,不知道是不是他,还是另外的一个人。可是,她还是在搜索到那个紧跟着信箱的MSN号码后,立刻去加了他。
那边竟是很快地通过了,而且,他还在线。她语气里带着一股子想要得知结果的急迫,匆忙地问他,是不是唐放。她一连问了四次,都没有得到他的任何回应。她不死心,一遍遍地回忆那些与他有关的细节,告诉他同学录上,曾经有许多学生,都怀念他写过的诗歌,或者发表的文字;告诉他听来的那些与他有关的消息,又问他是否依然待在上海,还是去了其他的城市;告诉他自己以及那些他教过的学生华丽的生活。她觉得自己近乎一个喋喋不休的老人,在这里与一个回忆中相关的人,絮叨那些过往,并为过去编织出一个瑰丽的而今。可是网络那边的他,却自始至终,都没有回复她一个字。似乎,那边根本就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她终于通过层层关系,打通了一个依然在那所中学任教老师的电话,又装作漫不经心地,聊起了他,然后便惊讶地得知,唐放在辗转了许多城市之后,曾经试图回到当地的那所中学,可是却因为再一次与领导闹翻而被免职,之后便一直待业在家,靠在马路边上做一些时刻提防城管严查的小生意维持生计,他依然写诗,或者小说,依然抽烟喝酒,而且比从前更甚。他断绝了与许多过去友人的来往,成为那个小城里一个近乎颓废无用的男人。
她终于止住了继续询问MSN上那个头像忧郁的男人究竟是不是唐放的脚步,也不再费力地去网上搜索一切关于唐放的信息。她想其实他在网上的闭口不言,包括在她认出他后,再也没有回复过她只言片语的沉默,就已经证明了他的落魄和无助。继续寻找,满足的是她的好奇,刺伤的却是他不堪一击的灵魂。
她想,让唐放在俗世生活里安静地吸一支烟,或者饮一杯酒,才是给予一个曾经热情奔放,而今却穷困潦倒的诗人,最真诚的怀念。
编辑 / 孙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