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教学初探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fy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专题式教学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有效途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实施专题教学,不仅在内容设计上可以直接凸显“基础”课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而且为“基础”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题式教学 教学改革
  
  专题式教学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的有效途径。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分层次,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打破各章节甚至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设定若干专题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这种专题式、开放型教学模式,不仅在内容设计上可以直接凸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针对性和时代感,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而且为“基础”课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提供了可能。近年来,我院在“基础”课专题化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对“基础”专题教学课的教学情况提出一点思考,以期与同行共同切磋。
  一、“基础”专题教学的原则
  “基础”专题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贯彻加强互动性、发展自主性、强化主体性、提高探究性、结合实践性的教学思路,提出以重大理论问题和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为切入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实效性。为此,“基础”课专题设计要遵循以下基本思想和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一体化的整体意识,做到既有分工又相协调。为此,“基础”课专题设计要研究新课程体系总体要求、目标和各门课程目标的整合与布局,把握好专题设置的方向。每门课程专题既要自成系列,又要与其他三门课程有效衔接,以体现整体性。具体专题的设置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理论主题,进行深入的阐述和具有示范性的探究。但是,专题与专题间应当具有逻辑关系,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协同作用。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活力,问题探索既是“基础”课的本质,又是“基础”课的灵魂。以问题设定教学起点和着力点,通过调研和深入学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基础”课教学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时效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政治性、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
  “基础”课是一门政治课,然而同为政治课,与其他三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它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教育和指导大学生生活实践的课程。“基础”课直接面对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将政治信仰、人生观念融入生活实践,其应用实践性教育的特点非常明显。
  二、“基础”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专题式教学模式构建依据
  根据“基础”课新的教材体系,本门课程有四大知识模块:第一模块大学生活的适应(切入点),主要包括教材中“绪论”的内容;第二模块(思想修养)。教材第一章至第三章,这三章以个体内在的精神支柱构建为内容,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爱国传统,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特点,做忠诚的爱国者,并从正确理想信念确立和建构的高度,帮助大学生构建整个一生发展的精神支柱,把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升到最高的境界。第三模块(道德观修养):主要包括第四章至第六章,这三章以大学生个体道德修养为基础,帮助大学生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个体道德境界,自觉遵循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第四模块(法制观修养):主要包括第七章至第八章,这两章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一般特点,到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制度,再到社会主义法律诉讼的基本内容和原则,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知识和程序,进而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四大知识模块中,绪论部分是思想理论前提,为后面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提供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和形而上的基础。
  (二)“基础”课专题教学的组织形式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基础课课程教材体系划分为必修专题、选修专题、拓展专题和自学专题。共设计了八个专题。
  1.必修专题。必修专题是“基础”课程中的重点理论、和现实联系密切的、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疑惑的、对学生今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成长有重要作用的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内容设立成一系列专题。如:
  第一专题:新阶段新环境,调整适应发展。主要解决大一新生适应问题,适应大学生活是大学新生未来四年人生阶段顺利发展的第一步,“基础”课则给予大学生高校学习生涯第一步的帮助,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顺利完成从中学向大学的人生转变。
  第二专题:远大理想与人生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不仅为人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而且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源。但部分大学新生并不能清醒地意识到目标理想的重要性,充满了迷惘和困惑,甚至出现理想信念的空白点。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于自我人生的重要意义,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地考虑人生新目标,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抱负,在科学理想信念的指导下,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理想结合起来,给自己的人生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专题:爱国情怀与时代取向。爱国主义教育旨在使大学生承担起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理性爱国更是大学生必须思考的时代课题。
  第四专题:人生意义与价值追求,主要从大学生个体发展要求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人生引导。
  第八专题:法律意识与宪法精神;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更侧重于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以及培养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
  2.选修专题。选修专题主要是根据所授课程内容,如针对大学生的人生、爱情和健康心理等问题,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担任讲座首席教授。如第五专题:道德修养与现代文明;第六专题:情感生活与恋爱取舍。
  3.拓展专题。拓展专题主要要求学生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中国国情,结合当前现实,把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通过讨论讲析、演讲、论文撰写等形式展现出来,把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学生写出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文章,作为考查学生平时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如:第七专题,守则意识与职业精神。
  三、“基础”课专题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恰当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依存与超越的关系
  教材体系是教学的重要基础,而教学体系是教学的关键;教材体系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基础和依据,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开拓和发展,教材体系的作用和功能必须依靠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在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根据环境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和再创造,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关键。一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透彻地分析教材中的规定内容,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使自己对教材的框架结构、内在逻辑烂熟于心,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将课本内容转变为“自己的东西”,使教学既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限于内容篇幅和教学时数的限制,教材的一些重点、难点章节内容也只是“点到为止”或者“一带而过”,因此,需要作进一步的理论上的拓展和深化。三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目前的教材整体性和框架性的特征非常突出。在实际教学中,对一些重点的内容需要进行具体化的处理,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有血有肉”。
  (二)注重“学生为本”与“教师主导”的统一
  “基础”课专题教学强调“学生为本”和“教师主导”的统一,是由其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决定的。“基础”课的特点在于它是引导大学生人生发展,指导大学生生活实践的课程。因此,着眼于个体人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教育,直面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将政治信仰、人生观念融入生活实践是“基础”课教育的特点。“基础”课的人生课程和实践性的特点就要求在实施专题教学中既要突出“学生为本”又要强调“教师主导”,二者达到统一与协调。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教学的目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学生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基础课专题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相信学生、调动学生,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基础课专题教学强调“教师主导”,是因为教师既担负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导引等职责,更承载价值导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设计者、发起者与领导者,对整个教学起规划与导引作用,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知识传授、理论阐释、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价值观等产生重大影响。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交流,共同探讨问题,才能完成学生认同、接受、内化马克思主义,进而升华精神世界的重要使命。因此,“学生为本”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关涉教学的根本性的问题,它的视域是学生的地位问题;而“教师主导”更多的意蕴是教师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在教学中应采用的手段。
  (三)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与课程考核体系
  完善的课程评价与课程考核体系,体现着基础课专题教学取得怎样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考核、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思路。一是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由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违纪等)、课堂表现(听课笔记、提问回答、讨论演讲辩论发言等)、完成作业情况(作业、论文、演讲稿、调查报告等)构成。二是考核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这一部分成绩的考核应具体参照德育量化考核细则,可以考虑交由班主任、学生处、团委等学生教育管理机构及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完成,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则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三是终结性考核,《基础》课的试卷考试应多采用开卷,试题则体现思考性、教育性、思想针对性、素质提高性等考核目标,试题的理想选择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机统一,客观性考题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基本要求,主观性考题用来测试学生的能力素质,从而为教学过程的改进提供真实的信息反馈。今后,需要在完善原有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对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表现相统一,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力求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素养、价值取向和行为决策能力,构建出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标准的,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为中心的测评指标体系,从而真正达到专题教学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房攻.深化“两课”改革 提升教学实效[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2]周双娥.运用专题教学,促进两课教学改革[J].鄂州大学学报,2001,(4).
  [3]陈朝勇,贾阳果.专题式教学法——高校“思政课”教学之应然选择[J].教学研究,2006,(5).
  [4]赵明媚,陈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5]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J].思想理论导刊(增刊),2006.
  [6]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逻辑结构与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增刊),2006.
  [7]吴潜涛.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06,(2).
  [8]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
其他文献
摘 要: 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与爱尔兰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诗歌、散文和戏剧,而他的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以简洁的口语、深刻的含义、诸多的意象和丰富的象征手法,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本文旨在通过探究他的爱情诗,以领略他那博大的胸怀、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凄美而没有回报的爱和由此带来的复杂感受。  关键词: 叶芝 爱情诗 爱    威廉·勃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
摘 要: 小说《金锁记》叙写了一个旧式女子——曹七巧在旧式大家庭中的悲凉一生。张爱玲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而深刻人性的人物形象。作者认为张爱玲的写作技巧体现在三个方面,特作此文,一一加以分析。  关键词: 小说《金锁记》 写作技巧 艺术特色    小说《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评论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
摘 要: 川端康成的一生是时刻不停息地追求美的过程,他对死亡也有着特殊的感情,最后以极端的方式——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本文以《花未眠》为例,探讨其中所蕴涵的美的三重境界:感受自然之美,创造艺术之美,促进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沟通,并尝试以此阐释川端康成的美学观念和他奇特的一生。  关键词: 川端康成 《花未眠》 感受美 三重境界    当生命的车轮碾过了73岁的痕迹时,川端康成用一种极端的形式结束了他的
摘 要: 明代“四大奇书”男性话语权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其中的女性角色定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传统观念之下,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被程式化了,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了这四部小说中,形成了“男人婆”和“红颜祸水”两大形象系列。  关键词: 四大奇书 “男人婆” “红颜祸水”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里程碑,它们对古代章回小说的形成和
摘 要: 多媒体教学方式因其便捷、直观、丰富、形象等优势对传统教学方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甚至表现出取代传统教学模式的态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正视、重视这些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多媒体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优势,彰显它在教学中的价值。本文就外国文学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教学课件能否完全取代传统板书、抄笔记与做笔记、影像介入的利与弊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外国文学教学 多
摘 要: “2010年全国音乐美学会高层论坛暨专题笔会”论文集共收录了高质量的论文及论文摘要24篇。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代表主要以大會中心发言、提交论文、论文提纲和即兴发言等形式参与到本次专题笔会的研讨中。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主要围绕教材建设与课程教学、研究生的培养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对目前高等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相关院系的音乐美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
摘 要: 《讲故事的人》实际上讲述的是一段历史,这段历史的结果是讲故事的艺术的衰落。本雅明以尼古拉·列斯科夫的创作为重要事件,论述了“讲故事艺术的终结”这样一个主旨,从而表达出对自己提出的“光韵在当代的丧失”这一命题进行必要的补充。本文通过对《讲故事的人》解析来探究本雅明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 瓦尔特·本雅明 《讲故事的人》 美学思想    1936年,被本雅明自己称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摘 要: 作者在一次作文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通过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头脑风暴”式教学 作文教学案例 创作灵感    作为一种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Osborn)提出的一种激发性思维方法。我们将这种训练方式引入作文教学之中,汲取“头脑风暴”的基本理念,开展“头脑风暴”式作文教学,通过营造氛围,鼓励学生
摘 要: 孔子本人从事过巫史职业,其文化背景与商周时期的巫史阶层的天命观有着重要的联系。春秋时期,孔子实现了由巫史而士的转变,但巫史传统对其思想仍有深刻的影响。他强调君子要敬畏天命,要知天命,却慎言鬼神,并用天命来解释世俗化的人生,让人与天命合一,对天命进行了由巫史传统至世俗化的改造。  关键词: 孔子 天命 巫史传统 世俗化    孔子处于一个王纲解纽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意识形态解释权下移的年代
摘 要: 因为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少,真实的体验少,所以作文成了学生的一大难题。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开拓学生的创作之源是当务之急,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有效地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拓展学生创作之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 作文 创作之源 乡土资源    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丰富的源头活水,才会有清澈活跃的溪水。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