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班主任兵法2.实践篇》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djy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记里描述的带班激情,三年之后即使我自己重温,也备受鼓舞与震撼。这一本文字,我自己更愿意把它作为一种励志的东西来读。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不但需要经常给别人励志,更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励志。”
  是的,激情。当初万玮老师用日记手法记录了一个特殊的初三集训班短短28天的28堂课程,几年之后作了部分修改和整理,也禁不住心潮澎湃,从而产生了这部《班主任兵法2.实践篇》,是继《班主任兵法》之后又一部给众多教师和家长以无尽启发和思索的教育类励志书籍。
  
  一、背书
  
  “为了表示和你们同舟共济的决心,我将和你们一起背书。”在给集训班学生的“开学前言”上,万老师充满激情地说,下面的学生惊奇、新鲜,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了。于是,在他的一次次“以身示范”下,便有了学生们一次次热火朝天的背诵情形;有了班里的项尖高手神秘兮兮地向他挑战的一幕,以及因为竞争的压力,几名并肩作战的“背书王”不断地超越极限的精彩表现;也有了被贴上黄牌警告的同学“知耻近乎勇”的意外刷新和进取;更有了万老师在忙完班级工作和学校教导主任事务,在写完当天的几页日记后,还在深夜一两点钟时硬着头皮背书的身影,还有了他“几乎是枕着书睡着的,背书已成为我临睡前必修的功课”的真实写照。
  “背书是一种境界”,“背书是人生的一个缩影”,因为亲身体验,因为“体察民情”,所以万老师能够及时作出调整,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促进,实现了理想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一次次看到师生一同背书的奇妙之处,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盎然诗意的教育世界。
  一个不识字的老农用听孩子讲课的方式,培养出两个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万老师的方法和老农用的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过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根本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原来解决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进入孩子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万老师的背书之道很能引起作为教师同行们的深思与借鉴。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也能亲身参与,那会是一种什么效果呢?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背诵的公式、单词、课文……我们自己也能烂熟于心;如果我们要学生写作文,我们自己也有边教边写的好习惯,经常给学生来一点下水作文;如果我们教育学生要做有什么品质的人,而我们自己也以身作则,那效果会不会比站在一边做监工做看客要好得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二、写日记
  
  如果说万老师和学生一起背书是教育激情的进发,那么他让学生写日记并给予细致的评语,以及他自己每天晚上坚持写详细的日记,这些无疑是他心中的教育激情在熊熊燃烧。
  许多班主任对周记的处理方法就是检查一下有没有写,看一下内容,然后打一个日期,再发给学生下一周接着写。这样的周记有时会变成例行公事。万老师却不是这样做的,他说:“世界上的事情最怕的就是‘认真’二字,一件事情认真地做和不认真去做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比如写评语,他把日记本当成了一个与学生交流思想的平台以及一周教育工作的补充,写在学生日记本上的话,有针对其日记内容的,有针对其日常表现的,或者就简单写一写他的感受,对学生本人的看法或期望等等。有时候万老师有感而发,一鼓作气写下的评语,回头一看,竟然比学生写的日记还要长。“我抖擞精神,脑筋转得飞快,注意力高度集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读、思、写的过程。四十几篇日记,我居然在三刻钟就阅完了,每个人的评语都还精当,我不得不自己佩服起自己来。”这是一个侧影,字里行间洋溢着激情,读来让人深受感染。
  说到底,写日记其实是作者在背书过程中采用的诸多教育方法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组成部分。日记,让学生学会感悟,坚持到底,不断地调整最好的心态。班中不少同学的日记写得相当精彩,令万老师读完之后也不禁拍案叫绝,他因此总是利用契机在全班朗读,使更多的同学得到共鸣,也使背书这项任务沿着越来越明晰越来越圆满的成功之道走好、走远。“我越说越激动,同样在一个班级里上课,别人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有新的感悟,我给你们读几篇日记,你们看看别人已经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还有两位同学,感觉到英语口语有了提高,一位是杜宏卫……”万老师又要开始朗读学生的日记了,每次都是巧妙地充分地利用好班里“领羊头”的作用。此外,他还在班里开辟出一个专栏,专门粘贴学生日记中的一些精辟句子,如“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自制力”之类的,以对其个人乃至全班同学都起到促进作用。
  “整个双休日,我都窝在家里,为我的理想而努力。”欣赏万老师的才情与干劲。在集训班过去一个多礼拜时,作者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他对整个背书过程充满了兴趣并打算把它写成一本书,一个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从一个细微的角度看待整个教育问题的书。
  朱永正在《盘点自己》一文中说:“写,是最全面、最深刻、最理性、最冷静的思考。”窦桂梅说:“写,丰富教师的灵魂,去掉身上的匠气。写,改变人的生命属性。”纵观各时代名师大家,他们无一不具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写,而万玮老师写的“动力”与“耐力”告诉我们:它与众不同,因为它探索的是一种“道”——“背书之道”,他确信背书这件很小的事情当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道理,它是朗朗乾坤的一个缩影,也是漫漫人生的一个投射。读罢,我们怎能不“对镜”反思。教育的世界很无奈,教育的世界也很精彩。而与学生一起探索一种“道”,属于我们自己独特而真实的一种“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动笔?
  
  三、讲教育经典故事
  
  捧读《班主任兵法2.实践篇》让人惊叹的还有万老师的一个高招——讲教育经典故事,可谓是信手拈来,举不胜举,以至于我每次读罢掩卷后仿佛仍可看见万老师站在讲台前,酝酿一番,然后用极有冲击力的语言开始发表长篇大论的样子。心理学指出,人之学习受情绪影响非常大,受教师的影响也非常大。假如一个教师有非常强的个性,有足够大的个人魅力,那么,他的课即使整天是“满堂灌”也会效果很好。万老师自然对自己的讲话充满信心,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得牢牢的,并且一讲就是一整节课。“学生在30天背书中长大了,背书的生活竟然改变了许多学生,使得他们对世界、对明天充满了信心和渴望。”这是著名德育特级教师张万详对该书的评价,我认为其中与万玮老师每天都给学生讲话,并且巧妙运用多个教育经典故事是密不可分的。诸如“民族的性格”、《盗亦有盗》、《卖油翁》、“为人为学的三境界”、“天才的悲剧”、《树上坚硬的疤》等故事,在我们读者看来,那些故事已足够引人入胜,更不用说是那些天性爱听故事的孩子们。怪不得学生们暗下称他为“杀手老师”,原来睿智幽默、厚积薄发的万老师不知不觉就这样征服了他的学生,使他们在故事中感悟、成长,让他们的心灵乃至思想为之震撼,获得更深更理性的认识。
  从万老师的演讲中,我不能不联想到两个词:勇气和自信。教师,应该成为一个很有感染力的人。尽管有时候,我们的一些观点并不能让所有学生完全同意,甚至让学生觉得有些偏颇,可是由于信心非常足,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我们就能让人感觉那就是真理,从而令学生受你饱满的情绪影响,喜欢你,信服你。当然,勇气和自信来源于你的素质,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不断地更新知识,无休止地广猎书海,积累丰富的教育经典故事,以及善于思考,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和学生进行有效对话。
  教育,与激情共舞,这就是万玮老师留给我的无尽启发和思索。
其他文献
我排行老五,只有四个哥哥。供我们弟兄五个吃饭、上学,硬撑着这个家的是老爸一个人。所以我们弟兄五个小时候没有一个人特意过过一次生日,拍过一张照片。我的第一张照片是初中毕业时拍的毕业照。小时候没留下一张照片的我们仍清晰地记得儿时四季里下河捕鱼摸虾、大伏天跪在田里给稻秧“爬行”、不睡午觉偷跑出去粘知鸟、紫云英地里因贪吃蜜蜂肚里的蜜而舌头被蜇……那一帧帧永远是那么清晰的相片,我不时会从脑海里翻出几幅来欣赏
期刊
若问电话机是谁发明的,恐怕很多人会异口同声地说出美国发明家贝尔这个名字。不过,在贝尔之前,还有一位发明家曾为研制电话机做出过不小的贡献,他就是莱斯。  莱斯研究过一种传声装置,能用电流传送音乐,可惜的是不能用来传送话音,无法使人们相互交谈。莱斯研究过的这种传声装备之所以不实用,除了其他原因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这种装置里的一颗螺丝钉往里少拧了1/2圈——大约5丝米。  贝尔在莱斯研究的基础上,一
期刊
不知为什么,总感觉丁香树属于校园。也许是因为它属于春天,春天是青春的象征;也许是它很坚强,繁茂而不生虫害;也许是它的叶子很苦,提醒我们莘莘学子寒窗苦读。  初识丁香树是在师范学校的校园。教学楼后面有一园,名曰“园丁园”,满园的丁香树环绕着一棵棵高大的翠柏。春天,穿枝扶叶于园中的甬路,若无风,花香弥漫周遭,若有风,香气迎面而来——一团团淡紫色的花球在温暖的春风中舞蹈。耀眼的阳光,在深浅不一的绿叶上跳
期刊
周末去老姐家吃晚饭,八岁的小侄女一看到我,甭提多高兴了!还没等我换好鞋,她就一把拉着我到她的房间,给我看她最近画的画。  “这是可爱的小熊贝妮!”她一边翻着画册一边甜甜地对我说。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几个星期不见,囡囡的画大有进步哦!”她一听格格格地笑了。“这是大闹天宫的孙猴子,可是我把它画得太胖了,嘻嘻……”“这是张着翅膀飞翔的小鸟。呜,我好想变成一只小鸟,在蓝蓝的天空中飞呀飞呀……”  “囡囡
期刊
季羡林先生是闻名中外的学者、教授,其涉足学术领域之广世间罕见,被誉为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第一次听说他,是和一个故事有关:在北大燕园,一位刚入校的新生面对一堆行李无可奈何之际,正好季先生路过,那位新生焦急中竟央求这位“老师傅”帮帮忙,季先生则在新生离开去寻求援助的时候,尽职尽责地充当了“看护者”。而当时,季先生是受人景仰的北大副校长、东语系主任。季先生的平易近人、宽厚仁德于此事中便可见一斑
期刊
每当朋友们谈起业余时间的珍藏时,张自称是“集邮大王”,能与朋友换邮票:王夸耀是“古币专家”,可上市换现金……而我的珍藏与众不同,既不能与朋友交换,也无法买卖。我收集的是邮政汇款通知单封口舌和复印件。  说起来,那是在学生作文竞赛活动不多见的1985年,我教的两个学生在全国作文大赛中分别获了一、二等奖,上级领导让我写篇汇报。我就写了篇《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的研究》,想不到这篇汇报荣获了山东省教育
期刊
巧妙布置班级环境    硬环境建设,指班级的室内布置,总的原则是活泼、整洁,既有趣味,又有学习的氛围。  入学后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照了一张“全家福”,放大成24寸用精致的相框装裱后悬挂在教室醒目的地方,我和同学们一起将它,命名为“温暖一家人”。教室的后面设计成丰收园,每个同学自己做一棵大树,根据班规要求,无论哪方面表现得好,都奖励一朵小红花,十朵小红花换一个聪明果,老师定期将聪明果贴到大树上,学期
期刊
冬日暖阳,给人的感觉是舒适惬意的。  靠在墙根,半眯双眼,被一团灿烂的太阳包裹,让思绪无边无际地飘飞……  迷糊中,见空中飞舞着一只蝴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飞呀,飞呀……间或,敛起双翅,稳稳地落在地上小憩,稍不留意,你是不会发现它的。  这只蝴蝶,黑褐色翅膀上镶着两道黄杠,谈不上好看,但它似乎并不在意,只是在阳光下独个儿享受着悠闲……  当我站起来,想走近它时,蝶儿警惕地张开双翅,耸动了一下,见
期刊
“就像人与人相遇是一种缘分一样,人与书相遇也是一种缘分。有些书你买回家由于忙没有立即看,但或许当你过十年、二十年后再去看,你会庆幸你拥有了这本书;或者在某天深夜,你醒来后,随意翻看他们中的一本,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是我喜欢的于丹教授说过的一段话,读着就有一种微波荡过心灵的感觉,就有一种惬意漫过骨髓的诗意。在清风徐徐的清晨,捧一本书唤醒惺忪的心灵,心中会浮现这样的话语:在云淡风轻的午后,
期刊
本人属于那种后知后觉型,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总是慢人半拍。说起我的QQ,还是学生帮我申请的,最初的功能仅仅是为了赶上学生的潮流,不过名字是自己取的,“风轻云淡”,看起来很飘逸的感觉。自从有了QQ,我的身份又多了一个,从老师变成了班级群管理员,很有点权力。长此以往,便有了与学生的许多QQ故事,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为师者的幸福与骄傲,那是一份走出校门后依然维系着的浓浓师生情。    故事1——“回家作业网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