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拍出令人惊讶的作品”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ikuaile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家庆
  任何人浏览外国摄影名家作品时,都会被菲利浦·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 1906-1979)的作品产生强烈而突出的印象,因为他的摄影创作目标是“要令人惊讶”。


  摄影艺术的产生虽然给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发展的过程“搬了个道岔”,使绘画艺术走上了“现代”,可是摄影艺术也紧紧跟着绘画艺术亦步亦趋。哈尔斯曼也是如此,他与西班牙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里合作,拍摄了一批“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如《原子的达里》《达里的胡子》《红粉骷髅》等等。哈尔斯曼主张创作 就是要“独辟蹊径”、“冥思苦想”,为此,他于1961年出版了一本《哈尔斯曼论摄影构思的产生》的书,总结、归纳了他的摄影构思经验与方法。他认为:“创造的意思就是:作出前所未有的东西来”。“把照片比作文学来看,就更加明白了,抓拍照片的摄影家是记者;创作照片的摄影家则是作家”。“平淡无味的照片是不会惹人注目的”,“要拍出令人感到是创新的作品,须做出不寻常的努力”。“酝酿有创见的构思这一环节所下的功夫,要大大超过实际拍摄”。这就是所谓“导演派”。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红粉骷髅》和《原子的达里》这两幅照片的产生情况吧:
  《红粉骷髅》原题为《圣安东尼的诱惑》,是由于西班牙一出版社要为哈尔斯曼拍摄有关达里的照片汇集成书出版,达里认为应再为这本图集补充一幅有关人体的照片。拍摄人体,哈尔斯曼仍然要不一般,雇上模特儿。可是让她们怎样做?哈尔斯曼提出:“描述圣人安东尼苦于为情欲所诱惑的构思”。开始,达里认为这个题材自文艺复兴以来已为画家们用滥了。“陈腐得令人生厌”。可是第二天达里打电话给哈尔斯曼说这个主意好极了。他说:“我觉得圣人安东尼对于色欲的罪恶感,得出达到死的恐怖这样一个结论。用七个少女裸体搭配成一幅草图,稍微远一点看,裸体少女所构成的图案像是骷髅的头骨。等于说,将圣人安东尼断定色欲联系着死亡这个思想描述成画。”
  拍摄时,按照达里所设计的人体组合,用了三个半小时。画面左下方的达里本人凝神思考的形象,自然寓意为圣安东尼。这幅照片,一方面喻示圣安东尼不为色欲所惑;另一方面也警示恣意纵欲的结局。照片的表现形式与方法是令人惊叹的,谁能不为达里能把七个人体组合成骷髅头的设计而叫绝!
  另一幅《原子的达里》,是哈尔斯曼受达里的一幅《原子的里达》画作的启发。达里说:“我最近才知道原子还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中还存在原子核、阳质子、中子等等这个或那个,这些围绕着原子核把它托在半空中不停地转着。这样一来,由原子形成的物体,等于说都是浮在空中了。于是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据实作为半悬空状态来描绘”。哈尔斯曼立刻提意:“我想拍摄一张《原子的达里》,让你浮在空中,连同画架、画布以及其它一切都浮在半空来拍摄。在画布上画点什么还不能肯定地提出来,总觉得在画布上也画个浮在空中的物体才好”。达里非常赞成,他们讨论了一些细节之后,便投入了拍摄。哈尔斯曼记述:“我借来了三只猫。最初用一只做了试验,觉得还是三只一块儿用的效果要好,于是改变了主意。我喊一、二、三。数到三,我的三位助手一齐把猫抛出去,第四个人就用水泼上去。在猫和水还在空中的时候,我喊出‘四’的同时达里跳起来,我把这些拍摄下来……就这样在六个小时当中,经过28次抛出、跳起来,泼水的结果,好容易拍成感到称心的作品”。经过选择,第十六幅最为满意。《生活》画报用左右两个满页刊登了这幅作品,后为世界各国出版物转载。
  这两幅作品,由于同超现实主义画家达里联姻,也就成了摄影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作品。
  菲利浦·哈尔斯曼是美国著名的人像摄影家。他曾为上千位世界名人拍照。此外他还为广告和画报专题创作。美国向世界发行的《生活》杂志曾用过哈尔斯曼101幅照片作封面。他曾两度当选美国杂志摄影家协会会长,并被誉为世界十大摄影家之一。


  1906年,哈尔斯曼出生于拉脱维亚里加市一个牙科医生家里,19岁在德国学3年机械工程,而后在巴黎侨居11年。此间他受到当时法国流行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转而研究文学艺术。27岁开始专注于摄影。他博学多才,能熟练地操英、法、德、意、西班牙、拉脱维亚、拉丁等七种语言。在美国,有三张哈尔斯曼拍摄的人像印制成美国邮票。他能成为杰出的人像摄影家的原因之一是他潜心研究心理学,并著有《人像心理学》一书出版。哈尔斯曼于1979年6月逝世,享年73岁。◆
其他文献
《征途》 刘英毅   黑白摄影作品《征途》,是一幅城市街头的夜景照片,拍摄时,我通过高角度,运用长焦距镜头,依据马路上平均亮度B门曝光,将雕像细部层次隐去,突出背景上形成的线条变化及上升的视觉错觉。交相呼应的斑马线与车灯拉出的亮线,将雕像侧面轮廓特征勾画出来,使之产生黑与白、面与线、虚与实的影调变化和构成。当初拍摄这幅作品时,是想通过这一远古与现代相对应的画面,赞叹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期刊
花卉的形象是按照其本身的生长规律而存在的,但是它不能代替艺术形象,如果通过镜头把它们原本表现出来,还达不到艺术的效果,而若通过作者的巧妙构思加以渲染或用独特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再现出来的作品就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使花卉摄影在拍摄手法上有所创新、突破,打破传统的拍摄手法,我经过几个月来的探索和反复实拍,终于创作出一种既不用效果镜、又不经过暗房加工及电脑制作,而是采用以多重曝光方式把绘画艺术融入
期刊
从学照相那天起,我就一直在沈阳最有名的生生照相馆工作,而且一干就是18年。这期间我感受到了照相馆行业老摄影师的艰辛,修版、修相、放大师傅们的耐心。近年也目睹了新式婚纱影楼的辉煌,今年又经历了影楼业的衰落。虽然影楼的经营已过了“暴利”阶段。但是从照相的这一门类来看,我认为它仍是一个可以维持生计的“营生”。影楼照相应算是服务业,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小型化、个体化、特色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摄影室可大可
期刊
小天使  创意:通过巧妙运用一些服装道具使整个照片韵味更浓,这幅小天使头戴光环,身上翅膀配上白色的天使袍,在夜空背景下抬头仰望,仿佛在畅想宇宙的神奇与美妙。  用光:一只指数56的闪光影室灯加柔光箱,高于人物1米,30°角照射。人物下方一只90cm反光板补光。  器材:尼康FM2加MD-12卷片马达,尼克尔105mm镜头,光圈F8,闪光同步速度1/250秒,富士ISO100°胶片。   花中宝宝 
期刊
王瑶选入了1999年度WPP Master Class(注:由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组织——荷赛组织的目的在于培养有前途的年轻一代新闻摄影记者的活动)。这已是连续入选的第五位中国青年摄影师了。十分有趣的是这五位年轻人(两女三男)——黄文、孙京涛、刘昕、陈远忠、王瑶都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的。这不得不使我再次陷入沉思(去年我和孙京涛曾探讨过这个问题,见《中国摄影家》1998年第5期):剔除年龄因素,中国
期刊
一个细长个子,走路很轻的年青摄影师第一次走进马格南设在巴黎沙特豪纳区露杜发勃立125号的办事处。他就是奥地利摄影师恩斯特·哈斯。1921年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是应马格南图片社主席卡帕的邀请来马格南参观的。当时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自由摄影师。为奥地利的一些杂志拍新闻,也为时装杂志拍时装。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结束了二、三年,欧洲虽然已开始从战争的创伤中一点点复苏,但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战争的痛苦还没
期刊
我有一台尼康FM2和一台尼康F4S。平时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FM2,因为它轻便,机身仅560克,再加一支28-85mm的镜头,总共也只有1千克左右。而F4S机身1400克,倘若再加上一只80-200mmF2.8的镜头,总重近3千克,一场运动会下来,手腕早已酸了。但是当我拍摄舞台剧照和体育运动时,则必须使用F4S,因为手动调焦自然不如自动调焦来的方便。尼康F100可以说是既有FM2的轻便,又有F4S的
期刊
《风雨蓑衣》这幅作品原作是一幅高调白背景的黑白照片,虽然清新简洁,但完全没有雨中的感觉。我便通过暗房处理采用特殊控制的中途曝光技法来渲染雨中的气氛。  具体操作是:首先对原底进行预处理,用涂红的方法把不需要的背景去除,然后进行中途曝光操作:将底片插入放大机进行正常曝光→放入D72显影液→在影像显现一半时开灯半秒曝光(时间依灯的亮度和距离而定)→影像反转至合适程度后立即将照片放入停显液→放入定影液中
期刊
雷登82A  雷登82A是一种冷调光平衡滤光镜。其特点为微倒度绝对值较小,主要作用于调节光源色温。雷登82A改变颜色的幅度和效果较小,可轻微升高光源色温,镜片颜色为很浅的蓝色。由于这类冷调滤光镜升高光源色温的效果轻微,所以可用以校正所摄画面中的轻微偏红、橙色调的倾向,以求获得真实的色彩还原,也可以特意地把光源色温调低,以追求某种冷调的效果。雷登82A在保谷牌滤光镜中的标志为82A,在高坚牌滤光镜中
期刊
自制独脚架    吉林通化市铁厂镇红旗委新1栋4号 陈宝琦   找一个旧的小型云台,一个旧式的废话筒架,或到装饰材料商店买两截长850mm直径约为22-23mm,正好能套在一起的铝合金管,加工准备几个小部件:1、连接内管和云台的接头,上端套上与小云台螺孔相同的丝扣,下端正好能插进内管。2、加一个与外管外径相同的护箍,中间钻眼并套上与固定螺丝相同的丝扣,固定螺丝可用M8的铁螺丝代替。3、找两个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