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应该是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罗曼·罗兰指出:“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语文教师要把真挚的情感传到学生身上,自己必须先有。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是一首诗、一幅画,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能给学生以语文知识,而且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关键一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这种情感的投入呢?
一、用导语去渲染
开篇导入对一堂课的功效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的状态。因此,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得的情去给学生创设一种“境”,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抓”过来。对于每篇课文都要设计一段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导入语,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去,其目的就是通过引入情境尽快地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共振,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导入《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我给同学们播放了悠扬、动听的云南民歌《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把学生的思绪放飞到宁静的丽江,神秘的大理,美丽的香格里拉,从而把学生很好地引入到本文的意境中去,对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民风民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二、用真心去感知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师在熟悉每篇教材进行备课时,都要用自己那颗真挚的内心去感知,去体验教材所表达的情感。首先让自己受到感染、启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振”,才会使自己对美好事物产生向往和追求;才会为其中的崇高品质,坚贞节操而感慨赞叹;才会因主人的凄惨遭遇伤感泣下;才会对凶恶现象、残暴行为产生憎恶和愤怒。倘若你把整个身心沉浸其中,并把这种感觉和冲动保持下来,成为教学中的一种潜在力量,那么讲课时就容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如教学《老王》一课,我在备课时,用真心去感受,去体验杨绛女士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述了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物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的交往,热情地讴歌了老王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待人忠厚、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作者杨绛在文章中寄托了自己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同时文章的结尾也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由于对课文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因而在授课时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对弱者的同情心、爱心,使其受到较好的情感熏染的教育。
三、用激情示范读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范读文章实际上是将文字表达的情感变成易于理解的具有情感的声音,这种转化是感受作者情感的过程。每一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处处流露着作者的态度情感,所以在范读之前,教师必须先在理解、感受中深入开掘,然后将自己的态度感情融化在作品内容里进行范读。范读时教师要进入角色,抑扬顿挫,移情动容,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如《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感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词,每每读来,无不让人有“振臂高挥”“热血沸腾”之情感。然而现在的学生则感到比较陌生。要让他们理解作者的感情,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让学生身临其境且与作者产生共鸣呢?我在范读时,除了自己满怀激情外,同时还配用录音播放激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当读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时,配以电视屏幕出现毛泽东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豪情激荡吟诵诗句的场面。此示范朗读声情并茂,使学生真正领会到毛泽东诗词风格豪迈、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的特点。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毛泽东是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人格魅力。此时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产生了共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四、以点拨促想象
语文是一门充满着美学魅力的学科,各种文体无不充满着“美”,渗透着“情”,引发着学生无限的想象。学生们又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充满着活力和憧憬,这都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语文教师就要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在教学中变自己的激情为学生的激情,变单向投入为双向投入,及时点拨,启发学生去联想、去想象。学生一旦进入角色,往往浮想联翩,达到“登山则情满山,临海则意于海”的境界。
学完黄蓓佳的《心声》一课,学生的表情不一,有的眼中含泪、默默无语,也许是为主人公李京京的伤感故事感到难过;有的是面露悦色、窃窃私语,可能是为李京京在公开课上出色的朗读、个人的情感得到畅快的宣泄而感到高兴。此时我启发:“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假如你是李京京的同学,你会如何对待他?”同学们纷纷起来回答,表达真实的感情。他们将内心的感受相互交流,并在交流中彼此感染,彼此启迪,情感在一次次的启迪中升华。他们既在抒发感情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在表述中强化了情感,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应是一根贯穿于始终的红线,更像是馒头中的酵母一样,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这种投入也并非易事。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学素养,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其次,要有一定的语言素养,才能将你的激情传给学生,将你的真知灼见有效地授予学生;最后,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保证情感的畅快投入,做到有张有弛,恰到好处。只要我们以孜孜以求的态度去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就能在语文教学中投入情感的同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导语去渲染
开篇导入对一堂课的功效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的状态。因此,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得的情去给学生创设一种“境”,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抓”过来。对于每篇课文都要设计一段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导入语,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去,其目的就是通过引入情境尽快地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共振,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导入《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我给同学们播放了悠扬、动听的云南民歌《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把学生的思绪放飞到宁静的丽江,神秘的大理,美丽的香格里拉,从而把学生很好地引入到本文的意境中去,对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民风民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二、用真心去感知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教师在熟悉每篇教材进行备课时,都要用自己那颗真挚的内心去感知,去体验教材所表达的情感。首先让自己受到感染、启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振”,才会使自己对美好事物产生向往和追求;才会为其中的崇高品质,坚贞节操而感慨赞叹;才会因主人的凄惨遭遇伤感泣下;才会对凶恶现象、残暴行为产生憎恶和愤怒。倘若你把整个身心沉浸其中,并把这种感觉和冲动保持下来,成为教学中的一种潜在力量,那么讲课时就容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如教学《老王》一课,我在备课时,用真心去感受,去体验杨绛女士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述了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物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的交往,热情地讴歌了老王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待人忠厚、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作者杨绛在文章中寄托了自己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同时文章的结尾也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由于对课文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因而在授课时感染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对弱者的同情心、爱心,使其受到较好的情感熏染的教育。
三、用激情示范读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范读文章实际上是将文字表达的情感变成易于理解的具有情感的声音,这种转化是感受作者情感的过程。每一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处处流露着作者的态度情感,所以在范读之前,教师必须先在理解、感受中深入开掘,然后将自己的态度感情融化在作品内容里进行范读。范读时教师要进入角色,抑扬顿挫,移情动容,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如《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一首感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词,每每读来,无不让人有“振臂高挥”“热血沸腾”之情感。然而现在的学生则感到比较陌生。要让他们理解作者的感情,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让学生身临其境且与作者产生共鸣呢?我在范读时,除了自己满怀激情外,同时还配用录音播放激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当读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时,配以电视屏幕出现毛泽东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豪情激荡吟诵诗句的场面。此示范朗读声情并茂,使学生真正领会到毛泽东诗词风格豪迈、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的特点。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毛泽东是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人格魅力。此时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产生了共鸣,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四、以点拨促想象
语文是一门充满着美学魅力的学科,各种文体无不充满着“美”,渗透着“情”,引发着学生无限的想象。学生们又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充满着活力和憧憬,这都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语文教师就要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在教学中变自己的激情为学生的激情,变单向投入为双向投入,及时点拨,启发学生去联想、去想象。学生一旦进入角色,往往浮想联翩,达到“登山则情满山,临海则意于海”的境界。
学完黄蓓佳的《心声》一课,学生的表情不一,有的眼中含泪、默默无语,也许是为主人公李京京的伤感故事感到难过;有的是面露悦色、窃窃私语,可能是为李京京在公开课上出色的朗读、个人的情感得到畅快的宣泄而感到高兴。此时我启发:“假如你是李京京,你最想对程老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假如你是程老师,你会如何对待李京京这样的学生?”“假如你是李京京的同学,你会如何对待他?”同学们纷纷起来回答,表达真实的感情。他们将内心的感受相互交流,并在交流中彼此感染,彼此启迪,情感在一次次的启迪中升华。他们既在抒发感情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在表述中强化了情感,这不正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吗?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应是一根贯穿于始终的红线,更像是馒头中的酵母一样,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这种投入也并非易事。教师首先要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学素养,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其次,要有一定的语言素养,才能将你的激情传给学生,将你的真知灼见有效地授予学生;最后,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保证情感的畅快投入,做到有张有弛,恰到好处。只要我们以孜孜以求的态度去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就能在语文教学中投入情感的同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