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创设情境和条件,采取创造性的教育方法,予以适当引导和培养,才能使孩子的创造潜力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深藏奥秘、灵活多变的数学多适合激起孩子们心底那一团团探索的“欲望之火”,唤醒孩子暂时沉睡着的创新意识。数学教学不是简单随意、机械重复的给予——接受过程,而是思想的交流、发现与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孩子的创造潜能,在充满思维碰撞的数学课堂上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解决一个又一个新的难题。
一、利用好奇心,唤起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造行为的重要个性特征和品质,是创新活动的潜在动力,更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教师要小心、满腔热情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创新意识的萌芽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激发探究、钻研的兴趣,使孩子不断产生创新的强烈欲望,成为创新者。
数学是富有魅力的学科,她有着思想的哲理美、知识的内涵美、规律的巧妙美、概括的简洁美……如果让孩子们一一感受这些美,他们怎能不被数学所吸引,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他们沉醉在五彩的数学世界中。
二年级开始学乘法,课本例题2: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不仅可以用4个2连加来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4×2=8或2×4=8。教师设疑:请仔细观察加法和乘法,有什么发现?为什么4个2相加可以写成这样的乘法算式?这时孩子们个个微仰着脑袋,认真思索着。在大家的踊跃讨论和集思广益下,问题迎刃而解:乘法算式中的“2”表示相同加数2,而“4”则表示有4个这样的相同加数,这样的设疑较好地沟通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疑问产生好奇,好奇即刻转化为迫切的求知欲。在这样强烈的探索欲望驱使下,学生开始了思考、交流,在讨论和实践中发现乘法的奥秘,使学生深切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美和表示方法的简洁美。
所以,我们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好奇心,从而引发他们对更有趣、更深刻的数学知识进行探求,而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就从这一步开始。
二、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品质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具有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毅力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才能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在小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气氛活跃、充满思维碰撞的学习环境,并不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想象、大胆创新,这样,孩子们才敢想、敢做、敢说,才能在众多寻常答案中找出富有新意、充满创新意味的见解。
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新颖有趣、活泼灵动的教学氛围,在新授或练习时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的猜想和验证。
例如《认识分数——几分之一》这课,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和借助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四分之一后要进行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我进行创设了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取经途中休息,孙悟空乘筋斗云采来了一个大西瓜,提议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西瓜的四分之一,大家解解渴。话音刚落,猪八戒就迫不及待地说:“猴哥,你看,我老猪胃口比较大,四分之一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让我吃六分之一吧,你看如何?”
故事刚完,大家就议论开来,教师一旁观察。不一会,性急的孩子拿出刚用过的小纸片认真地折、画了起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结论显而易见。他们兴奋地欢呼着:“猪八戒,吃四分之一!不要换!”至于其中原因,孩子们已然理解。
要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创造,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相信并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给他们提问、猜想、探究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
三、激发潜力,提高创新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灵动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他们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潜力,只待你抛出一个个尝试创新的机会。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首先要用满腔热情唤起孩子的求知欲,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将新知识理解、巩固,然后努力挖掘孩子们不同的学习潜力去再创造,让他们用已有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自己发现联系,挖掘相似点。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退位减,在出示小猴吃桃的情境后,教师问:“你会计算13-9的得数吗?你是怎样想的?”这一问题,随即孩子们进行了思考,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让我惊奇的是,孩子们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新问题。
一个孩子说:“我用小棒代替桃子,一个一个的减,最后剩下4,所以13-9=4。”另一个孩子抢着答道:“我们已经学会了加法,9 4=13,所以反过来13-9不就等于4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这时,我并没有急着总结“想加算减”这一计算方法,而是用鼓励的眼神继续望向孩子们,略作停顿,希望有更创新的方法出现。果然,角落中的几个孩子自信地举着手说:“还可以这样算,用盒子里的10个桃先减去小猴吃掉的9个还剩1个,把盒子里的这1个桃和盒子外的3个桃合起来不就是小猴吃剩下的桃吗?”“对呀,对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底下的孩子忍不住夸赞起来。我为孩子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但让我更高兴的是仍有孩子坚定地举起手,他说:“我还想到了一种方法,13不是要减9吗?可以先用13减去9里面的3等于10,9只减去了3还要减6呢,所以再用10减6就等于4了。”没等我开口,教室里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一道陌生的口算题竟激发出了孩子们无限的创造潜力。在这样宽松愉悦、充满数学趣味的课堂里,孩子们思维高度活跃,用自己的方式轻松地学习知识。
总之,教师要呵护孩子的创造萌芽,小心保护创造性思维的钥匙——“好奇心”,使其转化为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时教师要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自主验证的机会,在各种情境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体验创新带来的乐趣,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
一、利用好奇心,唤起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造行为的重要个性特征和品质,是创新活动的潜在动力,更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教师要小心、满腔热情地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创新意识的萌芽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激发探究、钻研的兴趣,使孩子不断产生创新的强烈欲望,成为创新者。
数学是富有魅力的学科,她有着思想的哲理美、知识的内涵美、规律的巧妙美、概括的简洁美……如果让孩子们一一感受这些美,他们怎能不被数学所吸引,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他们沉醉在五彩的数学世界中。
二年级开始学乘法,课本例题2: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不仅可以用4个2连加来计算,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4×2=8或2×4=8。教师设疑:请仔细观察加法和乘法,有什么发现?为什么4个2相加可以写成这样的乘法算式?这时孩子们个个微仰着脑袋,认真思索着。在大家的踊跃讨论和集思广益下,问题迎刃而解:乘法算式中的“2”表示相同加数2,而“4”则表示有4个这样的相同加数,这样的设疑较好地沟通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疑问产生好奇,好奇即刻转化为迫切的求知欲。在这样强烈的探索欲望驱使下,学生开始了思考、交流,在讨论和实践中发现乘法的奥秘,使学生深切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美和表示方法的简洁美。
所以,我们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好奇心,从而引发他们对更有趣、更深刻的数学知识进行探求,而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就从这一步开始。
二、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品质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具有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毅力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才能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在小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气氛活跃、充满思维碰撞的学习环境,并不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想象、大胆创新,这样,孩子们才敢想、敢做、敢说,才能在众多寻常答案中找出富有新意、充满创新意味的见解。
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新颖有趣、活泼灵动的教学氛围,在新授或练习时鼓励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的猜想和验证。
例如《认识分数——几分之一》这课,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和借助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四分之一后要进行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我进行创设了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取经途中休息,孙悟空乘筋斗云采来了一个大西瓜,提议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西瓜的四分之一,大家解解渴。话音刚落,猪八戒就迫不及待地说:“猴哥,你看,我老猪胃口比较大,四分之一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让我吃六分之一吧,你看如何?”
故事刚完,大家就议论开来,教师一旁观察。不一会,性急的孩子拿出刚用过的小纸片认真地折、画了起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结论显而易见。他们兴奋地欢呼着:“猪八戒,吃四分之一!不要换!”至于其中原因,孩子们已然理解。
要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敢于尝试、敢于创造,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相信并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给他们提问、猜想、探究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
三、激发潜力,提高创新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灵动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他们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潜力,只待你抛出一个个尝试创新的机会。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首先要用满腔热情唤起孩子的求知欲,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将新知识理解、巩固,然后努力挖掘孩子们不同的学习潜力去再创造,让他们用已有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自己发现联系,挖掘相似点。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退位减,在出示小猴吃桃的情境后,教师问:“你会计算13-9的得数吗?你是怎样想的?”这一问题,随即孩子们进行了思考,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让我惊奇的是,孩子们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新问题。
一个孩子说:“我用小棒代替桃子,一个一个的减,最后剩下4,所以13-9=4。”另一个孩子抢着答道:“我们已经学会了加法,9 4=13,所以反过来13-9不就等于4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这时,我并没有急着总结“想加算减”这一计算方法,而是用鼓励的眼神继续望向孩子们,略作停顿,希望有更创新的方法出现。果然,角落中的几个孩子自信地举着手说:“还可以这样算,用盒子里的10个桃先减去小猴吃掉的9个还剩1个,把盒子里的这1个桃和盒子外的3个桃合起来不就是小猴吃剩下的桃吗?”“对呀,对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底下的孩子忍不住夸赞起来。我为孩子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但让我更高兴的是仍有孩子坚定地举起手,他说:“我还想到了一种方法,13不是要减9吗?可以先用13减去9里面的3等于10,9只减去了3还要减6呢,所以再用10减6就等于4了。”没等我开口,教室里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一道陌生的口算题竟激发出了孩子们无限的创造潜力。在这样宽松愉悦、充满数学趣味的课堂里,孩子们思维高度活跃,用自己的方式轻松地学习知识。
总之,教师要呵护孩子的创造萌芽,小心保护创造性思维的钥匙——“好奇心”,使其转化为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时教师要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自主验证的机会,在各种情境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体验创新带来的乐趣,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