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里的“阻碍”们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养总是在生活之中,但因为过于日常化的“外貌”,很容易就被我们忽视。作为一个有学前教育学背景的妈妈,管倚把教育学的理论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贯彻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她很愿意和妈妈们一起分享生活中就能轻松实践的育儿法则……
  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大家现在都很重视,到处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绘本馆,微信里也都是各种绘本的推荐。儿童阅读得到这样的礼遇,当然是很应该的,喜欢阅读、善于阅读,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女儿4个月开始,我就抱着她,给她讲绘本了。当时家人觉得我完全是在“对牛弹琴”。其实,我没有什么预期与野心,只不过休假在家带孩子,作为一个新手妈妈,实在不知道和孩子干什么好,按摩做过了,拥抱亲吻过了,躲猫猫也玩过了,讲绘本,只是一个打发时间的手段而已,而且相比之下,比较节省体力。没想到,孩子的反应倒很“热烈”,她的目光紧跟绘本画面,翻页时很配合地转动脑袋,时不时还用小手把书拍得嘭嘭响。自然而然,和孩子一起看绘本也成了我家每天的一项保留活动,这么一讲,就一直讲到孩子5岁多。


  在这期间,我也被各种烦恼困挠:每天被要求讲绘本,真的很累;绘本被撕坏,把我心疼得够呛;被要求翻来覆去地读同一本绘本,我的内心其实是崩溃的……
  但是阅读也在女儿身上留下了一些痕迹:她一个人无所事事时,会去书架上找书来看;没人理她,她可以一直坐在那里看一个小时;还有就是很功利,但似乎无法避开的一点,在没有特意教她认字的情况下,她竟然认识了很多很多字,5岁开始,她就可以自己阅读,终于不用我这个“人肉点读机”时时出马了。
  至于阅读留在她身上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对于阅读,她十分“随意”。到目前为止,我都说不上她最喜欢哪本书。对于所有没有看过的新书,她都来者不拒。如果你问她最喜欢哪本书,她的回答永远是近期拿到手的那本新书。总结下来,就是她的阅读实际上并没有太“走心”。
  回过头来看女儿的阅读过程,我试图分析她的问题症结,恐怕更多的还是我的问题:因为我本身是一个童书编辑,自然而然会不停地买书,女儿的绘本数量或许太多了一些,而绘本的更新速度也或许太快了一些,在她还没有和一本书建立起情感共鸣时,我又已经给她带来了一本新书,她的注意力当然就会转移到那本新书上……于是,在她的心里,就没有哪本书“住”下来。
  开卷有益,爱阅读、会阅读、能阅读,给孩子带来终身有益的影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也会成为孩子阅读过程中的“阻碍”,让人生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遗憾。
  世界上任何事都很难做到完美,在让孩子喜欢阅读的过程中,也总有这样那样的事件可能会引发预期外的影响和效果。我的问题在于提供新书的频率太快,那么其他的“阻碍”呢?
  1. 不自觉地用性别视角给孩子过滤读物
  在你家,给孩子选书、买书的是谁呢?是爸爸还是妈妈?恐怕绝大多数给孩子挑书的是妈妈吧?
  在家里,看的是妈妈挑的书,在幼儿园里,看的是老师挑的书,而幼儿园里的老师又绝大部分是女老师。不可否认,大部分孩子看的书都是女性为他们挑选的。如果再往书的根源追溯的话,大部分童书编辑是女性,很大一部分的童书作家和画家也还是女性。即便从全球范围看,童书作家和画家也是女性占了半壁江山,年轻一代的作家和画家中,更可以说女性占了绝大部分。这就为孩子的阅读带来了一个问题:孩子的阅读内容会不会越来越女性化?
  买书的时候,如果下面这样的两本书摆放在你面前,你会选哪一本?甜蜜蜜、萌萌的那本?还是充满力量、又有压迫感的那本?
  温情的故事,冒险的故事,你家哪种故事居多?
  温馨的童话,真实的百科,你家哪种图书居多?
  “女性”的,“男性”的,你家的图书有这样的分类吗?
  在作者、画家、编辑、幼儿园老师这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之外,给自家的孩子准备图书的时候,是不是要特别关注“男性”点的故事和画面,尤其是男孩家庭。女孩家庭,准备一些这样的图书,也不是坏事。
  美国心理学家Terman和Mliles在1936年的研究发现,创造力和智力往往跨越性别定型,也就是说接近女性一端的男性和接近男性一端的女性比普通男女的创造性和智力水平更高。他们认为,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能集合男女两性的优点,表现为自信、独立、合作、沉稳、敏感、热情,因而表现得更为优秀。
  斯坦福大学的学者桑德拉·贝姆则认为,一个更协调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两种行为,这样的人会比那些表现出极度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人更加快乐,调适能力也更强。
  所以,给女孩看点“男性”的图书,不是什么坏事;给男孩子只看“女性过滤”的图书,才是个大问题。
  2.不自觉地用功能性给孩子选择读物
  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会有一些朋友来问我:“我们家孩子晚上不睡觉,可以给他看什么书,让他快点睡觉?”“我们家孩子挑食,能推荐点书让她不挑食吗?”“我们家大宝一直欺负二宝,什么书能让他有点爱心?”……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经常表示无能为力。
  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仅仅通过看一本书来解决行为习惯的问题,恐怕世界上没有这样的灵丹妙药。即便有人宣称,因为看了某本书,孩子改掉了某个坏习惯,那也是这本书的内容恰好和孩子的情况比较相像,这本书“住”到了孩子的心里的缘故。
  法国教育家Francois RuyVidal认为,儿童读物中可以没有任何直接的教育说教,但应该包含能深深影响孩子并促进使他们思考的内容。他认为阅读影响的是孩子的生活态度,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
  儿童读物不用纠缠于说教、讲道理,但是应该对孩子的思想发展有所助益。识字、改变某种行为只是儿童阅读的“副产品”。
  作为一位妈妈来看,则是——如果阅读能让孩子爱上阅读,那么这些儿童读物本身就发挥了最大的功能。
其他文献
西蒙·斯宾 (澳洲)(配专家照片)  澳洲墨尔本艺术教育机构Artplay 总监,这个由墨尔本政府创立的儿童艺术中心每年举行超过300个艺术工作坊的艺术活动以及各类展演,传递墨尔本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西蒙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艺术教育家,大部分时间是跟孩子们一起度过的,有三十多年的艺术教育经验。他认为好的艺术教育应该最大程度地尊重“孩子的声音”,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给孩子犯错的权利。而澳大利亚就做
期刊
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的现代派画家,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多产的画家,在他92年的生命里,共创作出了二万多件作品,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  大师的故事  毕加索1881年生于西班牙,他的爸爸在一所艺术工艺学校当美术教师,毕加索自记事起就与画笔为伴。  学生时代的毕加索,虽然有着惊人的绘画天赋,但他在校园里的种种表现,常常被同学讥讽。有时,同学们走到毕加索面前,故意
期刊
巧手妈妈有空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揉揉面团,做做面点,然后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感受做美食乐趣的同时,还能学会分享和感恩,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蘑菇馒头  材料:  中筋面粉300克,清水150克,酵母粉4克,白糖10克,盐2克,可可粉、豆沙馅适量。  做法:  1.水里加入酵母粉溶化,然后加入面粉、盐、白糖,揉成光滑的面团后,盖上湿布发酵约1.5小时,当面团发到原来的2倍大就可以了。  2.取
期刊
专栏作者的话: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古人曰:“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旅行,也许是孩子成长了解世界最生动的教育方式了。爸爸妈妈们,让我们一起牵起孩子的小手,一起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走遍世界的千山万水。  荀子在《劝学》中曾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古人的这种“走出去”感受自然的学习方式,一直是我推崇的。  深秋的周末,来一次“寻古探幽”的亲子之旅,再棒不过了。离
期刊
步行是日常出行方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平均约30%的日常出行是步行。但是,步行安全却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道路空间被优先分配给机动车,许多城市的小汽车甚至允许停靠在人行道上,导致行人需要在非机动车道甚至是机动车道上行走;许多街道甚至没有人行道,道路空间被其他活动占据;很多幼儿园、小学在上学、放学期间,园门口被接送孩子的私家车占用了校园门口本来就不宽敞的道路的两侧,再加上电瓶车、电动车,使得校门前的
期刊
维罗尼可·拉班(法国)(配专家照片)  法国造型艺术家,在法国波尔多当代艺术博物馆(CAPC)专职负责儿童艺术工作室及夏季工作坊活动。  维罗尼可作为一位造型艺术家,从事当代艺术教育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她认为艺术教育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不过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习艺术,学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将自己展现给这个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那么爸爸妈妈可以如何引导孩子步入神
期刊
提姆·布登  英国剪纸艺术家、台北当代艺术馆首席讲师。  抽象艺术让很多人感到难以理解,提姆用了一个巧妙的方式开启了我们的抽象艺术之门——他在报纸中间捅个洞,把手伸进去,握住笔,让报纸挡住自己的视线,看不到笔尖,然后用眼睛观察桌上剪刀的轮廓,凭着感觉,用手画剪刀。这样画出的东西,一半是自己看到的,而另一半则是你头脑中的影像。卸去报纸,画纸上的“剪刀”虽然看上去有点奇怪,但它的确还是有剪刀的大致模样
期刊
傅军(中国)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近年来,独立或参与策划许多大型学术性展览并且非常关注儿童艺术教育。  傅军有一个现年10岁的儿子。从儿子3岁左右开始,逢年过节或者出国旅行,她都是一有机会就带他去参观美术馆。如今的儿子在老师和周围很多人眼里已经俨然成了不折不扣的“小艺术家”了,这跟平时的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  傅军认为美育不同于一般性的知识教育,是一种长时间的文化熏陶,不可一蹴而就,更不
期刊
小孩子在一起玩,打打闹闹是常有的事。这些行为,我们只是说“欺负”或者“被欺负”,但若放任不管,变成大孩子之间的“欺凌”现象就严重了。上一期,我们讲了怎样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在同伴交往中,孩子要是受欺负了,该不该还手呢?爸爸妈妈需要介入吗?怎样避免孩子受欺负呢?这一期,集中讲讲3~7岁孩子面对同伴欺负时的一些应对方法。  避免两件事  孩子需要在与人交往中理解和建立社会规则,了解人际关系,认
期刊
艾琳·欧  纽约青少年艺术教育组织Arts Connection教学艺术家,主张利用说故事、音乐、偶戏、形体等艺术形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多方面的技能。  艾琳与偶戏的渊源,还得从她的童年说起。艾琳从小是由母亲一个人带大的,家里没有很多钱,自然没有很多玩具,母亲就想方设法给小艾琳找来了一些绘画工具,让她自娱自乐。念小学的时候,艾琳就喜欢和小伙伴们讲奇幻的故事,故事里有海盗、龙,有时候,艾琳还会用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