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衬托内在十足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xiang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需要才有创造,器座也是如此。
  任何一个作为主体的事物,必然会有附属的事物为其提供相对合理、实用的服务。器是主体,座为附属。在汉代以前,人们皆是席地而坐。《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对鸿门宴的记载:“项王按剑而跽”。跽,是指人的臀部贴着后脚跟跪坐。但只有武将才会这样坐,因为他们的剑挂在左边,左手按着剑柄,如果有紧急情况,右手拔剑而起,如果盘腿就不能迅速起身。这种坐姿其实也并不舒适,所以魏晋时期出现了简单的坐具,到唐代出现了榻。当人们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妥当后,就开始讲究排场了——自己有了坐具、卧具,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然也要配上座。
  现在人们对器座的关注基本局限于形制和材质上,殊不知关注器座的发展史是能体现藏家对一个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器座在汉魏时期逐渐出现,唐代开始多了起来,而宋代逐步对其进行规范。元代统治时间比较短暂,政治、经济不稳定,器座的使用基本是在延续宋代的传统:明代和清代早期其实是追求汉唐审美风尚的,但是当社会趋于稳定之后,又开始追寻宋代器物的文人气质。
  器座根据不同的场合、材料、地域以及文化寓意等有多种分类。通俗地说,其无非是个托。如果按照场合来说,故宫太和殿的龙椅下面有三级台阶,那也算龙椅的器座,是比较大型的器座了。另外还有室内陈设物以及案头小器物的器座,材料涉及金属、木质、石头、玉器、翡翠、瓷器、象牙、犀角、藤条等。从地域分类来看,苏作较为细致精巧,京派彰显皇家气派,山东更为粗犷,山西器座的工艺又比山东要更好一些。
  以上分类都比较容易理解。而最有趣却又最不为人注意的是文化寓意上的分类。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器座的足,其数量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常见的有三足、四足、五足,不会有六足、七足、九足,至于八足,体现为圈足下面的八个点或者棱。三足被认为是最符合承重原理的设计,也最容易做,一般为圆形器座所使用:方形器座会采用四足,如鼎的器座:五足使用范围更大,一些圆形器座和随形器座都为五足。如果有工匠做出了六足器座,那说明他是外行。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中国古代造器是有严格规范的,如果违背了这种规范,势必就会闹出笑话。
  俗话说“红花需要绿叶衬”,这绿叶配好了增色,配不好则大煞风景,降低了其原有的文化含量。比如,我曾见过给一只铜炉配上象牙器座的,先不说搭配是否合理,单从价值来看,那个器座应该比它要衬托的主器还贵,这就喧宾夺主了。
  我曾见过一家文博机构收藏有一只冲天耳炉,而其搭配的器座则是一个盘式托,这明显是不合理的。冲天耳炉有三个乳足,应该放在有三个涡的莲花座上:而盘式托则应该与虬龙耳炉搭配更为合理,因为虬龙耳炉为圈足。
  还有一种是比例搭配。比如梅瓶是元明时期非常流行的瓷器,其足小瘦高,如果再搭配长腿器座显然会有不稳定感。再如,有的英石山子横向摆放如同千里阵云,气势磅礴,所配器座如果过矮,会影响观赏它的视觉角度,高足座更能烘托它的气势。一般来说,器座不能比主器看起来更大。总的来说,器座尺寸小于主器会显得不稳定,太大则容易抢了主器的风头。
  主器的文化主题在配座时也是不容忽略的因素。如太极三元炉体現的是中国道家文化主题,由于为圆形,配方座则非常违和。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体现“天圆地方”的理念,但配座是要根据主器题材而定的。古代的规矩镜运用了“天圆地方”的理念,但这是在一个器物中体现的,并非分开的两个部分。
  这样看来,器座的文化还是很深邃的,只是目前专门研究这个领域的人不多,还没有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器物在陈设和使用中贯穿了文化的传承,跟随人类社会发展的脚步,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放在器物底下的器座,也可以是一门独立的文化。(注:本文配图为刘锡荣先生提供。)
其他文献
动笔前,脑海中突然飘过一个问题:什么是传统文化?  说实话,尽管身为“行内人”,面对如此大而泛的话题,笔者竟一时也有些语塞。倒是这几天刷一些社交媒体的热搜话题,舆论的反应挺有点儿意思。  话题之一是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大热天里追悬疑剧确实有些烧脑,但看到网上对其“服化道”的各种好评,作为一名“颜控”的笔者实在抵挡不住诱惑,几集下来,着实被其画面深深打动。例如长镜头所表现的日常生活图景:歌女
期刊
虽是辅助的角色,但器座的选择、制作绝不简单,几乎所有的器物制作工艺都可以在器座上找到。稳固承载,是对器座最简单直接,也是首要的要求。比如现存最大的玉雕作品《大禹治水》玉山子,重达5吨多,200多年来始终巍然耸立,承载它的铜铸器座功不可没。更有甚者——著名的元代玉雕“渎山大玉海”,历经数百年,同为独山玉料的器座也依然在发挥着它的历史使命。可见,要想器物成为传世名品,搭配一件结实耐用的器座是必不可少的
期刊
中国传统工艺史上,器座虽仅以配角的身份出现,但制作原料多样化且种类繁多,从体量巨大的佛像底座,到书房中的小水丞,均量身定制出最适合的底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器物本身的美感。  清代器座的艺术观赏性受该时期艺术特色的影响,加之精妙绝伦的工艺水平,在历史上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从清代绘画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器座的身影。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元素,不仅会让画面的空间与结构更加立体,也使画面层次、内容更加
期刊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磊。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她都不疾不徐,相当有自己的节奏。  投身当代玉雕创作30余年,时至今日,程磊是同辈人中为数不多的坚守者。  “子冈杯”金奖、“天工奖”银奖……这些年来,在中国玉石雕刻领域最重要的奖项评选榜单中,往往少不了她的名字;与此同时,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众自带含金量的头衔同样是她付出与坚持的
期刊
作为包括宫廷陈设在内的中国传统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座古已有之,清代尤甚,又以雍正、乾隆二朝最为讲究,一器一座,随物赋形。其材质以硬木为主,比如紫檀、酸枝、黄花梨、楠木、黄杨木等等,其中以紫檀、酸枝木最为常见;也有以玉石、象牙、青金石、珐琅、沉香、金、银等雕琢的:纹饰则不胜枚举,夔龙、夔凤、螭龙、饕餮、兽面、蟠虺、蝠、猴、鹌鹑、鱼、松、竹、梅、兰、菊、葫芦、石榴、葡萄、西番莲、忍冬纹、卷珠、卷云、
期刊
从书法技法层面来讲,在“宋四家”中,米芾(1051年至1107年)有着绝对的优势。约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故宫博物院藏、收入宋拓本《群玉堂帖》的《自叙帖》,大致追述了米芾学书的经历。书时米芾50岁左右,此时其无论是技法还是个人风格都已是成熟期。经历过唐代笔法的简化后,魏晋使转的笔法或许在米芾身上能够找到些遗意,他很好地继承了魏晋书法的意、笔而自在飞扬。米芾的书法沉浸于数家而晚年自成一家,
期刊
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各种与艺术收藏相关的场合中看到大量的器座,比如博物馆、拍场、艺博会……甚至是近年来逐渐流行的新中式生活家居中,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稍加留意你可能就会发现,在当前的工艺美术领域,对于器座的创作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既有追根溯源地沿袭传统,也有在此基础之上加入创新的改变,更有打破传统,用一种崭新的面貌来呈现。像国人尤为喜爱的玉石雕刻,就是典型一例。  因此,本文特地邀请中国珠宝玉石
期刊
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割下来的天然汁液,采割大漆必须在三伏天,这是顺应天时。  “丝桐合一”的古琴,有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部分,那就是琴身上的漆。漆与琴,有着密切、深奥的关系。无论弹琴、斫琴之人,对琴器的髹漆工艺了解越多,自身的“琴艺”自然也就更易精进。  虽然我们目前能见到的传世古琴标准器为唐琴,如“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但中国很早就已出现琴的身影,如伏羲削桐为琴的传说、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的记载等,
期刊
在农耕社会,农业税是国家的主要税源,是广大农民必须缴纳的皇粮国税。明清以来,统治者对农业税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先后实施“赋役合并”“摊丁入亩”等政策。官府不再强征劳役,改用花钱雇工。因此,按人口缴纳的“丁口税”也不再单独征收,纳入农业税中,按土地多寡决定税赋额度。农业税于春秋两季缴纳,称上忙、下忙或上限、下限。  由于税种、税策、时限、附加以及支付等各种变化,留存于今的清代税收凭证上,其银两称谓
期刊
说起齐白石造花笺,其年轻时代就开始做如此风雅之事。那时在湖南湘潭乡下,32岁的齐白石与王仲言、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荃、胡立三等地方乡绅成立“龙山诗社”,后又加入了黎松安成立的“罗山诗社”。诗社社友颇有雅好,想以花笺诗文唱和往来,素知齐白石能画皆求之。  乐此不疲  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就提到齐白石造花笺的这段往事:  我往来于龙山、罗山两诗社,他们都十分欢迎。这其中另有一个原因,原因是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