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非你莫属》就是一滩浑水。
职场险恶虽不是什么秘密,但《非你莫属》中BOSS们和主持人张绍刚的表现,却让险恶二字颇显无力。粗暴的打断、歪曲、否定、人性本恶的假定、刻薄阴毒的语言、睥睨讥笑的眼神,似乎摧毁求职者的意志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从万夫所指的刘莉莉,再到当场晕倒的海归郭杰,闹剧从未间断。
纵然有千万理由,但李开复还是趟了这滩浑水。
尽管外界对于此举大为疑惑,但是回看李开复的过往,也就不难得出答案了。
一直以来,李开复都是个话题人物。从高调离职谷歌到出版自传再到成立创新工场,一路走来,李开复的生活里从未缺少镁光灯。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但目前看来,李开复的这一次加入在拉高《非你莫属》收视率的同时,也再一次成功地让自己站上了舆论高峰。
被消费的正义
对于公开发起投票抵制《非你莫属》一事,李开复这样解释:“这个活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用数字点醒节目组:以收视率为目的,以求职为包装,以羞辱人为手段,歪曲事实的变形娱乐节目是不可取的。我会继续抵制该节目,直到道歉整改。”
而数字很好地佐证了李开复的影响力:在短短的7天时间里,参与抵制的微博总人数就高达41.04万人,占参与投票人数的比例为94.4%。
伴随着数字的飙升,双方的唇枪舌剑也是愈演愈烈,而事态最终所呈现的发展似乎也和李开复的预期背道而驰。在抵制活动到达高潮的那几天,《非你莫属》的收视率不降反升,以1.079的数据排名晚间综艺节目第二,而这似乎也是江苏卫视靠《非诚勿扰》进入一线卫视阵营的翻版。如今,天津卫视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李开复的抵制活动功不可没。
除此之外,李开复等到的并非预期的道歉,相反,则是铺天盖地的谩骂。首先向其发炮的是伊力诺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晓燕,这位性格泼辣的女老板直截了当地约见李开复在某星巴克门口对决(俗称“约架”),而在其一连四条的微博里,脏话更是接二连三。随即,节目第二主持人徐睿又将李开复学历造假旧事重提,包括葛晓非、史晓燕、刘惠璞等公司高管,也纷纷对李开复还击,其中也不乏爆粗口的现象。
骂战中的李开复多少令人感到些微陌生,因为在多数人眼中,他一向是一个励志的楷模。
大学期间,毕业于哥伦比亚政治系的他,后转入计算机学院,并于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而如今我们在手机上用到的语音拨号功能正是李开复在这期间研发出来的。随后,任职苹果、微软和谷歌的神话般的外企高管经历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于是对于这样一个拥有优秀教育背景,一贯温文尔雅的李开复,很多人都为其鸣不平,认为他大可不必趟进这滩浑水,但显然“开复老师”有着自己的价值标准。在宣战之后,有人曾告诉李开复中国本土需要这样的“狼性文化”。其实,李开复不反对“狼性文化”,只是认为《非你莫属》“狼”得过了头。“你看节目中散发的是什么样的气氛?”一向温和的他连连摇头,“BOSS坐在龙椅上,是个皇帝啊,下面站的都是大臣、宫女、太监?这是审问还是拷问,是不是答不好就拉出去斩了?”
的确,李开复的性格特点与狼性截然相反。在创新工场的公共区域,处处充斥着谷歌的影子,人们无边界的相处、交谈,小饭桌一样的员工食堂里是抱着饭缸排队打饭的年轻人,盛饭的大姐热情满满。只要在办公室,李开复的玻璃门就是时常开着的,出出进进的人都叫他“开复”,就像当年在微软和谷歌一样。“微软刚创立的时候就是靠冲突性的文化,类似所谓的‘狼文化’,需要去拼命。但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微软意识到自己现在已是领跑者之一,不能这么‘狼’了,对员工、合作伙伴、竞争对手都要保持尊敬。”
骂战背后的价值
在这场如火如荼并且八方各得其乐的网络骂战背后,隐藏的是李开复颇重的自身价值。
一直以来,李开复都是一个聪明人,不只是聪明,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2005年,李开复毛遂自荐,从微软跳槽谷歌,没想到如此简单的一跳却引来两大巨头对簿公堂。法庭上,微软请求强迫李开复遵守他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加入微软时签署的一份保密及非竞争协议,同样也请求法院强迫谷歌尊重这份协议,而在诉讼中对于经济赔偿的要求却是只字未提。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但协议的内容却从未公开,而李开复以这种方式高调回归国人的视线中。
李开复一直强调这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人事变动,但是同年他便出版了新书《选择的智慧》,并在国内各大高校开展了巡回讲座。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中,这样的举措还是被解读为李开复的又一轮自我营销。
其实,李开复演讲的目的很明确:一方面是为自己宣传,以澄清之前跳槽谷歌所引起的一些媒体对他的不利报道;另一方面,则是在百度的不断打压之下为谷歌做宣传。因此,虽打着传道授业的旗号,但是你却仍能从其中嗅到淡淡的商业气息。作为一个企业高管,这也是必备的素质。
之所以这一次“关于《非你莫属》”的抵制运动波及如此多的人,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微博这个平台。李开复是个深谙新媒体传播能量和传播技巧的人,当微博还处于内测状态的时候,他就成为了第一批名人用户。如今,李开复已经成为微博平台上商业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人士,千万的粉丝数量让无数圈内大佬难以望其项背。在沸沸扬扬的骂战结束后,李开复的微博粉丝更是陡增至1300余万人,而其影响力也是悄然陡增。
对于这次骂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诱因,那就是《非你莫属》的受众群——大学生。
一直以来,李开复无论对青年人还是商业圈子,都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李开复更是扮演着人生导师的形象。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缘分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去过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微软这样世界顶级公司认可的人才。李开复为此也相当用心,他不但重视每一次演讲的机会,还创办了我学网,时时与大学生保持沟通。
李开复曾坦言,之所以这一次会站出来抵制《非你莫属》,正是因为很多学生向他求助才促使他站出来。也正是学生群体对于李开复不遗余力的支持,才帮助他在“微博大战”中站稳脚跟。
商业,无需炒作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李开复的挺身而出引来骂声一片,而这样的结果也正巧迎合了这个以利益至上的社会主旋律。其实,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是一场大的骂战,就像有人盼望着李开复成功,同样也有人在等着看他跌倒,一如人们对待创意工场时的态度。
2009年9月7日,就在从谷歌离职不到一周之后,李开复宣布了创新工场的启动。和当年从微软闪电加盟谷歌以及从谷歌离职一样,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让创新工场从创立之日起就赚足了眼球。
从跨国公司高管、青年人的导师变成了专门生产 CEO的天使投资人,李开复一时间便引发创业投资领域的暖场效应。在公布招聘信箱的第一天,创意工场就收到了多达7000封求职邮件。而如此罕见的云集效应,一半是冲着李开复的个人感召力,另一半是因为创新工场得到了来自郭台铭、柳传志、俞敏洪以及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人的强力资金支持。
但随即,一向顺风顺水的李开复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在他最初的设想里,创新工场的模式应该是“孵化+投资”,但在一些成熟的创业者看来,那时的创新工场无论从资金还是服务上都并不占优势,有的只是一些创业者并不急需的孵化,以及自己股份上的损失,实在不是一个让他们心动的合作伙伴。而刨其根源,创意工场实质上也还是一个创业者。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最初的迷茫变得越来越清晰:开始让专业的人才管理孵化的项目,严格界定孵化公司产权的边界并集中力量专注于投资和对创业公司外围的帮助。
对于这一次的骂战,很多人质疑李开复是否是在为创意工场吸引关注度。
可是,如果你仔细查看创意工场的成绩单,这样的猜疑也许就会烟消云散了:截至2011年11月,创新工场投资孵化了超过30个项目,其中10个项目进入A轮,融资规模从500万到1000万美元不等;两个项目被收购,其中魔图被百度收购;有两个项目最终失败关闭。而从吸引融资的层面来看,从创业初期郭台铭等朋友支持的1500万美元启动资金开始,创新工场已经募集了1.8亿美元基金,投资者包括Foundation Capital、联发科、投资Facebook的DST等国际著名的投资机构。
打开李开复的微博,在转发某媒体对于骂战的报导时,他如此说道:宁愿多管闲事,不可漠不关心。无论作为商界大亨或是新晋的意见领袖,李开复都可以算的上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只是,人们把闲事当作是麻烦事,而李开复却把它看作是一个机遇,又或一件好事。
如今,抛开微博尘世的纷纷扰扰,李开复早已带着一双女儿奔赴欧洲了。
职场险恶虽不是什么秘密,但《非你莫属》中BOSS们和主持人张绍刚的表现,却让险恶二字颇显无力。粗暴的打断、歪曲、否定、人性本恶的假定、刻薄阴毒的语言、睥睨讥笑的眼神,似乎摧毁求职者的意志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从万夫所指的刘莉莉,再到当场晕倒的海归郭杰,闹剧从未间断。
纵然有千万理由,但李开复还是趟了这滩浑水。
尽管外界对于此举大为疑惑,但是回看李开复的过往,也就不难得出答案了。
一直以来,李开复都是个话题人物。从高调离职谷歌到出版自传再到成立创新工场,一路走来,李开复的生活里从未缺少镁光灯。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但目前看来,李开复的这一次加入在拉高《非你莫属》收视率的同时,也再一次成功地让自己站上了舆论高峰。
被消费的正义
对于公开发起投票抵制《非你莫属》一事,李开复这样解释:“这个活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用数字点醒节目组:以收视率为目的,以求职为包装,以羞辱人为手段,歪曲事实的变形娱乐节目是不可取的。我会继续抵制该节目,直到道歉整改。”
而数字很好地佐证了李开复的影响力:在短短的7天时间里,参与抵制的微博总人数就高达41.04万人,占参与投票人数的比例为94.4%。
伴随着数字的飙升,双方的唇枪舌剑也是愈演愈烈,而事态最终所呈现的发展似乎也和李开复的预期背道而驰。在抵制活动到达高潮的那几天,《非你莫属》的收视率不降反升,以1.079的数据排名晚间综艺节目第二,而这似乎也是江苏卫视靠《非诚勿扰》进入一线卫视阵营的翻版。如今,天津卫视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李开复的抵制活动功不可没。
除此之外,李开复等到的并非预期的道歉,相反,则是铺天盖地的谩骂。首先向其发炮的是伊力诺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晓燕,这位性格泼辣的女老板直截了当地约见李开复在某星巴克门口对决(俗称“约架”),而在其一连四条的微博里,脏话更是接二连三。随即,节目第二主持人徐睿又将李开复学历造假旧事重提,包括葛晓非、史晓燕、刘惠璞等公司高管,也纷纷对李开复还击,其中也不乏爆粗口的现象。
骂战中的李开复多少令人感到些微陌生,因为在多数人眼中,他一向是一个励志的楷模。
大学期间,毕业于哥伦比亚政治系的他,后转入计算机学院,并于1988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而如今我们在手机上用到的语音拨号功能正是李开复在这期间研发出来的。随后,任职苹果、微软和谷歌的神话般的外企高管经历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于是对于这样一个拥有优秀教育背景,一贯温文尔雅的李开复,很多人都为其鸣不平,认为他大可不必趟进这滩浑水,但显然“开复老师”有着自己的价值标准。在宣战之后,有人曾告诉李开复中国本土需要这样的“狼性文化”。其实,李开复不反对“狼性文化”,只是认为《非你莫属》“狼”得过了头。“你看节目中散发的是什么样的气氛?”一向温和的他连连摇头,“BOSS坐在龙椅上,是个皇帝啊,下面站的都是大臣、宫女、太监?这是审问还是拷问,是不是答不好就拉出去斩了?”
的确,李开复的性格特点与狼性截然相反。在创新工场的公共区域,处处充斥着谷歌的影子,人们无边界的相处、交谈,小饭桌一样的员工食堂里是抱着饭缸排队打饭的年轻人,盛饭的大姐热情满满。只要在办公室,李开复的玻璃门就是时常开着的,出出进进的人都叫他“开复”,就像当年在微软和谷歌一样。“微软刚创立的时候就是靠冲突性的文化,类似所谓的‘狼文化’,需要去拼命。但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微软意识到自己现在已是领跑者之一,不能这么‘狼’了,对员工、合作伙伴、竞争对手都要保持尊敬。”
骂战背后的价值
在这场如火如荼并且八方各得其乐的网络骂战背后,隐藏的是李开复颇重的自身价值。
一直以来,李开复都是一个聪明人,不只是聪明,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2005年,李开复毛遂自荐,从微软跳槽谷歌,没想到如此简单的一跳却引来两大巨头对簿公堂。法庭上,微软请求强迫李开复遵守他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加入微软时签署的一份保密及非竞争协议,同样也请求法院强迫谷歌尊重这份协议,而在诉讼中对于经济赔偿的要求却是只字未提。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但协议的内容却从未公开,而李开复以这种方式高调回归国人的视线中。
李开复一直强调这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人事变动,但是同年他便出版了新书《选择的智慧》,并在国内各大高校开展了巡回讲座。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中,这样的举措还是被解读为李开复的又一轮自我营销。
其实,李开复演讲的目的很明确:一方面是为自己宣传,以澄清之前跳槽谷歌所引起的一些媒体对他的不利报道;另一方面,则是在百度的不断打压之下为谷歌做宣传。因此,虽打着传道授业的旗号,但是你却仍能从其中嗅到淡淡的商业气息。作为一个企业高管,这也是必备的素质。
之所以这一次“关于《非你莫属》”的抵制运动波及如此多的人,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微博这个平台。李开复是个深谙新媒体传播能量和传播技巧的人,当微博还处于内测状态的时候,他就成为了第一批名人用户。如今,李开复已经成为微博平台上商业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人士,千万的粉丝数量让无数圈内大佬难以望其项背。在沸沸扬扬的骂战结束后,李开复的微博粉丝更是陡增至1300余万人,而其影响力也是悄然陡增。
对于这次骂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诱因,那就是《非你莫属》的受众群——大学生。
一直以来,李开复无论对青年人还是商业圈子,都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李开复更是扮演着人生导师的形象。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缘分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去过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微软这样世界顶级公司认可的人才。李开复为此也相当用心,他不但重视每一次演讲的机会,还创办了我学网,时时与大学生保持沟通。
李开复曾坦言,之所以这一次会站出来抵制《非你莫属》,正是因为很多学生向他求助才促使他站出来。也正是学生群体对于李开复不遗余力的支持,才帮助他在“微博大战”中站稳脚跟。
商业,无需炒作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李开复的挺身而出引来骂声一片,而这样的结果也正巧迎合了这个以利益至上的社会主旋律。其实,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是一场大的骂战,就像有人盼望着李开复成功,同样也有人在等着看他跌倒,一如人们对待创意工场时的态度。
2009年9月7日,就在从谷歌离职不到一周之后,李开复宣布了创新工场的启动。和当年从微软闪电加盟谷歌以及从谷歌离职一样,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让创新工场从创立之日起就赚足了眼球。
从跨国公司高管、青年人的导师变成了专门生产 CEO的天使投资人,李开复一时间便引发创业投资领域的暖场效应。在公布招聘信箱的第一天,创意工场就收到了多达7000封求职邮件。而如此罕见的云集效应,一半是冲着李开复的个人感召力,另一半是因为创新工场得到了来自郭台铭、柳传志、俞敏洪以及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人的强力资金支持。
但随即,一向顺风顺水的李开复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在他最初的设想里,创新工场的模式应该是“孵化+投资”,但在一些成熟的创业者看来,那时的创新工场无论从资金还是服务上都并不占优势,有的只是一些创业者并不急需的孵化,以及自己股份上的损失,实在不是一个让他们心动的合作伙伴。而刨其根源,创意工场实质上也还是一个创业者。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最初的迷茫变得越来越清晰:开始让专业的人才管理孵化的项目,严格界定孵化公司产权的边界并集中力量专注于投资和对创业公司外围的帮助。
对于这一次的骂战,很多人质疑李开复是否是在为创意工场吸引关注度。
可是,如果你仔细查看创意工场的成绩单,这样的猜疑也许就会烟消云散了:截至2011年11月,创新工场投资孵化了超过30个项目,其中10个项目进入A轮,融资规模从500万到1000万美元不等;两个项目被收购,其中魔图被百度收购;有两个项目最终失败关闭。而从吸引融资的层面来看,从创业初期郭台铭等朋友支持的1500万美元启动资金开始,创新工场已经募集了1.8亿美元基金,投资者包括Foundation Capital、联发科、投资Facebook的DST等国际著名的投资机构。
打开李开复的微博,在转发某媒体对于骂战的报导时,他如此说道:宁愿多管闲事,不可漠不关心。无论作为商界大亨或是新晋的意见领袖,李开复都可以算的上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只是,人们把闲事当作是麻烦事,而李开复却把它看作是一个机遇,又或一件好事。
如今,抛开微博尘世的纷纷扰扰,李开复早已带着一双女儿奔赴欧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