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是艺术的时代特征

来源 :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ch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艺术的特征突出表现在艺术的实用功能上,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贴近生活,艺术的实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美学研究只有以当代文化进程的主旋律和理想目标为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参照,才能从根本上反应历史和时代的变化,推动历史和时代的前进。只有正确了解各个时期的艺术特性,才能主动把握艺术的进程,才能促进审美文化的提升,促进艺术发挥更好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实用性;艺术;时代;特征
  
  一、实用性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艺术来源生活,人类把从自然界的美进行模仿和提炼,创造了各种各样为人类享用的艺术品。艺术从产生起,就不仅具有审美愉悦的作用,还体现了生活的实用性,从远古骨制的项链、骨针,石制的刀具到古代祭祀的鼎、鐏,饮酒的斛,玉制的镯子、陶器等,都是从生活的基本需要而发展成更美、更艺术的实用物品。到现代,在沿用了实用性的同时,艺术品被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和思想内涵。比如,舞蹈产生的最初是充当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被作为庆祝方式表达人们愉悦、兴奋的心情,或是祭祀的仪式,在现代,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表述的是人们的思想,在审美的同时得到的是文化的传递。再比如,建筑最初是作为遮风避雨的所在,也许只是个窝棚,经历了各个时期的风格变化,展示了人们无比的智慧和技术,发展到现在,更加体现了现代的审美情趣,比如鸟巢、北京电视制作中心大楼。
  艺术在具有实用性、装饰性、艺术性等多种身份的同时,也存在界定的模糊性和多功能性。反过来说,所有的物品多少都带有艺术的特性,很多物品在实用的同时,本生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艺术在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同时,还美化了生活、陶冶了情操、传承了文化、交流了思想,生活由于艺术而更加灿烂。
  现代生活要求艺术的实用性更加显著,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是艺术的实用性的充分体现。
  
  二、实用性使艺术更加贴近生活
  
  艺术家情感、精神的文化,通过各种艺术语言传达给受众,来满足人们生活的审美需求,从而使参与双方获得审美愉悦的活动。受众得到审美愉悦,使艺术的价值得到体现,同时又赋予艺术更多的期待,从而刺激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比如瓷器,从古代的土陶罐,到唐宋的青花瓷,再到现代瓷器,从技术要求来说越来越精湛,从艺术要求来说越来越完美,都反映了艺术和技术的发展及人类生活要求的提高。
  艺术的超前性,注定了艺术对生活审美的引导,实际上艺术被受众接受的过程就是审美引导的过程,反过来,生活对艺术也有选择性,违背人类意识文化原则的思想,往往会被否定、遗弃,意识文化形态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所以对艺术有自身的要求,这就是有些艺术方式被保留和传承,有些却被遗忘和淘汰的原因。人类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不断提出对现代物质、艺术的新要求,反映了现代的审美需求。
  面对当代艺术的纷繁复杂,审美界定越来越困难,美学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艺术处处体现着生活的要求,生活中也处处体现着艺术与美学的特点,艺术和生活以一种互生形式统一起来。
  
  三、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对艺术家来说,对艺术的创造实际是通过艺术品实现自我,传达思想,寻求共鸣。艺术总是通过物化来表达一些超越物体本身的东西,将知觉转化为精神,让精神得以延伸。
  对于受众来说,人作为审美主体需要从感知到认知从而获得美的愉悦,从而参与到艺术享受中来,这种艺术者与受众的互动赋予了艺术伟大的价值和崇高意义,生活由此更加美好。
  这里说明一个重点,就是艺术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生活的肯定,艺术在没有得到认可时,暂时没有社会意义,社会对艺术的决定了艺术的发展方向,这就决定了美学研究需要遵循生活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美学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如电影美学、摄影美学、绘画美学、服饰美学、人体美学、音乐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等等。传统的审美对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美学的研究和审美的引导都面临了新的课题。
  我们必须明白,各个时代有不同的审美定义,这取决于文化的发展及物质的需求,审美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艺术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
  
   四、艺术的时代转变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
  现代,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生活审美化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织原则。从传统艺术发展到现在,艺术被赋予多种形式存在,特别是商业时代,商品与艺术高度融合形成了广告、包装、装潢、影视图像等现代艺术形式,这样,艺术变得无所不在。
  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两个层面:①审美对象---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②环境被审美化。
  1.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
  审美活动越来越超出纯艺术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电视进入千家万户,电脑互联网的普及,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扩散,图像日益替代文字,对大众进行视觉轰击。艺术通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进入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消费品的一种。精英文化走出象牙之塔,通过商业手段融合为通俗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美国著名的文化研究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Fredric J ameson)说道:“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英国著名的文化研究者斯图亚特﹒霍尔说:“文化现在已经与世界一样是'物质性的'。通过设计、技术以及风格化,'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的世界,通过市场营销、设计以及风格,'图像'提供了对于躯体的再现模式与虚构叙事模式,绝大多数的现代消费都建立在这个躯体上。”
  2.日常生活正愈加审美化,从而导致美学概念的不断扩张
  德国著名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写道:“审美化最明显地见之于都市空间中,过去的几年里,城市空间中的几乎一切都在整容翻新。购物场所被装点得格调不凡,时髦又充满生气。这股潮流长久以来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中心,而且影响到了市郊和乡野。差不多每一块铺路石、所有的门户把手和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没有逃过这场审美化的大勃兴。”这种全球审美化的现象,使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了。
  艺术已经渗透到现代生产中,商品具有了文化属性,并且这种文化属性融入到商品内部。我们越来越感到,艺术已与生活中重要的物质商品融为一体,商业为艺术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艺术使商品更加完美。事实上现代生活与艺术的融合已经使审美扩大化,艺术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贴近生活,艺术的实用性在与生活的融合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美学理念的现实转变
  当代文化的商品化、技术化和审美化的转换,和在转换中展现的文化心理失衡,需要在面对现实重塑文化心理,转换美学理念。从审美观念体现的价值取向来看,审美观念仍然与社会文化系统保持着深刻的联系,并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社会文化要素的价值取向,在审美日常化的冲击下,感性压倒理性,审美越来越世俗化,大众审美应运而生。
  把美学思考和人们的合理生活追求结合起来,是后现代艺术的特点,费塞斯通说“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把艺术转换成生活”,说明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所以沃尔夫冈·韦尔施说美学研究“必须在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生态、伦理和科学等领域里来寻找今日的审美方式”。
  特定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主题”,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美学研究研究只有以当代文化进程的主旋律和理想目标为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参照,才能从根本上反应历史和时代的变化,推动历史和时代的前进。
  艺术从来就与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促进,艺术与生活大融合是实用性的高度体现,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正确了解各个时期的艺术特性,才能主动把握艺术的进程,才能促进审美文化的提升,促进艺术发挥更好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中国绘画美学史》陈传席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3]《斯图亚特·霍尔论大众文化与传媒》,邹赞,2008年.
  [4]《美学的现代性思考》,彭立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5]《社会学与美学》弗恩特(Eduardo de Fuente)著,2000年5月《欧洲社会理论杂志》.
  [6]《当代美学》,马克·西门尼斯著,王洪一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
  [7][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
  郑灵燕女(1970-),籍贯:四川重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讲师,重庆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油画、美学、建筑美术教学、插画、电脑美术及工业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对精神病学教学与临床见习进行探索与改革。方法: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外乎课堂教学、图片展示、案例分析等等,缺乏临床实践及技能培养,我在教学中加入了临床见习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改革,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为中心的临床见习教学模式。结果: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临床实践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得到了增强。结论: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模式;临床见习;教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增大教学的开放性,这就需要构建开放的课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把教学定位在平等、民主基础上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中,学生是教学的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会怎样学习,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成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老师容易偏重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同时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针对他们和这一年龄
期刊
摘 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乃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而对于学生说话能力即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以后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在口语教学中要开启学生之口,使他们变“不愿说”为“乐意说”,从“不会说”到“善于说”,注重训练时的有趣有序是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训练    一、从“读”入手,形式多样    口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一个学生的发言暴露了农村初中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回家务农吧,不知道农活怎么干;外面打工吧,人际交往不会,电脑也不懂;读普高吧,自己掌握的知识实在太少;读职高吧,我早已厌学。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这种状况,提出了端正农村初中办学思想的根本措施-坚持“三个面对”。  关键词 面对农村;面对社会;面对学生    某校初三毕业班座谈会正热情而有序地召开着。突然,有位男生猛地站起来说道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高校“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入手,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了在“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教学环节引入“差异化”教学的理念,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对我们做好实践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差异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特别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应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因此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角度对高职电子线路装接与分析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与实施,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项目教学法改革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B    Abstract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作为老师应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才能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  关键词留守学生;教育;教师;要求    当前,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到沿海及各大城市打工,家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方面对于孩子的成长都至关重要,一旦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对于留守少年儿童的教育就会出现“一肩挑”现象。工作责任、难度很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的思想问题非常突出,影
期刊
摘 要思维能力是思维水平(已有的认识高度)、思维方法(归纳、演绎、推理等方法的运用),思维品质(思维的目的性与系统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广阔性与深刻性等)的综合体现。所以,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要注意思维训练的途径,通过多元化的思维训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思维训练;创造力    一、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结合    逻辑思维的归纳推理、演绎论证或者说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