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植物贴画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索,提出利用叶、草、枝类,豆、谷、种类,皮、壳、板类,茎、根、藤类等植物资源开展实际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植物贴画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 小学美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A-0025-03
我校地处桂北山区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学生大部分来自乡下村屯。该地区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教育发展不均衡。教师普遍认为美术教学资源匮乏,是导致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的主因。但如果把农村少数民族美术课程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宽,我们就会发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履盖率高,各种植物的花、叶、茎、根、种子,还有各种石头、木、竹、泥等随处可见。这些天然的材料品种多样、色彩丰富,简直可以组成一个天然美术材料馆,供学生无偿取用。
植物贴画是一种利用各种植物资源,通过组合、拼接、纸上粘贴等方式形成图案的一种美术创作方式。这样的美术创作能够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是锻炼美术思维与美术素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校美术组教师更新观念,将教学目光聚焦于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各种植物资源开展植物贴画教学,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叶、草、枝类开展植物贴画教学
山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森林资源丰富,花草、树叶、根枝品种繁多、造型各异。树叶形状有圆形、三角形、五角形、长条状、扇形等,颜色有绿色、黄色、红色等;树根、树枝造型独特、形态各异,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动物等。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对各种植物的形状、种类已然非常熟悉,对各种花草、树叶、根枝等植物材料也信手拈来。材料丰富的来源,便捷的获取途径,为植物贴画教学的开展创造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教师将叶、草、枝这几种材料归为一类集中运用于贴画教学,这样可以使材料的收集与运用达到最大化效果,也能增加作品的丰富性。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中各种叶、草、枝的形状和颜色,理解其造型的含义,联想其与生活中人、物神形相似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构思,进而创作一幅幅美丽的贴画。例如,笔者在教学《家乡风俗》一课时,要求学生课前仔细观察家乡建筑的特征、家乡人的生活习俗,然后再觀察哪些叶、草、枝像人的身体、哪些叶、草、枝像人的头部或者哪些叶、草、枝像人类的其他肢体,最后结合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采用各类叶、草、枝创作一幅人物贴画。我班学生芳芳(化名)想象力非常丰富,她用圆形的树叶贴出人头,用枫叶、银杏叶等贴出裙子,用细长条的麦冬叶贴出纤细的四肢,所贴出的人物颇有少数民族特色,并且几个人物呈现舞蹈的动作,该生为作品取名《侗族多耶舞》(见图1)。
另外,学生刚刚(化名)用枫树叶做人的身体,用松树叶做太阳,用棒棒草做吊脚楼,创作出一幅较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生活贴画,取名《拉手舞》(见图2)。
美术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创作出作品,教师作为课堂指引者,还应注重整个过程的欣赏与评述,引导学生理解用于创作的资源、素材、灵感从何而来,明确所用材料具备哪些优势以及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等。例如在《家乡风俗》一课中,芳芳(化名)创作出《侗族多耶舞》植物贴画作品后,笔者同时展示了她的创作日记: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山上劳动,一路上我看到很多形状各异的树叶,有像小扇子的银杏叶、有像大扫帚的芦苇尾、有像鸭脚的枫树叶,还有许多其他叫不出名字的圆形的、椭圆形的、细长形的、五角形的、三角形的,浅绿色的、深绿色的、桔黄色的、红色的、深红色的叶子,这些叶子美丽极了,于是我采集了一些,做了一幅漂亮的植物贴画,我给它取名《侗族多耶舞》。在欣赏与评述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原来一些出色的作品,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使学生明白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有所体会、感悟后才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总体而言,教师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发现大自然中的美,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大自然的美与资源来表现生活中的美,与此同时,在认知和创作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描绘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豆、谷、种类开展植物贴画教学
在植物贴画教学中,豆、谷、种子是十分常见并且可运用性较强的资源。因为大自然中各种豆子、种子、五谷杂粮等品种之多、色彩之丰富,是人工材料难以企及的。例如豆类有黑豆、红豆、黄豆、豌豆、绿豆等,种子类有松子、瓜子、开心果、杏仁、核桃、花生等,谷类则有小米、大米、玉米、荞麦等,这些作物在农村山上随处可见,学生可以随手取来用于贴画创作。
例如,教学美术校本课程《瑶族服饰》一课时,笔者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豆、谷、种来创作各种瑶族服饰的植物贴画。这些材料中,有的是学生自己家中种植的,有的是在房前屋后或野外寻找到的。学生运用这些材料粘贴形成的服饰作品,色块简练、线条清晰。有的学生在服饰图案基础上加上科学幻想,有的学生结合本民族的生活实际情况贴出民族特色。如小文(化名)的作品《五彩的瑶族服饰》中(见图3),用红豆贴出衣服的底色,用黑豆、白豆、黄豆等来做衣服的图案装饰,手工精细,花纹精美。莉莉(化名)所创作的贴画作品《侗族女装》中(见图4),也运用了各种豆子和谷类。这些贴画作品利用豆、谷、种类植物五颜六色以及大小不一的特点,粘贴出繁复的花纹图案,正与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相契合。
豆、谷、种除了能贴出少数民族服饰,人物、动物以及一些劳动情景的贴画都可以用到此类材料,这大大增加了植物贴画的成品种类。可见,豆、谷、种是山区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利用它们进行创作时,既能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也能增加对各种农作物的认知,使自身综合素养有所提升。
三、利用皮、壳、板类开展植物贴画教学
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皮、壳、板类资源也十分丰富,如松树皮、杉树皮、橙皮、柚子皮、花生壳、豆壳、小木板等,这些材料不具备食用性,经济价值也不大,所以收集起来更加便捷。 例如,教学《家乡建筑》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用小木板来搭建房子楼层,用杉树皮来做房子的瓦片,用花生壳或豆壳来铺石板路……在此过程中,笔者重点教会学生对建筑物所需的各种植物材料进行筛选、处理,如树皮如何压平压干、如何剪得整齐、如何贴得牢固、如何破开等。通过教师现场示范和学生实操,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后,才开始自由创作。
对于皮、壳、板类植物贴画,我班学生多多(化名)感受颇多,他创作的《侗族鼓楼》,是表现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侗寨的新春舞龙场面,他用木板来贴鼓楼的墙面,用棒棒草来贴鼓楼的瓦片和人物,画面构图合理,人物生动活泼,表现了人们在鼓楼坪上舞龙欢歌庆祝新年风调雨顺、生活美好的喜悦心情。五年级学生蒙蒙(化名)综合各种植物资源创作了一幅《快乐的童年》贴画(见图5),他用小木板和小竹片来做鼓楼,用圆形的叶子来做人的头部,用三角的树叶来做人的身体,用半边树叶来做石头,贴出的画面情景丰富,表现了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这类植物贴画学生取材方便,材料又不用花一分钱。因此,皮、壳、板类也是农村学校开展植物贴画的可利用资源。
四、运用茎、根、藤类开展植物贴画教学
线条是构成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学习植物贴画,少不了贴一些线条的造型。对此,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大自然中一些线条状的植物为素材,例如植物的茎、根、藤等,这些物品在桂北的农村随处可见,它们粗细不一、长短各异,还可以通过加工使其改变形态,如用稻草搓成绳子、将藤蔓剪断等,然后再根据画面内容取材贴画。
例如,教学《春到龙脊》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龙脊梯田的线条美和人们在梯田劳动的图片和视频。在欣赏中,笔者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从龙脊梯田中,咱们是不是看到许多流畅优美的线条?如果让你们用植物做一幅龙脊梯田的贴画,你会考虑用什么材料?受到教师的点拨,学生自然地由“线条”联想到大自然中茎、根、藤等线状植物,在创作实践中,大部分学生都选取了这类材料。
《春到龙脊》创作活动中,学生小付(化名)创作的作品《耙田》(见图6),利用树藤和植物的茎捏造出梯田一层层田埂的线条,形状各异,很有层次性。小付说:“我家房子周围有很多树藤,我原来不知道这些树藤可以用来干什么,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就用这些树藤和树叶做了一些植物贴画,有趣极了!”学生蒙蒙(化名)創作的作品《苗族舞龙》(见图7),其中的“龙”是用稻草搓成小绳子粘贴而成,舞龙的人则是用树叶粘贴而成。
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因植物资源丰富且易得,将其引进小学美术课堂,可操作性强,也体现了教学内容多元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植物贴画这一美术创作形式中,充分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审美、设计、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实现提高农村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编号:2017A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丹(1984— ),女,苗族,广西龙胜人,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农村小学植物贴画课程开发。
【关键词】植物贴画教学 少数民族地区 小学美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A-0025-03
我校地处桂北山区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学生大部分来自乡下村屯。该地区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教育发展不均衡。教师普遍认为美术教学资源匮乏,是导致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育现状不容乐观的主因。但如果把农村少数民族美术课程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宽,我们就会发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履盖率高,各种植物的花、叶、茎、根、种子,还有各种石头、木、竹、泥等随处可见。这些天然的材料品种多样、色彩丰富,简直可以组成一个天然美术材料馆,供学生无偿取用。
植物贴画是一种利用各种植物资源,通过组合、拼接、纸上粘贴等方式形成图案的一种美术创作方式。这样的美术创作能够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是锻炼美术思维与美术素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校美术组教师更新观念,将教学目光聚焦于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各种植物资源开展植物贴画教学,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叶、草、枝类开展植物贴画教学
山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森林资源丰富,花草、树叶、根枝品种繁多、造型各异。树叶形状有圆形、三角形、五角形、长条状、扇形等,颜色有绿色、黄色、红色等;树根、树枝造型独特、形态各异,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动物等。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对各种植物的形状、种类已然非常熟悉,对各种花草、树叶、根枝等植物材料也信手拈来。材料丰富的来源,便捷的获取途径,为植物贴画教学的开展创造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教师将叶、草、枝这几种材料归为一类集中运用于贴画教学,这样可以使材料的收集与运用达到最大化效果,也能增加作品的丰富性。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中各种叶、草、枝的形状和颜色,理解其造型的含义,联想其与生活中人、物神形相似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构思,进而创作一幅幅美丽的贴画。例如,笔者在教学《家乡风俗》一课时,要求学生课前仔细观察家乡建筑的特征、家乡人的生活习俗,然后再觀察哪些叶、草、枝像人的身体、哪些叶、草、枝像人的头部或者哪些叶、草、枝像人类的其他肢体,最后结合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采用各类叶、草、枝创作一幅人物贴画。我班学生芳芳(化名)想象力非常丰富,她用圆形的树叶贴出人头,用枫叶、银杏叶等贴出裙子,用细长条的麦冬叶贴出纤细的四肢,所贴出的人物颇有少数民族特色,并且几个人物呈现舞蹈的动作,该生为作品取名《侗族多耶舞》(见图1)。
另外,学生刚刚(化名)用枫树叶做人的身体,用松树叶做太阳,用棒棒草做吊脚楼,创作出一幅较具少数民族特色的生活贴画,取名《拉手舞》(见图2)。
美术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创造的过程,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创作出作品,教师作为课堂指引者,还应注重整个过程的欣赏与评述,引导学生理解用于创作的资源、素材、灵感从何而来,明确所用材料具备哪些优势以及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等。例如在《家乡风俗》一课中,芳芳(化名)创作出《侗族多耶舞》植物贴画作品后,笔者同时展示了她的创作日记: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山上劳动,一路上我看到很多形状各异的树叶,有像小扇子的银杏叶、有像大扫帚的芦苇尾、有像鸭脚的枫树叶,还有许多其他叫不出名字的圆形的、椭圆形的、细长形的、五角形的、三角形的,浅绿色的、深绿色的、桔黄色的、红色的、深红色的叶子,这些叶子美丽极了,于是我采集了一些,做了一幅漂亮的植物贴画,我给它取名《侗族多耶舞》。在欣赏与评述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原来一些出色的作品,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大自然,使学生明白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有所体会、感悟后才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总体而言,教师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发现大自然中的美,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大自然的美与资源来表现生活中的美,与此同时,在认知和创作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描绘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豆、谷、种类开展植物贴画教学
在植物贴画教学中,豆、谷、种子是十分常见并且可运用性较强的资源。因为大自然中各种豆子、种子、五谷杂粮等品种之多、色彩之丰富,是人工材料难以企及的。例如豆类有黑豆、红豆、黄豆、豌豆、绿豆等,种子类有松子、瓜子、开心果、杏仁、核桃、花生等,谷类则有小米、大米、玉米、荞麦等,这些作物在农村山上随处可见,学生可以随手取来用于贴画创作。
例如,教学美术校本课程《瑶族服饰》一课时,笔者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豆、谷、种来创作各种瑶族服饰的植物贴画。这些材料中,有的是学生自己家中种植的,有的是在房前屋后或野外寻找到的。学生运用这些材料粘贴形成的服饰作品,色块简练、线条清晰。有的学生在服饰图案基础上加上科学幻想,有的学生结合本民族的生活实际情况贴出民族特色。如小文(化名)的作品《五彩的瑶族服饰》中(见图3),用红豆贴出衣服的底色,用黑豆、白豆、黄豆等来做衣服的图案装饰,手工精细,花纹精美。莉莉(化名)所创作的贴画作品《侗族女装》中(见图4),也运用了各种豆子和谷类。这些贴画作品利用豆、谷、种类植物五颜六色以及大小不一的特点,粘贴出繁复的花纹图案,正与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相契合。
豆、谷、种除了能贴出少数民族服饰,人物、动物以及一些劳动情景的贴画都可以用到此类材料,这大大增加了植物贴画的成品种类。可见,豆、谷、种是山区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利用它们进行创作时,既能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也能增加对各种农作物的认知,使自身综合素养有所提升。
三、利用皮、壳、板类开展植物贴画教学
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皮、壳、板类资源也十分丰富,如松树皮、杉树皮、橙皮、柚子皮、花生壳、豆壳、小木板等,这些材料不具备食用性,经济价值也不大,所以收集起来更加便捷。 例如,教学《家乡建筑》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用小木板来搭建房子楼层,用杉树皮来做房子的瓦片,用花生壳或豆壳来铺石板路……在此过程中,笔者重点教会学生对建筑物所需的各种植物材料进行筛选、处理,如树皮如何压平压干、如何剪得整齐、如何贴得牢固、如何破开等。通过教师现场示范和学生实操,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后,才开始自由创作。
对于皮、壳、板类植物贴画,我班学生多多(化名)感受颇多,他创作的《侗族鼓楼》,是表现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侗寨的新春舞龙场面,他用木板来贴鼓楼的墙面,用棒棒草来贴鼓楼的瓦片和人物,画面构图合理,人物生动活泼,表现了人们在鼓楼坪上舞龙欢歌庆祝新年风调雨顺、生活美好的喜悦心情。五年级学生蒙蒙(化名)综合各种植物资源创作了一幅《快乐的童年》贴画(见图5),他用小木板和小竹片来做鼓楼,用圆形的叶子来做人的头部,用三角的树叶来做人的身体,用半边树叶来做石头,贴出的画面情景丰富,表现了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这类植物贴画学生取材方便,材料又不用花一分钱。因此,皮、壳、板类也是农村学校开展植物贴画的可利用资源。
四、运用茎、根、藤类开展植物贴画教学
线条是构成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学习植物贴画,少不了贴一些线条的造型。对此,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大自然中一些线条状的植物为素材,例如植物的茎、根、藤等,这些物品在桂北的农村随处可见,它们粗细不一、长短各异,还可以通过加工使其改变形态,如用稻草搓成绳子、将藤蔓剪断等,然后再根据画面内容取材贴画。
例如,教学《春到龙脊》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龙脊梯田的线条美和人们在梯田劳动的图片和视频。在欣赏中,笔者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从龙脊梯田中,咱们是不是看到许多流畅优美的线条?如果让你们用植物做一幅龙脊梯田的贴画,你会考虑用什么材料?受到教师的点拨,学生自然地由“线条”联想到大自然中茎、根、藤等线状植物,在创作实践中,大部分学生都选取了这类材料。
《春到龙脊》创作活动中,学生小付(化名)创作的作品《耙田》(见图6),利用树藤和植物的茎捏造出梯田一层层田埂的线条,形状各异,很有层次性。小付说:“我家房子周围有很多树藤,我原来不知道这些树藤可以用来干什么,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就用这些树藤和树叶做了一些植物贴画,有趣极了!”学生蒙蒙(化名)創作的作品《苗族舞龙》(见图7),其中的“龙”是用稻草搓成小绳子粘贴而成,舞龙的人则是用树叶粘贴而成。
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因植物资源丰富且易得,将其引进小学美术课堂,可操作性强,也体现了教学内容多元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植物贴画这一美术创作形式中,充分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审美、设计、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实现提高农村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编号:2017A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丹(1984— ),女,苗族,广西龙胜人,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农村小学植物贴画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