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症因浅析

来源 :科学时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eirir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一个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应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它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更新教学观念,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关键词】方法;观念; 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0-0135-05
  
  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初中毕业生,不管是进入高中继续学习,还是进入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他们的素质都至关重要。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①初中阶段,一方面要为学生进入高一级中学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要为学生直接进入社会成为一名劳动者培养素质。在实际生活中,牵制学生素质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语文素养,而导致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作文水平低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呢?笔者经调查分析,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教师教学方法欠当和教学观念陈旧,下面就这两个方面,浅析初中作文水平低下的根源。
  
  1教师教学方法欠当是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重在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发展学生个性;“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是重在交流信息,传达思想,适应社会需要。这就是说,作文,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活动,一切文章写作的“天性”就是创新。它既不能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也不能踩着自己的脚印走。这样,文章写作的“天性”就应该是反模仿、反模式、反复制的。一个人,有无个性或个性的强弱,就决定了他有无创造精神或创造精神的高低;反过来,一个人有无创造精神或创造精神的高下,也恰切地反映了他有无个性或个性强弱。因此,学生的作文应该写自己的自得之见,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笔,显自己的自在之趣。也就是说,写作应该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在作文中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让作文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成为学生自己的人生“史记”。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作为学生作文指导者的教师又是怎样做的呢?他们真是在指导学生自我表达,发展个性?真是在让学生交流信息,传达思想?非也。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一是随意性大。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和检验手段,有的教师甚至对作文的整体目标都不清楚,对各个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标,不十分明了。作文,对于多数老师来说,都是骑驴看本,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就算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有很大的随意性。二是效率低下。由于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都是骑驴看本,因此,也就不会尊重学生的表达个性和情感需要,只凭教师的感觉来安排布置,然后是老生常谈地讲述审题立意、写作角度、表达技巧、字数要求等等。学生呢?大多数是云里雾里地听老师分析指导,度日如年的熬到下课,然后是想方设法地查找类似的作文,改头换面甚至连头也不改面也不换地抄上一篇了事,无半点积极性,作文兴趣淡然。这样的作文教学表明,教师根本未考虑更未激发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学生所写的,仅是别人文章的翻版,传达的仅是别人思想的复制。学生个性,被压抑在这种被逼无奈的应付之中。学生是就文写文,教师是就文改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可见,写出个性,有创意,是作文的关键所在。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讲究教学方法,不能以自己的水平来衡量学生,不能认为自己这样能理解了的学生也当然能理解。须知学生的认知具有他自身的特征,每一个学生由于环境、个性、基础等不同,他们的认知特征也就不一样。只有尊重学生的认知特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来进行作文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笔者曾于2005年6月听过一位教师的初一作文公开课,从这节课的结构安排上来看,几乎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该教师授课的逻辑思维相当清晰,可见这位教师准备是够充分的。他这次作文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联想。课堂程序大概是:①学生背诵《两小儿辩日》。②提出问题:水,有没有味道?如何使之有味道?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如加入茶、糖之类。③引入课题并板书“内容充实——联想”,接着讲解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然后以《满分作文》中的一个题目“一节×××课”,要求学生用联想的办法补充完整,并提示,可以从科目、效果、时间等方面进行补充,每个学生要补充五个以上题目。④点析,大意是:成功关键在文眼,要把修饰限制的词当作重点来写,如都德《最后一课》,文眼是“最后”。⑤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教师从性质、内容、老师(神情、动作、语言)、学生(表情、心理、反应)、时间、地点、气候、氛围、环境、效果、感受、建议等方面提示学生。⑥点明:写作不是搞统计,应选最能表达自己感情的东西来写,要求课下完成,并特别告诫学生一定要打草稿。
  评课时,该教师畅谈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感受,参评教师都同声称赞这是堂成功的作文课。的确,这堂课也相当成功,正如这位执教老师所言,面对学生实际,能够达到以上要求,也算是满意的了。是啊!笔者也深入地了解到,该班学生基础的确很差。既然如此,教师却有意无意地讲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关系。他这样讲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让学生明了,在展开联想的时候,如何将要叙述的事物要描写的对象写得具体而又生动,难道就不能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的采取符合学生学习特征的方法来讲解么?从题目来看,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细化又比较具体,并且用半命题的方式,让学生补充完整,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发挥想象力。而且,针对学生基础差的实际,从哪些方面补充题目,从哪些角度展开联想,从哪些层次进行描写,老师都具体给以提示指导了。这也是这堂课成功之处。但是,笔者以为,一堂作文课的成功与否,不是听课教师评出的,而应该是学生表现出来的。任何方法,如果脱离了学生实际,如果不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那么都是苍白无力的,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实效。后来据该教师讲述实情,这次作文仍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只字未写,笔者追问是否采取补救措施,回答是进度不允许。这就间接地说明一个问题:教师的方法不当,至少此方法与学生实际不相称,而且,还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该教师仅针对部分所谓的优生教学,在他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相当部分基础差的学生,须知初中教学不是精英教学,而是义务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学生具备的知识状况,即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习过程实际上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指导学生作文,不仅要依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状况,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情感、个性等因素,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训练技巧,更应该是一个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理解、思考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用美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如果学生跳几跳都摘不到桃子自然就会失去其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目标采取教法时必须依据不同学生的已知程度,脱离了这一依据,任何再好的方法都是空中楼阁。可是,我们的多数教师就喜欢这样的空中楼阁,他们的所谓教学方法仅仅是针对部分“优生”而已,大部分处于发阶段的学生“生活”在被遗忘的角落里。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是导致作文水平低下的另一个原因
  
  写作既然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自然是学生“情动于中”才“形于言”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说作文是一种交流,是一种用书面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作文是有感而发,是主体对某人某事某物某景某情某理有了强烈的感受,形成了想和别人交流的强烈冲动,于是写出来,发出来,告诉一定范围的社会群体以引起共鸣。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有血有肉、有激情、有灵气的。但实际的情况是,许多学生根本没意识到写作是一种交流,是人和人交流的重要形式。他们感到只是一项作业甚至是一项沉重痛苦的作业,是抱着完成作业甚而是应付的思想来写作文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有新发现的自信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如果学生把作文看作是一种苦差事,没有意识到作文是自己在与人交流,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真情流露,而仅仅是完成任务应付了事,或只是希望有个好分数,那么,学生要么就去抄袭作文,要么就去编造作文,要么就去“迎合”作文,当然就不会有作文兴趣,作文水平也就不会提高。张志公先生认为,学生要打破“做”文章的观念,教师需要创造条件使学生习惯于如实地写,自然的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不是挖空心思的硬做②。事实上又有多少教师为学生真正作文而创造条件呢?在他们的心目中,作文不外乎是学生考试获得高分的一个手段,因此,这些老师布置或评判作文时,无时不在琢磨统考或升学考试出题者的意图,根本未顾及到作文是学生情感的健康流露。在这样的观念下,学生在所谓的作文训练中逐渐丧失了兴趣和自信,教师也不知不觉地陷入了一种恶性的循环。结果,要么怨恨学生不可教,要么“避重就轻”干脆丢弃作文。这样,无意中置学生的发展于不顾,抹灭了学生个性,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2004年底,笔者的单位以“新课程下,偏远落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方法探索”作为市局子课题下的子子课题,展开研究分析,实践探索,并制定了较为详实的实施方案,这其实是一种新课程师资培、教、研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次不可错过的良机。但是,参加实验的十一位老师,真正按学校相关要求拟定计划并初步实施的仅三人,一年的时间下来,仍然坚持的就只有二人:笔者和前面提到的公开课老教师。“脱岗”的九位教师,并非语文教学能力不强,而是因为他们认为,作文教学是一项抽象又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不便于操作和实施,再说,他们认为,本身阅读教学的课时就不够,哪还有时间来专项搞作文教学。再联想到那位公开课老师因“进度不允许”而未采取补救措施,不难推知,他们视作文为累赘,学生的相关作文知识仅在阅读教学中偶得而已。当然,将作文融入阅读教学中,随读而文,随感而写,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作文教学方法。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本身没有这一观念,并没有将作文融入阅读的意识。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作文知识,犹如随风而散的种子,偶尔一粒得到适合的环境而茁壮成长罢了。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重视的是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融合。作文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体验、构思、写作、修改、发表、回馈和再修改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在作文能力的提高方面,才会真正有所收获。其实,作文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最好的学习活动。当外部世界某一件事感动着或震撼着他的时候,他的思维就会活跃兴奋起来,随之他就会自觉调动相关的生活储藏,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其做出判断和选择,然后形成文章的主题。他要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他要追求最好的表达方式,他要寻求最生动最贴切的语言,这就是创造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何愁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何愁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何愁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会提高?既然作文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那就不是蜻蜓点水,一蹴而就的事情了!需要教师具有正确的作文观念,并为此持之以恒地努力。
  另外,改变观念不光是正确对待作文教学上,还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现在的农村中学,都配置了图书室、微机室,特别是网络进入学校,为师生展示了一个新的平台。但是,笔者调查了解到,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学校、老师了了无几。一是图书的借阅量不足。有的班级,一个学期下来一本书也未借阅;有的班级,在学校或老师的所谓压力下,一借就还,根本未阅读。这除了管理或制度上的因素外,恐怕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重视不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的阅读量,这不光是为了储备知识,更主要的还在于借鉴和运用。一个阅读面窄阅读量小的学生,其作文水平不会很高!二是没有正确利用网络。有的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仅对教师开放,但上网的教师都做了些什么呢?笔者曾调查过,多数教师都是玩游戏或是聊天,根本未用在教学上,更没有利用网络来进行作文教学。这种资源浪费,我想还是教师们的作文教学观念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阶段所致。
  多年来,广大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一直没有脱离费力不讨好、混乱无序的状态,老师教得焦头烂额,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老师烦批改,学生怕写作。网络的出现,应该使作文教学柳暗花明了。那些只知道在网上聊天或玩游戏的老师们应该警醒了,应该彻底更新“刀耕火种”的观念了,应该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了。其实,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不是件很难的事。对于有校园网的学校,搭建一个网络平台是一件较容易的事——常规的方式是建立BBS站,即“电子布告栏”。语文老师向网络管理者申请一个页面,建好BBS站,再给学生建一个网络作业本,也可以几个学生共用一个网络作业本,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上面写作文并与他人进行交流了。写作本是出于表达的欲望,而表达又是为了交流。传统的作文教学好像早已经忘却了这一写作本性,老师的条条框框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展现,学生写作几乎完全成了应付差事,空话、假话、套话满天飞,学生的文章里面,率真自然丧失得干干净净。而在网络写作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作训练应该遵循写作规律,教学作文应该遵循教学规律,那种只为考试而训练的老师,永远也享受不了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快乐,只为考试而写作的学生,永远也写不出震撼人心的作文来。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可能太注重主题结构以及技巧方面的问题,而忘记了“真诚是优美的第一要义”,其结果是写作离人的思想和精神越来越远。网络是一个自由的平台,容易使人自觉地脱去虚假的外衣。学生在网上写作,完全是因为有表达的欲望,有交流的需求。在网上写作的时候,学生们都喜欢给自己起一个网名。网名的使用,帮助学生撤掉了一层心理的障碍墙,给学生插上了自由的翅膀,一个个学生都似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了。
  一位农村语文老师,一般要教两个班100多位的学生,作文写作从布置到评改最起码要一周时间,一般情况是这周写作,下周讲评。就算是教会学生互评互改,老师要真正了解每一位学生,难度也相当大。往往老师费劲地把作文批阅完后,讲评时却发现有的学生甚至连自己写的是什么都忘了,更不用说让学生结合自己写作时的感受体会来消化老师的讲评了。长期以来,讲评和写作明显地脱离开来,讲评总处于一种滞后状态,效果自然就不理想。实际上,有的学生对老师的评语还是很在乎的,也愿意与老师交流。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就是缺乏一个师生能及时交流的时空平台。网络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有了网络,更多的人可以参与交流,例如其他老师、本班同学、外班同学,甚至校外人员也可以参与进来。除此之外,在网上,学生可以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及时反馈,对方还可以再回贴。这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互动的状态。这样才有思想的撞击,才有灵魂的火花,才有写作的惊喜,才有交流的收获。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作文有了更多的读者,使得老师的评语不再是作文的盖棺定论,而评判的多角度多渠道也使学生不再把老师的评语奉若神明。这就需要老师更新观念,提高自己。以往,老师的好恶、视野、品位都决定着他对一篇作文的评价,而这种主观性极强的评价有时就可能扼杀一些语言的天才甚至是美丽的心灵。2005年6月底,笔者的一位学生石××参加了学校主持的“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作文竞赛活动,竞赛一结束,该生就告知笔者,他写的是《外星人的忠告》,属于想象作文,并信誓旦旦地说要获奖。作文评比下来后,该生却名落孙山。是学生自我评价有问题?笔者去查阅了该生参赛作文,并与获奖作文比较,写得的确可以,问题出在老师评鉴标准上。随着,笔者就正面鼓励这位学生,并肯定他这次参赛作文很成功。后来,该生征求笔者意见,他准备将《外星人的忠告》寄给报社,笔者很赞同,于是就去学校要回原稿。时间一晃就过去几个月,《外星人的忠告》终于发表在2005年12月17日的《毕节日报》第4版上。学生高兴而充满自信,笔者作为老师当然也高兴。但内心深处,笔者不得不为老师们评判作文的方式尴尬难过。是的,面对信息时代,老师们是该反思一下了——反思自己坐井观天的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爱屋及乌的评赏标准,反思自己文采干涸的评价语言。
  
  3教师应当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
  
  3.1更新质量效益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其核心是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才是衡量质量效益的根本尺度。虽然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但不能完整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真正要衡量教学水平的高低,要看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学生各方面真实的发展状况,特别是要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到底获得了什么样的发展。
  3.2价值观,即正确理解教学的意义。田慧生先生认为,教育的理想或者说它的根本价值应体现在为每个学生一生的幸福作好准备。那么,那种只关注一种价值,过分关心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从而造成学生生理成长方面、心理方面、人格方面、精神方面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教育,就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甚而可以说是一种错误的教育。
  3.3学生观,即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任何一个人的发展不是靠外界强加的,人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只有外在影响和内在因素不断努力结合在一起,人的发展才可能实现。因此,关键是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建立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关系。
  3.4教学过程观。要明白,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而不是一个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就误认为,作文教学仅是告诉学生如何写作文的过程,因此,学生的作文水平老是在原地打转,甚至倒退。这不能不说是教师陈旧的教学过程观念所致。笔者认为,作文教学过程,就好像教小孩子走路的过程,刚学走路的小孩,如果你给他讲授走路的方法和技巧,那是白搭。只有放手他走,鼓励他走,时间久了,他自然会走,在走的过程中自然地慢慢悟出当中的方法和技巧。诚然,这当中有一个扶和放的关键因素。
  3.5教师观。传统的教师观仅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许多教师承袭了这一观念,但是,时代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要由单一的实践工作者转向教育思想的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要由单一的实践型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智慧型、复合型教师转变,要由教书匠水平向教学艺术家境界迈进。有很多教师,特别是广大的农村教师,他们只满足于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反复磨炼,对专业之外的知识及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前沿的信息无动于衷,缺乏基本的研究素养和能力,甚至有部分教师满足于所谓的教学经验上而沉溺于酒棋娱乐之中。这种仅满足于技能的修炼甚而是所谓经验的积淀,不具备研究者的眼界与能力,即使技能水平再高,教学经验再丰厚,充其量只是匠人水平。匠人与艺术家的区别就在于匠人做的东西精致,但缺少灵气和创造性,而艺术家有丰富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关注问题研究,关注自身智慧水平的提升,才可能不断向教学艺术的更高境界迈进。
  现在,一个不争的共识摆在面前:作文已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瓶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势在必行。
  
  注释:
  ①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②《张志公文集》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2]方志范、顾振彪.“写作”课程标准及实施建议
  [3]方勇、程夏芬.浅谈新课表下学生写作的过程指导.语文教学之友,2005.1
  [4]刘跃权.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尝试.作文教学研究,2005.5
  [5]赖配根.2004:新课程不该遗忘的话题.人民教育,2004.24
  [6]王光进.谈中学生作文中的习得性失助现象.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7
  [7]刘锡庆.作文“个性化”之我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5,2005.6
  [8]吴红艳.以阅读提高写作能力二法.贵州教育,2005.5
  [9]田慧生.关于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的几点思考.人民教育,2005.9
  收稿日期:2007-09-24
其他文献
在全区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时期,为了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实现边境和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职教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等问题。政府要充分认识职教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要把发展职教视为提升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使职业教育取得更大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对策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faces the questio
文化自觉是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传统和现状作出深刻反思,积极探索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在社会变革中充分发挥文化的巨大作用。现阶段文化自觉突出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没见过重木。他于2014年写的《陌生人日记本》《无人之地》,2015年写的《雨轻轻地落在城市上》《托尔斯泰先生》,2016年写的《爱是这么短》《看向深渊》《久日边缘》《你听说过
胡锦涛"7·23"讲话中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使中国特
始于偶然的机缘,从去年下半年我开始关注90后作家也因此认识了重木,加了微信好友后有了一些交流。重木(重木是他的笔名,本名宋杰)目前在南京的一所大学读研,专业是设计学。但他在朋友圈经常晒的都是一些比较高深的社科类西方理论著作,比如最近,他关注的是福柯、韦伯、维柯等人的著作。在我印象中,重木是最喜欢看这些理论著作的90后作家之一。90后作家往往都接受了相当高层次的学院教育,处身在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从知
我和慧瑜认识已经很久了,似乎很难写出对他的整体理解,那可能需要将他"相对化",梳理我们彼此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但是在我的感觉结构中,慧瑜似乎已构成了我内在的一部分,是我理解
议论文是凭着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精僻的分析解证而达到以理服人的。为此,议论文要挖掘深刻、分析透彻,这就要注意议论性语段的论证技巧。拓展议论性语段的深度和广度,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对写好议论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议论性语段的拓展有如下几种方法:    1 因果式拓展    即首先提出某种结论,然后分析提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探幽析微,缜密说理,使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如:
期刊
有一天,我读周洁茹的稿子《利安邨》,她讲到自己常去利安邨,有时候会在楼下碰到富贵的邻居,邻居问她干嘛,她说去利安邨,又补充说,去吃饭。邻居说天啊,那个地方我从来不去的。这个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