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士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nsd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a。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b,与国朝争雄c,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d。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
  李曹公破钱塘e,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孺集》)
  注释:
  a 孙、吴: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吴起。
  b 张士诚:元末江苏人,初以贩盐为业,后起兵反元,据江浙之地,称吴王。与朱元璋等争夺天下,后为朱元璋所败。
  c 国朝:本朝,指明朝。
  d 赢缩:多少。
  e 李曹公:李文忠,明朝将领,以战功封曹国公。
  大意:
  吴地有个读书人,喜欢夸夸其谈,抬高自己的才能,号称世上无人可及。他尤其善于对兵法高谈阔论,言必称孙武、吴起。时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在苏州自称吴王,和本朝争夺天下,战事胜负未决。那个读书人拜见张士诚,说:“据我观察,当今天下,地理形势没有比姑苏更便利的了,衣食物产没有比姑苏之地更富庶的了,武器士兵也没有比姑苏更精锐的了,然而未能称霸天下,主要是由于将领能力低劣。现在大王的将领都是些出身低贱、见识浅陋的人,指挥作战不熟知兵法,这简直是鼠类相斗。大王您如果能拜我为将,中原都是囊中之物,战胜区区小敌更不在话下。”张士诚以为他说得有理,便拜他为将,任凭他自行招募兵士,并告诫管理军需钱粮的官员不要与他计较花费的
  多少。
  那个读书人曾经游历过浙江杭州一带,与当地一些无才怯懦的人有交往。于是他便在杭州一带招募兵士,无才浪荡之人纷纷投靠,数十人都获得了官职,每月耗费粟米万石。他们每天相互讨论攻击刺杀、行军进退之类的方法,有空便斩杀牲畜准备酒宴,宴请那些招募来的人士。事实上,他们从没有统率军队的能耐。
  曹国公李文忠攻占杭州以后,那个读书人和他的部下逃跑而去,不敢稍作抵抗;后来,被搜索捕获,绑缚至辕门诛杀。临死前他还在说:“我熟知孙、吴兵法。”
  【解读】
  方孝孺在明初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因拒绝起草诏书,被朱棣杀害,其家族亲友因株连而死者数百人,气节凛然,为后人钦佩。他的诗文无空疏之弊,叙事生动,言理明晰,意蕴深远,不乏纵横奔放之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曾受到大儒宋濂的称许。
  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个人仕宦经历,使方孝孺对兴衰治乱多有关注,对治国理政多有思考。元末明初,群雄割据,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战胜张士诚等人,最终夺得天下,与他延揽人才、善用人才有密切关系。在本篇中,方孝孺追述了张士诚用人的失误,有明确的警世目的。吴士纸上谈兵,自矜自得,其实尚空言而无真才实学,居然赢得了张士诚的信任,最终误人误己,而且至死不悟。所谓“好夸者死于夸”,夸耀自己,做表面功夫的人要么如趙括、吴士一般,对纸上“兵法”轻信盲从,以之取代实践的检验;要么就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虚弱和能力的孱弱,一旦真正的考验到来,便手足无措,束手就擒。人贵有自知之明,要辨长短,知进退,不能自我膨胀,忘乎所以;用人者贵有识鉴之明,要辨良莠,知贤愚,不能惑于表象,轻率用人。(翊程)
其他文献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今天的中国,那么毫无疑问,红色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的国旗是红色的;而且,今日之中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乃至老百姓的日子,也像熊熊燃烧的火焰一样,热烈、红火。  不过,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红色跟汉字联系起来的话,却不是“红”,而是“赤”。因为,作为青、赤、黄、白、黑“五色”之一的“赤”,代表的才是中国古人心目中正宗的红色。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字
期刊
中国出版集团旗下拥有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多家品牌出版社,各社的经典图书在时间的海洋里几经沉浮,经历过市场的重重磨砺,始终保持着耀眼的光芒,堪称中国出版集團各出版单位的“镇社之宝”。  2018年1月9日,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承办的中版好书读者最喜爱的“镇社之宝”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分为微信投票留言与征文活动两个部分,我们盛情相邀
期刊
中国古人讲“礼”,首先要对三种对象讲,从《大戴礼记》和《荀子》里可以看出,这三种对象是天地、先祖、君师,也就是大家经常说到的“天地君亲师”。《荀子》一书里说过,不给天地行礼,就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不给先祖行礼,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给国君和老师行礼,就不知道自己怎么立足于这个世界(见《荀子·礼论》)。这番话直到今天仍发人深省。  古人还提出“礼义廉耻”,这是古代提倡的四种道德规范。古人认为是治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二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宋史》卷三一四有专传。范仲淹自幼苦读,二十七岁便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初任地方官时,他兴利除弊,深得民心。后入京为官,因直谏得罪当权者,而被外放。但范仲淹仍不改初心,忠于职守、清白做官、刚直不阿。面对西夏的侵扰,他以文人之才出任武官,很好地解决了北宋的西北边患。后来,他官至
期刊
《孝经》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篇幅很短,全文不到两千字,却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孝道思想体系。《孝经》在中国古代不仅被统治者视为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著作,而且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直到今天仍有很大影响。  《孝经》的作者及书名问题  关于《孝经》的作者,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就目前的了解,大致有八种说法。  一是孔子所作。根据是《汉书·艺文志》:“《孝经》者,孔
期刊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也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事迹记载于《明史·王守仁传》中。王阳明一生成就显著,他成功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清除了明朝内部的一大政治危机;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  今
期刊
继秦朝之后出现的西汉和东汉王朝共存在四百余年,两汉的国家机构和官僚体制在承袭秦朝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和创新,从两汉的监察制度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一、西汉多种中央监察体制  1.御史大夫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首要的任务就是恢复和完善官僚制度,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他在中央继续实行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核心的“三公”官僚体制。其中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并兼负监察全责,是监察机构御史府
期刊
西汉永光元年(前43)秋天,汉元帝出长安城祭祀宗庙。从长安城便门出来的时候要经过一条河,或许是为了试试新鲜,心血来潮的汉元帝提出换乘楼船。命令传下去后,御史大夫薛广德突然上前拦住御驾车马,一边摘下帽子,一边叩首劝汉元帝说:“宜从桥。”意思是当从桥上过而不应乘船。摘帽这个举动颇不寻常,意在表明进谏心意已决,即使被罢官免职也在所不惜。也因此,汉元帝不禁感到有些惊讶与意外,很不高兴地说:“你先把帽子戴好
期刊
〔宋〕欧阳修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b,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c。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d,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e。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
期刊
魏丞相泰以军旅未息,吏民劳弊,命所司斟酌古今可以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条新制,奏行之。a  泰用武功苏绰为行台郎中b,居岁馀,泰未之知也,而台中皆称其能,有疑事皆就决之。泰与仆射周惠达论事c,惠达不能对,请出议之。出,以告绰,绰为之区处,惠达入白之,泰称善,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且称绰有王佐之才,泰乃擢绰为著作郎d。泰与公卿如昆明池观渔,行至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e泰召绰问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