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时代的终结”,当索尼公司在今年10月宣布日本本土已停止生产卡带型随身听时,有媒体发出如上感叹。这条简短的消息还有一句话,“索尼同时承认,在现今这个数码时代,随身听已经远远落伍了。”
从1979年7月1日在日本推出第一代Walkman(卡带式随身听)至今,索尼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卖出2.2亿台随身听,然而,兼为音乐内容提供商的索尼怀着对开发mp3格式产品的版权顾虑,还是在互联网时代败下阵来。
Walkman的结局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演进下也许早已注定,但它所开启的个人电子消费时代却愈演愈烈,年轻人似乎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与自由,于是,这些林林总总的电子消费品,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一个又一个地标。
Walkman带来“个媒体”
Walkman问世以前,没有人意识到还可以这样听音乐:行走可以与娱乐同步进行,在挪动脚步的同时,你的意识已经进入到另外一个境界。它重新定义了人与音乐的关系,缩短了人与精神消费的距离。
那个还没有个人电子消费品的时代,允许索尼对其产品从音质到外形的精细打磨。镁铝合金机身、推拉式的锁扣设计、超薄的口香糖电池,直至“卡哒哒”的磁头起落声,传递着精密机械带来的愉悦与满足感。
“刚上大学,我就决定要靠自己的奖学金买一部索尼Walkman。”上海80后女孩张敏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曾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曲磁带。因为索尼牌的价格昂贵,她之前的随身听都是京华这样的国产品牌。当然,这并不妨碍她攒足10块钱买一盒《光辉岁月》,换上英语磁带的壳,再在被子里插上耳机独自欣赏。
在张敏成长的年代,电子产品如潮水般涌入国人生活,电视机、洗衣机、电子学习机、冰箱、VCD等等。然而,这些体格庞大的家伙只是把人们从繁琐家务中解放出来。但随身听则不同,他们可以成为年轻人的随身玩具,也可以让他们颐养个人的时尚与品位。在沉重、单调的青春里,一部Walkman无疑点亮了很多少男少女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代人的成长标识。
因为Walkman,这一代人适应并期待着更多的随身娱乐;而更加重视自我的独生子女们,又反过来沉浸于Walkman营造的私人空间。“使用了随身听的移动技术,使用者们就能够在他们自己与城市之间造起一道看不见的墙,构筑起一个私人的听觉堡垒,在公共地域中感觉到有着自己个人的掩体。”法国社会学家迈克尔·布尔如此分析。
在此意义上,索尼Walkman开创的也是一个“个媒体”时代——预示着即将被快速电子消费品填充的个人生活。
“小黑”的身份认同
在索尼Walkman诞生10年后,“大哥大”进入中国,并迅速演变为富贵与身份的标签。相伴前后的,有BP机、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MP3、个人电脑,等等。这些粉墨登场的新兴产品,以浓郁的时代科技、设计感风靡一时。社会文化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消费特征,至于年轻人,消费渐渐成为自我表达及评价的重要方式。
“这个小红点是做什么用的?”当每个ThinkPad笔记本电脑用户听到来自陌生人好奇的询问时,除了解释,同时的反应大致会是“他(她)非我同类”。俗称为小红点、承担鼠标功能的压力杆,正是美国IBM公司ThinkPad电脑的传奇符号。这个本来针对商务人士设计的电脑,因其坚固耐用的好名声以及经年不变的外观设计(黑色合金机身加红色压力杆)而受到很多普通用户的追捧,甚至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标榜生活品位者的不二选择——“男用小黑,女用苹果”。
网友们毫不吝啬地表达对于“小黑”的喜爱。这痴迷还延伸到周边产品,有小红点拉链的原装(或仿制)IBM电脑包成为手提电脑用户的选购首选,很多不用IBM电脑甚至不用手提电脑的人也会背上一个穿街过市,许多真假鉴别小常识则被广泛流传。
“我爱ThinkPad小黑,因为虽然我让它摔过跤淋过雨吃过灰喝过饮料被屁股坐过,但它还是那么坚强,始终稳定地为我服务着!我爱ThinkPad小黑,因为在我最难过的时候,是它陪着我流眼泪、听着我抱怨、放好听的音乐安慰我,就像我的那个他一样贴心!”承载了记忆与情感,加上因符号烙印而产生的归属与认同感,“小黑”成为一些人在电子消费时代找到的身份标识。
此时在音乐产品领域,变化正在发生。2001年发布的苹果iPod引领着音乐载体和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这种看上去非常理想的音乐播放形式,完全摆脱了传统音响的局限性,促成了“个媒体”的迅速成长。另外,盗版CD、网上下载等低廉甚至免费的音乐获取方式,以“易得易弃”为特征,已经与上一代消费者注重音乐载体版本、收藏价值的做法大相径庭。
“以前把整张专辑放在随身听里反复听,直到每首歌都听成经典,连歌曲顺序都一清二楚;可是现在,几百首歌放在MP3里,每首歌开头几秒钟,稍不中意就点到下一首,折腾半天还不能安安静静地听完一首歌”,张敏说,“快速电子消费品的这个时代,让我越来越失去耐心。”
这趋势似乎无可逆转。流行音乐海量数字化生产、手机会在任何一个时间强势响起,短信声此起彼伏:在消费电子产品的侵占下,大多数人的自我空间越来越狭窄,躲避的方式越来越艰难,人们无处可逃。
“信徒”的苹果新宠
时间继续向前。如加拿大传播学者、《理解媒介》的作者麦克卢汉预言,电子媒介交互关联和互相融入的形式将取代之前的零碎化与分裂特征,媒体融合正是大势所趋。
更生活化的解释是,“越来越少有人愿意拿出精力去分别给手机、游戏机、MP3、MP4、相机充电,把它们一样样装在口袋里,要用的时候再从拥挤的公交车上腾出手来挨个往外翻。”一位媒体记者说。
以苹果、诺基亚、黑莓等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正在成为时代的新宠儿。其中,以苹果的中国热潮尤为瞩目。在10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一点举行的苹果发布会上,首席运营官蒂姆·库克特别“表扬”了上海浦东店和北京大悦城店:“中国的苹果专卖店最为火爆。”后一家专卖店,曾在iPhone4正式发售前夜吸引了300多苹果爱好者通宵排队。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正在成为它的“信徒”。
iPhone4骄傲地宣称“再一次改变一切,”而在30年前曾改变一切的索尼承认了自己的落伍。很少有人再买索尼Walkman了,一位淘宝店主抱怨说两年都没卖出一台。然而,在它正式宣布日本本土停产Walkman的那天,有网友留言:“第一次听到周华健的歌《最真的梦》,是在1990年深冬。与一帮同学放学后去爬山,有人带着一个小随身听和一对小音箱。那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年代。”
录音机、胶片相机、家书或老同学的来信,这些在我们生活中渐渐消失的物件,也在索尼宣布停产的同一天被网友们以追忆的方式缅怀。
还是这一天,张敏在网上看见一则泰国广告:年轻父亲盯着手机自娱自乐,身旁的女儿正在画画。经过特殊处理后,在父亲的眼中,画笔在动,孩子的身体却消失不见了。“忽略了身边最值得你去珍惜的风景”,张敏很有感触,“其实身边人天天都是这个状态,似乎真应该换个活法。” ★
从1979年7月1日在日本推出第一代Walkman(卡带式随身听)至今,索尼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卖出2.2亿台随身听,然而,兼为音乐内容提供商的索尼怀着对开发mp3格式产品的版权顾虑,还是在互联网时代败下阵来。
Walkman的结局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演进下也许早已注定,但它所开启的个人电子消费时代却愈演愈烈,年轻人似乎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与自由,于是,这些林林总总的电子消费品,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一个又一个地标。
Walkman带来“个媒体”
Walkman问世以前,没有人意识到还可以这样听音乐:行走可以与娱乐同步进行,在挪动脚步的同时,你的意识已经进入到另外一个境界。它重新定义了人与音乐的关系,缩短了人与精神消费的距离。
那个还没有个人电子消费品的时代,允许索尼对其产品从音质到外形的精细打磨。镁铝合金机身、推拉式的锁扣设计、超薄的口香糖电池,直至“卡哒哒”的磁头起落声,传递着精密机械带来的愉悦与满足感。
“刚上大学,我就决定要靠自己的奖学金买一部索尼Walkman。”上海80后女孩张敏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曾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曲磁带。因为索尼牌的价格昂贵,她之前的随身听都是京华这样的国产品牌。当然,这并不妨碍她攒足10块钱买一盒《光辉岁月》,换上英语磁带的壳,再在被子里插上耳机独自欣赏。
在张敏成长的年代,电子产品如潮水般涌入国人生活,电视机、洗衣机、电子学习机、冰箱、VCD等等。然而,这些体格庞大的家伙只是把人们从繁琐家务中解放出来。但随身听则不同,他们可以成为年轻人的随身玩具,也可以让他们颐养个人的时尚与品位。在沉重、单调的青春里,一部Walkman无疑点亮了很多少男少女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代人的成长标识。
因为Walkman,这一代人适应并期待着更多的随身娱乐;而更加重视自我的独生子女们,又反过来沉浸于Walkman营造的私人空间。“使用了随身听的移动技术,使用者们就能够在他们自己与城市之间造起一道看不见的墙,构筑起一个私人的听觉堡垒,在公共地域中感觉到有着自己个人的掩体。”法国社会学家迈克尔·布尔如此分析。
在此意义上,索尼Walkman开创的也是一个“个媒体”时代——预示着即将被快速电子消费品填充的个人生活。
“小黑”的身份认同
在索尼Walkman诞生10年后,“大哥大”进入中国,并迅速演变为富贵与身份的标签。相伴前后的,有BP机、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MP3、个人电脑,等等。这些粉墨登场的新兴产品,以浓郁的时代科技、设计感风靡一时。社会文化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消费特征,至于年轻人,消费渐渐成为自我表达及评价的重要方式。
“这个小红点是做什么用的?”当每个ThinkPad笔记本电脑用户听到来自陌生人好奇的询问时,除了解释,同时的反应大致会是“他(她)非我同类”。俗称为小红点、承担鼠标功能的压力杆,正是美国IBM公司ThinkPad电脑的传奇符号。这个本来针对商务人士设计的电脑,因其坚固耐用的好名声以及经年不变的外观设计(黑色合金机身加红色压力杆)而受到很多普通用户的追捧,甚至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标榜生活品位者的不二选择——“男用小黑,女用苹果”。
网友们毫不吝啬地表达对于“小黑”的喜爱。这痴迷还延伸到周边产品,有小红点拉链的原装(或仿制)IBM电脑包成为手提电脑用户的选购首选,很多不用IBM电脑甚至不用手提电脑的人也会背上一个穿街过市,许多真假鉴别小常识则被广泛流传。
“我爱ThinkPad小黑,因为虽然我让它摔过跤淋过雨吃过灰喝过饮料被屁股坐过,但它还是那么坚强,始终稳定地为我服务着!我爱ThinkPad小黑,因为在我最难过的时候,是它陪着我流眼泪、听着我抱怨、放好听的音乐安慰我,就像我的那个他一样贴心!”承载了记忆与情感,加上因符号烙印而产生的归属与认同感,“小黑”成为一些人在电子消费时代找到的身份标识。
此时在音乐产品领域,变化正在发生。2001年发布的苹果iPod引领着音乐载体和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这种看上去非常理想的音乐播放形式,完全摆脱了传统音响的局限性,促成了“个媒体”的迅速成长。另外,盗版CD、网上下载等低廉甚至免费的音乐获取方式,以“易得易弃”为特征,已经与上一代消费者注重音乐载体版本、收藏价值的做法大相径庭。
“以前把整张专辑放在随身听里反复听,直到每首歌都听成经典,连歌曲顺序都一清二楚;可是现在,几百首歌放在MP3里,每首歌开头几秒钟,稍不中意就点到下一首,折腾半天还不能安安静静地听完一首歌”,张敏说,“快速电子消费品的这个时代,让我越来越失去耐心。”
这趋势似乎无可逆转。流行音乐海量数字化生产、手机会在任何一个时间强势响起,短信声此起彼伏:在消费电子产品的侵占下,大多数人的自我空间越来越狭窄,躲避的方式越来越艰难,人们无处可逃。
“信徒”的苹果新宠
时间继续向前。如加拿大传播学者、《理解媒介》的作者麦克卢汉预言,电子媒介交互关联和互相融入的形式将取代之前的零碎化与分裂特征,媒体融合正是大势所趋。
更生活化的解释是,“越来越少有人愿意拿出精力去分别给手机、游戏机、MP3、MP4、相机充电,把它们一样样装在口袋里,要用的时候再从拥挤的公交车上腾出手来挨个往外翻。”一位媒体记者说。
以苹果、诺基亚、黑莓等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正在成为时代的新宠儿。其中,以苹果的中国热潮尤为瞩目。在10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一点举行的苹果发布会上,首席运营官蒂姆·库克特别“表扬”了上海浦东店和北京大悦城店:“中国的苹果专卖店最为火爆。”后一家专卖店,曾在iPhone4正式发售前夜吸引了300多苹果爱好者通宵排队。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正在成为它的“信徒”。
iPhone4骄傲地宣称“再一次改变一切,”而在30年前曾改变一切的索尼承认了自己的落伍。很少有人再买索尼Walkman了,一位淘宝店主抱怨说两年都没卖出一台。然而,在它正式宣布日本本土停产Walkman的那天,有网友留言:“第一次听到周华健的歌《最真的梦》,是在1990年深冬。与一帮同学放学后去爬山,有人带着一个小随身听和一对小音箱。那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年代。”
录音机、胶片相机、家书或老同学的来信,这些在我们生活中渐渐消失的物件,也在索尼宣布停产的同一天被网友们以追忆的方式缅怀。
还是这一天,张敏在网上看见一则泰国广告:年轻父亲盯着手机自娱自乐,身旁的女儿正在画画。经过特殊处理后,在父亲的眼中,画笔在动,孩子的身体却消失不见了。“忽略了身边最值得你去珍惜的风景”,张敏很有感触,“其实身边人天天都是这个状态,似乎真应该换个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