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不顺畅并非当下的新问题。事实上,近50年来,由于历史原因,当初库区建设时期移民未能得到很好的安置,移民回迁现象严重,致使这些年来。当地始终没有停止再移民的动作。而郧县则是一个再移民的典型
1967年,丹江口大坝建成蓄水,郧阳古城被淹没。移民邓国秀一路走一路哭,“哭到都看不见路”,离开了自己故乡。从一个县城工人移民到农村去种地,熬了14年之后,邓国秀还是没能适应外乡的生活,最终在1981年重又逃回了家乡。当年郧阳古城已经成了郧阳县,在被淹没的老县城对岸那片荒山上,他与那些当年不愿离开的郧阳人聚居在一起。
但安稳熟悉的日子还没过上多久,南水北调中线规划后,十堰市郧县又将移民的消息再一次传来,本不富裕的老县城从此停止变化。
郧县的老人们大多已经历一次移民,他们深知:“只有自己的家乡才是最适合。”再移民对他们来说,是更加难以接受的。这也是导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难以进行的原因。
“停建令”
进屋时,陈泽华在高她半个头的地方比划着,172米的水位线正好没过这座房子的门梁。
这是郧县城关一所192平米的房子,15瓦的白炽灯照着昏黑的水泥墙。这些年,陈泽华一家6口人靠擀面糊口,“每月全家收入差不多能到2000元。”陈泽华说。屋外一对从郧县县城来的新人在巷口拍着婚纱照。“经常有人过来拍,因为这里古旧。”陈泽华说。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严格控制丹江口库区淹没线以下区域人口增长和基本建设的通知》(国办发200312号),要求“在丹江口工程区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凡违反规定的建设,拆迁时一律不予补偿。
这就是库区人天天挂在嘴边的“停建令”。而事实上,在白纸黑字公告前的1990年,长江委(长江水利委员会)就完成了库区淹没实物指标调查。郧县城关镇属于将被淹的范围,从这时候开始,就路不再修,房不再建,连电网都不再改造。各家只安着白炽灯照明。
“都说库区是贫困区,移民成本低,如果不是几十年不发展,也不会是今天的样子。”陈泽华说。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丹江口水库的建设,郧县百姓就有几次移民的经历。
而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涉及湖北省内丹江口市、郧县、郧西三个地区的移民,郧县是主要淹没区,这在丹江口大坝加高之前就早已确定。
按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规划,郧县需要动迁移民5.6万人,这占郧县人口近十分之一,其中外迁3.5万人,内安2.1万人。
和丹江口市“穷县富民”的局面略有不同,在这个频繁移民的县城,居民生活并不富裕。陈泽华1999年的时候,住的还是土坯房,天阴漏雨一直支撑着,“说要移民,大家就都不修房子。”陈泽华说。直到实在熬不住,才盖了混合结构的房子。
邻居邓国秀的四间土坯房从未翻新过。2003年2月份,长江委到城关镇进行实物普查,地方有关部门为此组成了一个580人的联合调查组。历时B0天,对库区淹没实物指标进行了全面调查。
“2007年又做了一次实物调查,工作细致得很。”邓国秀说。“长江委”在陈泽华的屋子的门栏上做了标记“172m”,低处邓国秀的土坯房外被标记上“163m”。
陈泽华混合结构的房子每平米补贴387元,邓国秀的土坯房每平米补贴155元。“还不够当年盖房子的成本钱。”陈泽华说。
尽管生活因为南水北调而无法改善,郧县人还是不愿搬离这个破旧的县城。“终究还是要搬回来。”陈泽华说。这一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33万库区移民,大多和郧县百姓有着同样的经历。
再移民
陈泽华在15岁的时候就经历过一次移民,那还是在1967年。早在1956年,长江流域就规划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1958年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决定,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作为根治汉江水患、引汉济黄的控制性工程,同时为将来南水北调工程奠定基础,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纳入第二个五年计划。
当时毛泽东在会议上讲了一段话:“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从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会议结束后,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就紧急将工程上马。
这一年,陈泽华4岁。当时郧阳县还热火朝天建设着另一项大工程——“第二汽车制造厂”。她的邻居邓国秀就在这个厂子工作。
丹江口水库工程开动,随即将淹没坝区河南淅川28.5万亩耕地,湖北郧县、均县、郧西39万亩耕地,39万人为此要远离故土。
在那个时期,“大跃进”伴随着“三年自然灾害”,搬迁的方式几乎是“以水撵人”,水库水位不断变动,蓄水位从120米、145米、147米,到157米、159米,水位每调高一次,移民就得仓皇走一批。
搬迁之前,“长江委”在郧阳县城挨家登记人口,“通知这一带马上要移民,去哪不知道,移到新地方每人半间房。”陈泽华说。
1969年,国务院决定将丹江口水库蓄水位提高到155米,郧阳县属于移民水位线以下,郧阳人梅洁在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一位郧阳城老人得知后,连夜将棺材放在了家门口,自己爬进棺材中。他发誓,除非我死了,别想动我的房屋,别想让我离开半步。”
移民办的人到郧阳县贴布告、发通知,新的移民地是湖北的武昌和京山县,那一年邓国秀27岁,正怀着第四胎孩子不肯走,在郧阳县,她和丈夫都是工厂的工人,“远迁到武昌和京山,就得下地干活,城市人哪里懂得种地。”邓国秀说。
通知发了一遍又一遍,移民办的人最后通知邓国秀:“如果不走,就把户口注销。”“我们吃的是国营粮,户口没了,就没粮食了。”“移民办的人通知完,第二天就开车来搬家。”
邓国秀和丈夫只能拉扯着三个孩子,和移民办的人一起到湖北的京山县。“一路走一路哭,哭得都看不见路了。”
陈泽华一家则死赖着不肯离开。没想到,这一次移民速战速决,“从移民办的人来贴公告到最后撤走不到一个星期时间。”陈泽华说,不肯走的人搬到了郧阳县的后坡上,“来的时候是一片荒地,大家搭起简易棚就住了下来。”渐渐的,这一片地区成了郧县如今的县城。
1970年,丹江口水库蓄水,陈泽华就眼睁睁看着郧阳县被丹江水淹没。邓国秀到了京山县,生完孩子,在丹江口水库蓄水后就偷偷跑回了郧县,和原来的居民住在一起。没几天她被管移民的人又撵回京山县。
回京山县后,邓国秀和丈夫被分到仓库的工间住着,“白天要跟着大集体干农活,我们从郧阳来的人什么都干不来。”邓国秀感觉到被京山县的原住民“排斥”,“在郧阳,生活习惯都是一样的,在京山怎么也适应不了。”1973年邓国秀又跑回郧阳县,结果同样被撵回了京山。
“我们跑回去的人被带回移民地又是哭了一路。”邓国秀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再回郧县了。在京山县他后来炸起油条。卖起了早点。
郧县科技副县长孔文彬在《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郧县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之浅见》的文章中写道:“丹江口水库1968年建成蓄水后淹没涉及郧县的7个区,搬迁移民11.6万人,其中后靠安置9.8万人,淹没耕地9.04万亩,由于历史原因,当初移民未能得到很好的安置,虽经过中央的多次后期扶持,但仍存在着环境容量不足、耕地量少瘠薄、农田基本建设的标准不高、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就这样又过了14年。邓国秀依然念念不忘自己的故土。1981年。她托郧县公安局的熟人把户口迁回了郧县,彻底搬回了老家。此时,大儿子已经成人,留在京山县。
但回到郧县,邓国秀就听说,郧县城关又将成为移民区。2005年9月26日,因为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建设,大坝加高后,相应的移民迁移水位为172米,水库淹没影响涉及河南、湖北两省,规划搬迁安置库区移民约33万人。
十堰南调办工作人员在协调移民工作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南水北调工程的推迟很大原因是移民工作进展不顺利。到现在还都没迁出去,移民工作开始得晚了。”而事实上,丹江口库区的百姓,近五十年来从没有停止过移民的动作。
“说是2010年完成。现在又推迟了,也许到时候又推迟”。邓国秀坐在自家标记“163m”水位线的土坯房外说。她一辈子都在“被移民”,“好不容易回来了,不会再走了。”邓国秀说。
1967年,丹江口大坝建成蓄水,郧阳古城被淹没。移民邓国秀一路走一路哭,“哭到都看不见路”,离开了自己故乡。从一个县城工人移民到农村去种地,熬了14年之后,邓国秀还是没能适应外乡的生活,最终在1981年重又逃回了家乡。当年郧阳古城已经成了郧阳县,在被淹没的老县城对岸那片荒山上,他与那些当年不愿离开的郧阳人聚居在一起。
但安稳熟悉的日子还没过上多久,南水北调中线规划后,十堰市郧县又将移民的消息再一次传来,本不富裕的老县城从此停止变化。
郧县的老人们大多已经历一次移民,他们深知:“只有自己的家乡才是最适合。”再移民对他们来说,是更加难以接受的。这也是导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难以进行的原因。
“停建令”
进屋时,陈泽华在高她半个头的地方比划着,172米的水位线正好没过这座房子的门梁。
这是郧县城关一所192平米的房子,15瓦的白炽灯照着昏黑的水泥墙。这些年,陈泽华一家6口人靠擀面糊口,“每月全家收入差不多能到2000元。”陈泽华说。屋外一对从郧县县城来的新人在巷口拍着婚纱照。“经常有人过来拍,因为这里古旧。”陈泽华说。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严格控制丹江口库区淹没线以下区域人口增长和基本建设的通知》(国办发200312号),要求“在丹江口工程区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擅自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凡违反规定的建设,拆迁时一律不予补偿。
这就是库区人天天挂在嘴边的“停建令”。而事实上,在白纸黑字公告前的1990年,长江委(长江水利委员会)就完成了库区淹没实物指标调查。郧县城关镇属于将被淹的范围,从这时候开始,就路不再修,房不再建,连电网都不再改造。各家只安着白炽灯照明。
“都说库区是贫困区,移民成本低,如果不是几十年不发展,也不会是今天的样子。”陈泽华说。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丹江口水库的建设,郧县百姓就有几次移民的经历。
而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涉及湖北省内丹江口市、郧县、郧西三个地区的移民,郧县是主要淹没区,这在丹江口大坝加高之前就早已确定。
按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规划,郧县需要动迁移民5.6万人,这占郧县人口近十分之一,其中外迁3.5万人,内安2.1万人。
和丹江口市“穷县富民”的局面略有不同,在这个频繁移民的县城,居民生活并不富裕。陈泽华1999年的时候,住的还是土坯房,天阴漏雨一直支撑着,“说要移民,大家就都不修房子。”陈泽华说。直到实在熬不住,才盖了混合结构的房子。
邻居邓国秀的四间土坯房从未翻新过。2003年2月份,长江委到城关镇进行实物普查,地方有关部门为此组成了一个580人的联合调查组。历时B0天,对库区淹没实物指标进行了全面调查。
“2007年又做了一次实物调查,工作细致得很。”邓国秀说。“长江委”在陈泽华的屋子的门栏上做了标记“172m”,低处邓国秀的土坯房外被标记上“163m”。
陈泽华混合结构的房子每平米补贴387元,邓国秀的土坯房每平米补贴155元。“还不够当年盖房子的成本钱。”陈泽华说。
尽管生活因为南水北调而无法改善,郧县人还是不愿搬离这个破旧的县城。“终究还是要搬回来。”陈泽华说。这一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33万库区移民,大多和郧县百姓有着同样的经历。
再移民
陈泽华在15岁的时候就经历过一次移民,那还是在1967年。早在1956年,长江流域就规划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1958年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决定,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作为根治汉江水患、引汉济黄的控制性工程,同时为将来南水北调工程奠定基础,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纳入第二个五年计划。
当时毛泽东在会议上讲了一段话:“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从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会议结束后,湖北省省长张体学就紧急将工程上马。
这一年,陈泽华4岁。当时郧阳县还热火朝天建设着另一项大工程——“第二汽车制造厂”。她的邻居邓国秀就在这个厂子工作。
丹江口水库工程开动,随即将淹没坝区河南淅川28.5万亩耕地,湖北郧县、均县、郧西39万亩耕地,39万人为此要远离故土。
在那个时期,“大跃进”伴随着“三年自然灾害”,搬迁的方式几乎是“以水撵人”,水库水位不断变动,蓄水位从120米、145米、147米,到157米、159米,水位每调高一次,移民就得仓皇走一批。
搬迁之前,“长江委”在郧阳县城挨家登记人口,“通知这一带马上要移民,去哪不知道,移到新地方每人半间房。”陈泽华说。
1969年,国务院决定将丹江口水库蓄水位提高到155米,郧阳县属于移民水位线以下,郧阳人梅洁在回忆那段历史时写道:“一位郧阳城老人得知后,连夜将棺材放在了家门口,自己爬进棺材中。他发誓,除非我死了,别想动我的房屋,别想让我离开半步。”
移民办的人到郧阳县贴布告、发通知,新的移民地是湖北的武昌和京山县,那一年邓国秀27岁,正怀着第四胎孩子不肯走,在郧阳县,她和丈夫都是工厂的工人,“远迁到武昌和京山,就得下地干活,城市人哪里懂得种地。”邓国秀说。
通知发了一遍又一遍,移民办的人最后通知邓国秀:“如果不走,就把户口注销。”“我们吃的是国营粮,户口没了,就没粮食了。”“移民办的人通知完,第二天就开车来搬家。”
邓国秀和丈夫只能拉扯着三个孩子,和移民办的人一起到湖北的京山县。“一路走一路哭,哭得都看不见路了。”
陈泽华一家则死赖着不肯离开。没想到,这一次移民速战速决,“从移民办的人来贴公告到最后撤走不到一个星期时间。”陈泽华说,不肯走的人搬到了郧阳县的后坡上,“来的时候是一片荒地,大家搭起简易棚就住了下来。”渐渐的,这一片地区成了郧县如今的县城。
1970年,丹江口水库蓄水,陈泽华就眼睁睁看着郧阳县被丹江水淹没。邓国秀到了京山县,生完孩子,在丹江口水库蓄水后就偷偷跑回了郧县,和原来的居民住在一起。没几天她被管移民的人又撵回京山县。
回京山县后,邓国秀和丈夫被分到仓库的工间住着,“白天要跟着大集体干农活,我们从郧阳来的人什么都干不来。”邓国秀感觉到被京山县的原住民“排斥”,“在郧阳,生活习惯都是一样的,在京山怎么也适应不了。”1973年邓国秀又跑回郧阳县,结果同样被撵回了京山。
“我们跑回去的人被带回移民地又是哭了一路。”邓国秀觉得自己永远不可能再回郧县了。在京山县他后来炸起油条。卖起了早点。
郧县科技副县长孔文彬在《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郧县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之浅见》的文章中写道:“丹江口水库1968年建成蓄水后淹没涉及郧县的7个区,搬迁移民11.6万人,其中后靠安置9.8万人,淹没耕地9.04万亩,由于历史原因,当初移民未能得到很好的安置,虽经过中央的多次后期扶持,但仍存在着环境容量不足、耕地量少瘠薄、农田基本建设的标准不高、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
就这样又过了14年。邓国秀依然念念不忘自己的故土。1981年。她托郧县公安局的熟人把户口迁回了郧县,彻底搬回了老家。此时,大儿子已经成人,留在京山县。
但回到郧县,邓国秀就听说,郧县城关又将成为移民区。2005年9月26日,因为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建设,大坝加高后,相应的移民迁移水位为172米,水库淹没影响涉及河南、湖北两省,规划搬迁安置库区移民约33万人。
十堰南调办工作人员在协调移民工作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南水北调工程的推迟很大原因是移民工作进展不顺利。到现在还都没迁出去,移民工作开始得晚了。”而事实上,丹江口库区的百姓,近五十年来从没有停止过移民的动作。
“说是2010年完成。现在又推迟了,也许到时候又推迟”。邓国秀坐在自家标记“163m”水位线的土坯房外说。她一辈子都在“被移民”,“好不容易回来了,不会再走了。”邓国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