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镜西方:郑敏与里尔克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z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九叶诗派自觉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他们的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里尔克启发了九叶派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她对里尔克的哲学思辨、静观品格的学习尤为突出,借助“客观对应物”和“思想知觉化”进行创作,对当下诗歌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西方现代主义;里尔克;郑敏;生死观;静观
  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九叶诗派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在战火中塑形而成,有了在战争中流亡的经历,也有了更多现实的眼光。九叶派的诗歌观念受到中国诗歌环境与西方现代诗艺的双重影响,中国现代新诗“无形中却已经有了两个传统:……一个尽唱的是‘梦呀,玫瑰呀,眼泪呀’,一个尽吼的是‘愤怒呀,热血呀,光明呀’,结果是前者走出了人生,后者走出了艺术”。这便是九叶诗派变革的现实原因。同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九叶派诗人与西方现代主义诗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容忽视,这既体现在他们诗学理论的建构上,也体现在他们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九叶派诗人对西方的学习主要体现在对后期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的借鉴,他们深受里尔克、艾略特、奥登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既反映重大社会现实,也抒发个人情感,追求把感性上升到哲学思辨的层面,在平凡的题材上显示出理性,透露出尖锐的思想锋芒。
  九叶诗派对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吸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里尔克的“物诗”启发了中国现当代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描摹,对存在等哲思的探讨影响了九叶派诗人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她对里尔克的哲学思辨、静观品格的自觉学习与借鉴尤为突出。郑敏不止一次谈到“从精神上我受影响最深的,还是里尔克,在气质上我比较接近他”,“里尔克对我的影响是深层次的”等等。
  二、郑敏曾在西南联大读哲学,受冯至和里尔克的影响颇大,郑昕先生的康德、
  冯文潜先生的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和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都深深影响了郑敏,这些中西哲学成为她的创作之本,奠定了她的写作方向和诗歌基调,哲学始终贯穿她的理论创作和诗歌实践,渗透诗人每一个思考命题。她偏爱在诗歌中书写具有哲学意味的文字,融入对生命的思考,形成了诗哲相融的创作方法和以哲学为底蕴、以文学为经纬的诗歌写作特征。
  《诗人与死》是郑敏写于20世纪末的一篇十四行体组诗,最初的创作动机,是悼念诗人唐祈因医疗事故而意外死亡。听闻这一消息,作为好友,悲痛中的郑敏联想到里尔克的《致奥菲亚斯十四行》以及冯至的《十四行集》,郑敏写下这组《诗人与死》,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生与死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被哲学家反复思索,也被文学家反复书写。“死亡”一直是郑敏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她往往站在时代与人类命运的高度审视死亡,充满浓厚的里尔克色彩。诗人对生命和死亡是超常的、敏感的,诗和生死是可以相互照应、相互转换的。关于这一点,郑敏和里尔克心灵相通。里尔克认为生与死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死亡只是生活的一个侧面,能够使生命第一次具有充分的意义,也就是接受死亡的普遍性。这一认知深深影响了郑敏,郑敏认为死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生,死亡不代表人的生命终结,有时生的意义与美可能就蕴藏在死亡之中,豁达心境可见一斑。一般来说,死亡是冰冷残酷的,人们对于死亡的感受大多是恐惧的,郑敏却在里尔克的影响下超越了死亡,挖掘了死亡在某种程度上的崇高意义,体现出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沉思,对生与死的直视和冷静分析,她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使其诗歌呈现出厚重深远的诗思。
  三、如果说诗歌與哲学的完美融合体现了郑敏诗歌的思想高度,
  那么雕塑式对物的静观则代表了郑敏诗歌独特的艺术追求,这也离不开里尔克的影响。里尔克曾赴巴黎做罗丹的助手,还曾看到塞尚的画作,从这两段经历中学会了“观察”。他的诗歌因对客观事物精细的观察和准确的描述而著名,在诗歌中将对物的观察转化为对内心世界的追寻探索,在沉思中融入哲学的经验。一种冷静客观的诗风被九叶诗派继承下来,而这种静观的方法在郑敏那里得到了熟练掌握和运用。从她的诗歌中,人们可以看见一种里尔克式的雕塑美。
  《金黄的稻束》作为郑敏的代表作,很好地体现了郑敏雕像式沉思默想的诗歌特征,具有雕塑式的沉思和美感。从客观事物引起深思,诗中的画面感沉静到了极处,又用诗的语言将画面的内涵拓展到画面之外,兼具精神性。袁可嘉说这首诗里的“雕像”二字是理解郑敏40年代诗作的一把钥匙。在《金黄的稻束》里,郑敏努力去呈现的是一种如雕塑般的静默,金黄的稻束们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冲击与震撼,它们静穆的姿态让她看到了伟大,看到了永恒。诗人像一个雕塑家一样,用心灵创作,表现出静中见动的雕像之美,显现出深刻的内在含义。这种雕塑一般的静默,带给人们肃穆而又深沉的感受与思索。
  诗人郑敏对时代、社会、生活的气息有着灵敏的嗅觉,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命体悟以及哲学思考灌注到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中,用独特的方式呈现出雕塑般的质感,使其诗歌体现出一种静穆的美感。郑敏晚年在谈及《金黄的稻束》及其诞生时说:“我的诗有时有些不胜任,但生命是不会倒退的,正如江河,我只能向大海流去,永不返回。”郑敏的诗歌建构方式不仅为当代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思路,也为后辈对新诗的探索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清华选编.郑敏的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莱内·马利亚·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M].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
  [3]郑敏.《金黄的稻束》和它的诞生[J].名作欣赏,2004,4:76.
  [4]李倩冉.“物诗”与抒情主体的位置——以冯至、郑敏与里尔克的差异为中心[J].文学评论,2020,4:90-97.
  作者简介:
  姜姗(1998.9—),女,汉,山东威海,学生,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关键词:朗读;培养能力;策略;方法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朗读好的老师,不仅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更能吸引学生对认真聆听老师的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
期刊
摘要: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更应当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在此次“战疫”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次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行文学创作的情况,记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探讨如何促进大学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文学创作、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  灾难文学是一个时代的叙述,是历史的进步,
期刊
摘要:中学时期是学生一生学习当中的黄金时期,音乐教育在学生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方面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针对当前我国中学音乐教学现状的展开研究,同时指出了促进音乐课堂更加高效的建议,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音乐;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创新  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门对于学校美育以及艺术教育给予足够的关注,音乐是初中教育中十分关键的学科。《中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老师鼓
期刊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家和社会对于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需求迫在眉睫。学前期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启蒙时期,也是培养年轻一代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学前期良好的科学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探究实践精神,还能够为他们接下来的学校教育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方法  一、我国科学教育现状  我国儿童目前的科学
期刊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执教的大班幼儿进行为期3个月的角色游戏定点观察记录,从“背景意义”“现状分析”“研究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挖掘问题根源,并提出合理的“策略”。  关键词:角色游戏 大班幼儿 自主性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游戏的意义和现状  (一)游戏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方式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
期刊
摘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书本上的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才是课堂教学之根本。教师应该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战场的同时,更应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精彩演绎和领悟来理解和诠释生活的意义,在融入了生活元素的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快乐,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生活 教育 高中英语课堂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个方面则构成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1]。教育家认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大学质量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已经或将要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一切由政府安排的管理逐渐打破,高校继续面向社会和市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社会和大学相互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将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和意见,指导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等
期刊
摘要:女性在社会、家庭中面对的困境无论中外古今从未消除,笔者就是针对“困境”这一现象以“子君”形象为媒介来进行论述。通过对时代变迁中子君的分析来逐步了解女性地位、女性思想、社会环境等更为深层的变化。本文把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小说《我的前半生》、《伤逝》三部作品中的子君串联起来进行纵向分析、横向比较,从而体现题目中“延续”的内涵;以三代子君的努力来展现不断突破的历史束缚;以子君的失败与成功来总结困
期刊
人的一生,虽然不是“光阴似箭”,更不可能“日月如梭”,但是一辈子确实太短。短短人生之路,难免出现河坎沟渠拦路,路窄山高挡道,谁人能够飞越……?到时都得坦然面对!  北宋名相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应该是今天陕西渭南人)有一篇传世奇文,短短六句话,四十二个字,说尽了人生六大悔事,道尽了千年做人真情。流传百世,经久不衰。读来字字忠告、听到句句贴心、想想震耳发馈、回味掏心掏肺……  《六悔铭》  官行私
期刊
摘要: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尼采事件深刻的影响了西奥多·德莱赛。起初他欢呼雀跃,以为找到了解开精神枷锁的密码,然而很快他就发现驱逐信仰后他无所适从,精神生活杂乱不堪。他不由自主地逐渐回归到曾经抛弃的信仰怀抱,以找到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他不断的在其小说世界里探索这个主题。因此德莱塞看似离经叛道的写作,实际上仍然和西方文学一贯的信仰传统一脉相承。本文对《嘉莉妹妹》进行剖析,透视此事件对他的影响。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