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莫拉维亚

来源 :文艺生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pmin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文学意象是解读文本隐藏的思想和潜在文化的方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家莫拉维亚对于文学意象的运用贯穿整个文学创作生涯,并擅长在众多文学意象之外构建完整持续的叙事结构,莫氏在《乔恰里亚的女人》中首次使用到征兆意象,多次运用明喻和隐喻的手法,在罗塞塔和“羔羊”之间构起一座桥梁,在读者头脑中暗示了一种可预见性的响应,动物意象是表达救赎和牺牲的主要载体,在他的隐喻和明喻的安排中,莫拉维亚的文体风格是理解他创作生涯主题的关键。
其他文献
通过对于舞蹈审美的认知,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以解放肢体,美化肢体为目的的进行系统的改变和完善,最终须通过舞台表演实践来完整的呈现。我们在舞蹈教育过程中要清晰的认识到课堂的舞蹈训练如何最终达到舞台上表演的呈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愈发丰富,全球化发展的当下,来自全世界的各种文化形式不断涌现。美声唱法源自国外,近些年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欢迎,探讨美声唱法以及教育问题,可以有效提高中国的美声教学能力,本文将主要探讨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作品中的教学以及演唱中咬字问题,笔者将根据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文章以琵琶教学为落脚点,在对重奏训练定义进行简要说明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教学阶段所提出的需求,对可使琵琶重奏训练价值得以实现的运用策略进行了说明,内容包括培养协作意识、锻炼听觉能力等,希望能给其他教师带来帮助或是启发。
露易丝·格吕克是美国当代优秀的女诗人之一。形式简洁,善用典故是其诗歌最大的两个特点,她善于洞悉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通过寥寥数行文字,将作品导向生存与死亡的哲学命题,引人深思。在她的笔下,描绘了死亡的平凡与美丽。本文将以格吕克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还原格吕克细腻的笔触下死亡的朴素与神圣之美。从而揭示格丽克对于生命的深层思考,即将生死淡然视之,以平常之心,敬畏死亡,敬畏生命。
大众流行文化中的图像成为当代视觉文化的研究对象,图像的挪用和转换是艺术创作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作为当代西方著名艺术家,彼得·多伊格从大众媒体搜集素材,通过其个人的画面处理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笔者通过梳理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创作逻辑,发现彼得·多伊格绘画的图像挪用及转换给我的创作带来了明显的启示。
本文对当前少儿声乐培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理性梳理,重点是指出少儿声乐培训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分享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浅谈了自己的教学与思考,旨在探究如何更好地做好少儿声乐的培训教学工作。
杜甫一生中有很长的时间都生活在关东,关东时期属于杜甫诗歌创作的巅峰期,杜甫的家国情怀也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我们从杜甫的诗歌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亲人的怀念、对祖国的担忧,其家国情怀包含着深沉绵远的历史意识,之后在此基础上也呈现出了宏伟的生命格局和优秀的诗人品格,值得世人学习。本文将对杜甫关中诗的家国情怀予以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剖析现实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并弘扬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希望世人知古鉴今,形成极强的责任心,励志成才、报效祖国。
巴洛克艺术风格普遍被认为起源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欧洲,是介于文艺复兴之后和新古典主义艺术兴起之前的一种过渡性艺术形式,并伴随着彼得大帝的改革在17世纪中后期传入俄罗斯。德米特里·利哈乔夫认为,就17世纪俄罗斯的巴洛克文学风格而言,重要的既不是对西方学者更为关注的艺术形式和修辞手段特点的分析研究,也不是对艺术派别和艺术类型归类掌握,而是这种艺术形式在俄罗斯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其对俄罗斯文学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影响。然而,目前在我国的学术论文中从该角度审视17世纪俄罗斯的巴洛克文学风格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以其诗学
图形纹样元素运用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延续和传播运用越来越广泛,传统图形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底蕴。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插画中的创作元素与中国的传统图形元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图形为现代插画中的设计提供了创作灵感和思路。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图形中的纹样、造型、色彩来探讨现代插画创作对传统图形的提炼吸收以及运用表现。
弥尔顿的《失乐园》中上帝形象塑造的矛盾性尤其体现在“理性”的双面性。一方面,上帝是理性的象征,创造了具有理性特征的人类。另一方面,上帝存在非理性的因子,其所作所为专横、强暴、狭隘,强调作为上位者的权威性。此文将从理性角度,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社会背景和弥尔顿自身心理特点,分析上帝形象的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