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还是赋权:在线学习路在何方?

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358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越来越乐观地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通过软件运算实现教学自动化从而取代教师。本文对这种想当然的观点提出质疑。我们认为,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机器没有能力复制学生在知识社会、数字化社会发展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相反,我们应该探索如何使技术发挥赋权作用:不但给教职员工赋权,也要给学生赋权。
  【关键词】 自动化;赋权;在线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4—0005—07
  导读:安东尼·威廉·贝茨教授是现代远程教育开拓者。贝茨教授1969年加入英国开放大学,成为该校第20名员工,是名副其实的英开元老和现代远程教育元老。他在英开工作长达20年之久,是该校教育媒体研究教授(Professor of Educational Media Research),一开始主要负责评估英国广播公司(BBC)为开放大学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的学习成效,后来负责评估开放大学所使用的新媒体技术,参加远程课程建设和远程教学工作。1989年,贝茨教授移居加拿大,就职于英属哥伦比亚开放学习机构(Open Learning Agency),担任战略规划执行主任一职,5年后就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远程教育和技术中心主任,负责该校第一门在线课程的设计、制作和教学,并帮助建设第一批完全在线学习的学位专业。2003年,贝茨教授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成立自己的顾问咨询公司,至今已经为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的50多所大学以及多家政府机构提供在线和混合式学习战略的咨询服务,同时还接受一些国际组织的委托开展专项研究工作,比如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贝茨教授2016年1月1日出任加拿大瑞尔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杰出客座教授。在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贝茨教授在远程/在线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建树令人肃然起敬,其丰硕的学术成果包括数十部专著和数百篇学术论文/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主旨演讲等,为远程/在线教育的理论建设做出卓越贡献。2014年,75岁高龄的贝茨教授正式宣布“退休”——不再从事有偿工作。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贝茨教授作为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远程/在线教育事业的挚爱,因为他继续关注这个领域的发展动态,继续通过各种方式与世界各地同行分享他的思考和真知灼见。这篇文章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我从2013年初承担“国际论坛”组稿工作以来一直希望能够得到贝茨教授赐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向他发出邀请。现在回想起来,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担心会被他婉拒。2014年本来已经拟好约稿函,但恰好当时贝茨教授宣布“正式退休”,于是我不敢冒昧打扰。但是我一直在想,如果本刊的“国际论坛”缺少贝茨教授这样德高望重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拓者的声音,那么这将是一个我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遗憾。我不想留下遗憾,于是,今年1月份,我给贝茨教授写了一封长长的邮件,向他汇报我学习他的研究成果的心得体会,介绍“国际论坛”的情况,恳请他赐稿。令我喜出望外的是,贝茨教授很快给我回邮并欣然应允我的稿约!
  技术决定论从来没有在教育领域消失过。我在2002年的一篇文章中批驳了一位学者的观点:“新办网上远程教育不像新办实体学校那样需要校舍、图书馆、运动场和教职工,只要有几台计算机(服务器),注册一个域名,组织网上的课程资源就可以搞起来。” ①今天如火如荼的在线学习,尤其是以X型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xMOOC)为代表的在线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正是技术决定论的“复活”吗?时下技术决定论重新抬头,由于全球顶尖级大学的加入和商业公司的推波助澜乃至政治家们的青睐,出现愈演愈烈之态势。在这种背景下,贝茨教授的这篇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全方位对在线学习何去何从进行剖析以正视听。
  的确,技术的应用是为了实现教学(学习)自动化还是更好赋权于教师和学生,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自动化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力资源(师资)的投入,甚至是完全取代教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线教育的深层问题是教育仅被看成是一个技术问题,即传送内容的问题;人们天真地认为有了传送教育的技术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20世纪初人们已经开始尝试用技术代替教师——这是一种机械论。” ②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学者“希望计算机技术能赋权于学习者,而不是直接扮演教学的角色”。贝茨教授认为建立在客观主义(objectivist)或行为主义(behaviourist)世界观基础上的学习自动化无法培养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人所必须掌握的“批判性思维、创新、创业、解决问题、深度多媒体交流,特别是高效知识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学习自动化迎合了教育商业化的需要,教育商业化又进一步推动学习自动化。从学习的本质和特点看,这两者的“相得益彰”对教育的危害不言自明,除非我们选择昧着良知视而不见,以一己之利为利。文章从5个方面阐述了学习自动化的弊端:第一,学习自动化的主张其实就是技术至上,或者说技术决定论;第二,建立在客观主义哲学观基础上的教学/学习方法没有充分考虑人类学习行为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第三,忽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与人类操作系统的不同;第四,迫使学习者以最适合机器操作的方式学习,削足适履,本末倒置;第五,由预先编制的算法评价学习行为缺乏充分理据。文章最后两节阐述了在线学习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如何防止在线学习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培养今天社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对离不开学科专家、教师或引路人。当然,教师的角色必将经历很大的变革……”,同时也需要利益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有学者便指出“教学是一种充满人性的职业”(teaching is an intensely human vocation)③。近年来,随着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学者们适时提出忠告:即使是一所现代数字化大学,最重要的因素仍然是各种人际关系,我们无法阻挡数字化革命的潮流,但是我们能够在适应数字化革命的同时继续继承高等学府的传统精华④,我们仍然需要人的干预,即需要充满爱心、富有创造力和反思精神的实践者鼓励和启迪学生⑤。任何去人性化的企图都与人类学习的本质和规律相悖,会导致人类的“傻瓜化”——这绝非危言耸听。希望贝茨教授的主张和呼吁——在线学习应该成为给师生赋权的工具而不是为了实现学习自动化——能引发我们对技术与教育的关系进行辩证的思考,我们不“反对技术的教育用途,而是主张明智使用技术”。换言之,技术服务教育而不是反之。   最后,谨向我们的前辈安东尼·威廉·贝茨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肖俊洪)
  一、在线学习面临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性能越来越强大,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这种技术是否应该以通过实现教学自动化从而取代教师为目标,或是技术应该成为赋权工具,不但给教师赋权,而且也给学习者赋权。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往往要兼顾上述两个方面,因此,如何平衡这两个方面至关重要。
  二、一个并非新的而又日益重要的问题
  为了实现教学自动化还是赋权于人?这不是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斯金纳(Skinner, 1968)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研发教学机器的时候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很多人认为教学机器最终必将取代教师。虽然斯金纳的确预言教学机器会彻底改变教师的角色,但是他本人并不认为机器会取代教师。西摩·派珀特(Seymour Papert)希望计算机技术能赋权于学习者,而不是直接扮演教学的角色(Papert, 1980)。20世纪80年代初,派珀特教孩子们写计算机代码,以改进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派珀特深受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影响(Piaget,1957),尤其是孩子们建构知识而非吸收知识这种观点的影响。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越来越普及,计算机辅助学习(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简称“CAL”)也随着流行起来,大量使用计算机评分的考试和形式简单的自适应学习(adaptive learning)。在自适应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答错某个问题,计算机会根据错误类型自动指导他们学习新材料,学习者只有完全掌握这些材料才能继续学习新内容。也是在同一时期,人们开始把人工智能的早期成果应用在智能数学辅导系统中。当时人们认为人工智能具有代替教师的潜能并对此做出种种令人兴奋的预言——这一幕今天正在重演。
  随之而来的是因特网。我第一次接触因特网是在温哥华一个朋友的地下室里,后来我在《远程教育期刊》(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创刊号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还是交流?》(Bates, 1986)。我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因特网和计算机技术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异步互动和交流成为可能,而不是作为教学机器。当时人们的尝试更侧重于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计算机在教育中的运用,梅森和凯(Mason
其他文献
更大的计算能力和工作效率使深度学习算法无处不在。作为Udacity原有人工智能课程的补充,在线教育创业公司与YouTube明星Siraj Raval合作了一个新的深度学习微学位基金项目,将和Udacity的Mat Leonard合作教学。  基金项目是Udacity未来一年的重点,服务于那些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学习一个完整微学位项目的学生。新课程只有短短17周,承诺每周只需3-4小时时间,就能让学生弄
本栏目主要面向全国师生、国际友人征集全国特色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展馆、博物馆等稿件。栏目聚焦励志少年、才艺展示等校内外活动,同时关注中外文化、非遗文化等,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模态语篇記录和传承独特、真实、成长的青春足迹和人文印记。
作者简介:蒋松,湖南省作家协会员,做过省报编辑记者,月刊主编,半月刊副总编。在《时代文学》《湖南文学》《文学报》《芳草》《散文百家》《中国文化报》等全国近200家刊物发表小说、散文、纪实、文学评论等多体裁作品,著有现代诗集《青春鸟》、散文随笔集《雨落心空》,长篇小说《准国家粮》。及行业长篇小说三部曲之一《畅销楼盘》由重庆出版社常规出版,之二《私立医院》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常规出版,之三《可乐绘》正在常
“就是个做剧的”  拍摄从下午2点半开始,已经持续了3个小时。侯鸿亮在金灿灿的背景板前穿上了近期最华丽的一套服装,棕色翻领西装配黑刨、领结,在镜头面前露出仪式感十足的笑容。这与他平时朴素的知识分子形象迥异。拍摄一共4次,2次摄影、2次视频,围着侯鸿亮的工作人员超过15名,摄影指导不时提醒他:肩膀打开、脚跷起来,才能在镜头里留下一个完美剪影,以至于正午阳光的职员都有点儿恍惚:“好像有种自己在跟艺人的
除了鼓勵牧羊少年要履行自己的天命外,老者又给男孩讲述了什么故事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老者帮助牧羊少年的条件变了吗?  The old man related that, the week before, he had been forced to appear before a miner, and had taken the form of a stone. The miner had aban
如今越来越多的VR体验馆在各大城市出現,那么到底什么是VR呢?  Everything that we know about our reality comes by way of our senses. You would be presented with a version of reality that isn/t really there, but from your perspecti
摘 要:蕭红小说以其独特的情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语言陌生化是成就她小说独具一格魅力的重要因素。生动的修辞、巧妙的方言、语法的突破,构成了萧红小说的语言陌生化倾向。正是这种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加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体现了萧红独特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萧红;小说;陌生化;语言  作者简介:徐妮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网络化的趋势日益盛行。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建立虚拟学校的国家之一。本文通过了解美国虚拟学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深入分析了支持个性化学习的Sky Mountain Charter School这一实例,探究其支持独立学习的管理机制、家长政策、课程资源以及评价机制,并试图进一步总结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个性化学习;虚拟
以“终端制胜——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中心建设与运行”为主题,举办一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初衷在我去年3月为《中国远程教育》撰写的卷首《聚焦终端》中有所说明。实现向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是近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主旋律”。广播电视大学可能有必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所谓“终端”建设——这里所说的是广播电视大学或开放大学作为办学实体和教学系统的“终端”,比如教学中心(点)或者学习中心(
亚伦·鲍威尔发明了一种可以运货的自行车,快来看看这种自行车有哪些优势吧。  “That’s the coolest thing I’ve ever seen,” Aaron Powell recalled thinking. He was vacationing in Denmark in 2016 when he saw a parent on a bicycle, and knew 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