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学校对该课程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让品社课老师感到这门课程的新鲜气息。教学中教师怎样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是每一位《品德与社会》课任教老师所追求的。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五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75-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因此,如何贯彻课改理念,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我来说,曾经面临过迷惘和困惑,探讨与摸索,如今获得了点滴成功。现谈谈自己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粗浅感受。
一、课堂教学的自觉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顾名思义就是加强班级组织管理的纪律性。一个好的班级,首先要有好的班风;我作为一名教师,从教开始就注重抓好班级课堂纪律,不管接任什么年级,任教什么学科,我都把管理学生当作首要问题来抓,只要有了良好的班风班纪,教师的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今,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网吧游戏机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加上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爷爷、奶奶等的掌上明珠,长辈们的宠爱,使孩子们养成纪律散漫、目中无人的不良习惯,为了改变他们的思想行为,端正自觉性,我主要抓好以下几点:其一,确认学生,做好座位表。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科任教师,难度大的是学生不把科任老师放在眼里,上课出现随意性大,无所谓态度的现象严重,特别对上思品课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做小动作、我行我素等等,为此,我事前先与班主任沟通,落实好班级学生的座位情况,制定学生的座位表,确定每位学生的位置。在上课时我可以直接点出做小动作学生的姓名;曾经有一位学生这样对我说:“老师您真厉害,第一次上课就知道我的名字,但我从今天开始一定听您的话,认真上课。”如此一来,全班学生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上课也专心听讲。其二,准备充分,落实班级公约。为了让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特意制定班级公约,上第一节课时,我逐条讲解落实,做到人人遵守;具体内容:(1)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请假,见到老师有礼貌;(2)在家要预习,准备要充分,上课不忘带课本;(3)课堂上要专心听讲,大胆举手发言,声音要响亮;(4)上课要坐端正,不做小动作;(5)课前值日生桌子排整齐、黑板要干净,课本要放好;(6)全班同学要团结向上,每周争第一。其三,精心备课,熟记课文内容。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把课文内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等都熟记在心,课堂上我基本不看书讲课,重点观察学生上课情况,面向全体,并做到常抓不懈;再者是教师做到情、理、爱,教师与学生建立深厚友情,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做到,这样才能以理服人,学生才会对教师心悦诚服,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关爱学生。因此,我班学生的纪律特别好,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高,学风好。
二、课堂教学的激励性
马克·吐温曾有这样的感慨:“靠一句优美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作为一名教师要使《品德与社会》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运用激励性语言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学习产生良好的心理刺激,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催人上进,教师的激励语言、激励动作,对每一位学生来说,犹如一缕阳光,照耀在学生的心头上,使他们树立了信心和勇气。
三十多年教学经历的我,不知听过多少老师的课,但有许多老师上课,声音低沉,平淡如水,又有许多老师上课,声音尖锐,整节课处于亢奋之中,缺乏应有的抑扬顿挫,让听课者在烦累中煎熬。当然,教师的语言,应该做到有张有弛,有抑有扬,忽而给人以江河奔涌之觉,忽而给人以小溪潺潺之感,只有这样富有生动的语言才能深深感染学生,只有这样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产生“教”与“学”的和谐美。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学会了》一课,教学时如果教师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只是嘴里应声“嗯、嗯”或点点头,没有其他的任何动作等,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而我上课先给学生一个悬念,对学生说:昨天老师学会了做什么?有谁知道,猜一猜。引发学生的好奇,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学会了什么?能讲给大家听一听,好吗?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这时我特别注意激励语言的使用,如“不错、很好,太好了”、“完整点就更好了,比刚才好多了,讲得太棒了”,随着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样学生的思维、智慧的火花被点燃,因此,不仅活跃《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还让学生的思想感情、知识能力得到双重的升华。
三、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已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但使《品德与社会》课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为学生提供了崭新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记得以前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加粉笔”,不管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讲,都显得枯燥和空洞,学生听得不知所以然,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而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给思品课注入活力,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唱独角戏,它可以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等音频、视频,在课堂中创造出一种特殊感知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快乐、兴趣、好奇等,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求知的欲望,使之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扩散性和求异性,引发学生思考,愉快地学习、探索。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江山多娇》一课,如果传统的教学,教师无法形象、生动讲清巍峨的高山、秀美的湖泊、蜿蜒的河流,而运用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又能通俗易懂地突出了重点,深入浅出地突破了难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创新学习的主人。 四、课堂教学的感染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使其受到感染?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上应积极创设情境,努力做到形式上求趣、内容上求真、方法上求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境生情,以情促行,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品德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我爱我的家》一课时,我这样巧设情境,对学生说:有一首优美动听的歌,相信同学们听后一定会喜欢上它,你们想不想听?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温馨而又深情的歌,想到了什么?——“人人都有自己的家”。是的,这首歌它能唤起我们美好的回忆,使我们想到了自己的家,想到了关爱自己的亲人。请问同学们你们都在什么情景下特别地想家呢?为什么?请你们讲给大家听听,好吗?学生听了纷纷议论起来,并踊跃举手发言,听着,听着……一种强烈的亲近感与归属感驱使着我,让我感受到学生真正对生活体验的追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位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需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作为一名品社课的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奏出和谐的一曲,应该要紧紧围绕生活创设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境效果。
五、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抓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产生求知欲望。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我担任《品德与社会》课以来,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所产生的无情、无味、无趣、无信、无劲的消极心态,变成有情、有味、有趣、有信、有劲的局面。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给学生“读”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把课文要掌握的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然后规定每人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在课堂上说给大家听,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现象,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给学生“议”的时间,课堂上给学生5~10分钟,围绕课文要求分组讨论,并要求学生提出异议,这样不仅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而且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给学生“讲”的机会,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做到有的放矢,还要大胆展示自我,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给学生“练”的情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难度不一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去分析、解决、完成,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尝到其中的乐趣。因此,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是每位科任教师的共同心愿。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切实做到“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使我们科任老师走出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的困境,迈向丰富多彩现代课堂的新天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五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275-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因此,如何贯彻课改理念,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我来说,曾经面临过迷惘和困惑,探讨与摸索,如今获得了点滴成功。现谈谈自己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粗浅感受。
一、课堂教学的自觉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自觉性顾名思义就是加强班级组织管理的纪律性。一个好的班级,首先要有好的班风;我作为一名教师,从教开始就注重抓好班级课堂纪律,不管接任什么年级,任教什么学科,我都把管理学生当作首要问题来抓,只要有了良好的班风班纪,教师的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今,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网吧游戏机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加上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爷爷、奶奶等的掌上明珠,长辈们的宠爱,使孩子们养成纪律散漫、目中无人的不良习惯,为了改变他们的思想行为,端正自觉性,我主要抓好以下几点:其一,确认学生,做好座位表。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的科任教师,难度大的是学生不把科任老师放在眼里,上课出现随意性大,无所谓态度的现象严重,特别对上思品课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做小动作、我行我素等等,为此,我事前先与班主任沟通,落实好班级学生的座位情况,制定学生的座位表,确定每位学生的位置。在上课时我可以直接点出做小动作学生的姓名;曾经有一位学生这样对我说:“老师您真厉害,第一次上课就知道我的名字,但我从今天开始一定听您的话,认真上课。”如此一来,全班学生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上课也专心听讲。其二,准备充分,落实班级公约。为了让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特意制定班级公约,上第一节课时,我逐条讲解落实,做到人人遵守;具体内容:(1)上课不迟到,不早退,有事要请假,见到老师有礼貌;(2)在家要预习,准备要充分,上课不忘带课本;(3)课堂上要专心听讲,大胆举手发言,声音要响亮;(4)上课要坐端正,不做小动作;(5)课前值日生桌子排整齐、黑板要干净,课本要放好;(6)全班同学要团结向上,每周争第一。其三,精心备课,熟记课文内容。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把课文内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等都熟记在心,课堂上我基本不看书讲课,重点观察学生上课情况,面向全体,并做到常抓不懈;再者是教师做到情、理、爱,教师与学生建立深厚友情,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做到,这样才能以理服人,学生才会对教师心悦诚服,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关爱学生。因此,我班学生的纪律特别好,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高,学风好。
二、课堂教学的激励性
马克·吐温曾有这样的感慨:“靠一句优美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作为一名教师要使《品德与社会》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运用激励性语言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学习产生良好的心理刺激,增强学生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催人上进,教师的激励语言、激励动作,对每一位学生来说,犹如一缕阳光,照耀在学生的心头上,使他们树立了信心和勇气。
三十多年教学经历的我,不知听过多少老师的课,但有许多老师上课,声音低沉,平淡如水,又有许多老师上课,声音尖锐,整节课处于亢奋之中,缺乏应有的抑扬顿挫,让听课者在烦累中煎熬。当然,教师的语言,应该做到有张有弛,有抑有扬,忽而给人以江河奔涌之觉,忽而给人以小溪潺潺之感,只有这样富有生动的语言才能深深感染学生,只有这样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产生“教”与“学”的和谐美。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学会了》一课,教学时如果教师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只是嘴里应声“嗯、嗯”或点点头,没有其他的任何动作等,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而我上课先给学生一个悬念,对学生说:昨天老师学会了做什么?有谁知道,猜一猜。引发学生的好奇,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都学会了什么?能讲给大家听一听,好吗?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这时我特别注意激励语言的使用,如“不错、很好,太好了”、“完整点就更好了,比刚才好多了,讲得太棒了”,随着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样学生的思维、智慧的火花被点燃,因此,不仅活跃《品德与社会》的课堂,还让学生的思想感情、知识能力得到双重的升华。
三、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已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但使《品德与社会》课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且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为学生提供了崭新的感性材料,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记得以前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加粉笔”,不管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讲,都显得枯燥和空洞,学生听得不知所以然,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而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给思品课注入活力,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唱独角戏,它可以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等音频、视频,在课堂中创造出一种特殊感知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快乐、兴趣、好奇等,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求知的欲望,使之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扩散性和求异性,引发学生思考,愉快地学习、探索。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江山多娇》一课,如果传统的教学,教师无法形象、生动讲清巍峨的高山、秀美的湖泊、蜿蜒的河流,而运用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又能通俗易懂地突出了重点,深入浅出地突破了难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象,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创新学习的主人。 四、课堂教学的感染性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使其受到感染?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上应积极创设情境,努力做到形式上求趣、内容上求真、方法上求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境生情,以情促行,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品德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我爱我的家》一课时,我这样巧设情境,对学生说:有一首优美动听的歌,相信同学们听后一定会喜欢上它,你们想不想听?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温馨而又深情的歌,想到了什么?——“人人都有自己的家”。是的,这首歌它能唤起我们美好的回忆,使我们想到了自己的家,想到了关爱自己的亲人。请问同学们你们都在什么情景下特别地想家呢?为什么?请你们讲给大家听听,好吗?学生听了纷纷议论起来,并踊跃举手发言,听着,听着……一种强烈的亲近感与归属感驱使着我,让我感受到学生真正对生活体验的追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位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需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作为一名品社课的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奏出和谐的一曲,应该要紧紧围绕生活创设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境效果。
五、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抓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之产生求知欲望。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我担任《品德与社会》课以来,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所产生的无情、无味、无趣、无信、无劲的消极心态,变成有情、有味、有趣、有信、有劲的局面。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给学生“读”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把课文要掌握的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然后规定每人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在课堂上说给大家听,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现象,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给学生“议”的时间,课堂上给学生5~10分钟,围绕课文要求分组讨论,并要求学生提出异议,这样不仅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而且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给学生“讲”的机会,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做到有的放矢,还要大胆展示自我,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给学生“练”的情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难度不一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去分析、解决、完成,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尝到其中的乐趣。因此,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是每位科任教师的共同心愿。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切实做到“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使我们科任老师走出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的困境,迈向丰富多彩现代课堂的新天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