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新角色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福建之于台湾,相当于深圳之于香港。
  当年深圳经济特区的“窗口”示范效应,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香港回归搭建了一个与内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天的福建也开始进入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在加强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和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等方面,福建正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双方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等“五缘之亲”,但从当年的“军事前线”,到如今双方步入交流与合作的黄金时期,可谓“一路坎坷”。
  “福建曾经深受前线之苦。”因为当年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前线”角色,让福建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同为沿海地区的近邻,如江苏、浙江等地。现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让福建已从战场走向市场,从军事前线变为经济前沿。
  新机遇定位新角色,新角色选择新路子。“9.8投洽会”、“海交会”、“6.18交易会”……在福建举办的这一系列旨在突出对台经贸、技术和人才等交流的经济活动和展会,不仅为福建破解自身经济发展难题提供了机遇,更为促进和改善两岸关系搭建了越来越多的交流合作平台。
  “两岸交流除了制定宏观政策外,也需要平台的推动、落实。”“如果没有平台,交流就是一句空话。”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如此评价“交流平台”对两岸关系的意义和地位。
  
  6·18,两岸科技人才大对接
  
  2008年6月,注定让历史铭记。
  中断10年之久的海协与海基两会复谈成功;6月13日正式就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签署纪要、协议;7月4日6时31分,首班两岸周末包机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赴台。
  6月18日,一场两岸人才、技术交流与对接的大戏拉开帷幕: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简称“6·18”)在福州召开,项目对接、技术荟萃、人才云集、资本汇聚……
  海峡两岸已不再局限于贸易投资交流,开始了科技人才的交流;海峡两岸的交流从来没有这么深、这么近……
  
  “突出‘海峡’概念”
  迄今为止,6·18已经举办了六届。
  
  2003年,第一届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在福州召开。“当初就是为了福建省中小企业服务。”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6·18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林锡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搭建一个平台,让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的需求实施对接,让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第二年,即2004年,福建省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得到中央的肯定和支持。因为福建与台湾本来就有“五缘”之亲: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福建省提出“以发展求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增进闽台两地的良性互动,加快构筑促进两岸合作交流的前沿平台。这一思路得到了海峡对岸台湾产业界的热情呼应。
  6·18顺势而为,有意识地邀请台湾的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组织、企业,以及民间发明人协会等等前来参会,对接的项目逐年增多,效果逐渐显现。
  林锡能介绍道:“去年,省委卢展工书记指出,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名称已经不能涵盖其全部的内容,必须要提升理念,突出‘海峡’概念。于是,6·18从本届起正式更名为‘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
  据记者了解,本届6·18,参会的台湾嘉宾达到480多人,对接项目57项,投资额达到11.5亿元,有关两岸交流合作的各项论坛和活动达19场。6·18更名后的效应已经初步体现。
  
  “福建与台湾合作方向是海峡经济区”
  就两岸经济合作而言,福州市常务副市长梁建勇指出:“未来应该是两个高端经济板块的合作。福州市刚刚与台北市签订了经贸合作的共同声明,从七个方面进行合作。我认为福建和台湾合作的发展方向就是海峡经济区。”
  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副行长李俊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道:“过去,大陆与台湾经济发展有差距。但随着30年改革开放,大陆与台湾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有些方面,台湾也要向大陆学习。”
  “台湾和福建建筑业界有很多共同语言。”在6·18展会上,金门建筑师公会理事长吴建忠说:“两地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走在闽南的街头,两边的骑楼就像在台湾街头。台湾建筑师有很多很好的创意,但苦于台湾土地资源紧缺而难以实现。但有了福建这片广阔的土地,他们的聪明才智就得以更大程度地发挥。”
  而第一位将多宝鱼引入中国、并形成45亿大产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给本届6·18带来了“花鲈工厂化育苗与养殖产业化技术”,并将在福鼎市落地生根。当记者询问这个技术对台湾是否适应时,雷院士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因为台湾与福建同根同缘,地理气候并无二致。
  而梁建勇也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我认为福建不应该是泛珠江地区,也不是泛长江地区,而是海峡经济区。福建和台湾天然一体,无法割裂。”他认为,随着两岸关系的好转,那些跨国公司在设置机构时,大可不必在上海或深圳设总部来管理福建业务,而应该是在福建设总部管理台湾业务,或者在台湾设总部来管理福建业务。
  永诚咨询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述廉也正有此意,他已经在大陆从事了8年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在6·18展会上,他表示:两岸“三通”后,将要把大陆的总部挪到福建。“在这里,我可以上午来福建,下午就回台湾。”
  
  从“项目对接”到“人才交流”
  记者了解到,本届6·18共举办了79场论坛、对接会和签约会。福建省突出产业导向,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及医药、新材料、机械装备、节能减排及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开展项目征集和对接。组委会办公室重点征集福建省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填补产业链空白、延伸产业链的技术需求,以及福建省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需求。据统计,本届6·18共征集项目成果5375项,对接项目高达4685项。
  除此以外,今年6·18还开设了“海峡两岸技能人才交流合作项目签约会”、“第六届海峡青年论坛”等分会场。
  其中,“海峡两岸技能人才交流合作项目签约会”,由福建省劳动保障厅、省组织部和省人事厅等联合主办,已经将目光从科技项目的落地转向了人才培养。来自台湾的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专门出席了本会,足以说明其重视。
  台湾中华技术人力发展协会名誉理事长、南亚技术学院职业训练中心首席顾问谭仰光,也前来参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他说:“台湾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体系比较成熟,经验比较丰富。我们希望借助于6·18这个平台,将这种经验传递给福建,让福建的技能人才队伍能得以提升和锤炼。”
  “我们应该为职业技能人员同样开辟一个上升通道。”谭仰光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我们那曾有一个学生,从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后,在国际技能大赛上拿了金奖,结果他又赴美攻读了博士。既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有过硬的实践水平,他成为了一名最优秀的技能教师。社会发展需要这样全面素质的人,我相信内地也会出现这样优秀的人才。”
  
  “从制造业到高端服务业的融合”
  就市场竞争而言,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梁建勇语出惊人:“未来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也不是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而供应链就意味着是区域内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融合,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但一直以来,大陆各地在吸引台资时比较注重制造业,而那些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高端服务业,譬如金融、保险、物流等,并没有同幅度、同规模地吸引过来。甚至可以说,两岸在服务业方面的合作局面尚未打开。
  在台湾,服务业已经占到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三;但在大陆,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高端服务业却严重“短腿”。因此,高端服务业应成为今后两岸产业整合、推进产业升级、构建产业共同市场的战略重点。
  6·18海峡两岸财富管理高端论坛就搭建了双方交流平台。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行长陈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福建愿意成为两岸金融合作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曾作为福建银行业代表赴台湾考察,所见所闻让陈石行长印象深刻。台湾有一家银行的理财旗舰店,门总是关着的。他们没有传统的门市柜台业务,却有着四个先进的信息系统:“财富导航系统”、“气送式无柜台银行系统”、“快速存缴款引领系统”和“客户排队系统”,以及最优秀的理财专员,为中高端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其理念是“把最有价值的客户摆在最有价值的地方”,而通过气送式管道将现金送到后台,让点钞等操作远离客户视野,“无价值的活动不必展现在客户面前”。陈石坦言:“这种打破传统、前后台分开操作的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取经回来后,陈石行长立即在内部掀起了一场“理财革命”,力求将对岸同业的先进经验“移植”过来,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快理财平台的建设。福建省已经建立了19家理财中心,并实行垂直管理。有189家分支机构设置了335个开放式理财柜台。目前,中行福建省分行正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筹建四家更高级别的私人银行中心、财富管理中心,争取今年底之前全部投入营业。
  陈石行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台湾银行业与国际接轨较早,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大陆同业借鉴。但近年来,大陆银行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前景不可限量。”
  不过,两岸服务业的整合发展,尚有赖于双方政策的进一步放宽与细化,诸如再度扩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优化服务业投资环境,实行更加便利的金融对接制度等等。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没有平台,两岸交流就是一句空话
  
  
  6月17日,6·18在即。走在福州的大街上,满目都是宣传的标语:“三天盛会,常年对接”、“6·18永不落幕”等等,让人感受到福建举全省之力举办盛会的热情。
  6月20日,在第六届6·18三天展会即将结束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6·18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林锡能。
  
  “既有‘走出去’,也有‘请进来’”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各地举办的展会很多,但都是集中几天就结束了,而6·18的口号却是“三天盛会,常年对接”和“永不落幕”等。请问,福建6·18怎样做到名至实归?
  林锡能:6·18作为福建省一项大型活动,发展到今天,经过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已经打造成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品牌平台。
  不久前,省委常委会在研究第六届6·18筹备工作时,明确指出:6·18自创办以来,始终突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为提高产业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始终突出项目带动,成为与会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合力、展示作为的重要平台;始终突出要素集聚,为项目、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对接创造条件,成为各方交流沟通、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这是省委对6·18的评价,更是对我们的勉励和鞭策。
  本届6·18,共组织了论坛、签约和对接专场活动共79场,各参与主办的国家部门,福建省各厅局、各市县区主动作为,唱好各自的一场又一场大戏。不仅如此,其他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这种由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组成的社团组织,在展会上也组织了一场海西创意产业发展论坛。还有机械工业研究会,也是由退休老同志组成。他们常年不间断地组织了一批批台湾机械方面的专家、企业家来福建,与省内的企业对接。我想,这都可以说明6·18的魅力之所在。
  6·18品牌的含金量不仅在于三天盛会,更重要的还在于常年对接。正如张昌平常务副省长所说,6·18已经做成了“365”。我们就是要做到常年对接。这是6·18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魅力。
  从去年6月21日到今年的6月20日为止,6·18日常对接活动就超过了140场。有“走出去”,也有“请进来”,而且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质量,这是我们每届6·18取得成功的基础。
  不过我需要作个说明,6月20日,我看有电视报道说,本届6·18第一天签约多少项,总投资几百个亿。其实,这不是我们这一天的成绩,而是我们从去年6月21日到今年6月20日的成果。
  从6月21日起到明年的6月20日是第七届6·18的工作年度,我们将继续按照“365天,天天都是6·18”的要求,开展6·18的项目征集、对接工作。
  
  “6·18是服务平台”
  《中国经济周刊》:您刚才谈到了6·18的独特性,除了常年对接外,6·18与其他展会还有何区别?
  林锡能:其他展会大多是做展会经济,通过举办展会赢利,而我们的6·18是服务平台,是在投钱。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个平台,为福建的企业和科研人员实实在在地做事,让科研项目实实在在地落地。
  就6·18而言,我们有相当的资金投入。
  首先,每年展会,福建省政府要承担与会嘉宾在榕期间的食、住、行全部费用。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值得的。
  其次,自2003年以来,我们还以专项资金形式扶持好的落地转化项目,每年资金规模约一个亿。
  再次,政府还为一些好的项目提供贷款贴息。政府为企业担保得到银行贷款,并且承担利息。银行因为有政府的担保,也乐意贷款。这些资金将起到类似“种子基金”的作用。
  不过,无论是专项资金还是贷款贴息,我们都制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政府审批时,会综合考虑两项条件,一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是否处于国内或者国际先进水平;二是项目的关联度,也就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有待“进一步改进”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6·18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明年改进和完善呢?
  林锡能:第六届的落幕就意味着第七届的开始。通过这几天的观察了解,我个人认为至少在三个方面可做进一步改进。
  
  在今年“6·18”,当走进福州金山展览城时,一眼就能看见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那两个醒目的展位。6·18为何具有如此魅力,吸引了我国最顶级的科研院所,吸引了最顶级的科学家前来参会?走进6·18组委会办公室,走进福建省院士办,我们试图搜寻一些答案。
  
  “闽籍院士海西行”
  “全国两院院士在位1400多人,闽籍的有130多人。按照人均比例来说,闽籍院士人数在全国居于前列。”福建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顺煌介绍说。
  他说,闽籍院士有着深厚的报效家乡的情结。但长期以来,因为两岸关系,福建一直深受“军事前沿”之苦,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步伐始终没有迈开。“福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很少,大型企业也不多。福建学子毕业后,因为回乡无用武之地,便在省外就业。现在这批人都已经功成名就,报效家乡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年,让福建经济迈上了第一级台阶。而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也为福建创造了发展的最好机遇。叶顺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过去,福建是军事前沿,是诱敌深入的口袋,一直处于台海局势的最前沿。从建国到1978年,国家仅仅投资了18个亿。海西经济区的提出,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福建从军事前沿变成了经济市场。”
  而在福建的经济发展大潮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要借助于先进科技的强大推力。于是,一面是闽籍院士的报效家乡的满腔热情,一面是家乡的迅速腾飞对科技的渴望。“闽籍院士八闽行”自2002年起,拉开了一年一度的序幕。而伴随着海西经济区的提出,省委书记卢展工提议改为“闽籍院士海西行”。
  据了解,院士们来福建主要从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院士们将科研成果拿出来,在福建找到对接企业,让它们化为生产力;第二,有些企业有技术难题,需要院士“指点迷津”;第三,为福建高层领导做学术报告。院士可以传递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理念;第四,为福建穷乡僻壤做科普报告。
  
  两院首次同时参与主办
  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林锡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样一件往事。
  他于2005年12月接棒6·18。2006年3月,他来到了中科院,商谈联合主办事宜。一听来由,对方相关负责人一口回绝。“我们做学问的人,做事不是这种风格。除了深圳高交会、上海科博会等,我们一概不去。”他只好无功而返。
  于是,福建省卢展工书记和黄小晶省长亲自和中科院领导沟通。林锡能再三登门拜访、汇报。那位负责人终于松了口,“既然这样,我们就尝试联合办一年吧,但不作为惯例。”
  2006年,第四届6·18,中科院首次参与主办。
  一年过去,2007年3月两会期间,林锡能又去拜访中科院,再次邀请联合主办。一年下来,中科院下属80几个科研院所,其中50多个都参与了。对接的项目,福建省发改委拨出的扶持资金等在材料中都一一列出。那位负责人非常满意,“我们继续参与主办没问题,你们这个会和其他的展会不一样,中科院一定会全力支持。”
  林锡能还向记者透露,就在前几天,中科院还和福建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一项就是参与主办6·18。中科院将动员更多的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来参加6·18,推动福建的科技成果转化。
  叶顺煌也告诉了记者有关工程院的故事。在去年9·7厦门海西论坛上,福建省委卢展工书记对前来参会的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发出邀请:“6·18中科院来了,我们也欢迎工程院来啊!”
  今年6·18,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首次同时参与主办。这意味着6·18得到了全国两大最高科技机构的认可和支持。
  
  带来“五大亮点”
  据悉,本届63名院士,有41位非闽籍。叶顺煌告诉记者:“截至到去年,我们邀请院士达291人次,专家229人次。征集项目有800多项,签约46项,投资达到128.6亿。”
  叶顺煌认为,本届6·18有“五大亮点”:
  第一,两院首次联合作为主办单位,使6·18得到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第二,现场院士签约项目多。叶顺煌介绍:“开始组委会安排,每个厅局要保证有5个项目签约,而我们完成了双倍任务,已经签了10个,而且是国内外前沿技术。”
  第三,协作单位力度大。“院士专家海西行”本来是福建省内行为,但后来我们发动了其他省市协同邀请院士,如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等省科协或者科委。这些周边省份今年就邀请了二十几位院士。
  第四,组织了两院院士现场对接会,让院士赶“科技大集”。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排有5张桌子,共有5排。每张桌子有一位院士“坐堂”,那边会有几个人在等候。在对接现场,各位院士都显得谈兴正浓。原来,福建省科协早就根据各位院士的专业,安排了对口的237人员洽谈。或谈项目,或谈科研难题,进行着一场“科研智慧”与“项目实践”的高层次对接。
  记者还了解到,福建省科协今年组织了一个“院士夫人团”。有十几位院士携夫人前来参会,院士要进行讲学或者签约等活动,夫人不能同行。于是,成立了“夫人团”,安排专人有专项活动,保证心情愉悦,不虚此行。
  第五,院士不仅带来了技术,还带来了资金。譬如,郑绵平院士的锂盐提纯和锂产品开发项目,这是一项国内外领先的技术,对接方是漳州市芗城区政府,而投资方则是中川国际矿业控股有限公司,总投资额达10个亿。这对于福建来说,“意义非凡”。
  
  链接:海西重要交流平台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简称“投洽会”)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于每年9月8日至11日在中国厦门举办。投洽会以“引进来”和“走出去”为主题,以“突出全国性和国际性,突出投资洽谈和投资政策宣传,突出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对台经贸交流”为主要特色,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促进双向投资为目的的国际投资促进活动,也是唯一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性展览会。
  
  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
  (简称“海交会”)
  又称“5·18”活动,固定安排在每年5月18日开幕,以促进海峡两岸合作与经贸交流为宗旨,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技术合作、区域协作、商品交易、项目招商、经贸研讨、文化交流,是海峡西岸一年一度大型综合性经贸活动,也是祖国大陆与台湾有关方面联合举办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岸经贸展之一,已经成为台湾各县市区域展示交流的平台和两岸经贸政策先试先行的窗口。
  
  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
  (简称“6·18”)
  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福建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福建省定于每年的6月18日在福州举办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这是一个项目、技术、资本、人才集聚的盛会,是一个通过对接,推动项目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平台。
其他文献
摘要:在《互感和自感》的教学中,现有的实验不能满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增加感性认识的需要。为此,作者利用生活物品与实验室现有器材研究设计出了5个制作简单、现象明显、趣味性强的实验,本文详细介绍了这5个实验的器材、实验原理及其操作、实验设计思想等。  关键词:互感和自感:实验设计;课程资源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中关于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首次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法,实验器材分别是:1、一只电压表、一只电流表、一个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和导线;2、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阻箱、电源、开关和导线;3、用一只电压表和一只电阻箱、电源、开关和导线。上述测量原理虽然都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但因为实际用的电表都不是理想表,它们都有内阻,因此不管上述哪种测量都存在一定的系统误
摘要:本文结合“折射定律”的教学实践,阐述“还原规律发现过程”的教学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以促进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还原;发现过程;教学实践;理性思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高考题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肩负评测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选拔学生能力的功能。因此对高考命题动向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今后的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针对一道北京市高考一模试题的溯源研究,阐释了高中认识水平下部分教师和学生的疑惑。  关键词:物理概念;刚体;平动动能;转动动能;质心动能;溯源研究
毋庸置疑的是,电脑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大家平时谈论的话题也大多与网络相关,比如今天玩了什么游戏,在网上看到了某某文章、某某新闻等等。但是大家有没有尝试着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收获又是什么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毒奶惊魂    2008年9月上旬,甘肃、江苏、山东、陕西、江西、湖南、湖北等多家医院披露:多名1岁左右的婴儿患上双肾多发性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婴儿罕见病症。患病的原因尚未查明,但这些孩子的家长说,孩子们都曾经长期食用三鹿牌奶粉,因此怀疑孩子患病与配方奶粉有关。此事件经各大媒体披露后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9月17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婴幼儿奶粉抽检等有关情况。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 设a2 1=3a,b2 1=3b,且a≠b,则代数式 的值为()  A. 5 B. 7 C. 9D. 11  2. 如图1,AD,BE,CF为三角形ABC的三条高,若AB=6,BC=5,EF=3,则线段BE的长为()  [E][C][D][A][F][B][图1][E]  A. B. 4C.D.   3. 从分别写有数字1,2,3,4,5的5张卡片中依
世界上第一款“绿色跑车”是由英国摩根公司推出的“生命之车”(Lifecar)。这辆跑车只靠“呼吸”新鲜空气而无需其他燃料便能行驶,其产生的唯一废物是蒸馏水。当然,其售价也高达12万英镑。  为时近3年的“生命之车”建造项目共投资190万英镑。“绿色跑车”以摩根公司生产的Aero-8型跑车为基础,配备了一种由英国奎奈蒂克(QinetiQ)公司研制的特殊燃料电池。这种燃料电池可以将氢和从周围空气中获得
摘要:本文讨论物理习题中出现冗余条件的几种情况,以及2008年高考物理试题中出现的冗余条件,分析物理习题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一面,并探讨命制试题的公平性原则。  关键词:冗余条件;习题弹性;公平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2(S)-0051-2    物理习题含有冗余条件有这样几种情况:①解题时使用不上的绝对冗余条件;②解题时
纵观各地的中考题,体现出稳中有变,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回归理性和科学性。地方特色、社会热点、科技前沿作为情景和物理知识相结合成为试卷的亮点,同时过程与方法、能力考查力度在继续加大。总之,各地的中考,可以概括为:重视双基,强调方法能力,学以致用。  1 重视双基  中考是以教材为核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考察重点。只是考查方式更加灵活,凸显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  (1)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