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艺术手法解题举隅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olff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鉴赏历来是考生的“拦路虎”,原因固然有很多,但考生混淆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手法)是一关键问题。
  一、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的区分。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形式。就诗词的表达方式而言,主要是描写与抒情,少数句子具有议论性质。修辞手法则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双关等。艺术手法,也叫表现手法,侧重于诗词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直抒胸臆、衬托、象征、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手法与修辞手法是有交叉的,两者的界限不是绝对的。比如,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 但它如果间隔使用, 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 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 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二、衬托手法的具体运用。
  衬托,原为绘画技法,借用到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技法,则指对所要描写的人或事物做侧面的渲染和衬托,使其更加鲜明。衬托可分为两大类:正衬和反衬。
  所谓正衬,又叫陪衬,它是同类事物或相似事物的并举映衬,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哀衬哀、以乐衬乐等,作者往往选取特定的景物传情达意,以情驭景,使情景交融起来。
  例1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这首送别诗写到“水”,有什么寓意?请简要说明。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送别友人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诗歌又是如何来表现这种心情的?这就需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的一、二句中,特别要注意送别的季节——秋天。“秋”本来就是一个萧索、寂寥的季节,特殊的季节营造特殊的心情——“愁”;“寒鸦”就是对这一季节和心情的渲染,而“水悠悠”则又是诗人心情自然真实的流露。据此,我们可以判断作者采用了以“愁景”衬托“愁情”即正面衬托的手法。
  答案 用“愁景”衬托“愁情”,借“水悠悠”来衬托自己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解析 诗歌没有直接写邹明府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在答题时就要抓住能够衬托邹明府为官为人的细节进行分析,从而概括出人物形象。为官多年、做过一县主职的邹明府离任时是什么情景呢?“马不肥”“透卧衣”衬托为官的清廉;“载书归”衬托其保持读书人的本色。这些细节正面衬托、显示了邹明府形象的高大。
  答案 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抵不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所谓反衬,就是运用矛盾的一个方面去映衬另一方面,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声衬寂、以寂衬声、以丑衬美、以美衬丑等,作者常常“反其道而行之”,选取与所写内容相对的事物,相反相成,达到突出主旨的艺术效果。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解析 题目直接指出词中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我们可以根据提示在词中寻找相关依据。“七夕”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如何来表现牛郎织女的爱情?词人就用反衬的方式来凸显。相会之日,相逢之时,众仙表现的是“妒”:“月姊”嫦娥皱眉,“风姨(风神)”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形成对比反衬。下片中旧愁未销,反载新恨离去,更凸显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
  答案 用月姊满眉颦、风姨吹雨来衬托双星相逢,新欢与旧愁的比较更增悲情。
  小结 解答类题,首先要判断诗词运用的是修辞手法还是艺术手法,确定是艺术手法后再指出运用什么技巧; 然后举出诗中句子具体分析; 最后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结构安排或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1. 诗人真的认为自己才疏学浅吗?请结合颔联试作分析。
  夜飞鹊
  周邦彦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迴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2. “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尽显惜别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一下该句的妙处。
  1. “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一语双关。“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是带有埋怨意味的。(从颔联的内容看,“不才”一词中既含有谦虚之意,也含有才不被人识的感慨,据此可以判断,该句使用了双关、反语的修辞手法)
  2. 词人问“夜何其”,希望这个临别温存的夜晚再延续下去。可是这时候,室内铜盘上已是蜡尽烛残,室外斜月余光已渐收坠,霏霏的凉露浓到沾上人衣,居然是“夜向晨”了,即是良夜苦短、天将向晓的时候。这三句以写景回答上文所问,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临别时人心的凄恻和留恋。(由“烛泪流尽”“凉露沾衣”两个意象可见两人一直在厮守,彻夜无眠。特别是结合上片“良夜何其?”一句,我们可以知道,词人是在怨恨夜短、时间流逝快,反衬词人内心的不舍)
其他文献
虚实结合是我国古诗词中惯用的表达技巧。诗歌中的“虚”,是指仅凭直觉看不见,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它包括幻境、梦境、已逝之景和想象之境。“实”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实结合是指虚和实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相互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是高考长久不衰的考点。如何破解这一难点,解
期刊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综合题更加注重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命题也趋向于开放性和综合性,重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根据近几年高考题的设问,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题目类型。  1. 特征描述类  描述地理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等。  例1 下图为2013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
期刊
作为历史图表类试题的一部分,历史地图型试题出现许久,大家已不陌生,但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出题者几乎从未放弃对历史地图试题的青睐,可见历史地图对于我们教学之重要,对大家备考之重要。非但如此,随着高考命题的自主化、试题多样化,许多历史地图试题还利用“熟面孔”,创设出许多新情景,2013年全国卷Ⅰ在主观题和客观题均有涉猎,对于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都较高。本文以“地图与历史变迁”为核心,选取近些年历史
期刊
解答区域地理综合题,一般要求同学们能熟练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并能综合运用这些内容。  例题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1月4日,三峡工程坝前水位达到海拔高程172.3米,2008年试验性蓄水任务完成。  材料二 湖北省地质专家组根据现场勘测,确认湖北省秭归县滑坡属特大型深层顺层岩质滑坡。地质结构条件不利山体的稳定,岩体结构破碎,切层裂隙发育,岩层与斜坡组成顺向坡,且斜坡大于岩层倾
期刊
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例1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废气影响气候、危及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严峻。因而,太阳能
期刊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时代的产物,既是一种政治主张,更是一种文化理念。他在提出三民主义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西方先进文化的理念相结合,并借鉴了部分近代社会主义学说,在中西文明相碰撞的过程中全面阐发了三民主义的文化宗旨,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时代特色。本文精选例题,从孙中山三民主义对中西方文化的继承、吸收与借鉴的角度入手,重新解读三民主义思想。  一、三民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例1
期刊
绵绵秋雨初停,被阴雨折磨的人们倍感精神,园中那棵银杏树却在凉风里凝望着它散落一地的叶。那些叶片,有些还泛着青涩,现在却跌落尘埃,夏日曾同自己一起歌唱的风从头顶轻快地掠过。  身上还沾着黏湿的泥土,一片银杏叶却极力起身张望想要逃离,它的叶柄尚是鲜绿,叶尖却已显出褐色的失去活力的征兆。地上其它的叶片嫉妒它娇弱的绿,冷眼相待这“天涯论落人”,树上仍挺直的银杏叶则对它过早的飘零露出鄙夷和不满。近旁的它们指
期刊
今天这场冷不防的雨像一个巨大的冰块,在阴沉的上空一边融化,一边散发着冷气,侵袭着这本来还沉浸在夏末温热的小城。  像是迷失了秋天一样,十堰的夏天往往都是直奔冬季的,这种骤然的变化不知让多少人怨声载道,也不知使多少人红了鼻子、流了鼻涕,至少我是一个。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冷”,成了大家见面问候之辞,为了增加热量,加快新陈代谢而引发的饥饿感,教室里不断有撕开塑料包装袋的声音,还
期刊
伴随新课改的逐步推进,生物试题逐渐呈现出背景细分化、场景模型化、问题生活化的趋势。  同学们面对这类题型时,往往不能有效获取、处理题干所包含信息,从而无法有针对性地作答,导致得分率不高。本文将以植物类背景试题为例,带领同学们熟悉植物类题型的种种“陷阱”,并教导大家如何有效躲避这些“陷阱”组成的“雷区”,提高得分率。  1.挖掘关键信息,谨防误导  命题者往往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加入一些关键性的限
期刊
在语言没有被言说之前,它不过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系统;而给它生命的则是含情脉脉的言说。对于诗歌来说,这言说既是诗人的诗意表达,也是读者的审美重现。因此,鉴赏诗歌,就是要我们回到源头,让被言说过的诗意语言再次言说,也就是让语言开口说话。  一、说什么话:勾勒语言的形态。  诗人用什么语言说话,说的是什么话,这关乎语言的形态。只有勾勒出语言的形态,我们才能初步感知语言风格与特色。如何勾勒诗歌语言的形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