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效性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jieyeyi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为学生构建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平台,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充实、有效的数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探究、掌握数学内容,体验、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片段一:自主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现在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材料(一张圆形或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纸条、10根小棒)动手折一折,分一分,你能发现什么样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发现了什么分数?
  生1:我折的是1/2 。
  师:你是怎样得到1/2的呢?(板书1/2)
  生1:我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2表示。
  师:你刚才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1:平均分。
  师:你为什么想到平均分呢?(强调平均分,并板书平均分)
  生1:因为不平均分就不可能是它的一半,也就不可以用分数1/2来表示。
  师: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还有发现不同分数的吗?
  生2:我折的是3/4。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呢?(板书3/4)
  生:我把1分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3份可以用分数3/4表示。
  师:不错,这位同学折的是1分米的纸条,还有不同的吗?
  生3:我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是2根,这2根就是10根小棒的2/10。
  这时有学生交头接耳,表示反对。
  师趁势追问:有不同意见吗?
  生4:我认为用1/5 表示更好。
  师:为什么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4:因为他是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了5份,2根是其中的1份,就是说2根是5份中的1份,所以应用1/5表示其中的2根。
  (其他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师:你们为什么鼓掌呢?
  生5:他说得好。
  生6:他分析得太精彩了,我也是这样想的,把一些相同的物体……
  师:别忙,这“一些相同的物体”可以看做是“1”吗?
  生6(思考):可以。
  师:怎么说?
  生6: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师:你真行,继续说。
  生6: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师:你理解得真深刻,你们同意吗?(同意)那么这两根小棒应是10根小棒的——1/5 。
  师:(板书)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指黑板上的分数)通过自己的双手发现了这些不同的分数,你能找出这些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请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材料,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发现不同的分数。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推理、交流、概括等活动,理解了“平均分”,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一理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但经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难点也就逐步化整为零了。这一自主探索的过程,对分数“1/5”的探究,教者充分相信学生,摒弃接受式的学习,合理组织学生的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活动,为后面教学分数的意义确立了探究点:“生活中还有哪些单位‘1’?”“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分数的意义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体现了探究过程的开放,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潜能,同时获得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片段二:学生游戏,加深理解单位“1”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拿出12根小棒摆好。
  1.拿出8根小棒的1/2,提问:你拿了几根?
  2.拿出剩下小棒的1/2,这次你拿了几根?
  学生回答后,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次拿的都是1/2,但拿出的根数却不一样呢?
  [思考]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语),在这一教学片段中,从学生动手拿的动态演示中形成疑问:为什么两次拿的都是1/2,但结果却不相同?学生感到好奇,这种好奇心促使学生一定要把问题弄个明白,于是开始思考,从观察和拿小棒的体验中获得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上面两个教学片段中,笔者得到启示:要把数学课上实,提高有效性,教师应紧扣新理念,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效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这样承载着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了解说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然而,这些说明文行文遣字大多比较质朴平实,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感人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扣人心弦的猜疑悬念。于是,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这些没有跌宕起伏情节的说明文,被我们的老师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本来就叙述简洁没有多少感染力的语言,被我们的老师分析得只剩下抽
朗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一项阅读基本功。然而,无论是低段、中段还是高段的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小学生,朗读都存在问题。于永正老师曾毫不客气地说:“全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贾志敏老师也直言:“学了多年母语的学生,依然读起书来一字一顿,拿腔拖调。”针对此种现象,有人写过重视朗读指导的论文,有人发表过提高小学生朗读兴趣的论文,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有效的见解
在小学课堂的即时生成中,随时都有“意外”生成,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吸收出现偏差,难免会有理解或解题上的错误出现。作为教师,要珍惜这朵“意外之花”,因为学生的错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疑惑和误解,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深入思考,积极调动思维,备战错误,对概念进行正确理解并深化,从而将错误纠正过来,将它变成宝贵的学习资源,在不断寻求新方法的过程中,逐步攀登知
“土肥料”具有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针对性作用,将这个原理引入到小学品德教学中,其寓意同样令人深思。《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
若说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工作无疑便是这工程师队伍中的“排头兵”;若说教师是一棵棵大树,班主任一定是其中绿荫最浓、其下幼苗最茁壮的一棵。班主任工作是对学生思想教育和习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琐碎的工作。面对几十名学生,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有时为了解决学生思想和学习问题甚至磨破了嘴皮。如何利用无斥责教育,开拓非语音环境,使我们的工作摆脱困境,是班主任工作的一种艺术
我长期担任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写作文也一直是大部分孩子不太愿意面对的作业。他们怕写作文,也写不好作文。作文时,或挖空心思,七拼八凑;或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写出来的文章似老太太的脸——干巴巴,又如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孩子们看着伤心,老师看着揪心。那么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这种无话可说、无句可写的局面,让孩子们爱上写作呢?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教学资源,就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实现各种资源有机整合,不仅能拓展学生视野,增加课堂容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而且能帮助
古诗文让我们穿越时空,了解农耕文明下古人田园生活的一幕幕场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融入自然,寄情山水;琴棋书画,闲情雅致……艰辛却愉悦,质朴而率性。那时的孩童呢?他们的童年呢?我想象着,我的学生们好奇着。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本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指导思想,对这一内容均有所涉及。《江南》一诗中采莲之乐,《所见》一文里捕蝉的情态,《小儿垂钓》中稚子垂钓的专注,《村居》诗句中散学后放纸鸢的快乐…
Givenchy墨藻蕾丝眼膜¥2,245/4x12mlDecorteAQ珍萃精颜绮迹面霜¥10,000/45gDior花秘瑰萃轻盈乳霜¥3,000/50gLaMer鎏金焕颜精华露¥5,500/30ml雪花秀多酷雪焕颜青春霜¥4,500/60mlGuerlain御廷兰花黑兰眼唇霜¥5,600/20mlLaPrairie臻爱铂金焕颜精粹露¥5,380/15mlSisley致臻夜间修复精华霜¥5,300
公园草坪上,一位母亲弓着腰,两手扶着孩子的腋下,汗流浃背地教孩子走路。有母亲的搀扶,孩子挺着胸,夸张地向前迈着大步。母亲一松手,孩子马上歪倒在草地上,母亲顺势躺在孩子的身旁,逗弄得孩子咯咯咯地笑。熟人跟她打招呼说:“你孩子还未学会走路啊?”她抬起头,一脸坦然地微笑着回答:“是啊,我孩子学得慢。”随即又抱起孩子继续学步,笑容依旧荡漾在脸上。多美好的画面!  三年前看到的那个画面,让我警醒 : 晚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