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理想社会形态的设想与实践总结,对实践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具有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特点,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
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意义
1.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时代价值
学术界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路径的演化持续关注,成为当今时代的热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现代化程度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也日益凸显。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变革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甚至党在初期遭遇了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偏差与错误解读,经过共产党人的完善及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体系,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只有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社会实践才得以科学地推动,人民群众才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经验总结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研究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五个生长点,分别是其文本研究方法论、创新路径、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的创新、以人为本、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实质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创新其发展路径,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二、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1.用“实事求是”概括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
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既唯物又辩证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世界本原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世界可知性问题,即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毛泽东用中国语言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就在世界本原问题上肯定了物质第一性;“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强调客观事物遵循它所固有的内部规律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从根本上划清了辩证唯物论和唯心论、形而上学的界线;“求”就是我们去分析研究,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找到规律性,这一观点不仅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而且和一切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划清了界线。可见,“实事求是”是从三个方面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行了精辟概括,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
2.在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关系上正本清源
辩证唯物主义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将实践引入哲学视界,着力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关系解决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问题。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实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然而,当时党内盛行着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成为实现这种“结合”的主要障碍,中国革命也因此遭到惨重损失。基于这样的党内实际,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把扫除主观主义作为主要目标,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和《矛盾论》便是这种哲学旨向的代表作。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紧紧抓住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特别详细地阐述了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即轻视实践和实际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到处生搬硬套;一种是经验主义,即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照猫画虎。两者都拒绝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其实质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倾向的表现。针对党内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毛泽东指出,要从迷信“本本”的教条主义蒙蔽中解放出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开展调查研究,因为这些方法是架起主观世界通往客观世界的“桥梁”,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认识客观规律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方法论。
3.揭示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及其表现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得出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实践过程的正确结論。毛泽东将其概括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两个飞跃”理论,是对认识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具体化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认为“调查”就是深入实际全面把握客观情况,“研究”就是从“事”中求“是”,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群众中来”,就是在深入群众的实践中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智慧,产生正确的认识、理论和求“是”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和求到的“是”,再运用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用它们来指导社会实践并进行检验与鉴别。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1.实现了实践标准从真理标准向价值标准的跨越
在针对“两个凡是”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理论要由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现在对这样的问题也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到了一定程度。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此,由政治领域开启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触发了对哲学相关问题的反思,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得以重新明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开启的改革开放征程中,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成为被自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理念,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党的重要思想理论主张,而这些思想从理论上把真理和价值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统一起来,实现了认识论标准向价值论标准的跨越。
2.实现了从抽象原则转向现实实践的社会主义本质认识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考察和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为解决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而建立的崭新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作出具体的描述,更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3.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上的飞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毛泽东曾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概括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些思想虽然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还是出现了超越国情、盲目冒进的错误。为此,邓小平强调,目前的中国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参考文献
[1]冯刚.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有益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
[2]黄亮.管理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0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
一、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意义
1.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时代价值
学术界目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路径的演化持续关注,成为当今时代的热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现代化程度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也日益凸显。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变革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甚至党在初期遭遇了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偏差与错误解读,经过共产党人的完善及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体系,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无产阶级。只有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社会实践才得以科学地推动,人民群众才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经验总结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研究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五个生长点,分别是其文本研究方法论、创新路径、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的创新、以人为本、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实质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创新其发展路径,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二、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1.用“实事求是”概括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
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既唯物又辩证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世界本原问题,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世界可知性问题,即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毛泽东用中国语言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就在世界本原问题上肯定了物质第一性;“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强调客观事物遵循它所固有的内部规律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从根本上划清了辩证唯物论和唯心论、形而上学的界线;“求”就是我们去分析研究,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找到规律性,这一观点不仅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而且和一切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划清了界线。可见,“实事求是”是从三个方面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行了精辟概括,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成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
2.在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关系上正本清源
辩证唯物主义最重要的变革就是将实践引入哲学视界,着力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关系解决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问题。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实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以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然而,当时党内盛行着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成为实现这种“结合”的主要障碍,中国革命也因此遭到惨重损失。基于这样的党内实际,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把扫除主观主义作为主要目标,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和《矛盾论》便是这种哲学旨向的代表作。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紧紧抓住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特别详细地阐述了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即轻视实践和实际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到处生搬硬套;一种是经验主义,即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照猫画虎。两者都拒绝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其实质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倾向的表现。针对党内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毛泽东指出,要从迷信“本本”的教条主义蒙蔽中解放出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开展调查研究,因为这些方法是架起主观世界通往客观世界的“桥梁”,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认识客观规律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方法论。
3.揭示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及其表现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得出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实践过程的正确结論。毛泽东将其概括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两个飞跃”理论,是对认识发展过程的高度概括。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具体化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调查研究,认为“调查”就是深入实际全面把握客观情况,“研究”就是从“事”中求“是”,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群众中来”,就是在深入群众的实践中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智慧,产生正确的认识、理论和求“是”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和求到的“是”,再运用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用它们来指导社会实践并进行检验与鉴别。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1.实现了实践标准从真理标准向价值标准的跨越
在针对“两个凡是”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理论要由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则,现在对这样的问题也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到了一定程度。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此,由政治领域开启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触发了对哲学相关问题的反思,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得以重新明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开启的改革开放征程中,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成为被自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基本理念,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党的重要思想理论主张,而这些思想从理论上把真理和价值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统一起来,实现了认识论标准向价值论标准的跨越。
2.实现了从抽象原则转向现实实践的社会主义本质认识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考察和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为解决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而建立的崭新社会形态。这个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作出具体的描述,更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3.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上的飞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毛泽东曾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概括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些思想虽然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还是出现了超越国情、盲目冒进的错误。为此,邓小平强调,目前的中国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参考文献
[1]冯刚.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有益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
[2]黄亮.管理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