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语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w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语,俗称“对联”。联语的应用范围极广,故有不少别称。比如,根据其所悬挂位置的不同,有门联、楹联、堂联之别;根据其施用的对象,又有婚联、寿联、挽联、贺联之称;而除夕用于辞旧迎新的对联,则称为“春联”。
  联语始于民间用桃符驱鬼这一习俗。王充《论衡·订鬼篇》引《山海经》的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梁时荆楚之地流行于正月元日之时,家家户户“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也有人觉得画门神比较麻烦,于是直接用文字代替画像,如冯鉴《续事始》所载:“今之桃符……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这便是联语的原始雏形。
  现存最古的联语,可以上溯至敦煌遗书中S0610号所载岁日和立春所用“书门左右”的桃符题辞。这是否能算对联,学界有争议,但从其形态中可以窥见,所谓桃符题辞在唐代已经出现骈偶和对仗的书写形态。至五代时后蜀辛寅逊作、孟昶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人张唐英《蜀梼杌》原文本作“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工,昶命笔自题云”。嗣后《宋史》误作“非工”。同时期杨忆口述之《杨文公谈苑》“蜀中桃符”条亦载此事,谓“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已经完全具备了后世联语基本的文体特征,即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对,语法结构相同,上联仄起,下联平收,两联的意义也相互关联,可以说是一幅成熟的联语。
  到了宋代,联语出现从民俗性文体向文人化文体拓展的趋势,文人创制联语的风气兴盛。宋人联语的运用很广泛,其功能多元化,完全超出避凶求福的传统范围,可以说无施不可,其形式也灵动多变。宋代联语不一定要刻写在桃木上,其驱鬼避邪的功能减弱,但宋人依然称联语为“桃符”。如苏东坡贬黄州时,除夕日访王文甫,王家“方治桃符,公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少年欢”(张邦基《墨庄漫录》,中华书局2002年版)。又南宋楼钥“书桃符云: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同观未见书”(王应麟撰、翁元圻注《困学纪闻注》第七册,中华书局2016年版)。《朱子语类》记载了朱熹所作联语,皆称之为“桃符”。如“先生书所居之桃符云:爱君希道泰,忧国愿年丰。书竹林精舍桃符云:道迷前圣统,朋误远方来”(黎靖德《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七)。朱熹晚年又为自己的沧洲精舍“书桃符曰:佩韦遵考训,诲木谨师传”(李幼武编《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十二)。以上联语未必皆题写于桃木之上,其内容也与驱鬼避邪无关,虽也有吉语,但不乏自抒心志、寓意深远的作品,颇有教育意义。清人陈继昌注意到宋代联语的教育、劝世意义,在《楹联丛话序》中赞道:“楹帖肇自宋元,于斯为盛。片辞数语,著墨无多,而蔚然荟萃之余,足使忠孝廉节之悃,百世常新。庙堂瑰玮之观,千里如见,可箴可铭,不殊负笈趋庭也。”(《楹联丛话》)
  明代以来,联语的应用场合增广,人们开始将联语称为“春联”、“对联”。梁章钜引《簪云楼杂说》中的记载,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楹联丛话》)此文所载的春联也是在除旧迎新之元日,贴于门上,可见春联相当于宋代的桃符。不过,春联的出现更多是寓意喜庆吉祥,供人欣赏。现今,我们很难考证春联的兴起是否真是出于朱元璋的提倡,但可以肯定的是,春聯确实在明代得以兴盛。在新年来临之际,明代皇帝往往会下诏令大臣为宫中撰写春联。明人郭正域所撰的《合并黄离草》卷五搜集记录了许多春联,分别有“甲午元旦大内应制五字春联”、应制七字、九字、十一字春联。明清的春联,常写于红纸之上,以示喜庆。清人宝廷有诗云:“红笺处处写春联,戬谷迎祥粉壁悬。等是八旗旧门户,几家上月已过年。”又云:“春联红紫贴当门,犹有桃符古意存。陋巷阿谁书白纸,行人传说旧王孙。”(《偶斋诗草》外次集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即是时人流行用红纸写春联的真实写照。若不是用于正月元日的联语,则称“对联”。明代端午节也有贴对联的习俗,明人敖文祯的《薜荔山房藏稿》卷五就收录了18联“端午节应制对联”,有五、七、九字联。“对联”也成为后世所有联语的俗称,一直沿用至今。
  清人将联语总称为“楹联”。楹联极盛于清代,名家众出,艺术上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楹联内容无所不包,可言志,可抒情,可摹景,可怀古,可谓无所不可入楹联者。楼阁古迹、风景名胜,莫不有楹联增色,又与书法篆刻联姻,影响更大,成为集文学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有名胜处即有楹联,南往北来的观者众多,形成一种强烈的传播效果。这是其他文体所难以比肩的妙处。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将自宋代以来的联语分为10类,分别是“故事”“应制”“庙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基本涵括了所有类型的联语。如明代一样,清代也有应制联语。梁章钜《楹联丛话》载:“楹联之为应制作者,昉于前明嘉靖时。……自康熙、乾隆年间,两次编辑《万寿盛典》皆有‘图绘’一门,楹联附焉。而殿廷诸联尤足以铺鸿藻,申景铄,润色洪业,鼓吹承平。自有楹联以来,未有如此之盛者矣。”作为润色鸿业的殿廷联语,自然是大臣们的应制之作。自此,联语得以大盛。
  联语是一种杂糅的文体。它是从对偶修辞发展而来的,又融合律诗、骈文乃至格言、清言等文体。自宋以来,联语的文体形态一直比较稳定。简而言之,联语是一种对语,分上、下联,两联的字数要相等,词性及语法结构要相同。联语也有平仄的要求,上联仄起,下联平收。联语严格的平仄对仗规则源于唐代律诗。唐宋的联语,近于律诗的“颔联(第二联)或“颈联”(第三联),张伯驹就认为“对联即律诗中之腹联也”(《春游社琐谈·素月楼联语》,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刘大白也认为“联语是律体的文字,是备具外形的律声的文字……所以它总不出诗篇底范围,可以说是诗篇底一种”(《白屋联话》,龚联寿主编《联话丛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不过,联语虽然只有两句,但其表现形态却较律诗要复杂。因为联语的篇幅可以由作者自由决定,实际上只有五字、七字联语与律诗的颔联、颈联最为接近。宋代以后,四六文盛,而明代则清言兴,这些都对联语艺术产生了影响。比如晚明屠隆的清言:“楼前桐叶,散为一院清阴;枕上鸟声,唤起半窗红日。”“茶熟香清,有客到门可喜;鸟啼花落,无人亦是悠然。”(《娑罗馆清言》,《丛书集成初编》第2986册)这些清言本身也像联语。清言与联语两种文体之间,应该有互相影响。明清联语在句式上得到解放,近乎骈文,不但远远超出五、七言,而且节奏多样化,收放自如,大大拓展了艺术表现的容量。明清以来,常见的联语有七字、九字、十一字联语,更有一些长联达几十字、数百字甚至上千字之多。如晚清学者顾复初为成都杜甫草堂正门撰写的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每联有十七个字。又如清朝孙髯翁所作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共一百八十个字,人称“古今天下第一联”。另有清代张之洞《屈原庙湘妃祠联》共408字,清代潘炳烈《武昌黄鹤楼联》共350字,清代钟耘舫《江津临江城楼联》共1612字。联语也是骈语,长联尤近乎骈文,故也有学者将联语视为骈文之支流。梁启超就认为“楹联起自宋后,在骈俪文中,原不过附庸之附庸”(《痛苦的小玩意儿》,《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刘麟生的《中国骈文史》则专设一章,专论“骈文之支流余裔——联语”。   联语的文体特色是非常显著的,它是最能反映出汉语言文字特点的文体之一。中国古代文体大致是有明确的篇章结构的,而联语的文体特点就在于它是“语”,而不是“篇”,它只是断章之语,并不具备完整的篇章。它没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只靠两段相对而成的句子。它融合律诗、骈文以及格言等文体的特征,其文体风格精警而工巧。“精警”是指其立意之丰富深刻。如东林书院名垂千古的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它所彰显的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用世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的士人。“工巧”是指在语言文字上运用之妙,如: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它巧妙地利用汉语一字多音、多义和同音通假的特点。上联中的“朝”字,可理解为早上,读为“zhāo”;也可通“潮”,读“cháo”。下联中“长”字之意,可为经常,读“chánɡ”;也为浮云消长之长,读“zhǎnɡ”。这副对联可读为:“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孟姜女庙复字联为人所熟知,但作者却未见记载。梁章钜《浪迹续谈》载“孙雨人学博《永嘉闻见录》云,江心寺外门旧有联云‘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旁署‘宋状元梅溪王十朋书题’,余谓此巧实拙,断非梅溪手笔”,而闽县罗星塔亦“旧有七字联,不知何人所撰,其句云:‘朝朝朝朝朝朝夕,长长长长长长消。’”(《浪迹丛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可见这种假借多音字重复构成的联语,在民间流通已久。而通常所见对孟姜女庙复字联的介绍,往往将其系于明人徐渭之手,实际上是与四川长宁县朝云庙复字联“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的传说相混淆,二者可能都是附会之说。《临榆县志》载孟姜女庙自始建以来经过多次重修,最近一次在1928年。检至1988年出版的《沂水文史资料》第四辑,所载宋学民《孟姜女庙联作者“无名氏”其人其事》一文回忆云:此联作者是沂水县塾师宋荆玉,其人于1922年到访山海关,将联语书于旅店壁上,后被人刻石立于孟姜女庙。综合这些资料,可以知见,孟姜女庙复字联很可能是民国时期,民间文人依据前代笔记所載进行加工创作的。
  联句是从“对偶”方式发展而来的。对偶本是古代许多文体所共有的修辞方式,早在先秦时期就被广泛使用。魏晋以来文学批评,亦有所论及。《文心雕龙·丽辞》在讨论骈文时涉及对偶问题,谓:“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联语是律诗与骈文的近亲和连姻,它在文学史与文体史上往往处于边缘地位。宋元以后,联语的文体特点和价值才渐为世人所认识,在各种书籍中得到载录。宋元时期的联语,多收录于诗话、笔记、小说和类书之中,如元代刘应李《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后戊卷九“杂题门”即收入上流社会与民间社会三教九流各种场合的对联,相当有趣。如“眼科”的对联是“妙手扫开云雾翳,举头喜见日星明”,“帽行”的对联是“一举手中俱了当,万人头上着工夫”(刘应李辑《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70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但宋元文人别集中基本不录联语。明清时期,这一现象得到改变,文人别集中开始收录一些联语,如明代徐渭的《徐文长逸稿》就收入“对联灯谜诸作”,叶秉敬《叶子诗言志》收入“杂录对联偶语”,清代上官的《诚正斋集》、张贞生《王山遗响》、熊赐履《澡修堂集》都收入“联语”。明清时期,对联更加盛行,一些应用写作类书和民间日用类书亦收录联语,清代大型类书《文学典》收录《对偶部》,专门设立部类,正是在文体分类学上对当时流行的对联的肯定与反映。尽管如此,明清的文章总集对联语仍然不太重视。吴讷《文章辨体》、徐师曾《文体明辨》、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等专注于文体辨析的总集,皆不收联语。可见相对其他文体,关于联语的理论探讨依然缺失。梁章钜对此种现象进行了驳正,言:“窃谓刘勰《文心》,实文话之托始。钟嵘《诗品》,为诗话之先声。而宋王铚之《四六话》,谢伋之《四六谈麈》,国朝毛奇龄之《词话》、徐轨之《词苑丛谈》,部列区分,无体不备,遂为任彦升《文章缘起》之未赅。何独于楹联而寂寥罔述。”(《楹联丛话》自序)于是撰写了《楹联丛话》,是史上第一部关于联语的理论著作。该书将联语独立于文、诗、词、四六诸文体之外,确立了联语的文体地位。此后,出现了一系列的“联话”著作。
  新文化运动之后,大量的传统诗文文体因失去运用的环境和功用,所以逐渐消亡。因为联语集中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特色与修辞的魅力,虽然不算是重要文体,却是少数能贯穿古今,生命力旺盛的传统文体之一。时至今日,联语仍为当代国人所喜闻乐用。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
其他文献
“世界读书日”(2009年4月23日)前夕,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共同主持的“世界数字图书馆网站”于21日正式启动,全球用户可以在这个虚拟图书馆中免费浏览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包括书籍、文字、地图、工艺品以及影像资料在内的共1170种文献,在电脑屏幕的方寸之间就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领略世界古今文明的成果。比如在图书馆的珍藏品中,人们能够欣赏到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的石碑资料,埃及提供的早期
比较哲学要求比较者对被比较者双方的特征都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以相对超然的态度进行比较。生在18世纪中国的章学诚面对的问题是挽救当时经学的流弊,即只讲求训诂考据而不顾义理。而柯林伍德历史哲学的直接目的,则是要推翻西方传统历史思想。由各自的历史性造成思想间巨大的差异,是任何严格的比较研究不能不注意的。    穿凿附会是比较研究之大忌  随着东西方学者对彼此思想的了解,比较研究的出现是很自然的事。正如一个
陈俊宏同志所著《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一书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全书一共收选了陈俊宏同志1999年到2009年10年间的理论研究文章共计22篇,涵盖了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全书读下来,感觉特点是非常鲜明的。一是全书主线条很清晰。虽然不是专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专著,但围绕着改革开放,全书论述了党领导改
【摘要】金融危机加剧了高校的就业危机。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受到的实际影响主要体现为就业数量基本持平但质量下降、供需结构需求差异与有效供给不足等四个方面。应对这一难题,政府、高校、毕业生,需要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 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全国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的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陈霓装了一身衣服,穿了一身衣服,带上身份证,要回老家去。  她想好只在老家留三天,一去就回。舅舅死了,她回去却不是为舅舅,是为活人做场面。舅舅家女儿李苗苗比陈霓年纪小,比她精灵,小时候诓她说:我爸爸是你妈妈的哥哥,我就该是你姐姐。她信了,开始把苗苗叫姐姐,叫大人听去,聚在一起笑她笨,又夸苗苗有心机,将来一定有出息。舅舅满眼洋溢着自豪,乐得颧骨上的皮子红亮亮。陈霓知道自己上当,但全家因此欢乐,她就忘
编者的话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化发展规模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组织管理落后于城市化过程,由此带来公众瞩目的“城市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防治城市病,首次进入我们党的政治文件。该怎样认识城市病的本质?城市管理者们如何进行“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创新,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和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那时,我坐在出租车后座,手里握着他的手机。他的手机坏了,又急着要用,谁手机坏了不着急呢?我提出离我公司不远有一家苹果店:“很方便的。”他放心地将手机交给我。他信任我,应该说是没必要疑虑。  他一向不讲究。之前,我们一同去过一次成都,他突发肾结石。他告诉过我,肾结石的疼疼过骨折。相处时间就此被无限延长,房间的窗帘整天拉着,分不清昼夜。在昏黄的灯光中,我轻轻躺在他背后,用
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化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坚持以人为本,妥善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被拆迁群众的民生问题,让发展的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是实现和谐拆迁、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好地解决拆迁居民的补偿、住房、就业、子女
【摘要】实际承运人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特有的重要主体,其责任性质的认定不仅关涉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制度内在体系的构建,也会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实际承运人责任性质的问题亟待解决。从逻辑与价值的角度来看,实际承运人制度构成了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进而将实际承运人责任定性为法定的合同责任。  【关键词】实际承运人 实际承运人制度 责任性质 《海商法》 合同相对性原则    实际承运人是海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现实的人”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考察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历程,提出了人的类本质、类特性、类活动等具有哲学人类学性质的范畴,把唯物史观引进人类学,从而形成其具有唯物主义哲学人类学的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人类学现实的人本质异化    20世纪20年代,德国哲学家马克思·舍勒首次系统地描述了哲學人类学的思想,建构起哲学人类学的基本框架,哲学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