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略论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pan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但中西文化的差异也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文化冲突,我们有必要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原因,以便更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饮食文化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繁荣景象。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只是简单地认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于中国人是用筷子和碗吃米饭,而西方人是用刀叉切割牛排。其实这些差异都是表面的,还有饮食结构、饮食方式和饮食观念等深层次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原因,旨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求同存异的同时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
  1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1.1饮食结构
  “中华饮食文化是一个植根于农业经济,以植物原料为主,家禽畜原料比例较高,建立在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上的文化体系(汪清囡,2006)。”这从我国饮食结构的特点可以窥见一斑——谷物为主,辅之以肉类和植物。我国北方人以麦类加工而成的食物为主食,南方人则以大米为主食。而且,植物的比例远远大于动物的比例。但西方饮食结构是以肉类为主,植物为辅。
  1.2饮食方式
  中西方饮食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1.2.1烹饪方式
  中国菜种类繁多,有粤菜,川菜,湘菜,鲁菜等,但大致的烹饪方式有炒,爆,炖,焖,卤,煨,煮,蒸等。在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文化的中国,人们把饮食当作享受,把烹饪当作艺术,菜肴的制作方法也就复杂得多了。中菜的制作过程叫烹调。烹是将食物煮熟,调是五味调和。《黄帝内经》说:“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中国烹调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要之处。调和旨在“以和为贵”,而美味的产生源于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味的交织融合。上海有道菜叫“咸笃鲜”,主要用火腿、冬笋、鲜肉三种主料,做成之后尝一口,便可以感受到三种味道的交融,这就是1+1>2的智慧。
  西方人不重视食物的味道,而注重营养,讲究科学饮食,把饮食当作给身体添加燃料。因而西方人烹调时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营养,将肉煎至不完全熟而食用,蔬菜一般生吃,配之以沙拉食用。西餐的制作简单实在,各种原料互不影响、互不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因为西方人不重视食物味道的变化,所以不管在如何豪华高档的地方,牛排都是一种味道。
  1.2.2用餐方式
  中国人讲究聚餐,吃饭既是饮食的方式,也是人们情感交流的媒介,这反映了中国人集体主义价值观。而西方人讲究个性的独立性,人们聚会进餐多是自助餐的形式。
  1.2.3用餐礼仪
  中国人在用餐时喜欢给对方夹菜,劝酒,这是主人对客人表达热情的方式。相反,西方人不喜欢给别人夹菜,劝酒,认为这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他们喜欢自己吃自己的。
  1.2.4餐具
  中国人用碗盛装、用筷子夹取食物;而西方人在盘子上用刀叉切割食物。“西方人使用刀叉的历史很短,300年前,相当多的西方人仍然用手抓食,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却相当久远(余世谦 2002)。”中国人在使用筷子时灵活自如,态度温和,是一种含蓄之美。西方人对待食物又切又割,仿佛是一场“搏斗”。
  1.2.5用餐次数
  中国人讲究多吃少餐,而西方人讲究少吃多餐。中国人一天吃三餐:早餐,中餐,晚餐,而且每餐食量都较大,并且中国人不重视早餐。而西方人一天除了吃早,中,晚三餐以外,还会喝下午茶,他们一般一日多餐,每餐适量。
  1.3饮食观念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首先是饮食观念的差异。中国在饮食观念上表现的是一种美和感性,对饮食的追求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然而,西方所持的却是一种理性、科学的饮食观念,它注重的是食物的营养问题。此外,中西方饮食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待宴会的观念差异上。
  1.3.1感性而注重美学的中国饮食观念
  中国人在饮食方面注重“色、香、味俱全”。“色”就是要颜色好看,“香”就是要闻起来香,“味”就是要好吃。也就是说,中国人对饮食的要求是,既要好看好闻也要好吃,眼福口福都要享受。“好看”是对美的一种追求,它是美的东西对视觉的一种刺激,然后产生精神上的感受。中国人所追求的饮食上的“好看”是很全面的,他们不仅要求食品本身的形象美,还会追求进餐时周围环境的优雅,盛菜器具的唯美。任何一道精心制作的菜都融合了许多“美”的元素在里面。厨师们精心搭配食物的色彩,如主色与副色的搭配,暖色与冷色的搭配,这样菜肴看起来丰富多彩,让吃的人食欲大增。同时很多食品原材料被雕刻出花、鸟、山水、人物等形象,惟妙惟肖,美轮美奂。除此之外,饮食环境的布置要么充满着优雅迷人的都市情调,要么散发着恬静幽美的田园气息,要么是两者完美的结合。例如“北京展览馆的莫斯科餐厅,它的建筑和布置就是俄罗斯风格;“腾格里塔拉”自助餐馆装修得像宏大的蒙古包(徐万邦 2005)。”这些餐厅的器具也完美得无可挑剔:餐具的大小与菜肴的量相适应,餐具的样式与菜肴的形状相匹配,餐具的颜色与菜肴的色泽相协调。“好看”只是食物的外在美,而食物的味美才是食物的精髓。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因此,中国人对食物的“味”的偏好是不言而喻的。中国食物的味美主要表现在调和之美上。“也就是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赵荣光 2003)。”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所追求的是美学饮食观念,对味美的精神享受,从而忽略了食物的营养。比如,家中宴请客人,每当主人将菜肴端上桌,常会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客人的口味。他们决不会说,菜肴的营养价值不高,卡路里不够等等。
  1.3.2理性而科学的西方饮食观念
  西方人认为饮食仅是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因此他们在饮食方面首先注重的是营养。西方人在摄取食物时,并不在乎食物是否美味,但一定要保证它的营养。他们会注意食物蛋白质、脂肪、热量、维生素的含量,会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理、卡里路的含量是否恰到好处,还会考虑这些营养成分是否会被进食者完全吸收、有没有副作用等等。他们注重食物的原汁原味与天然营养,所以,只要有营养,哪怕食物的口味千篇一律,他们也会吃下去。不可否认,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 至少他们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拒绝使用味精, 认为那是没有营养并且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他们所吃的牛排、鱼肉都带有血丝。生吃的蔬菜, 不仅包括西红柿、黄瓜、生菜, 甚至还有洋白菜、洋葱、西兰花。英美人认为,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林语堂,1998)。
  1.3.3中西宴會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请客吃饭重视饭菜本身, 酒菜既要丰盛,又要讲究排场,准备的食品一般要大大超过客人所能消耗的量,以体现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然而在西方,人们将吃饭作为聚会和交流的机会,因而宴会的食物相对简单,够吃就行,不需要讲排场、摆阔气。正是受这一观念的影响,西方的宴会并不注重吃,而是注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和多样化。
  2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2.1农业结构不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个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主要是由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华夏民族就拥有良好的自然优势。据大量资料考证,据今10000-4000年前,中国史前时代的饮食文化就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和以谷物为食料主体的特征。并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大国,人口压力一直存在,要最大限度地养活人口,就需要以谷物为主食。因为谷物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例如大米约含淀粉80%,小麦约含60%,淀粉可以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糖类,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转化为人体脂肪和所需蛋白质,它们都是人体的重要能源物质。作为农业大国,大量务农需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而谷物能满足人们在体力劳动中的能量需求,所以谷物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中国人的主食。中国饮食文化也就形成了一个与传统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文化体系。由于农业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从狩猎和采集活动为主的依赖大自然的生活向以家庭为单元、自给自足的生活转变。
  西方人是由游牧民族发展而来,其游牧生活居无定所,缺乏农作物种植的条件,因而西方国家的畜牧业一直都很发达,所以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农业结构。他们的饮食中除了谷物蔬菜外,肉和乳制品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并且占很大比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些民族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这种饮食习惯已经保存下来了。正是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形成的农业经济基础不同,使得它们在饮食观念、饮食对象等方面独树一帜。
  2.2 宗教信仰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结构还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东汉年间,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国后,由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以及与中国儒学的融合,千百年来佛教一直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佛教徒们视动物为'生灵', 视植物为'无灵', 因此, 他们主张素食主义, 这种影响扩展到整个民间, 以至中国人的饮食中大多以植物为主(陈蕾 2001)。”
  而西方自古以来就一直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圣经--创世纪》肯定人的价值,抬高了人的地位,鼓励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世界。基督教的神创论将人与自然分割开来,自然成了人类可以利用和改造的对象,由于动物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所以,在西方人眼中,吃肉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肉禽类在西方饮食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2.3 生活方式不同
  中西方饮食的差异还与它们各自的生活方式有很大联系。谈起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感觉是节奏快而紧张。机械性的生活使他们无暇顾及食物是否美味可口。相对而言,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就慢得多。在中国,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对生活的享受,所以我们有在中国吃饭是一种艺术,而在西方吃饭是一种劳动的说法。
  2.4 思维方式不同
  “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蒋艳, 2007)。”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反映在饮食方面就是注重调和。而在天人分离的思想指导下,西方人讲究科学、理智,在饮食方面过度的追求营养而忽视了美食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2.5 生存环境不同
  生存环境也是影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余琳 周游,2008)。”我国北方多产木,南方多产竹,我们的祖先便就地取材,竹木便自然的成为筷子的原始材料,而刀叉的出现比筷子晚得多。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原始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游牧民族随身带刀,将肉煮熟后直接用刀切割食用。直到大约15世纪,为了改进就餐姿势,欧洲人便使用了双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西方人之所以具有独立精神,喜欢闯世界,大概是因为他们从小就从饮食中养成的习惯。而我们從筷子的使用上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以和为贵”,“团团圆圆”的家庭观念。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余琳 周游,2008)。这用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上也实在是恰到好处。两种饮食工具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两种民族性格的差异。中华民族被认为具有“植物”性格——安土重迁,而西方民族则具有“动物”性格——勇于开拓,敢于冒险。
  
  参考文献
  [1] 汪清囡,农业结构不同导致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方农机》2006(6).
  [2] 余世谦,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 徐万邦,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3).
  [4]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 陈蕾,中外饮食文化趣谈[N],《中国商报》2001(5).
  [7] 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4).
  [8] 余琳、周游,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J],《硅谷》2008(18).
其他文献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动感性组织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初中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  1 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势  1.1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学生的情感。开发学生的智力。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道德 ;情感 ;智力    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是全面推进新课改,提高学生素质的有力
期刊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一般伴随认识活动出现,并且与认识活动交织在一起。它是主体对与其有意义的客体满足与否所产生的心理体验。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分析,学习包括两个过程:一是感觉--思维--创造,这是认知过程;二是兴趣--情感--意志,这是意向过程。一方面,认知决定着意向的强弱,当认知活动深入进行时,意向过程会得到相应的加强;另一方面,意向又决定着认知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要具有独特的“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浓浓的“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特性和魅力,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课堂方法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  【关键词】“语文味儿”;教师素养;方
期刊
如何有效地提升初中英语课程的质量,为高中的英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这不仅是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  1 重视初一新生的第一节英语课  学生刚步入初中生活,觉得一切都是新鲜、好奇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一节英语课进行始业教育,使学生明白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英语的学科
期刊
【摘要】谈话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做思想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有效的谈话对于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交流信息、解决矛盾、融洽感情、增强信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师生谈话    谈话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做思想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谈话是一门艺术,谈话的技巧与方法直接影响到思想工作的成败。面对家庭教育环境不同、成长过程不同、性格不同
期刊
爱唱爱跳是培智生的天性,然而我发现在许多音乐课上,学生唱歌的热情却不见高涨。这无疑与我们唱歌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1 用欣赏法导入新课  就是在听新歌之前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听赏。如:这首歌唱的内容是什么?是用什么情绪来唱的?节奏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你能学会唱给爸爸妈妈听吗?一开始就让学生 地投入到音乐的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具有引人注意的,值得赞扬的,有声望的,有专长的和有能力等特长的人的行为,容易引起人们的效仿。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在时刻影响着学生,班主任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示范效应。  1 纪律上以“严”示范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既要用学生行为规范来要求学生,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更要以自己
期刊
【摘要】教育改革实行十几年了,我们的美术教学还是在重复着以前的教法。老师的教学内容悬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教学方法简单、教学观念陈旧,忽视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发展特点,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解放、张扬,学生的心灵得不到自由,完全禁锢在教师的教学中。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这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作的一点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美术教学;学生;个性;自由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教师课前精心设计
期刊
自教育部、国家语委开展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活动以来,各级学校积极响应,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诵读活动的有效开展,许多学校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也有些学校的活动只流于形式,效果不明顯。为了使“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能走得更远更好,本课题组进行了“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与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专题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要真正产生实效,就必须注意学生对诵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