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校园网络安全及应对措施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198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县有72所中小学建起了校园网。随着其应用的深入,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也逐渐突出,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因此,加强校园网的管理,确保校园网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当前校园网应用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校园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
  1.计算机系统漏洞。目前,校园网中被广泛使用的网络操作系统主要是WINDOWS,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服务器、操作系统、防火墙、TCP/IP协议等方面都存在大量安全漏洞。
  2.计算机病毒的破坏。计算机病毒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破坏系统软件和文件系统、使网络效率下降、甚至造成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瘫痪,是影响校园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
  3.来自网络外部的入侵、攻击等恶意破坏行为。校园网与Internet相连,在享受Internet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面临着遭遇攻击的风险。黑客也经常利用网络攻击校园网的服务器,以窃取一些重要信息。
  4.校园网内部的攻击。校园网是广大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平台,由于部分学生对网络知识很感兴趣,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对内部网络的结构和应用模式又比较了解,攻击校园网就成了他们表现自己的能力,实践自己所学知识的首选,经常有意无意的攻击校园网系统,干扰校园网的安全运行。
  5.校园网用户对网络资源的滥用。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的Internet访问是与工作无关的,有人利用校园网资源进行商业的或免费的视频、软件资源下载服务,甚至有的是去访问色情、暴力、反动站点,导致大量非法内容或垃圾邮件出入,占用了大量珍贵的网络带宽,Internet资源严重被浪费,造成流量堵塞、上网速度慢等问题,而且不良信息内容也极大地危害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6.网络硬件设备受损。校园网络涉及硬件的设备分布在整个校园内,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暴露在外面的设施,都有可能遭到有意或无意地损坏,这样可能会造成校园网络全部或部分瘫痪的严重后果。
  二、造成校园网安全隐患的原因
  1.网络安全维护的投入不足。网络安全维护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并且很困难,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然而大多数学校在校园网上的设备投入和人员投入很不充足,有限的经费也往往主要用在网络设备购置上,对于网络安全建设,普遍没有比较系统的投入。
  2.网络管理员责任心不强。很多学校的网络管理员都是兼职的,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可以胜任本职工作,但由于学校领导对网络安全不是很重视,或者因为个人某些方面的原因,造成工作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所以也就不会花很多的心思去维护网络、维护硬件。
  3.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观念淡薄。很多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对网络安全不够重视,法律意识也不是很强。通过网络,或通过带毒的移动存储介质,经常有意无意的传播病毒,攻击校园网系统,干扰校园网的安全运行。
  4.盗版资源泛滥。由于缺乏版权意识,盗版软件、影视资源在校园网中普遍使用,这些软件的传播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网络带宽,另一方面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三、确保校园网安全的保障措施
  1.优化结构,合理配置,加强监管
  使用硬件防火墙,防火墙可在校园网与外界网络之间建立一道安全屏障,是目前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模型,它提供了一整套的安全控制策略,包括访问控制、数据包过滤和应用网关等功能。使用防火墙可以将外界网络(风险区)与校园网(安全区)的连接进行逻辑隔离,在安全策略的控制下进行内外网的信息交换,有效地限制外网对内网的非法访问、恶意攻击和入侵。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能够在防火墙的内部检测非法行为,具有识别攻击和入侵手段,监控网络异常通信,分析漏洞和后门等功能。
  2.提高认识,规范行为,强化应用
  网络安全涉及到法律、道德、知识、管理、技术、策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因此,在做好技术防护和网络管理的同时,要把树立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从环境、自身、产品和意识等方面出发,逐个解决存在的问题,把可能的危险排除在发生之前。
  3.注意数据备份,提高网络和系统容灾能力
  在做好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应考虑系统在不可避免的因素下出现故障。必须定期做好重要设备和重要数据的备份工作,以便在出现故障时能及时进行硬件更换和软件恢复等措施。
  总之,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它不仅仅是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的应用和提高,更需要广大用户树立信息安全意识,自觉的遵守各项管理规章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
其他文献
点拨,辞书释为“指点、启发”之意。点拨是帮助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理清思路、找到解决方法的一种有效手段。而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共同完成的一部交响乐,如果说教师是乐队的指挥,学生是队员,点拨就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那么点拨方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对指挥棒的艺术运用。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依情因时创造性地采用灵活多变的点拨方法,必能使课堂奏出张弛有序、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笔者就生
期刊
随着交际语言教学法的深入人心,语法教学从顶峰掉到了谷底,甚至有人提出中学阶段不应该进行语法教学,我们看到在一些展示课上,授课教师尽力避免语法教学,似乎谁再去讲语法,谁就不是在用交际法教授英语,谁就是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  一、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  纵观当今的英语教学,针对语法教学,教师们存在两个误区:  1.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在部分教师脑子里根深蒂固,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的教师,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过去
期刊
语文教育因其工具性和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学生实现自身社会化和精神成长进程中的重要课程。然而,我国目前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虽经改革但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语文教育与生活的疏离。本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具有生活化的品格与价值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课程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
期刊
应用多媒体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利用电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化教育设计,使教育信息能够高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给语文教育也带来了一场革命。  在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本人经过初步探
期刊
对教师来说,一门课可能教几年甚至十几年以上。可对新学这门课程学生来说,你所教的学科却是陌生的,所以,在学生眼里你这个“新官”的“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烧的如何非常关健,换言之,每学年开始的第一节课对于整个学年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修行固然重要,可师父如何领进门也很关键!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对每学年的第一堂课都非常重视!第一堂课不光要传授知识,重要的是要通过第
期刊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将语文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但如果不能正确使用,不但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还会影响语文课的个性特色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怎样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功用,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正确把握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作用  一堂课能不能上好,不在于教育技术的先进,
期刊
教师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教学观念、方式及手段等多方面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的关键对象实现改革创新和拓展优化,推动教学活动深层次地开展。  作为一个老师,为方便统一地进行和安排教学活动,肯定都期望自身有一个均衡性的教学对象,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想达到这样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尤其如此。当学生刚进入初中进行学习语文时,彼此间的差异性被更进一步地放大了,学生由于语文学习方面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改进教法提高识字教学质量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那么,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呢?现根据自己近三十余年的识字教学实践经验,从音、形、义、字、词、句、篇,认写,学用,练习等几个方面,略谈一下粗浅认识。  一、音、形、义相结合  抓住主要矛盾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识字教学应根据汉字的特点,贯彻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
期刊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应设置四个教学程序:学生自主质疑、学生分组研究、教师精讲解疑、学生实践释疑。这一新模式需要更新观念,勇于实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培养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多层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的丰富的直接经验。《英语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