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日子,微博上关于同性婚姻是否应该合法的话题讨论得非常热闹。应当说,如今人们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已日渐宽容,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而说到同性婚姻,至少在目前看来,还是很难获得普遍的认同。我们约写两篇针对同性婚姻的评论,作者意见针锋相对。但不管是反对,还是支持,说出来,比避而不提更有利于人们消除对同性群体的疑虑。
90年代末,一个10年不见的男性朋友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我想也没有想就问他:“你是不是同性恋?”
我们相识于大学时代,80年代末,我还不知道同性恋这个词,只是觉得很奇怪,这个帅气的男生,从来没有见他带过女朋友出来聚会,直到90年代初期,自己到了香港,透过电影、小说、新闻报道,还有身边的同事朋友,才开始了解同性恋这个群体,有的时候,会想起这个当年的好朋友,似乎明白了他当时一些让自己觉得有点奇怪的举止。而现在,终于有机会验证了自己的猜测。
看到我的坦然,朋友自然觉得松了一口气。当天晚上,他带着我去了北京三里屯胡同里面的一家同性恋酒吧,算是带我开开眼界。不过他也不忘提出一个要求:让我第二天扮演一个他暗恋了无数年的角色,因为他需要让他的领导相信,他之所以到现在为止身边还没有女朋友,是因为他的一片痴情。
因为他的关系,我认识了他圈子里面的不少朋友。尽管这样,同性恋这个词,只有在我们重逢的那天提过一次,不管是和他带来的朋友,还是我自己结识的其他同性恋朋友,大家总是处于一种心照不宣的状态,最多在聊天的时候,对方会用“我们”这个词,或者告诉我他们经常去聚会的场所,来代表他和他的朋友所处的同一个群体。
对于这些相识已久的朋友,我相信他们已经非常清楚自己的性取向,也明白他们自己选择的一条道路。在他们当中,和自己的父母坦白的并不多,或者是用一种模糊的、同样心照不宣的方式回避这个话题。不过,每次看到他们身边要年轻很多的同伴的时候,我总是会有一点点的疑惑,因为我不是太确定,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到底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取向,还是因为被带进了这个圈子,以为这样非常时尚?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这是因为,同性恋这个话题,在中国内地社会被谈论得太少,至少一直以来,在公开场合,主流媒体上面,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话题,如果出现,则会被描绘成前卫,或者是异类的形象,总之非常表面。这一点不像在香港还有台湾等华人社会,同性恋有公开的游行,有关于同性恋的电影,也有名人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取向,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一种禁忌,或者是被官方视为意识不良的东西,同样,也不意味着新潮。
这些日子在微博上,关于同性婚姻是否应该合法的话题讨论得非常热闹,这让我觉得有些跳跃,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同性恋也还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取向。
当然也有一些人已经开始站出来了,有的公开和自己的伴侣举行婚礼,也有学者为同性恋不受社会歧视进行呼吁,也有的人告诉我,之所以要把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这个问题提出来,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唯一一个可以为同性恋这个团体争取权益的办法。很多人谈到了美国。其实美国和欧洲相比,在同性恋问题上算是保守,关于同性恋婚姻的讨论,如果从全美国的范围来讲,依然是在激烈的讨论当中。但因为不违法,同性恋的权益,得到美国宪法的保护,如果受到歧视,可以告上法庭。
同性恋得到社会的承认,免受歧视,这是天赋人权,就算自己不认同不接受,也不能剥夺对方的权利,但是社会就算要达到这样的共识,也需要一个过程。至于婚姻关系,则是一种社会契约,需要经过社会的讨论,这涉及人们对于婚姻的本质的看法、社会的道德标准、伦理观以及价值观的问题,如果社会的认知没有达到某一种程度的共识,那么就只能够处于讨论的过程之中。
如果同性恋这个问题,在社会上无法进行公开的讨论,在学生的教科书里面,没有关于同性恋的基本常识的普及,同性恋这个话题,不能出现在公开出版的文艺作品里面,没有公众人物愿意站出来,带头公开自己的性取向,生活中,人们和同性恋交往的时候,依然用一种心照不宣的态度,那么同性恋,其实还是一个被关在柜子里面的话题,不要说婚姻,距消除歧视,也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作者意见不代表本刊立场)
90年代末,一个10年不见的男性朋友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我想也没有想就问他:“你是不是同性恋?”
我们相识于大学时代,80年代末,我还不知道同性恋这个词,只是觉得很奇怪,这个帅气的男生,从来没有见他带过女朋友出来聚会,直到90年代初期,自己到了香港,透过电影、小说、新闻报道,还有身边的同事朋友,才开始了解同性恋这个群体,有的时候,会想起这个当年的好朋友,似乎明白了他当时一些让自己觉得有点奇怪的举止。而现在,终于有机会验证了自己的猜测。
看到我的坦然,朋友自然觉得松了一口气。当天晚上,他带着我去了北京三里屯胡同里面的一家同性恋酒吧,算是带我开开眼界。不过他也不忘提出一个要求:让我第二天扮演一个他暗恋了无数年的角色,因为他需要让他的领导相信,他之所以到现在为止身边还没有女朋友,是因为他的一片痴情。
因为他的关系,我认识了他圈子里面的不少朋友。尽管这样,同性恋这个词,只有在我们重逢的那天提过一次,不管是和他带来的朋友,还是我自己结识的其他同性恋朋友,大家总是处于一种心照不宣的状态,最多在聊天的时候,对方会用“我们”这个词,或者告诉我他们经常去聚会的场所,来代表他和他的朋友所处的同一个群体。
对于这些相识已久的朋友,我相信他们已经非常清楚自己的性取向,也明白他们自己选择的一条道路。在他们当中,和自己的父母坦白的并不多,或者是用一种模糊的、同样心照不宣的方式回避这个话题。不过,每次看到他们身边要年轻很多的同伴的时候,我总是会有一点点的疑惑,因为我不是太确定,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到底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取向,还是因为被带进了这个圈子,以为这样非常时尚?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这是因为,同性恋这个话题,在中国内地社会被谈论得太少,至少一直以来,在公开场合,主流媒体上面,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话题,如果出现,则会被描绘成前卫,或者是异类的形象,总之非常表面。这一点不像在香港还有台湾等华人社会,同性恋有公开的游行,有关于同性恋的电影,也有名人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取向,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一种禁忌,或者是被官方视为意识不良的东西,同样,也不意味着新潮。
这些日子在微博上,关于同性婚姻是否应该合法的话题讨论得非常热闹,这让我觉得有些跳跃,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同性恋也还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取向。
当然也有一些人已经开始站出来了,有的公开和自己的伴侣举行婚礼,也有学者为同性恋不受社会歧视进行呼吁,也有的人告诉我,之所以要把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这个问题提出来,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唯一一个可以为同性恋这个团体争取权益的办法。很多人谈到了美国。其实美国和欧洲相比,在同性恋问题上算是保守,关于同性恋婚姻的讨论,如果从全美国的范围来讲,依然是在激烈的讨论当中。但因为不违法,同性恋的权益,得到美国宪法的保护,如果受到歧视,可以告上法庭。
同性恋得到社会的承认,免受歧视,这是天赋人权,就算自己不认同不接受,也不能剥夺对方的权利,但是社会就算要达到这样的共识,也需要一个过程。至于婚姻关系,则是一种社会契约,需要经过社会的讨论,这涉及人们对于婚姻的本质的看法、社会的道德标准、伦理观以及价值观的问题,如果社会的认知没有达到某一种程度的共识,那么就只能够处于讨论的过程之中。
如果同性恋这个问题,在社会上无法进行公开的讨论,在学生的教科书里面,没有关于同性恋的基本常识的普及,同性恋这个话题,不能出现在公开出版的文艺作品里面,没有公众人物愿意站出来,带头公开自己的性取向,生活中,人们和同性恋交往的时候,依然用一种心照不宣的态度,那么同性恋,其实还是一个被关在柜子里面的话题,不要说婚姻,距消除歧视,也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作者意见不代表本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