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世界上许多顶级科学家来说,每年10月都会经历一个心旌摇曳、神不守舍的时光。这种折磨和煎熬被称为“诺贝尔臆想症”和“诺贝尔狂躁症”。有人会“年年失望年年望”,直到望穿秋水、抱憾终生。也有人能“忽闻佳音如天籁”,从此鱼跃龙门、一步登天。
把握十足的问鼎者
没有谁比爱因斯坦对诺贝尔奖更信心百倍和把握十足了。1919年2月14日,爱因斯坦和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正式离婚,彼此签订的协议书上便明确规定,日后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全部归米列娃所有。到了1922年,虽然在重重阻碍下相对论仍然没有得到承认,但爱因斯坦却靠着发现光电效应原理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到121572瑞典克朗的奖金,相当于一个大学教授10年的工资。1923年,米列娃用这笔巨款在苏黎世买了3处房子用来居住和出租。幸亏诺贝尔奖没有“闪了”爱因斯坦,让他言而有信并体面地弥补了离婚的歉疚。
印度科学家拉曼对诺贝尔奖的急不可待和志在必得也是一段佳话。1921年9月,在乘轮船从英国返回孟买途中,他对一望无际的“深蓝”陷入沉思。按照瑞利的解释,大气对光的散射使天空呈现蓝色,而大海的蓝色则是对天空颜色的返照。拉曼对此深表怀疑并拿出随身携带的分光仪和三棱镜进行简单观测,回到印度后全力投入到可见光散射的研究。1922年,康普顿发现X射线散射后波长改变,拉曼颇受启发并认为可见光同样会具有这一属性。1928年2月28日,拉曼的团队最终完成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可见光在散射后,约千万分之一的入射光子会发生非弹性碰撞,和介质分子进行能量交换而改变波长。这便是著名的拉曼效应。每种物质都有独特的拉曼散射谱线,称为“宇宙的指纹”。拉曼效应是对光的量子属性又一个生动证明。
拉曼深知自己发现的重大价值,并期望年内就立竿见影获得诺贝尔奖。当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理查森时拉曼备感失落。眼看1929年诺贝尔桂冠又落到德布罗意头上,拉曼已经沉不住气。到了1930年7月,拉曼不管三七二十一,断然预定了两张赴斯德哥尔摩的船票,决意和妻子一起去领奖,拉曼这次贸然跑到瑞典居然没有扑空,而是逮个正着。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印度人、亚洲人和非白种人,拉曼在1930年斯德哥尔摩的颁奖仪式上热泪长流,赢得四座动容。
忍气吞声的失落者
因为获得诺贝尔奖喜极而泣的科学家大有人在,因为落选而怆然泪下者却鲜有记载。钱德拉塞卡就曾经描述过物理学大师玻恩受到诺贝尔奖不公正待遇后的苍凉心境。1933年,一批科学界明星访问卡文迪许实验室,当卢瑟福带着阿斯顿、狄拉克、海森伯等“新科诺贝尔状元”雄姿英发步入演讲厅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玻恩在台下一边流泪一边喃喃自语说:“我应该在其中,我应该在其中。”玻恩承受了多年的心理折磨,最终在21年后熬到了荣获诺贝尔奖的一天。
美国著名化学家路易斯的遭际就更让人洒一掬同情之泪了。我们使用的科学术语“光子”便是刘易斯1926年命名的。他的最大贡献是首创原子价的电子理论和对化学热力学的研究。1916年的论文阐述了共价键和电子对的概念,成为朗缪尔和鲍林发展化学键理论的基础;1923年提出酸和碱的定义及属性;1933年首次分离出重水并观察对活体的影响;路易斯甚至在相对论领域也有造诣和建树。他35次被提名诺贝尔化学奖,但却一次次希望成空,因为他得罪了一个“大人物”。
1900年,25岁的路易斯负笈万里,到德国莱比锡和哥廷根师从奥斯特瓦尔德和能斯特,因为少不更事批评了能斯特的理论而招致终生嫉恨。能斯特本人曾被阿伦尼乌斯打入冷宫20年才得到诺贝尔奖,但却丝毫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感悟,而是唆使他的好友帕尔玛尔在诺贝尔奖评委会中三番五次封杀路易斯。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路易斯的竞争对手朗缪尔,193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路易斯的学生尤里,表彰他发现和分离了重氢。此后,路易斯的学生乔克、西博格、利比、卡尔文分别于1949年、1951年、1960年、196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作为恩师的路易斯却年复一年望奖兴叹。
晚年的路易斯备受抑郁症的折磨。1946年3月23日,路易斯参加学校职工俱乐部午宴,此后精神沮丧地打了几圈桥牌便走进实验室,一小时后传出他的死讯。对外的说法是实验事故导致氰化氢中毒,而更多人相信路易斯死于自杀,因为那天午宴的贵宾正是老对手朗缪尔,并且路易斯从来不在星期六去实验室。如果诺贝尔天上有灵,不知会对这位化学界同行的凄凉际遇作何感想。
拍案而起的抗争者
有些刚肠烈性的科学家就不那么克己复礼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森,深深刺激了美国化学家查戈夫。是他继承艾弗里的研究,发现DNA中腺嘌呤和胸腺嘧啶数量一致,鸟嘌呤和胞嘧啶数量一致,称为查戈夫第一法则,打破列文的“四核苷酸假说”。1952年,查戈夫在剑桥参加会议时把自己的碱基配对原理毫无保留地告诉沃森和克里克,为DNA双螺旋结构建模产生了重大影响。查戈夫本来已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渐怀偏见,被诺贝尔奖排除后更加失望和逆反,他愤然退出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室,并且向科学界四处写信分发冤单,掀起一场经久不息的风波。
敢于对诺贝尔奖冲冠一怒并放手一搏的科学家要数美国医生达马迪安了。核磁共振是医学影像技术的一大革命。由于人体的70%是水,其中氢原子在强磁场内受到射频电波的激发会产生核磁共振信号,通过计算机图像重构就能对人体组织进行探测。1969年,达马迪安在小鼠实验中最早发现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核磁共振信号有明显差异。1971年他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并于1974年获得核磁共振的第一个专利。1977年7月3日,达马迪安用手工造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用于人体的核磁共振仪“坚强”号,因为自己体重过大无法钻进设备而请苗条的学生明科夫代劳,获得第一幅人类全身的核磁共振图像。这台设备如今陈列在史密森尼博物馆。1988年,达马迪安获得美国国家技术与创新奖,1989年进入美国发明家名人堂,2001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莱梅尔逊终生成就奖。 尽管各种荣誉滚滚而来,达马迪安一直惦记着最神圣的诺贝尔奖,并且没忘记制造舆论。对于核磁共振迟迟不入诺贝尔奖法眼,科学界一直猜测和专利纠纷有关。达马迪安曾经多次对侵权行为诉诸法律,日立、强生、飞利浦、西门子等公司都私下进行了赔偿而免于官司,唯独通用电气出来应诉,最终在1997年10月6日输给达马迪安128705766美元。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终于轮到了核磁共振,达马迪安却遭到当头一棒。获奖者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劳特布尔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曼斯菲尔德,压根无视了达马迪安的存在,连“三人限额”也没有用足,毫无疑问诺贝尔奖委员会是故意行为。达马迪安岂是忍气吞声、善罢甘休之辈,他担任总裁的佛纳公司以“达马迪安之友”名义买下美国和瑞典多家主流媒体的版面,密集刊登抗议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广告,总共耗资约30万美元。这些广告的通栏标题是“可耻的错误必须纠正”。而诺贝尔奖委员会照旧祭出“沉默是金”的法宝,对这个狂飙式的狠角色不予理睬。
如果说达马迪安碰壁的重要原因是过度游说,另一位刻意包装却未能如愿的大人物,要数美国天文学家哈勃了。比起目光短浅、胸怀狭窄的世俗之辈,哈勃无疑具有“枢机星辰、囊括宇宙”的心胸和眼界,但却因没能得到地球这颗行星上的诺贝尔奖耿耿于怀,甚至专门雇请“枪手”进行自我推销。哈勃的名字、照片和业绩越来越多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瞧!宇宙!》《去西天朝圣》《艰难,艰难,苦工与哈勃》《帕洛玛的眼睛盯着10亿光年》,诸如此类的醒目标题足够煽情,不少文章把哈勃比作“航行在茫茫宇宙中发现新大陆的天上哥伦布”。但所有这些炒作统统枉费心机,因为当年斯德哥尔摩根本不认天文学。1953年哈勃抱憾而终,白白耗费了晚年许多最宝贵的精力和时间。
宠辱不惊的达观者
对诺贝尔奖的不公能豁然大度、泰然处之的科学家往往更为人所称道。贝尔发现中子星遭到无视后,连诺贝尔奖委员会秘书巴拉尼都私下送给她一个奖章的复制品表示歉意。贝尔却从不抱怨,她老年时不无幽默地说,“我这辈子能成为名人,是因为没有获诺贝尔奖。”
戴森是量子电动力学巨擘,对自旋波的研究和“戴森球”的构想享誉四方。著名科学家温伯格曾说,诺贝尔奖对戴森的忽视是“剥夺行为”。而戴森自己却洒脱地说:“别人问你为什么没有得诺贝尔奖,总比别人问你为什么得了诺贝尔奖要强。”
发现碳的第三种同素异形体富勒烯是化学界的大事,为材料学、电子学和纳米技术开辟了广阔前景,至少5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都在引颈翘望斯德哥尔摩的喜讯。1996年的诺贝尔奖终于轮到了富勒烯,科尔、克罗托和斯莫利三人获得了桂冠,而最早用电弧法制备出克量级富勒烯的克雷奇默和霍夫曼“从此不再是名人”。他们除了失落外毕竟感到一种轻松和解脱,“靴子”总算落地了,从此可以过平静生活,用不着每年10月都要应付在实验室外安营扎寨的大批记者了。
诺贝尔奖历史上最有君子之风和人性之美的故事发生在2008年。当查尔菲、下村修和钱永健因“发现和发展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真正最早对绿色荧光蛋白研究做出决定性贡献的生物学家普拉舍却被排除在外。早在20年前,供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普拉舍就对绿色荧光蛋白进行了克隆和基因测序,并于1992年在《基因》杂志发表论文《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蛋白结构》。但由于研究项目备受冷遇和经费枯竭,普拉舍被迫离开伍兹霍尔实验室。怀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和“临终托孤”的心态,普拉舍把绿色荧光蛋白的互补DNA标本无偿寄给了查尔菲和钱永健,成了他们实验的新起点。以荧光蛋白为示踪分子和生物标记的研究引发细胞生物学的革命。而普拉舍最后流落到一家汽车营销店当摆渡车司机,周薪300美元。
查尔菲和钱永健获奖后都没有忘记盛赞普拉舍的功勋,甚至表示普拉舍比自己更应该得诺贝尔奖,不仅因为他的开创性贡献,还因为他对科学的无私和人品的善良。而普拉舍听到绿色荧光蛋白获得诺贝尔奖后感到由衷高兴,既不后悔当年的慷慨,更没提出任何诉求。谁也无法更改诺贝尔委员会的决定,查尔菲和钱永健共同出资安排普拉舍夫妇到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接着钱永健正式聘任普拉舍加盟自己的实验室。2012年,61岁的普拉舍重新回到分子生物研究第一线。对于钱永健,此举不仅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是对人类英才的珍惜与爱护。
身价百倍的失言者
如果说诺贝尔奖的“未济”者经常患上“诺贝尔臆想症”,那么诺贝尔奖的“既济”者则容易出现另一种“诺贝尔综合征”。命运突变带来的冲击确实难以把持。有人过分陶醉于公众舞台而告别实验室,诺贝尔奖就成了其科学生涯的终点。更可虑的是有人变得剑走偏锋,背离科学。
法国生理学家里歇因研究过敏现象而获得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却在晚年热衷于“超感官知觉”,对通灵人帕拉蒂诺的骗局笃信不疑并出任英国心灵研究会会长;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森因研究超导和量子隧穿效应而获得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几乎和过去的科学生涯完全断绝了关系”,迷恋于神秘现象和特异功能,成为科学界的异端;荷兰裔英国科学家廷伯根因研究动物行为而获得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却将自己观察鸟类的经验生搬硬套给人类,提出所谓“冷藏箱母亲”理论,把儿童的自闭症归咎于缺乏母爱和童年虐待,并推广毫无科学依据的“强制拥抱”和“对视疗法”,让患儿的父母承受了双倍的心理煎熬,被医学界一致否定和批评;美国科学家鲍林作为量子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创始人曾在195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并于196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晚年却不遗余力宣扬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预防感冒、治愈癌症和延缓衰老,医学界经过多次严格的双盲法实验,证明鲍林的理论毫无科学依据。他被称为“20世纪最受尊敬和最受嘲弄的科学家之一”;美国科学家伊格纳罗因为发现一氧化氮是心血管系统的信号分子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来却因为药品做不实广告而被起诉并罚款85万美元;美国生物化学家穆利斯因发明聚合酶链锁反应而获得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但却忽而否定HIV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原因,忽而反对全球变暖和臭氧空洞危机并鼓吹占星术,最终遭到科学界的耻笑和唾弃。
把握十足的问鼎者
没有谁比爱因斯坦对诺贝尔奖更信心百倍和把握十足了。1919年2月14日,爱因斯坦和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正式离婚,彼此签订的协议书上便明确规定,日后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全部归米列娃所有。到了1922年,虽然在重重阻碍下相对论仍然没有得到承认,但爱因斯坦却靠着发现光电效应原理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到121572瑞典克朗的奖金,相当于一个大学教授10年的工资。1923年,米列娃用这笔巨款在苏黎世买了3处房子用来居住和出租。幸亏诺贝尔奖没有“闪了”爱因斯坦,让他言而有信并体面地弥补了离婚的歉疚。
印度科学家拉曼对诺贝尔奖的急不可待和志在必得也是一段佳话。1921年9月,在乘轮船从英国返回孟买途中,他对一望无际的“深蓝”陷入沉思。按照瑞利的解释,大气对光的散射使天空呈现蓝色,而大海的蓝色则是对天空颜色的返照。拉曼对此深表怀疑并拿出随身携带的分光仪和三棱镜进行简单观测,回到印度后全力投入到可见光散射的研究。1922年,康普顿发现X射线散射后波长改变,拉曼颇受启发并认为可见光同样会具有这一属性。1928年2月28日,拉曼的团队最终完成了一系列实验,发现可见光在散射后,约千万分之一的入射光子会发生非弹性碰撞,和介质分子进行能量交换而改变波长。这便是著名的拉曼效应。每种物质都有独特的拉曼散射谱线,称为“宇宙的指纹”。拉曼效应是对光的量子属性又一个生动证明。
拉曼深知自己发现的重大价值,并期望年内就立竿见影获得诺贝尔奖。当192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理查森时拉曼备感失落。眼看1929年诺贝尔桂冠又落到德布罗意头上,拉曼已经沉不住气。到了1930年7月,拉曼不管三七二十一,断然预定了两张赴斯德哥尔摩的船票,决意和妻子一起去领奖,拉曼这次贸然跑到瑞典居然没有扑空,而是逮个正着。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印度人、亚洲人和非白种人,拉曼在1930年斯德哥尔摩的颁奖仪式上热泪长流,赢得四座动容。
忍气吞声的失落者
因为获得诺贝尔奖喜极而泣的科学家大有人在,因为落选而怆然泪下者却鲜有记载。钱德拉塞卡就曾经描述过物理学大师玻恩受到诺贝尔奖不公正待遇后的苍凉心境。1933年,一批科学界明星访问卡文迪许实验室,当卢瑟福带着阿斯顿、狄拉克、海森伯等“新科诺贝尔状元”雄姿英发步入演讲厅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玻恩在台下一边流泪一边喃喃自语说:“我应该在其中,我应该在其中。”玻恩承受了多年的心理折磨,最终在21年后熬到了荣获诺贝尔奖的一天。
美国著名化学家路易斯的遭际就更让人洒一掬同情之泪了。我们使用的科学术语“光子”便是刘易斯1926年命名的。他的最大贡献是首创原子价的电子理论和对化学热力学的研究。1916年的论文阐述了共价键和电子对的概念,成为朗缪尔和鲍林发展化学键理论的基础;1923年提出酸和碱的定义及属性;1933年首次分离出重水并观察对活体的影响;路易斯甚至在相对论领域也有造诣和建树。他35次被提名诺贝尔化学奖,但却一次次希望成空,因为他得罪了一个“大人物”。
1900年,25岁的路易斯负笈万里,到德国莱比锡和哥廷根师从奥斯特瓦尔德和能斯特,因为少不更事批评了能斯特的理论而招致终生嫉恨。能斯特本人曾被阿伦尼乌斯打入冷宫20年才得到诺贝尔奖,但却丝毫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感悟,而是唆使他的好友帕尔玛尔在诺贝尔奖评委会中三番五次封杀路易斯。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路易斯的竞争对手朗缪尔,193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路易斯的学生尤里,表彰他发现和分离了重氢。此后,路易斯的学生乔克、西博格、利比、卡尔文分别于1949年、1951年、1960年、196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作为恩师的路易斯却年复一年望奖兴叹。
晚年的路易斯备受抑郁症的折磨。1946年3月23日,路易斯参加学校职工俱乐部午宴,此后精神沮丧地打了几圈桥牌便走进实验室,一小时后传出他的死讯。对外的说法是实验事故导致氰化氢中毒,而更多人相信路易斯死于自杀,因为那天午宴的贵宾正是老对手朗缪尔,并且路易斯从来不在星期六去实验室。如果诺贝尔天上有灵,不知会对这位化学界同行的凄凉际遇作何感想。
拍案而起的抗争者
有些刚肠烈性的科学家就不那么克己复礼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森,深深刺激了美国化学家查戈夫。是他继承艾弗里的研究,发现DNA中腺嘌呤和胸腺嘧啶数量一致,鸟嘌呤和胞嘧啶数量一致,称为查戈夫第一法则,打破列文的“四核苷酸假说”。1952年,查戈夫在剑桥参加会议时把自己的碱基配对原理毫无保留地告诉沃森和克里克,为DNA双螺旋结构建模产生了重大影响。查戈夫本来已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渐怀偏见,被诺贝尔奖排除后更加失望和逆反,他愤然退出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室,并且向科学界四处写信分发冤单,掀起一场经久不息的风波。
敢于对诺贝尔奖冲冠一怒并放手一搏的科学家要数美国医生达马迪安了。核磁共振是医学影像技术的一大革命。由于人体的70%是水,其中氢原子在强磁场内受到射频电波的激发会产生核磁共振信号,通过计算机图像重构就能对人体组织进行探测。1969年,达马迪安在小鼠实验中最早发现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核磁共振信号有明显差异。1971年他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并于1974年获得核磁共振的第一个专利。1977年7月3日,达马迪安用手工造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用于人体的核磁共振仪“坚强”号,因为自己体重过大无法钻进设备而请苗条的学生明科夫代劳,获得第一幅人类全身的核磁共振图像。这台设备如今陈列在史密森尼博物馆。1988年,达马迪安获得美国国家技术与创新奖,1989年进入美国发明家名人堂,2001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莱梅尔逊终生成就奖。 尽管各种荣誉滚滚而来,达马迪安一直惦记着最神圣的诺贝尔奖,并且没忘记制造舆论。对于核磁共振迟迟不入诺贝尔奖法眼,科学界一直猜测和专利纠纷有关。达马迪安曾经多次对侵权行为诉诸法律,日立、强生、飞利浦、西门子等公司都私下进行了赔偿而免于官司,唯独通用电气出来应诉,最终在1997年10月6日输给达马迪安128705766美元。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终于轮到了核磁共振,达马迪安却遭到当头一棒。获奖者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劳特布尔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曼斯菲尔德,压根无视了达马迪安的存在,连“三人限额”也没有用足,毫无疑问诺贝尔奖委员会是故意行为。达马迪安岂是忍气吞声、善罢甘休之辈,他担任总裁的佛纳公司以“达马迪安之友”名义买下美国和瑞典多家主流媒体的版面,密集刊登抗议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广告,总共耗资约30万美元。这些广告的通栏标题是“可耻的错误必须纠正”。而诺贝尔奖委员会照旧祭出“沉默是金”的法宝,对这个狂飙式的狠角色不予理睬。
如果说达马迪安碰壁的重要原因是过度游说,另一位刻意包装却未能如愿的大人物,要数美国天文学家哈勃了。比起目光短浅、胸怀狭窄的世俗之辈,哈勃无疑具有“枢机星辰、囊括宇宙”的心胸和眼界,但却因没能得到地球这颗行星上的诺贝尔奖耿耿于怀,甚至专门雇请“枪手”进行自我推销。哈勃的名字、照片和业绩越来越多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瞧!宇宙!》《去西天朝圣》《艰难,艰难,苦工与哈勃》《帕洛玛的眼睛盯着10亿光年》,诸如此类的醒目标题足够煽情,不少文章把哈勃比作“航行在茫茫宇宙中发现新大陆的天上哥伦布”。但所有这些炒作统统枉费心机,因为当年斯德哥尔摩根本不认天文学。1953年哈勃抱憾而终,白白耗费了晚年许多最宝贵的精力和时间。
宠辱不惊的达观者
对诺贝尔奖的不公能豁然大度、泰然处之的科学家往往更为人所称道。贝尔发现中子星遭到无视后,连诺贝尔奖委员会秘书巴拉尼都私下送给她一个奖章的复制品表示歉意。贝尔却从不抱怨,她老年时不无幽默地说,“我这辈子能成为名人,是因为没有获诺贝尔奖。”
戴森是量子电动力学巨擘,对自旋波的研究和“戴森球”的构想享誉四方。著名科学家温伯格曾说,诺贝尔奖对戴森的忽视是“剥夺行为”。而戴森自己却洒脱地说:“别人问你为什么没有得诺贝尔奖,总比别人问你为什么得了诺贝尔奖要强。”
发现碳的第三种同素异形体富勒烯是化学界的大事,为材料学、电子学和纳米技术开辟了广阔前景,至少5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都在引颈翘望斯德哥尔摩的喜讯。1996年的诺贝尔奖终于轮到了富勒烯,科尔、克罗托和斯莫利三人获得了桂冠,而最早用电弧法制备出克量级富勒烯的克雷奇默和霍夫曼“从此不再是名人”。他们除了失落外毕竟感到一种轻松和解脱,“靴子”总算落地了,从此可以过平静生活,用不着每年10月都要应付在实验室外安营扎寨的大批记者了。
诺贝尔奖历史上最有君子之风和人性之美的故事发生在2008年。当查尔菲、下村修和钱永健因“发现和发展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真正最早对绿色荧光蛋白研究做出决定性贡献的生物学家普拉舍却被排除在外。早在20年前,供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普拉舍就对绿色荧光蛋白进行了克隆和基因测序,并于1992年在《基因》杂志发表论文《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蛋白结构》。但由于研究项目备受冷遇和经费枯竭,普拉舍被迫离开伍兹霍尔实验室。怀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和“临终托孤”的心态,普拉舍把绿色荧光蛋白的互补DNA标本无偿寄给了查尔菲和钱永健,成了他们实验的新起点。以荧光蛋白为示踪分子和生物标记的研究引发细胞生物学的革命。而普拉舍最后流落到一家汽车营销店当摆渡车司机,周薪300美元。
查尔菲和钱永健获奖后都没有忘记盛赞普拉舍的功勋,甚至表示普拉舍比自己更应该得诺贝尔奖,不仅因为他的开创性贡献,还因为他对科学的无私和人品的善良。而普拉舍听到绿色荧光蛋白获得诺贝尔奖后感到由衷高兴,既不后悔当年的慷慨,更没提出任何诉求。谁也无法更改诺贝尔委员会的决定,查尔菲和钱永健共同出资安排普拉舍夫妇到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接着钱永健正式聘任普拉舍加盟自己的实验室。2012年,61岁的普拉舍重新回到分子生物研究第一线。对于钱永健,此举不仅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是对人类英才的珍惜与爱护。
身价百倍的失言者
如果说诺贝尔奖的“未济”者经常患上“诺贝尔臆想症”,那么诺贝尔奖的“既济”者则容易出现另一种“诺贝尔综合征”。命运突变带来的冲击确实难以把持。有人过分陶醉于公众舞台而告别实验室,诺贝尔奖就成了其科学生涯的终点。更可虑的是有人变得剑走偏锋,背离科学。
法国生理学家里歇因研究过敏现象而获得19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却在晚年热衷于“超感官知觉”,对通灵人帕拉蒂诺的骗局笃信不疑并出任英国心灵研究会会长;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森因研究超导和量子隧穿效应而获得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几乎和过去的科学生涯完全断绝了关系”,迷恋于神秘现象和特异功能,成为科学界的异端;荷兰裔英国科学家廷伯根因研究动物行为而获得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却将自己观察鸟类的经验生搬硬套给人类,提出所谓“冷藏箱母亲”理论,把儿童的自闭症归咎于缺乏母爱和童年虐待,并推广毫无科学依据的“强制拥抱”和“对视疗法”,让患儿的父母承受了双倍的心理煎熬,被医学界一致否定和批评;美国科学家鲍林作为量子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创始人曾在1954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并于196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晚年却不遗余力宣扬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C预防感冒、治愈癌症和延缓衰老,医学界经过多次严格的双盲法实验,证明鲍林的理论毫无科学依据。他被称为“20世纪最受尊敬和最受嘲弄的科学家之一”;美国科学家伊格纳罗因为发现一氧化氮是心血管系统的信号分子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来却因为药品做不实广告而被起诉并罚款85万美元;美国生物化学家穆利斯因发明聚合酶链锁反应而获得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但却忽而否定HIV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原因,忽而反对全球变暖和臭氧空洞危机并鼓吹占星术,最终遭到科学界的耻笑和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