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物馆策展人的喜与愁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展人,一个既古老又时髦的名词。这一名词在欧美国家的艺术界甚为流行,近年来在中国也成为常常见诸报刊、媒体的热词,更是美术界、艺术界的“宠儿”。“策展人”已然是各类展览组织者愿意冠之的最佳头衔。而作为以举办展览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的中国博物馆界,“策展人”一词则使用较晚也较少。
  中国博物馆中对于“策展人”的认识是相对模糊而不确定的,好似从事展览的人都可以称作“策展人”,只要参与了这个展览都可以被称作“策展人”。博物馆策展人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博物馆策展人?
  笔者2004年曾赴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院(Victoria&Albert Museum)和不列颠博物院(The British Museum)工作进修,深入接触和了解了英国博物馆的运作模式,之后又多次访问欧美博物馆,接触到了他们的“策展人”,也了解了西方“策展人”的工作。相比较而言,中国博物馆的策展人与欧美博物馆的策展人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中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管理运营上的问题。欧美博物馆的策展人的“权力”很大。策展人首先是在某一学术领域的专门研究者,具有丰富的“史”与“物”的研究实力和成果。一旦确定了展览的策展人,那么这个策展人便会拥有一定范围内的人权、财权、物权,相当于我们博物馆的一个副馆长。对于策展人而言,除去专业研究的实力外,还需要具备协调、组织等综合能力。
  作为中国博物馆策展人,有喜有愁,喜忧参半。
  作为从事博物馆展览陈列具体工作的博物馆人,我也常常问自己:
  我们是策展人吗?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能自主确定展览选题吗?很大程度上不能!
  我们能选择并确定项目人员吗?基本不能!
  我们能运作经费并支配它们吗?不能!
  我们能从始至终掌控展览本身吗?不能!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
  一直以来,中国博物馆界对于“策展人”的说法并没有普遍认可,或者说没有推行开来。我们虽然都在做着博物馆的展览,但并没有谁从头到尾完完整整地负责一个具体的展览,内容人员负责撰写展览大纲,设计人员负责展览艺术设计,有负责宣传出版的,有负责协调联络的,有负责预算和资金的,等等。而能够统一负责这些事务的往往是馆长、副馆长,但他们对于具体的展览事务则无暇顾及。负责展览的部门主任对于展览本身的事务虽然能够从开始参与到结束,但仅仅限于本部门的内容,涉及其他部门需要参与展览的事务则要通过主管领导来协调完成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博物馆仍然推出了大量成功的展览,中国博物馆的陈列人员在诸多条件的限制和各种不利因素的困扰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推出选题好、内容佳、设计美的各类展览,而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虽然没有“策展人”的叫法,但我们都在分头做着策展人的工作;这些工作在进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让人时时发“愁”。
  首先是经费问题。展览需要有资金,没有经费自然不能完成展览项日。博物馆是公益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财政的支持,因此日常经费的支出都需要向财政申请,展览也不例外。以北京市为例, 一直以来实施预算制,但随着财政制度的调整,预算制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往…段时间,财政批复博物馆的全年经费,给展览一定的额度,各馆掌握,便于实施不同的展览项目;目前则是仅批复博物馆日常运营经费,展览项目则需要逐项申报,获得财政评审通过后才能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评审的细项来实施,不能调整和改变,这样不论是对于博物馆还是“策展人”来说,在经费卜都没有任何“权力”,只能被动执行。展览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定的调整与变化,如果涉及经费的变动,则很难做到。而最让人难办的是涉及到与国外博物馆的展览,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博物馆,展览要提前3-5年洽谈,很多事项需要较早确定,经费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而目前的预算审批方式,今年申报明年的展览项目,对于后年及以后的项目经费是否能够确定无法预知。这些对于与国外博物馆的合作就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地区的博物馆,在资金来源上较为多样,运作上也较为灵活。一般展览资金除通过博物馆申请政府资金外,更多的是申请各种基金会的资助,另外也通过公私企业赞助来筹集资金。欧美国家策展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筹集展览经费,这在中国公立博物馆来说还是很少有的。
  其次是人员问题。展览项目确定之后,需要具体人员来操作实施。目前国内大部分博物馆在展览上实施项目制,由负责展览的部门具体落实。项目由部门负责,部门的负责人就是展览的直接负责人,其下有项同责任人、内容责任人和设计责任人等,这些人员的确定并非能够由一个部门主任来确定。展览项日责任人、内容责任人和设计责任人有可能是一个部门的,也有可能分属于不同部门;展览项目的责任人是展览部门的人员,而内容责任人可能是其他部门的专门研究人员,设计师一般是展览部门的。这样,展览部门负责人名义上是展览项目的直接负责人,但对于人员的调动和指挥上并没有实际权力,不属于这个部门的项目参与人员有可能由于本部门的工作而影响承担项同的进度。一个项曰确定后,常常是由博物馆领导层面来指定项目负责人以及责任人、内容责任人和设计责任人,而不是由项目负责人自己选定项日的参与人员。这样势必造成项目在运作过程中的不顺利,出现很多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困难。欧美等国家的博物馆策展人对于参与项目的人员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一旦一个展览项日选定了策展人后,那么这个展览的一切事务都由策展人来决定,项目参与人员由策展人来挑选。这就十分有利于展览的开展,挑选什么样的人员参加到项目组来,不同的策展人会有不同的标准,但对于人员的学识、个人能力和是否易于合作是更多考虑的内容,挑选策展人自己满意的项}=j成员有利于成员之间的顺畅合作,也便于策展人的指挥与协调。而国内目前项目制的做法,项目负责人不能确定合作人员,与馆方指定的相关人员合作,虽然不至于矛盾重重,但在合作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矛盾与问题;虽然馆方有时候也会考虑到项目人员之间的合作问题,也会安排相互易于合作的人员参与同一项目,但未必都能尽如人愿,以致常常出现很多需要主管馆长来解决和敲定的问题。   还有就是展览主题的确定。目前国内博物馆很多展览项目的提出往往是从上而下由博物馆或主管机构的领导提出或确定的,而不是由专业人员自下而上提出的。当然,并不是说自上而下确定的展览项目就有问题,但这种方式显示出了我们博物馆的不专业和不规范。专业的事情就要由专业人员来进行,决策机构应该负担起判定展览能否举办的责任,而非提出展览选题这样的专业事务。博物馆在展览选题的确定上,常常会说是经过了专家审核的,但实际上很难真正做到。虽然很多博物馆设有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展览审核委员会或者诸如此类的机构,但很多情况下不能真正发挥实际作用,项目仍然要由博物馆管理机构或者法人代表来最后确定。这并不是说博物馆不愿意走专业和规范的道路,而是由体制、制度等诸多因素决定的。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博物馆的展览选题能够局部做到自下而上来实现,由博物馆专业人员提出选题,经博物馆学术机构审核、确认后报博物馆管理机构审批确定后实施,这样的方式是逐渐在向国际策展人制的操作模式靠近了。
  即便愁苦多多,中国博物馆的展览从业人员依然孜孜矻矻地不断推出精彩的展览项目,虽然辛苦自知,但仍然乐此不疲。令人感到兴奋的是建立中国博物馆策展人制的工作已经开始启动,博物馆展览从业人员可以名正言顺地以“策展人”的身份亮相,虽然目前还未能达到真正策展人的高度。国家文物局在2011年颁布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建立策展人制度,建立陈列展览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强化学术研究对陈列展览的支撑”的要求。随后在2012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提高策展能力。博物馆要不断完善基本陈列和展览,确保陈列展览与博物馆使命相一致。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策展人制度”。国家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了在国内要建立并实行策展人制度。有了国家政策的要求,对于博物馆来说也就有了可以实施的依据。国家有了要求,各级机构也就可以依此来推动策展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博物馆展览从业人员来说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国家开始重视“策展人”的工作,大家逐步认识到策展人的作用,博物馆给予责任人更多的自由度,有利于推动从责任人向策展人的过渡。
  我们高兴地看到,很多博物馆都在推动博物馆策展人制的建立和运行,行业内和公众也在逐渐地接受并认可“策展人”、“博物馆策展人”这一新名词。博物馆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给予策展人在人员、选题、文物以及资金上更大程度的发挥空间,管理层逐渐在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干扰。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家提倡在博物馆建立理事会制度,这必将规范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对于推动策展人制度的建立、完善及平稳运行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览经费是推行博物馆策展人制工作的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上文已经说到,博物馆展览经费大部分为国家和地方财政提供,博物馆没有灵活的支配权,更不用说由策展人来支配和使用了。可喜的是,随着策展人制度的逐步推行,一些有实力的博物馆已经开始运用社会资金来办展,如使用与博物馆、文化机构相关的基金会的经费,寻求企业和私人的赞助经费,这样博物馆策展人可以依据双方约定以及博物馆的相关制度,合理并灵活地支配展览经费,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实现着策展人制度。无论是政策问题、人员问题,还是经费问题,博物馆对于不同层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都在不断地寻找着解决办法和突破口,并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从提出策展人制到逐步启动策展人制,再到具体的实施与完善,国家层面的政策必不可少,而博物馆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策展人制的推行既要有从上而下的指导与规范,更要有从下而上的实践与推动,这样形成上下一体的合力,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操作层面以及实施层面不断推进,为策展人制度在中国博物馆界的建立和良好发展提供足够的环境与平台。
其他文献
存世元代青花瓷器的数量可谓屈指可数,目前全球仅四百多件,国内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收藏约一百多件。其中绘有人物及故事情节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出土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和武汉市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格外引人关注。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以下简称“前者”),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墓主郢靖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
期刊
贵州省博物馆珍藏的宋人墨迹——《信宿帖》,是北宋名臣韩琦仅存的书迹。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在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官,封魏国公,卒谥“忠献”。他作为当时重要的军事将领,曾多次率兵抵御西夏元吴的进攻,战功显赫。史书记载他“为陕西西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屯泾州。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故天下称为‘韩范’。……琦相三朝,立二帝,厥功大矣。当治平危疑之
期刊
苗族是一个苦难深重、坚忍不拔的民族。由于各种缘由,苗族无奈放弃了自己曾经生息的东部平原水乡,一路逶迤迁徙到以高原山地为主的西南腹地。顽强的苗族同胞在这里繁衍生息,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叹为观止的就是穿在苗族姑娘身上华美端庄、绚丽多彩的服饰及银饰。苗族有一句俗语叫做“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穿戴银饰成了美丽苗族姑娘锦上添花的首选,略施粉黛的俊俏脸庞在光华
期刊
在20世纪初的北京画坛,姚华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人物。然而据姚华夫子自道,他是诗第一,书第二,画第三。尽管如此,四十之后方始步入画坛的姚华,其画名却不逊于他的诗书之名。其弟子郑天挺曾评价说:“贵筑姚先生以文章名海内三十余年,向学之士莫不知有弗堂。晚年潜豁古寺,出其余绪以为书画,见者惊为瑰宝,而文名反为所掩。”(贵阳市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姚华评介》,1986年)当令学界对
期刊
李燕先生1943年生于北京,字壮北,自幼在其父亲李苦禅大师教导下敬祖爱国,嗜好国学文艺。195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继而升入美院中国画系,专习绘画长达八年。在北京荣宝斋编辑科工作多年,后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其书画远避指端末技之形式主义的幻术,而以大自然天趣合大中华人文内涵形于笔墨,最擅长写意动物与人物。以钩沉补缺之旨作论文,以针贬时弊之旨作杂文,亦时有诗、赋随缘即出,刊诸报章颇有读者。尤
期刊
与中原地区相比,贵州地处偏远,考古出土金属饰品并不丰富,而且分布也极不均衡。综合贵州省博物馆藏出土金属饰品,以毕节地区、黔西南、安顺地区、遵义地区较为丰富,而其他地区则偏少。这些金属饰品所反映出来的时代差异,大致体现了贵州夷夏关系的演变。春秋至两汉是中原对贵州的第一次移民,贵州出土春秋至两汉时期的金属饰品,大致反映了中原地区金属饰品特别是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审美;三国至唐时期,是前期移民及其后裔
期刊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新中国绘画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画家们用一种昂扬和奋发的朝气在中国绘画史上创造了一个独属于这一伟大时代的恢宏巨制。他们满怀理想放眼祖国的大好河山,在笔墨形式、审美方式上继往开来,迈向中国绘画史上的全新巅峰和更高领域,让“新中国红色绘画”,让那些用时代精神和气质描绘祖国河山的经典画家和经典画作成为艺术史上新的丰碑。在这一波澜壮阔的绘画史上,白雪石是最
期刊
嘉德四季第41期暨十周年庆典拍卖会1.68亿元圆满收槌  经过三天的激烈争夺,嘉德四季第41期暨十周年庆典拍卖会于4月3日晚间落幕,中国书画、瓷器工艺品、古籍善本等门类1 4个专场总成交额1.68亿元。“德华堂藏中国近现代书画”“箑艺小雅”“馨墨斋藏画”三大专场皆100%成交。近现代及当代书画部分,笔墨精到的名家小品、能体现鸿儒名士之间交酬经历的特色作品、精心挑选的当代实力派画坛新锐佳作,皆得到市
期刊
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沉淀,与大陆的佛教文化一脉相承。为进一步拓展两岸文物、博物馆交流的发展空间,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物交流协会积极拓展与台湾文化机构的合作途径。在中华文物交流协会、台湾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及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台东史前文化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等联合策划、设计了“七宝瑞光——中国
期刊
康有为(1858-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著有《康子内外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32岁写成了书法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是20世纪书法艺术大师,他的字自成一体,被称为“康体”。其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