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转身 别样的景致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b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文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性的文章通常以介绍知识内容为主,既有提高学生阅读一般说明文的能力等功能,又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但长期以来,大多数说明文教学总是把前者作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后者,教学时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这一目标的落实,总是对说明文的相关要素进行条分缕析,面面俱到,而对文本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却有所忽略。
  语文新课标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偏废,说明文教学自然也应该如此,并不因为其知识性和科学性含量较高而忽视乃至抹杀其具有的“人文精神”。因此,说明文教学不仅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内容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的光辉。教师只要摒弃面面俱到、千篇一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从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地解读文本,汲取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适度迁移,生成新的内容,不但使说明文的教学从“味同嚼蜡”达到“津津有味”的境界,而且还会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些尝试,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现与大家共勉。
  1 学生身份的转变——由学习者转变为研究者
  说明性的文章有着丰富的内容来源,天文地理、生物现象、科技发明等各方面无不涉及。它的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严谨的科学性和严密的条理性,其中科学先进的真知灼见对人们有强大的吸引力。我在上《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对同学们说:“这节课大家要换个身份,暂时做一名研究员,研究一下桥的特点,对一些古桥和上海的桥做一次档案整理。”然后教师给每人发一张卡片,让学生根据要求填写内容,其实就是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梳理桥的特点,把握桥的形状特性、建筑特色等知识点。
  在教学时教师有意将学生身份改变一下,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探究身份,无疑从形式上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增强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与责任意识,这样他们会以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投入到这堂课的研究活动中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成功者。”因此,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创设这种探究的学习模式与情境,着力挖掘潜在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本能与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读文本、思考探究中去。
  另外有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如果适时地配以编制图表、做图示等方法,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形状特征等要素时,采用制作图表、卡片等形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自然提高。说明文教学中借助这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积极引导、扶植学生强烈探求的愿望,让学生积极地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情感和智慧、科学与理性的探索,这样的说明文教学必然会让学生感到兴致浓厚、趣味无穷。
  2 教师身份的变化——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
  当学生的身份转变后,成为了学习的主动探究者,那么教师的身份也随之变化了,即由单纯的授业传道者转变为合理有序的引导者或者说合作研究者了,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把说明文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达给学生,而是学会去粗取精,化繁为简,通过一些情境构建、问题设计等在方法上给与引导与指点。
  如在上《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时,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有关自己感兴趣的桥的资料、图片,并对其进行初步筛选、整理。上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整理归纳文中两座古桥(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完成两座古桥卡片档案。然后再指导学生学会从自己积累的资料中筛选有效信息,制作上海的桥的卡片档案,引导学生学会梳理归纳有效信息,将零碎松散的知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更加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特征,如说明对象、说明特点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认知能力。此时教师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在理清特点的基础上感言辩体,知情达意,并且能够学会运思及物,达到迁移。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应在学生主动揣摩分析、拓展研讨的过程中,逐渐被转化成“导”。教师在课前备课时精心收集资料,提出适度的迁移方案,设计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制定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解决教学问题,并随机生成新问题、新方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无论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他们掌握的是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与能力。因此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一把打开说明文“殿堂”的金钥匙,让学生从理解与感悟课内的文本阅读上升为拥有课外阅读本领的基本技能。
  3 教学形式的改变——由单向接受知识转向学以致用
  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尤其是说明文,实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教师必须一改往日传授教学知识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与互动的氛围中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并在探究与实践中掌握说明文内容、提高说明文阅读与理解能力,使说明文课堂教学达到一种真正的学以致用的功能。
  在《中国石拱桥》拓展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环节:一是制作桥档案卡片,制作古桥档案卡片是为了积累古桥知识,了解古桥的特点,储存有效信息。制作卡片,让学生对事物的特点理解得更深刻了,不仅有助于储存资料,更便于今后的复习与再利用。另一个环节是给桥图片写说明词。课前同学们在搜索桥资料的同时,还积累了很多桥的图片,让学生对自己积累的图片进行简短的介绍说明,大家进行讨论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说明事物特点的基础上,尝试运用说明性的语言对事物进行简洁而生动地介绍说明,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说明内容及特征,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感受生活中的科学的情感。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本身,知识与能力好比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一不可。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并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对事物加以运用和实践,由单向接受知识转向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切实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样的活动将唤醒学生的热情与激情,他们对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会以全新的眼光去审视与欣赏,他们会重新发现自己的身边的美丽与辉煌,认识周围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并涌发出热爱科学、热爱家乡的自豪之情。
  4 教学内容的迁移——由课内向课外适度拓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出有价值的拓展点,巧用教材中的鲜活资源,敏锐捕捉有效信息,将课本知识引向纵深处,为教学所用。教学时既要适度拓展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始终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这样才能做到有效拓展。
  基于此,我从两方面来拓展:①从科学知识纬度出发,在内容上横向联系,从课本内容走向身边的事物,即从中国石拱桥走近上海的桥;②从语言学习纬度出发,通过文字简介与图画相结合,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既锻炼了语感,又训练了思维,更全面、深切体会到说明文语言传达信息的作用。实践表明,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交流中调动平时所见以及上网积累的资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介绍上海外白渡桥和东海大桥,都能抓住它们的建筑特点及历史地位准确地说明,既体现了说明事物的知识性、科学性,又呈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文趣味。
  其实,大多数说明文的材料内容与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可适度拓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切己体察,从认识了解课本内容到关注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感受人类的聪明智慧,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意观察身边的科学,养成热爱科学和科学思维的情感与能力。
  说明文教学在立足学生的认知现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大胆构思,精心设计,在拓展活动中探究实际问题,在文本研读中生成能力,将知识归纳、方法领悟、语言体味和情感渗透有机地整合起来,在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将课堂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在这片别样的天地与景致中掌握知识,获得信息,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变一味地“学教材”为真正地“用教材”,变一贯地“听从”为自由地“探究”,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教学变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总之,我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贯穿着两条线:一条是学法线,以“制作卡片——撰写说明词”的形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和材料,让学生边思考体味,边探究生成;另一条是情感线,即“感受生活中的科学和人类的聪明智慧”这一观点确立课堂情感基调,在拓展活动中进行认识桥、热爱桥的情感渗透,培养学生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身边的事物,感受到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关注身边的事物,关心科学与科技的发展,做一个不断创新的探究者。
其他文献
【摘 要】 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需要改变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者要秉持科学的理念,打造民主的校园和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解放老师和学生,素质教育才能付诸真正意义上的实施。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民主 科学 人道 人性     实施素质教育有很多年了,时下更是如此,我们时下的素质教育只是形式上的素质教育,仅具素质教育的空壳而已。中国真正的素质教育应当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时期为中国后来出现的一批学术
期刊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景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这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
期刊
为了学习和借鉴美国在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2008年5月份,我赴美国就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为期2个多月的学习、考察和交流。两个月来,我对美国与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和理性分析,感到中国和美国由于社会性质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两国在基础教育发展方面,既有共同规律,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1 差异    1.1 课程设置的差异。美国没有国家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标准由各州自行
期刊
【摘 要】 科学活动生活化探究旨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生的科学探究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①从教材,学生周围生活实际及其它学科中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信息,让学生探究;②提出构建大课堂教学观的活动模式,即学生在课前准备生活化材料尝试活动,教师课堂创设直观性、描述性、欣赏性、体验性生活情景引导探究,最后课后延伸生活探究;③注重学生生活化活动评价。这样让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科学活动贴近生
期刊
众所周知,科学的班级管理一定要依托于正确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如果管理理念已偏颇,何谈科学的班级管理?只能是越走越歪,越行越脱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我们必须警惕,我们不能被一些存在的“伪科学管理”所迷惑。  1 “以人为本”,实质是尊重“人”的特性  班级管理的关键就是“人的管理”,而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有着许多与生俱来的本性,我们就是要研究并利用这些人性的特点来构建我们的管理思维体系。人性不尽相同,
期刊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展开,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政治课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 培养 思想品德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
期刊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班主任管理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手段,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这一宏伟工程的根基所在。作为班主任,应该积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力图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就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理念、原则、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班主任 素质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以活动为载体的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去做事情。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围绕任务型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呢?  1 开展好课前热身活动的情感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前五分钟的热身活动是沟通师生情感和诱导学生说英语的最佳时期,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和蔼的微笑来感染每一位学生,给他们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交际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愉悦
期刊
【摘 要】 笔者从下列四方面提出供大家讨论外语高职教育的论题:合适的人才定位,按教育规律办事,办出自己特色,坚持真才实学的质量标准。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外语教学     教育部16号文件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但不能依此就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定一个统一的模式,划一的培养方案。对不同的学科领域,丰富多彩就业行业,在总
期刊
一本好的小说如果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言,就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一部好的电视剧如有一个扣人心弦的序幕,我们定会目不转睛地盯住屏幕。同样,要上好一堂政治课,如果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语就会产生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利学生素质的培养。  1 对新课导入的初步探讨和试尝  1.1 温故知新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复习前节课导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