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的回想:浅析张枣诗歌中的古典传统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镜中》是当代著名诗人张枣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古朴的气息、悠远的意境,将万古愁绪化为花海,轻抚在每一位读者心间。以《镜中》为首的一批作品,浸润历史,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古典魅力,而对传统的偏爱正是张枣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探究与推崇张枣诗歌中的古典传统,在这个欲望统领一切,利益成为社会焦点的年代,具有修复人心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张枣 诗歌 古典传统
  自20世纪80年代起,诗界逐渐陷入到一种混沌之中。诗歌“边缘化”与诗人“矮小化”现象层出不穷,像一团阴霾砸入水中,越沉越深,而后消失于岁月的无情之中。究其根源,这与时代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们逐渐进入到消费至上的“快餐时代”,金钱与利益成为第一选择。在这样一种“非本真状态”之下成长的诗人们,习惯性地依附于他人,很快便沉沦在都市的诱惑与麻痹之中,难以回归自我去承继优秀的诗歌古意传统,自然形成了今日之局面。于是,面对这样一种“诗歌之死”的境遇,重提优秀古意传统的重要性显得尤为必要。
  张枣是当代著名诗人之一,他在古老的韵律中肆意穿梭探寻,创作出了许多古韵生香的优秀诗作,例如《何人斯》《秋天的戏剧》等等。尤其是其成名作《镜中》,诗行富有温度,代表了张枣对于传统的追寻与诘问,充溢着当代诗人优秀的复归之光。跟随这光亮,我们期待着能涤净灵魂,驱散混沌,还原诗歌最初的纯白。
  一、意象与节奏
  《镜中》之所以被誉为一首充满古典韵味的现代诗歌,首先得益于诗中无处不在的古典意象。“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梅花”是古诗当中的常用意象,往往有无畏、典雅、坚韧之意。如王安石《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一联,将诗人自身艰难的境地与“墙角”梅花生长的不易环境加以联系,表现了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所谓君子当如梅,张枣牢牢把握住了“梅花”身上特有的古典韵味,将人们拉入了山花绝美的意境之中——清风拂过,伴随着轻盈的愁绪,回忆开始旋转。坠落的花瓣被风之手无情扼住,正如命运叫停了“我”遗憾的一生,昔日的那些美好也随之抖落在地。需要注意的是,张枣是一个精确而感性的诗艺大师,他擅长攫取分秒间的画面并将之定格,散落到诗句中,形成一种如烟花绽放般的审美体验,而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梅花便落了下来”一句当中。“梅花落”是中国传统的古典意象序列,如李白就曾在《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中写道:“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四季交替,枯木逢春,花草的起承转合自有其循环的命数,而喟叹与哀伤也常常在这起落之间缓缓流淌。张枣抓住了梅花之“落”的特质,暗自将时光不复的忧愁融入诗句中。另外,除了展现漫天花海的凄美场景之外,张枣还在“梅花落”意象之中隐藏了另一股芬芳,那便是“落英缤纷”的静态画面。想象着在南山之巅,一位失意者面对着飘落的美好与满地的哀伤,回忆涌上心头,在彷徨与清醒中垂下眼睑,停滞又徘徊,而这一连串的心理变化都是由“梅花”这一古典诗歌意象所联结起来的。张枣对于“梅花”意象的精确把控,展现了自身炉火纯青的技艺,但这份精雕细琢在诗中却又如羚羊挂角般无处可寻,好似那《镜中》之镜,叫人雾里看花,惊叹不已。
  随着张枣叙述大幕的拉开,我们在“梅花”意象所带来的情绪中起伏着,由沉重的“悔恨”到轻盈的“落下”,之后享受着“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惭”这几个有指向性的动作给人的轻快与缠绵之感。但当诗行移动到“回答着皇帝”之时,这些情绪的微波戛然而止。“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与“梅花”相同,毫无疑问带有中国传统古典色彩。张枣运用这一意象,完美地在此处中止了缠绵之境,将无情的霸权与残忍的强制嵌入到画面中央,形成一种约束性的力量,使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为了更好地理解“皇帝”意象在此时出现的炸裂与必要性,我们可以试着将“皇帝”改为人称代词“我”,虽然画面感不减,仍营造了一幅具有古典美感的场景,但容易被解读为一首追悔难掩、情难自控的情诗,而失去了意象本身所特有的历史与文化沉淀。故而“皇帝”意象在此有着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引发了读者无穷的幻想。
  除了通过意象迁徙来达到古典美感与历史底蕴并存的雅韵之外,“梅花”的轻叹与“皇帝”的持重也带给《镜中》节奏上的完满张力。节奏是诗歌除意象之外的第二生命,它不仅仅是字里行间的对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一种沉重的彷徨,一种剧烈的焦灼还有一种清醒的凝视。“气一元论”的中国传统哲学早有云:“大约诗文以气脉为上。气所以行也,脉绾章法而隐焉者也。章法形骸也,脉所以细束形骸者也。章法在外可见,脉不可见,气脉之精妙,是为神至矣。”①这句话强调了“气脉”,也就是我们所说“节奏”的精妙所在。回到《镜中》,诗歌的节奏从“梅花”“松木梯子”的舒缓渐至“皇帝”的凝滞,再由剑拔弩张回归到“落满南山”的戏剧性遗憾场面,其意象磁场的变化不是靠缺乏过渡能力的藏拙或玩弄闪烁其词的暖昧,而是由出自生命呼吸的“声气”创造的。正如钟鸣所说:“张枣写作讲究‘微妙’,在我理解,这‘微妙’首先表现在善于过渡。”②张枣抓住诗歌微妙的底蕴,于无意间接近所言之物,好似猎人精心布置的扑兽夹,定位精准,只待猎物在食物的诱惑中自投罗网并浑然不觉。在这场盛宴中,意象的物性得以彰显,也使得诗歌节奏达到“为神至矣”的境界。
  二、结构与主题
  从外在形式上来说,《镜中》开篇设置了“梅花落”的情景,张枣吐落一粒粒脆响的幽词雅韵,将读者带入了漫天花雨之中。而在诗歌的结尾处,张枣用“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再度带领读者踏上南山之巅,梅花逆着时间徒有的四壁,锦绣般一泻而下,清辉四溅。在这个回音壁中,一行诗投诸另一行诗的声音的折射。至此,从终点回到起点,一个圆圈衔接得天衣无缝,引人回味。除了诗歌外在结构的周而复始之外,《镜中》还有一个内在的心理回环结构,那便是诗歌主人公的无形转换与情感交融。细细品味《镜中》我们不难发现,首句“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隐含了一位潜在的叙述者,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一名错失所爱的男性,他在晚年回忆往事之时,情思难掩,追悔莫及。但行至诗末,追忆往昔的主体已悄然转变,不再是伫立于山巅的潇洒过客,而是身处囚牢,无力逃脱的闺中女子。她寂寥地坐在窗前,眉头微琐,满怀心事。张枣凭借自身出色的人称变换技巧,将两位叙述者的身份与情思进行了完美的交融与转换,而这样一种技艺也成了张枣进行诗歌写作的胎记与指纹。
  之所以能挖掘出《镜中》外在和内里的两处回环结构,要得益于张枣诗歌写作的一个特点,即他善于借恋爱本身或恋爱的声势展开自语式对话,寻求一种亲密关系的知音。换句话来说,张枣的诗歌在主题上离不开主体和客体的对偶及倒置关系,而这样一种两性关系的建立也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典籍与文化理念。书写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历来是文人笔下的一大主题,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就有不少以男女之情譬类引喻的佳作,如《关雎》《南山》等。
  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不妨再来细细品味一下《镜中》带给我们的图景:“游泳到河的另一岸”“登上一株松木梯子”“騎马归来,低头,回答着皇帝”“坐到镜中,望着窗外”……这一切好似连环画般的片段从我们眼前掠过,简直就像是被保守的新儒家斥之为“淫奔”的“郑风”或“卫风”当中的一幅画卷。倘若将诗中的“她”置换成“我”,以虚拟的女性主体说话,那么首句和尾句就不难作为内心独白来理解,而这种手法恰恰在《诗经-国风·郑风》里是颇多运用的,例如《丰》之首章:“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张枣在主题上对“亲密关系”的迷恋,也可以看作是他对于古典传统的一种另类“衍生”。
  从几个角度细细品味完《镜中》之谜,我们不得不为张枣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古典传统的热忱所感动。观而概之,一颗诗心接载千年,这些隐藏在诗句中的古声古韵,好似把我们拉回到了几千年前的垂柳旁,静听溪流潺潺。作为一名传统理想的追寻者,张枣以《镜中》为引,为我们播放了他精神宇宙的神奇音乐,并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留下了最初的那份悸动。重拾这份美好,使得张枣诗歌在当下具有了形而上的象征意义。圈
  ①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页。
  ②钟鸣:《笼子里的鸟儿和外面的俄耳普斯》,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参考文献:
  [1]王瑞瑞,李北京.首届张枣诗歌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南方文坛,2018(4).
  [2]郑艳娟.穿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张枣诗艺探究[J].大众文艺,2015 (2).
  [3]张枣.“镜中”的诗艺[J].东吴学术,2010(3).
其他文献
摘要:《问叹总清冷》是杜永胜先生关于探讨文化价值与民族精神的文章,文章以宋元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文天祥”“元好问”“赵孟頫”为切入点展开论述,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当代中国,有一种观点,即宋代之后是中国历史的倒退和文脉的衰亡,而且围绕着文人、知识分子的“人格”“创作功绩”和“气节”的讨论,成为学术的焦点。本文从文学与文献整理的角度,列举相关史实和文学作品,探究文人的品格、使命感和创作成就之间的关系。
期刊
摘要:巴巴油画造型概括,人物表情严肃,画面空间压缩,主体突出。色彩深重、单纯微妙,喜用红色、黑色等,具有古典意味,画面简练而不简单,富有表现力與绘画性。  关键词:造型 色彩 古典意味 色彩单纯 简练而不简单  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流派层出不穷。无论何种艺术流派与风格,都是艺术家对世界认知与思考的反映。中国画有“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追求,西画有“简练而不简单”的艺术探索。罗马尼亚绘
期刊
摘要:在“消费社会”语境下,艺术介入日常生活,无处不在的“先锋”主导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休闲建筑作为文化娱乐型建筑主导其生成的传统因数让位于“消费”,面对这种变革,我们的传统设计模式也要向新的话语模式转变。本文就当前消费社会语境下休闲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当代休闲建筑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当代艺术 休闲建筑 设计研究  当今艺术陷入这样一种窘境,即消费社会已经消解了我们的传统艺术精
期刊
摘 要:《豳风·七月》的一种早期意义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周礼·春官》曰:“籥章掌土鼓、豳籥。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这段记述说明《七月》的意义可以因用诗目的、用诗节令的不同而不同。《七月》文本则指向了“改岁”这一关键节令,从时间强调、劳动生活回顾、祈年、祭祀等方面的集合看,
期刊
摘要:西欧14世纪至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场变革使“人”从“神”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武器,推崇人的价值和尊严。但“人文主义”思想并非是拯救一切的灵丹妙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甚至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本文将以《哈姆雷特》为例,通过对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所遭遇的“精神危机”的分析来窥探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思潮的反思。  关键词:莎
期刊
摘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滋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引发众多作家的集体焦虑,河套地区的作家以高度的责任使命感对生态现状与民族生存境遇进行了深入思考,本文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分析新时期以来河套地区的散文创作中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河套地区 散文创作  河套地区工业文明进程开始较晚,所以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较为滞后。尤其在工业化进程初期,大家一味地把眼光投射
期刊
摘要:本土特色一直都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的重要指标之一,奇异的情节设置、充满悬念的故事发展使哥特小说更具恐怖色彩,而西藏魔幻小说则往往没有这样环环相扣的情节,它更多体现在细致的场景描写上,本文从本土特色角度说明二者之间的这种想象的相通之处和区别所在。  关键词:社会想象 哥特 魔幻  欧洲的哥特小说虽然产生较早,对美国哥特小说的影响也很大,但从名气、流传度和经典度来看都远远不及美国。福克
期刊
摘要:《废都》是贾平凹最受争议的—部长篇小说,它自1993年出版之后就引起热议,并且由于小说中露骨的性描写,在国内一度被禁,待被禁的严冬过去之后,《废都》重回大众的眼前,它的文本各方面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且愈加受到重视。研读《废都》,解读其文化意蕴以及深层内涵的文章琳琅满目,本文主要是从《废都》的性描写着手,从庄之蝶由失欲到复欲的过程来看庄之蝶这个处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救赎之路
期刊
摘要:《紫柏老人集》由明憨山德清组织紫柏弟子辑录而成。书中文献体例繁杂,涉及法语、释经论、缘起等二十一类。本文择取其中的国中语录、法语、缘起、书信等四类进行论述,试窥真可禅师独特深邃的宗门思想。  关键词:《紫柏老人集》体例 思想  《紫柏老人集》,凡二十九(或作三十)卷,明天启元年( 1621)由憨山德清组织紫柏弟子辑录而成。真可(1543-1603),号紫柏、憨憨子、憨憨陀、紫柏老人,世称“紫
期刊
摘要:唐慧琴的中篇小说《拴马草》是一篇书写传统道德魅力的作品,是写“好人”的小说,这篇小说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选择的民俗文化视角。  关键词:传统道德 唐慧琴 《拴马草》  唐慧琴的中篇小说《拴马草》是一篇书写传统道德魅力的作品,是写“好人”的小说。这个内容不好写,也不容易出彩。但是,《拴马草》不仅把“好人”的“好”写出彩来了,很打动人,而且把每一个人的文化处境都呈现出来了,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