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教学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好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数学学习,亲自体验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的方法。数学课堂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合作的机会,首先还要对教材具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一、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提升学习能力
所谓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以解决某一实际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苏教版教材中,就安排了许多数学实践活动课。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既有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又有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等。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很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开放性与综合性。它与一般的数学课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的教学,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自己与他人的动手操作,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等。如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大树有多高》一课,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和与他人合作交流中,得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出的物体长度与它影长的比值是一定的结论。如果教师没有理解教材,把握好教材,只是让学生自由操作,最后简单的揭示结论,甚至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那么本课的教学,将会是学生对结论一无所获,或者只会在学生脑中作短暂停留,更谈不上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笔者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组五人,一人负责记录数据,一人负责扶竹竿,二人负责用尺进行测量,还有一人担任组长,负责协调。引导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竹竿和地点,得到所需要的数据。然后在小组间,对物体的长度与它的影长的比值进行计算。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从中发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量出的物体长度与它影长的比值是不同的,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出的物体长度与它影长的比值是一定的这个结论。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应用结论,计算出大树的高度。这样的课,不但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也极有裨益。
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提升学习能力
苏教版教材出现的“旁白”、“留白”,就是给教师留足了思维和创造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停留在依教材讲教材的阶段,而要做到按课程标准的精神来“用教材教”,并且要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增删或替换例子等。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可能性》这一单元,整个教学内容的编排,形式较多,既有乒乓球比赛场景,又有摸球、摸扑克牌、旋转转盘。这样,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学具就会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忙于形式的变换,使学生的学习只是在不停地观看教师的表演,而忽视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忽视内容的学习。针对教师讲解,学生观看这种状况,在教材的处理上,笔者进行大胆尝试,把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替换,利用生活中学生熟知的扑克牌进行教学。通过扑克牌张数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相应的分数,思考可能性的大小会与什么有关,还会与什么有关。从而得出影响可能性的大小的两个因素,一是总数量,二是符合要求的数量。借助学生熟知的扑克牌,使例题的讲解和课后的“试一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一气呵成。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准备也就比较简单,并且能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同学的讨论交流,完成本课学习任务,发展自己的观察、判断、推理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于生活。
三、巧用教材中的资源,提升学习能力
苏教版教材的第十二册单独安排了综合应用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安排,使学生更加清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教学《旅游费用的预算》,在教学计算费用的基础上,更要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不与课本学习一样,要考虑买火车票时,规定身高内的儿童可以享受半票的优惠,购买飞机票,在规定的岁数内的儿童可以享受半价票的优惠,如果购买的是往返票时,往往还会有打折的优惠等。学习了预算后,能自己上网查找相关信息,为自己家庭的旅游制定出详细的预算,这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它的学习,较好的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认真研读,真正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用好教材,才能超越教材,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一、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提升学习能力
所谓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以解决某一实际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苏教版教材中,就安排了许多数学实践活动课。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既有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又有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同时还涉及到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等。数学实践活动课有很强的知识性、实践性、开放性与综合性。它与一般的数学课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的教学,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自己与他人的动手操作,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等。如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大树有多高》一课,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和与他人合作交流中,得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出的物体长度与它影长的比值是一定的结论。如果教师没有理解教材,把握好教材,只是让学生自由操作,最后简单的揭示结论,甚至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那么本课的教学,将会是学生对结论一无所获,或者只会在学生脑中作短暂停留,更谈不上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笔者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组五人,一人负责记录数据,一人负责扶竹竿,二人负责用尺进行测量,还有一人担任组长,负责协调。引导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竹竿和地点,得到所需要的数据。然后在小组间,对物体的长度与它的影长的比值进行计算。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从中发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量出的物体长度与它影长的比值是不同的,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出的物体长度与它影长的比值是一定的这个结论。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应用结论,计算出大树的高度。这样的课,不但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也极有裨益。
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提升学习能力
苏教版教材出现的“旁白”、“留白”,就是给教师留足了思维和创造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停留在依教材讲教材的阶段,而要做到按课程标准的精神来“用教材教”,并且要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增删或替换例子等。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可能性》这一单元,整个教学内容的编排,形式较多,既有乒乓球比赛场景,又有摸球、摸扑克牌、旋转转盘。这样,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学具就会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忙于形式的变换,使学生的学习只是在不停地观看教师的表演,而忽视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忽视内容的学习。针对教师讲解,学生观看这种状况,在教材的处理上,笔者进行大胆尝试,把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替换,利用生活中学生熟知的扑克牌进行教学。通过扑克牌张数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相应的分数,思考可能性的大小会与什么有关,还会与什么有关。从而得出影响可能性的大小的两个因素,一是总数量,二是符合要求的数量。借助学生熟知的扑克牌,使例题的讲解和课后的“试一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一气呵成。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准备也就比较简单,并且能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同学的讨论交流,完成本课学习任务,发展自己的观察、判断、推理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于生活。
三、巧用教材中的资源,提升学习能力
苏教版教材的第十二册单独安排了综合应用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安排,使学生更加清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教学《旅游费用的预算》,在教学计算费用的基础上,更要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不与课本学习一样,要考虑买火车票时,规定身高内的儿童可以享受半票的优惠,购买飞机票,在规定的岁数内的儿童可以享受半价票的优惠,如果购买的是往返票时,往往还会有打折的优惠等。学习了预算后,能自己上网查找相关信息,为自己家庭的旅游制定出详细的预算,这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它的学习,较好的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学生的培养与发展,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认真研读,真正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用好教材,才能超越教材,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