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进程中的状态、过程与系统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01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高考物理计算题的评分标准,一般有列式分和求解分.参加阅卷的教师都在苦苦追寻相关的物理公式,他们很想把相关的分数塞给每一位考生,因为最后的分数是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公式和答案上的.
  在平时的解题训练中,其关键就是要抓住物理情景中出现的状态与过程.学生每列一个物理公式,必须非常明确这个公式是对谁(系统)列方程,是对哪个过程列方程,而方程左右两边对应的是哪两个物理状态.一步一步的操作非常重要,规范解题操作的习惯,要把自己的思维过程用物理公式表达出来,让阅卷的老师赏识评分,我们可按照“三步曲”来规范计算题的解题过程,让自己应得的分数带回家.
  一、状态、过程与系统
  1.系统——确定研究的物理对象
  拿到题目,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的实体模型是谁?涉及多个研究对象的综合问题,可以将其拆成局部研究与整体研究,即通常所说的整体法与隔离法,同学们必须选择恰当的研究对象!伴随着题目研究对象实体模型的建立,习题的性质就被确定了,有什么样的物理概念,就要运用什么样的物理规律和公式.如果不能正确建立研究对象的实体模型,那么这道题的“政治”方向就判断错了,如果在没有建立研究对象的实体模型前,就毫无把握地乱套公式,则只会象盲人骑瞎马一样,难以正确解题.
  2.状态——确定研究对象的情景状态
  通常我们对物体受力分析、运动情况分析,指的就是分析状态模型,分析清楚物理场景中的初态与末态.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哪些量是描述状态参量的,给出状态参量的集合.状态模型的建立,确定了解决这个问题所需知识的范畴.
  3.过程——确定研究对象的物理过程
  所谓的物理过程分析,状态模型建立后,就要分析状态的变化过程,确定状态参量中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的量,列出过程模型的物理表达式.以实体模型和状态模型为依据与已学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分析状态参量的变化,得出状态参量变化的物理过程模型.
  二、现场直播
  图1
  例1 如图1所示,在粗糙水平台阶上静止放置一质量m=0.5 kg的小物块,它与水平台阶表面的动摩擦因数μ=0.5,且与台阶边缘O点的距离s=5 m.在台阶右侧固定了一个1/4圆弧挡板,圆弧半径R=1 m,今以O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现用F=5 N的水平恒力拉动小物块,一段时间后撤去拉力,小物块最终水平抛出并击中挡板.(已知g=10 m/s2)
  (1)若小物块恰能击中档板上的P点(OP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7°,已知
  sin37°=0.6,
  cos37°=0.8),则其离开O点时的速度大小;
  (2)为使小物块击中档板,求拉力F作用的最短时间;
  (3)改变拉力F的作用时间,使小物块击中挡板的不同位置.求击中挡板时小物块动能的最小值.
  情景剖析:在本题的物理情景中涉及了最基本的状态、过程与系统.
  系统——小物块.
  状态——初态为起始位置,中间态是在O点,末态是在圆周上的某点.
  过程——匀变速度直线运动与平抛运动过程.
  评分标准:(1)小物块从O到P,做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 Rcos37°=v0t,
  竖直方向:Rsin37°=12gt2
  解得:v0=433 m/s
  (2)为使小物块击中档板,小物块必须能运动到O点,
  由动能定理得:Fx-μmgs=ΔEk=0
  解得:x=2.5 m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μmg=ma.
  由运动学公式得:
  x=12at2.
  解得:t=1 s.
  (3)设小物块击中挡板的任意点坐标为(x,y),则
  x=v0t,y=12gt2.
  由机械能守恒得:Ek=mgy+12
  mv20.
  又x2+y2=R2
  化简得:Ek=3mgy4
  +mgR24y
  由数学方法求得Ekmin
  =52
  3 J.
其他文献
三角换元策略是一种用三角函数代替问题中的字母(或式子),然后利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达到解题目的的一种解题策略.该解题策略的优点在于将已知条件通过代替转化为同一个角的某个三角函数来表示,从而利于我们运用熟知的三角公式进行化简,直至问题的解决.本文以部分数学高考、自主招生、高中数学竞赛中的多元最值问题为例说明如下:  例1 (2012年浙江省高考题)若正数x,y满足x+3y=5xy,则  3x+4y的
如何判定弹力是否存在及怎样正确地确定弹力的方向,这是同学们在学习力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同学们感到困惑的知识点.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判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弹力是否存在的判定  根据弹力的概念可得到产生弹力的两个必要条件:(1) 物体间要相互接触;(2) 物体应发生弹性形变.因此要判定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弹力,要先看两个物体之间是
我们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问,通过分析比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然而有些题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时却得到不同的结果,使学生非常困惹,此时如果教师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拔往往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记忆犹新.  例1  图1  (2013年河北衡水中学一模)如图1所示,一只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是10∶1,
造纸行业是典型的需求拉动型行业,虽然近几年我国造纸行业飞速发展,但由于目前造纸原材料还主要从国外进口,造成纸张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因此纸张的价格也保持在高位。尤其是
我们在学习“电场”这一章时,由于涉及的概念较多、且非常抽象,很容易搞错,现在对易错的知识进行归类、比较、辨析,使我们能够对这些概念有比较全面、正确的判断和理解.  一、电场线与电场  误区:认为电场线形象是客观存在的;而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因此是不存在的.  电场:是电荷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与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物质不同).电场虽然抽象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它是通过一些性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掌握科学测量的步骤.  2.了解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方法,学会根据图象合理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  3.了解实验中误差的来源,了解测量中减小误差的方法.  4.培养仔细观察,真实记录数据等良好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二、难点剖析  难点1:U—I图象的斜率和截距的物理意义  我们用U—I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一条以点A(与纵轴U的交点
期刊
做好军事演习报道,是地方媒体满足受众需求、普及军事知识、增强民众国防意识的重要手段。《中国青年报·军事周刊》在这方面颇有经验。他们注重沟通、借助外力、强调策 Doi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独立学院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过于重视学校规模的建设而忽略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教师的激励不足,教师的
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物体可在不同情况下做圆周运动,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若对其内涵理解不透,外延认识不清,就会出现失误,为此,对圆周运动的一些易错的认识浅谈下面几种情况.  一、约束模型不清,临界速度混淆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做圆周运动,总是在一些理想模型约束下进行的,常见的有轻绳、轻杆、轨道、管道、轨道环等,由于不同约束模型的力学特征不同,如轻绳只能承受拉力,而轻杆既可承受拉力,也可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