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者以往发现,某些麻风病人的淋巴细胞在用麻风菌抗原刺激后,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合量反而低于不加抗原的对照培养管.通常对照培养管淋巴细胞自发的3H-TdR的掺合量很低,故麻风菌抗原的抑制效果常不显著.因此作者用亚适量PHA提高同位素掺合量的基线,探讨麻风菌抗原对PHA刺激后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抑制作用,籍以阐明瘤型麻风免疫不反应的机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以往发现,某些麻风病人的淋巴细胞在用麻风菌抗原刺激后,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合量反而低于不加抗原的对照培养管.通常对照培养管淋巴细胞自发的3H-TdR的掺合量很低,故麻风菌抗原的抑制效果常不显著.因此作者用亚适量PHA提高同位素掺合量的基线,探讨麻风菌抗原对PHA刺激后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抑制作用,籍以阐明瘤型麻风免疫不反应的机制.
其他文献
作者等对20名异位性皮炎患者,10名接触性湿疹患者和5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了体外细胞免疫的研究,结果如下。
详细询问和检查100个长期进行血透析的患者,发现9例有大疱性损害。其中5例未作肾移植,皮损分别出现于血透析的第8月至2年半。2例肾移植后受排斥,大疱分别出现于血透析的第2年和第5年。2例肾移植成功,分别于肾移植术后的第3月和第2月产生皮疹。
在人类,微粒体水解酶(microsomal hydrolase)、硫酸3β-羟基类固醇硫酸酯酶(3β-hydroxysteroid sulfate sulfatase)的缺乏,是硫酸-类固醇代谢的一种先天性缺陷。最初的临床记述集中于产前和产期的表现:妊娠时母体的尿和血液中雌三醇浓度显著下降;在以后,胎盘被证明为类固醇-硫酸酯酶活性减弱;此外,这种妊娠中有许多是不能正常分娩的,常常需要做剖腹产。胎盘
本病累及食道粘膜少见.文献仅记载个别营养不良型的病例食道粘膜受累.作者报道一例女性,28岁,诊断为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营养不良型.主诉吞咽困难2年多,食后呕吐,显著消瘦.自幼损伤部位起水疱,痊愈后有瘢痕和皮肤营养不良.患者营养不良.皮肤带黄色、萎缩、干燥.四肢伸侧有浆液性水疱、糜烂,青色斑点.
血管炎的定义尚不够明确。单用时可包括所有血管内和血管周围的一切炎症反应。血管炎一般指导致坏死、纤维蛋白样变性、透明变性和肉芽肿性反应等器质性损害的中、小血管的原发性炎症反应。继发于血栓或邻近组织炎症的血管炎症不包括在内。血管炎分类下述分类主要按组织病理学标准而定。按病变血管大小、炎症细胞类型(多形核白细胞、淋巴细胞或肉芽肿性)和血管壁有无坏死为分类依据。故诊断本病须作皮肤活检,活检标本最好取自新鲜
曾有报告从致敏供体淋巴细胞提取的TF能转移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反应.但用TF治疔麻风,结论不一.本文报告瘤型麻风较长时期内反复注射TF的疗效并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TF取材自病情稳定的结核样型麻风、麻风病人家属和麻风医院医务人员的淋巴细胞.他们对麻风菌抗原(包括蛋白麻风菌素和一般麻风菌素)的皮肤试验以及麻风菌为抗原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均为阳性.
作者引证近年来大量关于胶原生理特征及其结构和可溶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改变和减少的资料。正由于胶原结构的改变和可溶性胶原的减少而使胶原的荷水能力减少以至消失、不能膨胀和形成无弹性的结缔组织。而可溶性胶原的减少又首先始于皮肤,致使皮肤弹性丧失,皱纹形成增加及荷水能力降低。这种皮肤的老化首先发生在脸、颈、手等遭受日光照射的部位。
人肠道细胞致病性孤儿病毒(ECHO)感染可引起各种各样的皮疹,而ECHO6病毒感染可产生斑丘疹,脓丘疹和麻疹样皮疹等损害。作者报道1例ECHO6病毒感染的病孩,其皮损表现为水疱大疱疹类似带状疱疹。患儿男,7岁。因右肩,右颈部起红斑、水疱,并逐渐增多增大,出现大疱,并伴发烧4天而来诊。患儿在婴儿期曾患过水痘。检查时见病孩消瘦,全身不适,体温38.2℃,在右颈后到右耳后有许多散在的水疱,右颈下部和右肩
任何物理性刺激(机械的、温热等)能引起变应性改变,且首先是荨麻疹。在所谓的胆硷能荨麻疹的发病中有些人认为是大量(超过正常水平)乙酰胆硷的释放,而有些人认为,此时胆硷脂酶的活性降低。乙酰胆硷是胆硷能神经系统的介质,在一系列神经突触中执行传递兴奋的功能,也有调节组织功能状态的作用。有人研究乙酰胆硷在测定变应性的功能友现中起重要作用。
氨苯砜是1908年由Fromin和Wittman研制成的.1943年Faget首先报告应用氨苯砜的衍化物――普洛明治疗麻风,疗效满意.1947年Cochrane等对氨苯砜进行研究,确定较低剂量对麻风病的治疗与其衍化物同样有效,且毒性亦低,再加上价格低廉,口服简便等优点,便在世界各地普遍推广使用.目前国际上公认氨苯砜是治疗麻风病的首选药物.1953年Wolcott报道一些麻风病人在使用充分砜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