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执拗一壶京味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ttrj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城的玩意儿多如牛毛,要说精致、品格,还得数内画鼻烟壶。早年间鼻烟壶,坯料取材多样,由水晶、玛瑙、象牙或玉石雕制而成,价格贵重。
  北京是历史帝都,历史悠远,好玩的,值钱的,不少出自皇贵与商贾。鼻烟壶自明朝传入北京,很快便成了达官显贵的宠物。清朝盛世年间,曾经被视为达官商贾馈赠、往来的礼品,当然也有民间流传的玩意儿。
  这些由皇家造办处和民间高手制作的作品就多了些文化品味,收藏价值也高,连欣赏叫法都复杂,叫“把玩儿”。京范儿!
  民间的玩意儿相对手艺要求,文化品味要低些。你想啊,自个儿在家拿着菜刀三四十下铣出个陀螺,解下鞋带系在扫帚枝上,街头巷尾一个人玩命抽,一大帮人看乐呵,那还能叫把玩儿?
  说白了,有没有收藏价值,主要就是看玩意儿的制作出处和给谁玩儿,说白了就是极少数人给更少数人或一个人制作的玩意儿,才珍贵。皇家贵胄的玩意儿就属这一规格,一般是专人制作或专署制作,给皇上自个和子孙玩儿;皇上一高兴,把玩意儿赏给大臣,这样的玩意儿就有文化品味和一定的艺术水准,收藏价值就高。要不怎么历代皇子皇孙都愿意做皇帝呢,就是想要什么有什么,想给谁就给得起。施舍于人心情好啊!制作玩意儿的人可忙活了,不但要精心,还要把脑袋系在腰带上。手艺人也不容易。
  如今的手艺人再也不用为了玩意儿玩命了。京派鼻烟壶大师刘守本说,“有感觉就做,没感觉就不强做。”地道的京范儿!
  刘守本说,“早年间,按地域分,鼻烟壶大致分广东、山东、陕西和京派,现今,师兄王习三创启冀派,自此,鼻烟壶家族枝繁叶茂;京派内画鼻烟壶清朝大致分为四支,叶派以其独特的题材和画技独树一帜,香火不断。”
  清末鼻烟壶技师叶仲三先生将这一独门技艺传授给儿子叶莑祺、叶晓峰。新中国成立后,二位叶氏内画嫡传叶莑祺、叶晓峰,打破传统技艺传内不传外旧规,将自家的内画技艺传给王习三、刘守本和叶氏后人,使这一京派传统技艺继续流传。
  独到的京派内画技艺
  内画界流传,刘守本内画鼻烟壶老气,市场操作守旧。
  作为老北京的刘守本,老北京题材给了他很大的创作空间是不可否认的。关于内画鼻烟壶创作技巧,刘守本说的很京范儿:“说容易就容易,重要的是手艺人的修养和美术基础。”
  很多艺人常以能为名人、政府首脑画肖像为炫耀的话题,他不标榜吹嘘,也不故弄玄虚,只把自己的成就归结于老北京文化的滋养。这是老北京人谦恭和京派内画大师的平和心态。
  关于鼻烟壶市场上的鱼目混珠和粗制滥造,他很吝啬口舌,甚至很不屑。
  的确,壶嘴只有豆粒大小,小小的鼻烟壶以方寸之地呈现偌大意境,谈何容易。其制作工艺被外界称为 “鬼画壶”,称绘画者化身为狐仙,到鼻烟壶内部去作画。刘先生面对传说,淡然一笑。
  四月底,在京城百工坊二层刘守本内画鼻烟壶大师工作坊内,他指着展柜里的内画鼻烟壶说,“这边是水晶壶,那边是玻璃壶。”表情坦然、淡定。
  刘守本的内画作品题材大致四五种,传统人物、寓言故事、戏曲人物、花鸟鱼虫、山水建筑、京城遗韵,题材不算繁复,但有文化内涵,有独到特色;画法线条笔触细腻,当属工笔活儿;先起稿、勾勒、皴染、补色,增加实感,于雅于俗总相宜。京味作品 《乾隆赏壶图》 、 《御花园》 《颐和园春晓》 、 《京城遗韵》 系列中的一人、一树、一峰骆驼,在他的壶内,情致风韵尽显老北京风情;历史典故 《三顾茅庐》 、《踏雪寻梅》 、《八仙过海》 、《十八罗汉》等作品,人物形象神态各异,秉性尽显;《百子图》生动活泼,俏皮可爱;戏曲人物舞台动作效果表达得淋漓尽致;花鸟,花儿鲜活,鸟儿活现,风吹树枝,振翅欲飞。
  刘先生最先推荐的是新作 《三顾茅庐》 。画面上骑在驴上的刘备不甘心地回头作别,显示出留恋与不甘心的神态。画面配一茶晶壶坯,满目烟褐色,朦胧不知天和地,显示出刘备困惑迷茫的心境,但是画面边缘补画一枝寒冬的梅花,暗喻刘备对邀请诸葛的希望。整个画面不大,桃花、天空、山水、毛驴诙谐趣味跃然壶壁。可贵的是,壶坯选用茶晶,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这是刘先生京派内画的功力。
  刘守本左手执壶,夜读春秋状;右手捏笔,将尖端弯曲的竹笔伸入壶内;凝目息气,气行指尖,一山一水、花鸟鱼虫精准毕现于壶内壁。
  他的右手中指第一关节上,那块凸起的厚厚老茧,诉说着五十多年来拿笔作画的恪守。
  水晶壶坯给内画添彩
  传统制作鼻烟壶的坯料材质广泛,造型多样,外雕小巧、内画精致是其特点。刘守本的作品继承了京派用坯料讲究精髓,他只钟爱水晶和玻璃。问其缘由。他只说:“水晶透明,更适合做壶料。也是个人喜好。”
  他的作品中,果然大都是以水晶、茶晶、发晶为主要壶坯料。刘先生一指展柜一侧几件仿水晶壶说,“那是玻璃的。”但做工一点不含糊。
  谈起内画鼻烟壶工艺流程,刘大师倒背如流:大致为选料、制胎、壶内书画和配盖包装四道工序。选好材料,经过磨制或熔炼吹制而成坯料;制胎,用钻石粉磨具先在壶口中心打竖眼,再向四周逐步扩展,直到内膛与外型的薄厚一致、平整均匀,再用细金刚砂打磨壶体,把金刚砂、小铁球和水装进壶内,用手或机械来回摇动,直至内壁匀细适度为止;.壶内书画根据壶型设计图案,用勾笔直接蘸上墨色在壶内勾好线条,西洋画用淡赭色起稿,着色时应手法利落,一气呵成,避免厚薄不匀或漫浸外溢;最后是,配盖和装盒。
  刘大师的作品名扬鼻烟壶收藏界,来“百工坊”购买壶的人逐渐增多,这也是刘大师从不用出席低档次展会的原因吧,“酒香飘散坊间外,哪怕客家不识醇。”
  谈话间,一位衣着整洁、温雅的中年女性,在刘守本的鼻烟壶展柜前驻足很久。从他们交谈中听得出,来者是一位医生,是听同事们举荐,特意来搜寻刘先生的作品。女顾客看好作品后,很快以上千元的价格,收藏一个水晶壶。   刘守本说,“来这里选购鼻烟壶的人,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公务员;二是教授或专家;三是医生。大都属于稳定、中高收入群体。柜台里明码实价。大多数顾客都是经朋友介绍或引荐来的,一律都不砍价。”
  刘守本把“艺苑之珍”写在作品集册的封三扉页上,足以显示对这一行业的珍视与责任。溥杰先生生前题字 “巧夺天工”,褒奖刘守本内画技艺。
  传承技艺需灵气和持守
  刘守本1943年生于北京,16岁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厂,先是做了两年珐琅。1960年师从第一代鼻烟壶匠师叶仲三的儿子叶晓峰、叶莑祺。叶家技艺主要集中在传统人物上,叶晓峰继承叶氏内画技艺较全面,叶莑祺的成就在绘制古月轩珐琅彩上。刘守本以画传统人物为主,兼工花鸟鱼虫、山水等。
  内画界皆知,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这一时段,京城顶级的内画大师,从人文及人性等方面,应当归属叶仲三、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几位先生。在他们之前,没有艺人能在鼻烟壶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也是今天界内记录的“京派鼻烟壶只有上述四家”的说法。从追溯考证内画鼻烟壶历史上说,是一份遗憾。“师从叶氏专攻内画时,内画鼻烟壶这个行业还属于国家的保留行业,京城画内画的一共只有6人,作品很受国外客户欢迎。”刘守本说。
  但凡工艺大师,大多忌讳伶牙俐齿之徒,他们喜欢的是“守得住,心领神会”之人。但说起技艺,他们并不保守。刘守本说,“内画鼻烟壶创作没什么神秘之处,入门很容易,技巧也不算很高超,重要的是手艺人的修养和美术基础。但是,内画对人的眼力和心力要求很高。”
  不善言辞的刘大师,说到动情处,历数起上世纪90年代,去巴黎参加内画活动的一次经历。当时北京市的一位领导带队去巴黎参加活动,双方互赠礼品。中方赠送给巴黎某区区长的肖像壶是在北京就画好的,背面空白。开幕式那天,带队的领导临时写了几个字,要求刘大师写在壶背面。他现场拿出鼻烟壶,正要往壶上写字,发现场地里光线不够,把他急出一脑门子汗……这个花絮权当笑话了。
  在国际收藏界,外国藏家钟情中国的古董,第一是瓷器,第二就是鼻烟壶。国际收藏界专门于1968年成立了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总部在纽约,每年都办年会。刘守本作为鼻烟壶大师,参加过两次。他曾在英国一位收藏家乔治·布洛赫家里金字塔状的橱窗里,看见陈列着玉壶、玻璃壶、象牙壶、铜壶、瓷壶和石壶等上千件鼻烟壶。那时,他才发现原来在档案中记载的那些好壶,都在他们家。这人2010年去世,好多东西都拍卖了。
  谈到国企时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刘守本表示很遗憾,他说,“入厂学徒期间,对一些画质模糊不清的旧壶,直接涂了旧画,再画新画,根本没有考虑到它们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后来得知,这些旧壶,很多出自周乐元、马少宣等名家之手。现在再想看看前辈的作品都很难了。”
  刘守本身居繁华都市,笑看各界嘈杂沉浮,自个儿像他的名字一样,固守着一份内画鼻烟壶京味。至今,在他的弟子中,多继承师傅的信条,不为嘈杂悬浮的市场心动,信守京派固有技艺。杨继刚是其中之一,他不以市场喧杂而动,制作京派内画之余,把自己几十年练就的美术功力,传授给喜好美术绘画的学生,如今桃李布京城。
其他文献
因瓷窑而形成的村落历史  碗窑旧称焦滩,据考古所得瓷片,宋代即已有人在此地定居,清代时,为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器的主要基地。据村民口述,为避明末战乱,本以陶瓷业为生的余、巫、江、毕、胡等多姓乡里,自福建省连城县一路结伴内迁,至焦滩,见此地高岭土贮量丰富,林木茂盛,水源充足,遂结庐村中,重操旧业,烧窑制瓷,后改称焦滩为碗窑,也称焦滩碗窑。民国《平阳县志·食货志》载:“烧造之业最早者,为南港三十七都
期刊
白海鸿是我研究生时期的同窗,后又成为同事,为画为人我都非常熟悉。他不苟言谈,朴实敦厚,一如其山水画,笔墨厚重,构图厚道。海鸿的画是以陕北为主题的田园山水画,是用自己的语言娓娓讲述家乡陕北的风情故事, 就像用一辆牛车吱呀吱呀载着你缓缓走进他的故里,感受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之一,展现了国人以山水为家园的内在修性。陕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作
期刊
徜徉在不同的城市,如果留心,你有可能发现或一隅或闹市中总有与当地建筑不大一样的另类古建筑,或是形制、或是雕刻、或是建筑材料别具匠心。总之,多少异于当地文化的味道,让你感觉出不同,这多半就是会馆了。  会馆这个词于我们来说其实已不大陌生,都市中林林总总的养生会馆、私家菜会馆乃至一些标榜高端的地产,都很是青睐会馆这两个字眼。那么,会馆到底是什么呢?《汉语大辞典》是这样给出解释的: 旧时同省、同府、同县
期刊
目睹邓日区先生的书画作品,已是数年前的事情。尤其是其山水佳作,流光异彩,至今想起来,仿佛犹置身于天籁般的清凉境地。  艺无止境,人与俱老。经此流年,再次品鉴邓日区先生画作,自然有了别样的感悟。或许,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理罢,今日佳作自然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  其中,最大体会就是画面层次感愈加强烈。因为先生愈加注重墨的运用。尤其浓重则取其苍茫,力透纸背,使山石呈现如斧劈、如刀削、绝壑幽岩之美,笔为
期刊
阳新折子粉产于湖北省阳新县,是深受阳新消费者喜爱的美食之一,其“折子粉制作技艺”入选了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新人喜爱阳新折子粉,不仅因为它风味独特,更是因为它脂肪含量较低,维生素B12较为丰富,对预防老年痴呆症、减肥、预防肿瘤等有辅助功效。  阳新折子粉享誉鄂赣边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起,在阳新就有人从事折子粉的手工制作,民国时期至今也有很多人在民间传承折子粉制作技艺。据当
期刊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和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在这个重要且特别的时段,谨以此文,献给曾为抗战负累重重的中国人民,并向为保家卫国英勇奋战的中国老兵,向捍卫正义与和平远赴重洋的美国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的子孙永远记着这段湮没许久的历史。  记忆  一群中国民间人士历时数年去寻找阵亡于高黎贡山的美军军官梅姆瑞的故事,搅动了太平洋两岸沉寂已久的二战中缅印战场的人和事,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两万多张照
期刊
文德路过去属广州市东山区,明清时称府学东街,1918年扩建为马路,是一条有悠久历史,集中了古玩字画商铺的老街道,北起中山四路,向南贯穿文明路、万福路接文德南路到珠江边上。  上世纪60年代, 广州11路公交车市内总站曾设在这条路上。记忆中的文德路,虽紧挨广州市最繁华热闹的街区之一 —— 中山五路和永汉路(现今北京路)交汇地带,那时却还显得比较安静,不像现在。它的北段,马路西侧一边有省中山图书馆北馆
期刊
位于苏州相城阳澄湖西岸的“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的黄土,自明代永乐年间为皇帝焙烧御用的皇宫建设用砖,后人称它为“御窑金砖”。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的皇帝和大臣叩拜天地时,他们的脚下所踩的就是一方又一方产自苏州陆慕的“御窑金砖”。  “金砖”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与昆曲和苏州园林建筑一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所在。繁琐和精细的工艺,是苏州艺人的智慧结晶,也成为中国传统工艺和文化韵味的一种典型。
期刊
这是一部以牺牲在雨花台的革命烈士白丁香为原型创作的现代越剧。照片上这位清秀的女子,叫“丁香”,是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教会女校教师。  1932年,身怀有孕的她怀着对亲人、对学生的爱,怀着对未来的憧憬,积极开展地下工作,在复兴社干事吴卫国已怀疑其身份的情况下,仍坚持接收了一份重要情报,因此暴露被捕。在审讯室,丁香巧妙运用摩斯电码将密报传给在场的书记、同为我党地下工作者的老张,然而吴卫国对老张的身份早
期刊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改革,文化旅游的概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种在游览过程中捕捉当地文化元素、感受文化内涵、寻求文化享受的游览形式业已成为现代旅游的新风尚。  在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苏州,可观的文化元素不胜枚举。比起凝结着吴文化之魂的苏州园林、太湖风光、昆曲评弹等,姑苏历代才人以及他们背后长久以来萦绕在人们心中的传说故事作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