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课程领导:教师何为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布式课程领导将课程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教师在分布式课程领导中应该有所作为。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区实验小学的校本实践证明,教师在分布式课程领导中可以并应该有如下作为:形成课程领导领域、利用课程分享平台、发挥日常课程影响。
  关键词:分布式课程领导;教师作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1A-0022-03
  从“课程管理”转向“课程领导”,将课程发展的活力寄托在所有教师身上,而不是仅仅寄希望于学校行政领导的课程管理能力,这是课程发展的大解放。“课程领导”这个概念,不是指领导者的身份与角色,而是指“行为”,是指课程领域中的引领行为。谁的行为引领了他人,谁就是课程领导者。因此,这种引领是专业行为,而非行政行为。课程领导不是学校领导的专利,也不该是少数几个学校精英的演出,而该呈现出各有所长的广大教师各具课程引领能力的美丽景观。这种课程领导行为不是“集中式”的,更不是“集权式”的,而是“分布”在所有教师中的,是“分布式”的。在分布式课程领导的理想格局中,所有的教师完全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那么,在分布式课程领导的格局中,教师如何有所作为呢?
  一、形成课程研究领域
  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这完全是应该的,也是可能的。教师成为课程领导,不是要求教师成为课程“大家”、“全能”,什么都懂,什么都行,而是倡导教师拥有自己的课程研究领域,在这个课程研究领域里徜徉、流连,“南面为王”,饶有兴致地琢磨,成为这个领域里有话要说、有话可说的“专家”。理论上讲,这是非常可能的,如果这种理论能够成为现实的话,那将是极为美好的,学校就会成为各领风骚的春天花园。当然,这种“理论上讲”要成为现实,那是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的。
  我们所说的“形成课程研究领域”,是多方面的。学校课程,主要包括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当然还可能有地方课程),教师既可以在国家课程中拥有领域,也可以在校本课程中拥有自留地。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中,又各有丰富的领域,教师大可选择来深入地做,形成自己的课程研究领域。你可以是课程设计的领导,在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制中影响同伴,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给人启迪;你可以是课程实施的领导,是朗读教学的高手,是阅读教学的行家,是写字教学的专家,把作文教学当做拿手好戏,在课外阅读的无限天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这是在国家课程中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你可以是课程开发的示范,建立剪纸社团,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学一门手艺,或者拉一支球队,甚或自己创造出一门课程来,这是在校本课程中形成自己的领域;你还可以是课程评价的领导,如何设计课程评价方案,如何开展学业评价活动,如何设计课堂评价任务,都可以成为你的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的天地足够大,足以让每一位老师可以找到自己的领域。——我们所说的 “形成课程研究领域”,也就是“自己的领域”,这个“自己”,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专业体验、专业见解、专业实践、专业情怀。
  教师形成课程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自己的研究主题,并把主题放在大背景中来考察,慢慢地向外延伸,向内深化,不断地在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中来回穿梭,形成对主题的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如果我们在课程研究中,没有找到研究主题,我们就很难把这个领域变成“自己的领域”,这个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人人都可以做、大家都在做的领域,就很难打上自己的烙印。我们都看到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把一张小报做到极致,成就了洋洋大观的“管氏作文教学”。
  教师形成课程研究领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基于主题的研究性实践。但我们也不要着急,也不要以为在我们“自己的领域”没有真正形成之前,我们就不会有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其实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只要广大教师都在寻找自己的领域,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就彰显着课程领导的意味。因为只要你这样去追求了,只要你在路上,你的课程行为已经在影响他人、引领同伴了,你就是分布式课程领导的主角了。
  二、利用课程分享平台
  课程领导作用的发挥,需要合适的课程分享平台。课程分享平台,是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得以发挥的机会。学校的责任,是要给教师创造诸多的课程分享平台;教师的责任地,是要善于利用各种平台。学校的课程分享平台是很多的,有些学校,可能还缺乏“课程分享平台”的意识,他们没有自觉地把很多的活动打造成课程分享平台。但敏锐的教师们,只有你有一双慧眼,你一定会发现,属于你的课程分享平台到处都有。比如我们的教研活动,就是一个极好的平台,只要你不愿意在教研活动中浪费时间,也不愿意在每次教研活动中一直充当配角(美其名曰“默默无闻”),只要你愿意把这个平台看做是发表课程见解、展开课程领导的平台,那么,观课、议课、上课、备课,在这一切集体研究的过程中,你都可以进行课程领导,你的课程领导能力也必然因为分享而提升。学校或许无意,你却可以有心,把平常的活动变成具有学术水准的课程分享平台。
  我相信更多的学校,会非常自觉地为教师创造课程分享平台。比如说,把教研活动的过程,自觉地创造为课程分享平台,而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我们学校就非常看重这方面的工作。新上岗的一位Y老师,我们请她上了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时代广场的蟋蟀》,一个新教师,怎样来设计这种课?我们给的建议是“基于话题讨论的阅读交流课”。Y老师设计话题,又反复地推敲、修订,这个过程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但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最后Y老师成功地为我们提供了“基于话题讨论的阅读交流课”的一个示范,这个示范,其实就是一次“课程领导”,Y老师正是用了这个课程分享平台。但这还不够,我们又请她把整个的研究故事写了出来,这个故事一经写出,并刊登在校刊上,她的课程影响又发挥了一次——《校刊》,也是课程分享的重要平台。
  我们学校每个月有一个“汾小讲坛”,这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分享平台,很多老师走上过讲坛,发挥过课程领导作用。当然,走上这个讲坛,通常需要一个过程,它不是毫无准备走上去的,走上去的过程就是一个课程能力提升的过程。我们经常会做这样的事情,一位老师,研究一节课,一上,二上,三上,每一次,都要有提升;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尽可能摒弃“就课论课”的思维套路,而是从课程原理层面来研究课堂,真正实现理念与实践的同时提升。这样的故事很多。教师在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将成长故事付诸笔墨,走上“汾小讲坛”,这时,汾小讲坛,就成为了这些老师绝好的课程分享平台。叙事之后,又提取课程故事中的内核,理性思考,形成论文——论文的发表,也是课程领导的行为,因为这样的论文一定可以对他人发生引领。   我们旨在办一所开放的学校,与外界的交流较多。经常会有省内外教师与专家来校,我们通常会以“一天课程研究”的形式进行交流。在这样的“一天”中,需要有教师上课,有教师作课堂观察报告。我们总是把这样的“麻烦”看做是“机会”,看做是课程分享平台。教师们用“上研讨课”的方式、用课堂观察报告的方式表达对“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解,这是一种重要的课程领导方式。
  而学校每个学期举办的“成长课堂研讨会”,更是众多教师用不同方式发挥分布式课程领导的重要的综合性平台。2010年上半年至今,我们已经举办了11届成长课堂研讨会。11届成长课堂研讨会,是学校课程研究逐步成熟的过程,也是教师分布式地发挥课程领导作用的过程。
  三、发挥日常课程影响
  毕竟,学校不可能每天都举办“讲坛”,也不可能每天都有来访的教师与专家,教师的日常生活是通过每天的课程与学生、与同事交往。因此,更深刻的教师的课程领导,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这种看似随意的课程领导,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一定是在遭遇并解决课程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而教师每天都会遇到课程问题。也许,某些关键事件,可以决定我们的研究方向,但是,“路”与“方向”不同——“方向”明白固然重要,方向不明白,永远走不到目的地,“方向”错一切错;但“路”,仍然要依靠每天的行走,向着方向,行走,才能抵达目的,没有“路”,没有每天的行走,“目的地”不会自动来到我们脚下。这就是我们教师集体的日常研究,教师集体日常的课程研究,教师集体日常的课程生活,“分布式课程领导”存在于每一次遭遇并解决课程问题的活动中。
  这种日常的课程影响,几乎无法通过“制度”来解决。我们无法规定教师们在办公室里每天的生活,无法规定他们在办公室里大家一起琢磨些什么,无法规定教师们在教室的走廊里会与并肩而走的同事探讨些什么。但这些“规定”抵达不到的地方,恰好是课程领导真正发生作用的地方。在这样的未经策划的、决非刻意的交谈中,你是否发表了新的课程理解?你的课程理解是否对同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你对具体的教材如何进行课程处理发表见解,你就某课作业如何进行精选提出建议,你对某次测验进行课程分析,你对某些学生是否达成课程要求进行解释。有时,你可能会就一个细小的技术问题提供建议,即在“构件问题”发生引领;有时,你可能会就一个“框架问题”给人帮助,把迷失在细节丛林里的同伴拉回框架,即在“支架问题”中发生引领;有时,你可能会建议同伴“换个思路”,将原来的思维方式推倒重来,即在“心智模式问题”中发生引领。你的一切围绕着课程而进行的或宏或微的理解与实践,与同伴们分享了,讨论了,引起同伴的思考了,你就有了课程领导行为。这种“办公室研究”、“走廊研究”、“操场研究”,甚至午餐时的“餐桌课程领导”,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做的事。如,我们有几位老师尝试用“研究怎样写”的视角来研究语文课程教什么的问题,在几节典型的“研究怎样写”的课堂实践之后,办公室里自发地进行了争论。这种争论就是课程争论,就是课程研究行为。谁在其中能够引领同伴,谁的行为就是课程领导——事实上,这种引领与启迪更多的是相互的,因此,大家也是相互领导着。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论坛、博客、QQ、QQ群也成了发挥教师日常课程领导力的重要途径,几乎与面对面的交流有着相同的意义。当然,这种凭借信息平台的日常课程研究,可以是未经策划下发生的,也可以稍作策划,如确定主题与任务的讨论。笔者也曾经与很多老师进行过相关的QQ点对点或者QQ群的课程讨论,享受到借助信息技术发挥日常课程领导力的兴致,也欣赏着老师们“围”在课程问题的周围相互领导所创造的那片美丽风景。
  一所学校,一批教师,如果真的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各自的课程影响力,那么,这所学校的“分布式课程领导”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是文化的。这所学校,一定会充满学术的味道,这所学校的校园生活一定会饶有兴致,这所学校教师集体的精神生活一定是丰富而高贵的。分布式课程领导,教师不仅可为,而且大有可为,而且教师的这种作为,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丁伟红
  Distributed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Teacher Performance
  ZHANG Ju-rong
  (Feihu New Hi-Tech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Wujiang 215200, China)
   Abstract: Distributed curriculum leadership puts hopes of development on teachers and teachers should make corresponding contributions to it. School-based practice by Feihu New Hi-Tech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Wujiang, Jiangsu Province shows that teachers should play the following roles: forming the domain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urriculum-sharing platform, and exerting the influence of daily courses.
   Key words: distributed curriculum leadership; teacher performance
其他文献
柠檬酸(Citric Acid简称CA)是具有三个羧基的有机酸,也是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有机酸之一.本论文在国内采用柠檬酸作为改性剂来改性纳米Fe3O4磁性颗粒,成功研制成溶胶颗粒粒径为40nm左右,饱和磁化强度为0.84 emμ/g的水基Fe3O4磁性液体.重点探讨了pH值、改性剂用量、改性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优化出改性温度为80℃,pH值范围为4.5-6.5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
近日,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大学攻克以橡胶为基体的陶瓷纳米粉体分散技术“瓶颈”,研制出性能优良的橡胶陶瓷纳米复合材料。
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新材料产业园,学校起点高,定位新。占地面积34706平方米。建筑面积18495平方米,绿化面积近13219平方米。
摘要:原生态的“问题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课堂和自然的课堂。就数学而言,对“问题课堂”应存有敬畏心理,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观。“问题课堂”重在“养蒙”儿童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发掘儿童的数学潜质,启迪儿童的数学智慧以营造积极的数学学习文化。  关键词:问题课堂;原生态;数学智慧;数学学习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67-04  数
目的:探讨18~24个月龄加强接种第四针百白破疫苗小儿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99例18~24个月龄加强接种第四针百白破疫苗小儿随机分成干预组100例和对照组99例,对照组给予常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纳米电子学与结构(LANES)实验室称,用一种名为辉钼(MoS2)的单分子层材料制造半导体,或用来制造更小、能效更高的电子芯片,在下一代纳米电子设备领域,将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伯克利突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打造世界首个全功能性的纳米管装置,成功建造了一个可以给金原子称重的纳机电系统(NEMS)。
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数学自主互动“教”“学”课程基地是2013年9月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项目。3年来,港城师生以自主互动“教”“学”平台的建
我院于2009年成功地为17例婴儿进行了CT增强扫描,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15d~1岁。
目的:探讨引流管在小切口打包包扎手术治疗腋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门诊腋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于小切口打包包扎手术后放置头皮针引流管,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