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未来城市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lm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100多年来,追求什么样的城市是大家共同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城市建设当中需有三大理念,加快绿色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十三五”的中国城市发展要把握新常态、争取新作为,加速推进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区域协同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创新、智慧、绿色、低碳的城市经济转型,构建开放、包容、和谐、多元共治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城市全面转型。此后,绿色、智慧、人文逐渐成为当今城市主题。
  基于人民意志的宜居型战略
  自然中最普遍最有生命力的颜色就是绿色,绿色代表了和平与友好。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看来,绿色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首先就是共生观念,强调物种之间互相紧密互联互利的关系;其次要强调循环,世界上其实并没有垃圾,所有的物质其实都可以再生利用,都可以资源化;此前学习英美国家为代表的现行发展路径——开始大量使用化学煤料,城市蔓延扩张后,垃圾越来越多地进行填埋处理——这样一条高污染、高能耗的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如今,我们更要强调以自然为本,多样循环的发展道路,城市的生活环境应该是幸福美丽的。
  李迅将城市发展战略概括为两条主线,一是基于国家意志的竞争力战略,希望城市发展更多发挥其政治、经济中心的作用。第二是基于人民意志的宜居型战略,城市发展能够更多发挥其环境和文化保护等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城镇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改变过去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变成新的绿色的、循环的、生态的发展道路。我们不仅强调开发建设,更要强调控制和保护。


绿色、智慧、人文逐渐成为当今城市主题。

  大数据助推城市规划发展
  如今,我们已不知不觉进入了大数据的时代。我们拥有的手机、Pad和可穿戴智能设备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流动的传感器,而这也让我们的城市变成了移动的城市传感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安荣针对大数据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三方面的探索,第一,借助于大数据可以识别目前的城市病;第二,在具体的规划过程当中,大数据可以怎样支持规划师们开展工作;第三,规划工作实施一段时间后,怎样来评估这个规划起到的作用,对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如何。比如,通过一张小小的公交卡,就能大概知道城市中人们每天的出行规律。党安荣举例,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通过北京公交一卡通的刷卡情况,得到公共交通的大数据,由此分析出北京市民的出行状况。从人们从哪里出发、用哪些交通工具、哪些公交和地铁站的刷卡频率比较高、地铁和公交之间哪些转换的节点会有什么样的人群等数据便可知道,北京市民在工作日以及节假日大概的出行规律,然后与城市的交通容量或运载能力进行比对,便能分析得到城市交通潜在的问题以及涉及到城市吃住之间的平衡。
  然而,“怎样把数据模型、分析的技术,一条龙地串起来,让规划师很好地利用是眼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党安荣表示,“城市规划师们需要把规划从过去以地为本的规划,变为以人为本的规划,利用实时数据获取分析,要由原来的静态规划变成动态过程的规划。我们不是关注20年后的某个结果,而要关注每个时间段上应该做什么。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实现各部门间的协同和融合。”
  优化城市文化产业集聚区
  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作用是巨大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苏雪串解释,这是因为文化产业有三个优点。第一,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如此而言,文化产业自身的增长,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会更强;第二,文化产业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第三,文化产业具有高辐射力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时,产品的竞争力更依赖于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传统的文化渗透力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曾说,“市场经济总是沉浸在文化环境的汪洋大海中”,他强调,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生产组织的方式在1970年代前是福特主义,这种方式强调标准化生产。此后,后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成为主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后,消费者的需求层次也相应提高了,这表现为,消费需求变得个性化。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品的时候重视产品的文化属性或者说符号属性。
  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导致了文化跟经济融合的一种强化,具体包括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像美国丹尼尔·贝尔研究的后工业化社会也认为,经济越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度越高,或者说在经济的成分中文化的比例成为上升态势。
  苏雪串建议,文化产业在空间模式上也应搞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区。例如伦敦的SOHO区、纽约的百老汇都是一些成功的典型。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带来集聚效益和收入效应。产业的集群或者空间集聚可以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因此,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未来在北京应进一步优化,形成文化产业的集聚区。798艺术区已经起步了,接下来就应考虑如何进行未来优化的问题。
其他文献
对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发动机,有各种解释。解释不了增长的动力,就说不清动力为何消减,也就判断不出当前的经济下滑是暂时的,还是不可逆的。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高速增长,是由于改革创造出大量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其中,对中国经济推动最大的,就是创造了“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是过去三十多年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最主要财源。同时,几乎所有新的商业模式都是以“房地产+”为特色。例如
期刊
2015年6月的一个凌晨,伴随着新西兰阿什伯顿凛冽的寒风,一个直径接近40米,造价超过两亿元的银色气球升入距地面21公里的高空。  完成环境、通信测试后,这台名为“旅行者”号的临近空间飞行器平安落地。与此同时,它也掀起了一场舆论与资本的风暴。  “太空”之下、“天空”之上的“临近空间”,这个地球上最接近繁星的地方,正被资本市场染成一片红海。物联网、太空旅游、环境观测……在稀薄的大气中,人们仿佛看到
期刊
汽车产业正面临着战略重塑和自我革新的挑战。  2015年以来,随着中国车市“失速”,结构性产能过剩,消费需求疲软,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汽车产业正面临着战略重塑和自我革新的挑战。  在今年9月举行的“2015TTA自主品牌盛典”上,一场关于合资和自主的激烈讨论再次被推至台前。  原中国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表示,在过去30多年的合资过程中,中国没有注重自主品牌的发展,甚至连品牌观念都没有。他明确表示,
期刊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起云涌,转型中的园区开发公司也在寻求突围之道。作为上海张江的上市开发主体——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江高科”)正在重塑园区地产的新角色。  “张江高科将逐渐淡化以销售和租赁为主的产业地产模式,着力于打造园区内创新生态体系,并择机以投资模式参与到创新产业的发展中,回归张江高科的高科技本质。”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健近日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表示。  园
期刊
9月28日,秘鲁邦巴斯特大铜矿发生抗议活动,抗议者与当地警察发生严重冲突。涉事一方是中国五矿集团下属的五矿资源公司(MMG),抗议者要求MMG修改环保计划,并修改原有的矿石物流方式,改变原来使用管道进行运输的计划,使用货车和火车经由内陆运往太平洋沿岸。示威者还要求MMG公司招聘更多当地员工。  邦巴斯铜矿原属于瑞士最大的能源公司嘉能可,2014年4月,由五矿资源公司牵头组成的联合体正式接手,以约5
期刊
汽车产业开办合资企业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是有人坚决反对,认为汽车合资是失败的。  汽车业为什么要搞合资?这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研究,不能脱离当时汽车工业的具体情况。1978年,我国汽车工业搞了20多年,当年汽车产量是14.5万辆,而且“缺重少轻轿车基本是空白”。所以,汽车工业一直在探索如何引进技术。  现在很多人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以市场换技术”失败了:市场被进口车和合资品牌占据,
期刊
正如收购沃尔沃一样,喜欢不按常理出牌的吉利汽车,又让汽车行业炸开了锅。它公开表示到2020年新能源车的销量要超过108万辆,这个数超过了国家规划产能的一半。你没听错,是超过产能的一半,而不是实际销量的一半。  这是要砸其他大小伙伴饭碗的节奏。如果吉利真有撒手锏,那它的新能源汽车“梦想”对其他企业来说就太不吉利了。  11月18日晚,吉利汽车正式发布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蓝色吉利行动”,吉利汽车
期刊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澳大利亚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时刻。一边是美国主导的作为奥巴马政府推动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经济基石的TPP,标准高、风头劲;另一边是中国提出的,倡导合作共赢的“一路一带”倡议和亚投行。而向来偏安一隅的澳大利亚,则被置于中美两个大国势力范围叠加的聚光灯下,成了两场盛宴的座上宾,一时炙手可热,在中美之间获利匪浅。  借中压美左右逢源  2015年的金秋,对澳大利亚来说是一个
期刊
2015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外部环境复杂性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对此,《财经国家周刊》专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就我国当前经济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总体平稳:奠定坚实基础  《财经国家周刊》: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您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势如何评价?  宁吉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主动适应和引领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传统增长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新增长点正在孕育,中国城市的发展也逐渐进入“换挡期”。如何克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追求短期利益、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等问题,实现“人的城镇化”,更好地推动城镇化建设,同时通过城镇化建设带动产业升级和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10月16日,由新华社瞭望周刊社主办,国家城市国策委员会、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北京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