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语言艺术》课程中的朗读教学

来源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316456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专业实际和课程目标出发,基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师朗读教学堪忧的现状,提出《教师语言艺术》课程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经验,进一步论述朗读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以提高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教学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育专业;《教师语言艺术》;朗读教学;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对此,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语文教育实践已有深刻总结,并视其为语文教法的精髓。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等。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不仅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也总结了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核心思想。
  “新课标”下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再次重申和强调了这个关于永恒的话题。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1~9年级各阶段朗读训练都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第三学段(5~6年级)到第四学段即初中各年级提出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到“用”再到“能用”虽用词略有差别,但都表明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均要重视朗读。
  
  二、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症结有三点:一是教师以机代读,淡化了范读作用;二是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不强、水平不高;三是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利,朗读教学能力有待加强。
  1.教师以逸待劳、以机代读,淡化了范读作用。
  范读是朗读指导中最有效的手段。但是由于电教教学的普及,以往的教师范读慢慢被“机器”、“录音资料”所代替,无形中削弱了朗读教学的效果。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教师要重视示范朗读,尽量用真情范读实施教学。按心理学所说的“范型启发”,其实教师的声情并茂范读具有无穷的魅力,它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远比“机器”声音来得更强。鉴于此,朗读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学习,和学生一起接受文化的熏陶、艺术的陶冶,以及技巧的学习和提高。
  2.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不强、水平不高。
  毋庸置疑,教师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影响重大,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想提高朗读教学效果,打破低效能的朗读教学的瓶颈,首要是教师应努力从自身找原因,不断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和朗读能力。
  3.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力,朗读教学能力有待加强。
  在朗读教学中,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某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一体。有时教师即使有指导也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还有一些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或慢些,从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些,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由此看来,如果教师的朗读指导不科学、不正确,教师缺乏朗读教学技能,那么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只能是一纸空谈,奢侈之语。
  三、加强 朗读教学,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及朗读教学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主要目标,《教师语言艺术》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它是培养教师教学语言及口语表达素质的关键性课程,“朗读”能力的培养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
  1.规范语音,使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所谓“正确流利”,是指发音准确规范,读得流畅。为此,首先要严格正字正音。发音正确,吐字清楚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把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以及出现的方音字严格加以纠正,尤其是习惯的方音字,以及语流中发生声音变化的音变字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朗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语感的领悟和朗读表现力得到整体锻炼,使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整体感受句段的内涵、篇章的气韵及音乐美。
  2.理解朗读材料,使学生读得达意传情。
  理解作品是朗读创作的第一步,只有先透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做得到正确而完善的表达。理解作品包括明确文章的立意,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在朗读过程中,理解是基础,感受则是从理解到表达的关键环节,影响朗读的最大因素不在于朗读者的技巧是否丰富,而在于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差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深刻的理解力,敏锐的感受力来源于深厚的文学素养积淀和丰富的社会生活感悟。因此,需要求学生努力做到在生活、学习中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并融入逐渐丰富的生活阅历,增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3.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读得情感饱满真挚。
  朗读时,只有恰当运用各种朗读技巧,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并做到饱满、真挚、自然。
  (1)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做重音处理,以示强调。哪些言语单位是重音,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确定。重音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重音重读、重音轻念、一字一顿、拖长字腔等,不同的方式往往有不同的表情达意效果,具体运用时,应努力做到恰到好处。如朗读诗歌《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时,应把重音放在“回”、“衰”、“不相识”、“何处来”上,以此来体现游子对故乡的深情眷念。
  (2)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具体而分有标点符号停顿、语法停顿和感情停顿三种。标点符号停顿是书面语言中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当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标点处可以不停;有些地方没有标点也可以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的某个成分。在朗读中要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结构才能正确停顿,不读破句子。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3)语气。语气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表现。如作者的话一般要用叙述的口吻读,速度适中;老人的话可用缓慢、低沉的语气读;青年人的话用高昂、明快的语气读;小孩的话要读得天真活泼些,等等。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朗读材料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人物,恰当处理。
  (4)语速。就是朗读的速度。有的文章读得较快,有的则较慢;有的文章要渐次加快,有的则逐渐放缓。朗读的这种快慢变化是与文章的情感内容相适应的。
  (5)语调。语调是贯穿在语言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对语言感悟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每句话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都有它特定的意义,因而也就有它特定的语调。人们的喜怒哀乐,紧张、从容等情绪心理都能通过不同的语调表现出来。不同的语调表现不同的感情心理。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涵,体悟和感受文字的情绪,以恰当地运用语调。
  (6)节奏。所谓“节奏”,就是停连、轻重、语速、语调的有机结合。朗读时,字音有强有弱,停顿有长有短,速度有快有慢,语调有高有低,这种强弱、长短、快慢、高低反复错综出现,就形成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就是语言的节奏。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节奏的变化,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
  但是,朗读指导不能陷入唯技巧的形式主义误区。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技巧的运用应以朗读材料的正确理解和深刻感受为前提,技巧应服从于服务于朗读材料的情感与内容。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注:该论文参与的课题是“高职高专文科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1525105。
  
  编辑/刘文捷
其他文献
一、排遣焦躁情绪,释放心理压力    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学生中难免会有违背教师意愿的事情发生,诸如淘气违规,学习落后,打架斗殴。这些问题的逐渐积累,而引发了教师情绪的紧张、焦虑和烦躁。这种焦躁情绪控制得好,就能避免行为的冲动;控制不当,就会发生情绪过激,因言行失控而造成伤害。教师一旦遭遇了引发焦躁情绪的事件时,一定要学会排遣,学会释放。  克服偏见。喜欢一个人就十全十美,称心如意,厌恶一个人就
期刊
社会交往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传递信息、调节行为、心理保健的作用。欧洲著名的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交往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途,并产生牢固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作为社会群体一部分的聋生也必须从小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平等一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聋生生理的缺陷,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聋生不能、不敢、
期刊
一、引言    国外学者对金融体系的整体性研究早期是由结构角度进行的,结构范式的鼻祖——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把不同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组合定义为金融结构,代表一定的金融体系,把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结构的发展。国内学者长期以来也都习惯于在结构范式下研究金融的发展问题,本文就是在结构范式转变背景下研究金融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金融学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大部分还是侧重
期刊
摘要:本文以艺术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为主题展开论述,阐述了在全球化语境下,要转变思维、加强实践性教学、整合设计教育观念,既要弘扬民族文化,又要理解多元文化;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又要完善设计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设计教育;实践;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产业环境和国家战略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以人的精神消费需求为基础,
期刊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以下简称“互换性”)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仪器仪表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包括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两大部分,是联系设计类课程和制造类课程的纽带,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它既是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必修的非常主要的技术基础课。  该课程主要研究几何量的公差与误差,阐述最新国标的组成与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互换性的基本概念,掌握一般的计量
期刊
在黑龙江省特级教师巡讲团的教学展示活动中,观摩了特级教师孟春焕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从而引发了很多的思考及感悟。    一、巧妙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触摸春天》一课与一般的课文不同之处在于:其一,课文的语言华美,例如:“神奇的灵性”、“飞翔的概念”等,但是也就因为语言表达上的华美,让学生读起来反而更不容易理解;其二,课文的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课文描述的是一个盲童的世界,对
期刊
目前我国环境教育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地理教师是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主要设计与实施者。因此,提高教师环境教育素养,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环境教育刻不容缓。    一、地理教师的环境教育素养    环境教育素养是指环境教育工作者在具备一定环境素养的基础上,同时具备环境教育的意识与技能,善于发现并运用有效的环境教育资源,实施环境教育活动所具备的素养。地理教师
期刊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即“农远资源”。我国现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创新,其根本目的:就是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边远的山区和贫困地区,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实现“农远资源”与历史学科的大整合,就应先做好3个整合。    一、教师与“农远资源”的整合,提高教师教学水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46-48教学要求: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元与角之间的进率:l元=l0角。   教学准备:常用面额的人民币(不同
期刊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举办中等职业学校各类技能大赛,并将逐渐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技能竞赛能发挥检查、选优、引导三种功能,能引导学校选择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方式、更新课程模式,确立全新的育人理念。  普陀职教中心是一所典型的地方职校,开设旅游与酒店管理(下文简称“旅管”)专业多年。为激发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正积极营造“学技术、练技能、当能手”的学习氛围,组织和开展旅管专业学生技能竞赛,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