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的鲁北平原,终于等来一场雨,阴湿的雨天,读作家刘奔海的散文《当老家空留一座老屋》,文中情绪和窗外的阴雨天气一样,让人的心头沉重起来。近几年,一直关注刘奔海的创作,他的文字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别一些亲情的文字,这和他多年在外客居异乡的生活有关。
《当老家空留一座老屋》是刘奔海写一次归乡的经历,亲情散文大多流于表层的记录,无非对琐碎生活的描述。讲一个小故事,抒发怀念之情,感叹流逝的时间,加入调料,使情感膨胀起来。这种文字的结晶体,暄软而不厚重,缺少精神的根须,扎入心灵的大地上。
亲情写作必须打开眼界,每一根感情的纤维,每一个文字,经过火的冶炼,重生出新的文本。林贤治指出:“忠實于记忆谈何容易。记忆不是实立体,记忆是可变化的。多少往事已成逝水,当通过追忆记录下来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模样。一个作家,只有在当下仍然处于对现实问题的介入,也即是说,尚未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脱节的时候,其记忆才是可靠的,才可能富有活的思想,感染力和启示力。”作家刘奔海的乡土,是他精神的归乡,漂泊中的人,身心疲惫,需要梳理人生脉络。在返这个途中,找寻心灵的源头。如果情感和文字离开精神,那么它们变得平淡无奇,流于老套的叙述中,一百个人写,一千个人写,都是千篇一律,不可能创造出大散文,写出亲情内在的憾人作品。
对于亲情,人们剖开时间,寻找记忆中的事情,动情的把一个人,一座建筑描写。而不是举着精神的火焰,走进故事的深处,去解析人与事的内在世界,解读人生的另一面。
雅克·德里达说道:“精神的思想栖息在诗人的灵魂之中,它们在那里就是在家中,就是在其故土,就是本土的。诗人给予灵魂而非给予生命。他是赋予灵魂者,不是游戏的推动者或领导者,而是那激发灵魂者。”乡愁作为传统美学,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为此写名篇。这种真挚的情,不是扭捏的做秀,它是从生命中爆发出,无法阻止住。亲情大多是公共写作,题材、人物、事件和细节,基本差不多。只是改头换面,变化一下时间、地点,在文字上旧衣翻新。从表面上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老调重弹。旧人旧事,不知不觉在老一套叙述中,写作者把亲情当作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故乡是母性的土地,在这里重新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享受温暖抚摸,自由而快乐地奔走,人在这片土地上,找回许多被时间隐藏的东西。刘奔海写故乡老家,对亲人的浓情厚意怀念。感情沉实,写出内心的情感。他是一个漂泊的孤独者,远在异乡他地,故乡不仅是牵挂,它是生命的源头。不论走出多久,改变的只是口音,无法改变流动血脉中的分子。
我决不允许荒草侵占我的家园,我在屋子里找来一把斧子,我要把这一棵棵恣意生长的野草砍除干净!一斧子一斧子砍下去,一棵棵“小树”猝不及防纷纷应声扑倒下来,它们没有任何反抗,似乎还没有回过神来,就被我砍倒了。我也砍得大汗淋漓,斧子都砍卷了刃。终于,野草意识到了我的杀戮,开始了它们的反抗,一斧子砍下去,它们只是抖抖身子,几斧子也砍不倒一棵来,它们像是在嘲笑我,又像是在质问我:“这里已没人住了,为什么还不让我们生长?!”我的手被震得生疼,磨破了皮,流了血。没想到看似弱小的野草竟也可以变得如此强大,但这里是我的家园,没有人住也不能让这里成为荒草园!
母亲不在,家便不存在了,家园无人的气息,野草也变得盛气凌人,恣意蔓延。作家刘奔海想恢复昔日的情景,这不是人与草的搏杀,而是与时间的争夺。在拼斗中,作家发出疑问,这是对生命的叩问,也是苦苦地寻找。
散文是真实的文体,它要剥掉所有的伪饰,把自己赤裸裸的暴在阳光下,不能有半点虚情假意。写作者的言行,毫无躲藏之地。所以要讲真情,不能耍滑头,玩一些手段,掩饰自己的行为。
散文不是休闲文体,讲讲身边发生的碎片小事。或记录一次快餐似的旅游,摘几句历史掌故,粘贴一段景点说明。散文以心灵为文本,记下当今时世人的生存状况。它要真诚和朴素,而不是矫情抒发,空洞失血性的乱叫。
我把老屋里的每一个物件翻看、抚摸了一遍又一遍,我觉得它们也是我的亲人,不会说话的亲人,它们静静地待在那里,等待着主人的使唤。现在,老屋里没人住了,可我也不想把它们送给别人,老屋虽然已没有了一丝生气,但我也不愿让她四分五裂,就算消亡也要让她完完整整。
作家手中的情线,扯动每一个阅读者,对物件的抚摸,如同在察看一棵树的纹理,每一根枝杈,每一枚叶子。他在整理一部家族的档案史,留给未来的记忆。
乡土和亲情的写作,是归乡的过程,这个归字,蕴藉甚深。不囿于离家久了,回家探省,而是听从精神的召唤。在外面世界的漂泊,城市的浮躁,灵魂如同浮萍般飘摇,在挣扎中,选择精神上的皈依。
刘奔海通过细节的魔鬼,真实的写出一次归乡的心情。这是精神的寻找,也是痛苦的蜕变之旅。
高维生,著名散文家,出版散文集、诗集三十余种,主编“大散文”“独立文丛”等书系,现居山东滨州。
《当老家空留一座老屋》是刘奔海写一次归乡的经历,亲情散文大多流于表层的记录,无非对琐碎生活的描述。讲一个小故事,抒发怀念之情,感叹流逝的时间,加入调料,使情感膨胀起来。这种文字的结晶体,暄软而不厚重,缺少精神的根须,扎入心灵的大地上。
亲情写作必须打开眼界,每一根感情的纤维,每一个文字,经过火的冶炼,重生出新的文本。林贤治指出:“忠實于记忆谈何容易。记忆不是实立体,记忆是可变化的。多少往事已成逝水,当通过追忆记录下来之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原来的模样。一个作家,只有在当下仍然处于对现实问题的介入,也即是说,尚未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脱节的时候,其记忆才是可靠的,才可能富有活的思想,感染力和启示力。”作家刘奔海的乡土,是他精神的归乡,漂泊中的人,身心疲惫,需要梳理人生脉络。在返这个途中,找寻心灵的源头。如果情感和文字离开精神,那么它们变得平淡无奇,流于老套的叙述中,一百个人写,一千个人写,都是千篇一律,不可能创造出大散文,写出亲情内在的憾人作品。
对于亲情,人们剖开时间,寻找记忆中的事情,动情的把一个人,一座建筑描写。而不是举着精神的火焰,走进故事的深处,去解析人与事的内在世界,解读人生的另一面。
雅克·德里达说道:“精神的思想栖息在诗人的灵魂之中,它们在那里就是在家中,就是在其故土,就是本土的。诗人给予灵魂而非给予生命。他是赋予灵魂者,不是游戏的推动者或领导者,而是那激发灵魂者。”乡愁作为传统美学,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骚客为此写名篇。这种真挚的情,不是扭捏的做秀,它是从生命中爆发出,无法阻止住。亲情大多是公共写作,题材、人物、事件和细节,基本差不多。只是改头换面,变化一下时间、地点,在文字上旧衣翻新。从表面上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老调重弹。旧人旧事,不知不觉在老一套叙述中,写作者把亲情当作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故乡是母性的土地,在这里重新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享受温暖抚摸,自由而快乐地奔走,人在这片土地上,找回许多被时间隐藏的东西。刘奔海写故乡老家,对亲人的浓情厚意怀念。感情沉实,写出内心的情感。他是一个漂泊的孤独者,远在异乡他地,故乡不仅是牵挂,它是生命的源头。不论走出多久,改变的只是口音,无法改变流动血脉中的分子。
我决不允许荒草侵占我的家园,我在屋子里找来一把斧子,我要把这一棵棵恣意生长的野草砍除干净!一斧子一斧子砍下去,一棵棵“小树”猝不及防纷纷应声扑倒下来,它们没有任何反抗,似乎还没有回过神来,就被我砍倒了。我也砍得大汗淋漓,斧子都砍卷了刃。终于,野草意识到了我的杀戮,开始了它们的反抗,一斧子砍下去,它们只是抖抖身子,几斧子也砍不倒一棵来,它们像是在嘲笑我,又像是在质问我:“这里已没人住了,为什么还不让我们生长?!”我的手被震得生疼,磨破了皮,流了血。没想到看似弱小的野草竟也可以变得如此强大,但这里是我的家园,没有人住也不能让这里成为荒草园!
母亲不在,家便不存在了,家园无人的气息,野草也变得盛气凌人,恣意蔓延。作家刘奔海想恢复昔日的情景,这不是人与草的搏杀,而是与时间的争夺。在拼斗中,作家发出疑问,这是对生命的叩问,也是苦苦地寻找。
散文是真实的文体,它要剥掉所有的伪饰,把自己赤裸裸的暴在阳光下,不能有半点虚情假意。写作者的言行,毫无躲藏之地。所以要讲真情,不能耍滑头,玩一些手段,掩饰自己的行为。
散文不是休闲文体,讲讲身边发生的碎片小事。或记录一次快餐似的旅游,摘几句历史掌故,粘贴一段景点说明。散文以心灵为文本,记下当今时世人的生存状况。它要真诚和朴素,而不是矫情抒发,空洞失血性的乱叫。
我把老屋里的每一个物件翻看、抚摸了一遍又一遍,我觉得它们也是我的亲人,不会说话的亲人,它们静静地待在那里,等待着主人的使唤。现在,老屋里没人住了,可我也不想把它们送给别人,老屋虽然已没有了一丝生气,但我也不愿让她四分五裂,就算消亡也要让她完完整整。
作家手中的情线,扯动每一个阅读者,对物件的抚摸,如同在察看一棵树的纹理,每一根枝杈,每一枚叶子。他在整理一部家族的档案史,留给未来的记忆。
乡土和亲情的写作,是归乡的过程,这个归字,蕴藉甚深。不囿于离家久了,回家探省,而是听从精神的召唤。在外面世界的漂泊,城市的浮躁,灵魂如同浮萍般飘摇,在挣扎中,选择精神上的皈依。
刘奔海通过细节的魔鬼,真实的写出一次归乡的心情。这是精神的寻找,也是痛苦的蜕变之旅。
高维生,著名散文家,出版散文集、诗集三十余种,主编“大散文”“独立文丛”等书系,现居山东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