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选材的能力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感觉到学生写作文最为难的是缺乏材料。往往布置一篇作文时,他们总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其实,生活丰富多彩,写作的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学生为什么感到无材可取?问题就在于认识生活的水平和能力有限。
  文章是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许多名家能够写出名著来,往往与本人的经历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认识生活、观察生活、取材叙事的能力有关,中国文豪鲁迅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抓好学生选材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写作水平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不教给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的方法,不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仅在写作技巧上作指导,很难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培养学生选材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我的做法有两个主要方面。
  
  一、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
  
  观察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也是认识事物、认识生活的途径。作文是观察的整理与提高。观察既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又可以为学生的作文积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我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是:
  1.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有一节观察课,我在学生面前放了一个较大的南方蜜梨,让他们说说观察所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是一个南方蜜梨,表皮橘黄,看上去真诱人。”观察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远远没有。我请一位学生拿一拿这南方蜜梨,他拿后补充说:“摸上去它有一点粗糙,掂掂分量,还挺沉的,估计有半斤吧!”我又请一位同学闻了闻南方蜜梨,他又补充了几句:“把它放在鼻子边,我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我忍不住咽下了口水。”最后我还请一个同学咬了一口南方蜜梨,他又加上这样几句话:“咬一口果肉,软硬适中,水分充足,细细咀嚼,开始觉得有点甜,稍后便感到像蜜一样香甜,味道可真不错!”通过这种形式的观察课,学生明白了,不仅可以用眼睛去看,也可以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摸,用舌头去舔。总之,只要能帮助我们达到认识和了解事物的目的,全身无论那一个感觉器官都可以利用。
  2.选择合适的角度,广泛观察。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去寻找校园的秋天。一个学生说他找到了秋天,那就是香气袭人的桂花。我问:“只有这一种景物能代表秋天吗?”于是学生们继续寻找,直到找全了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为止。他们在校园大道上找到了飘在地上的落叶,在草坪上找到了枯黄的小草,在花坛上找到了盛开的菊花。回到教室后,我请学生谈谈自己是用什么办法找到校园的秋天的,他们有的说:“边走边看。”有的说:“还可抬头看!”有的说:“还可以低头瞧!”我又稍作点拨,告诉学生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静态事物。先看整体,大略了解事物的外部轮廓和形态,对事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对事物做具体观察,也可以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对事态进行观察,还可以按时间推移顺序,空间位置转换顺序进行观察。观察的顺序还有由表及里,有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局部到整体……只有观察有序,才能对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很快领悟到应该怎样观察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3.抓住事物的特征,分清层次。在对事物的全貌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之后,我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并把重点部分“局部放大”,抓住事物的特征,分清层次。抓特征,就是要留心观察对象与别的同类事物的区别点;分层次,就是要一个部分一个部分,仔细地、多角度地进行观察,使观察趋向精细化、具体化。比如,观察一个人,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以及言谈、举止和内心活动特点。阿累在《一面》中对鲁迅外貌的描写就是仔细地、多角度地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深入、具体化的。重点展示了鲁迅很瘦,但很精神,头发直竖,胡须很打眼的特征。这样写是为了突出鲁迅的精神,突出他那种斗志。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呢?特点,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其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的文章生动,防止千人一面的现象。例如写雨,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白“小雨细无声”“大雨似珠帘”“暴雨倾盆下”,这些雨的不同特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提高了学生辨别事物、区别异同的能力,使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事物的个性来。
  4.观察要从表象到本质领悟事物的深刻含义。作文指导时,我向学生明确指出,有些事物的含义不易领会,往往需要深入考虑、挖掘。也就是说,看待事物不能单看它的表象,更重要的是考虑它的实质。只有观察得深入,思考得透彻,才能写出思想深刻、富有新意的作文来。
  
  二、引导学生在现实中选材
  
  新一轮课程改革再次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相关的教育资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
  教师除了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外,还要引导学生在选材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每次作文事先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写作目的、任务和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切切实实地去实践,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选材和写作训练。本学期,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五四青年节期间,我校举行了班级篮球比赛活动。借此机会,我有意识地安排了一次写作训练。比赛前,我预先布置了任务,并讲明了要求,让同学们重点搜集场景、场面、篮球队员的表现及比赛过程的材料。由于我认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搜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材料,所以,大多数同学此次作文内容比较充实,描写具体而真实,写得较成功。
  进行作文教学,教师应当要指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引导他们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抓住各种事物的特征,运用准确的语言,写出它们各自的表象与本质。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五一黄金假期间,我布置学生利用这个黄金假期写见闻日记,要求他们深入实际,认真观察社会生活,寻觅题材。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内容丰富而思想深刻的日记。
  引导学生走出作文选材的误区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要问题是要行动起来。当然,解决的途径是不胜枚举,以上笔者所谈只是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不过,只要我们执著地去探究,去追求,一定会为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
  (责编 雷 艳)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同样,在语文教学中,讲究提问的艺术性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不能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技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空泛
美国心理学家罗圣塔尔博士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结论:能够成材的孩子和不能成材的孩子在智商上相差无几,关键是谁对自己有信心——这就是罗圣塔尔定律。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运用了这个定律,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它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罢了。  怎样激励学生在学语文时对自己有信心呢7近年来,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实践证明,以下几种做法,往往
阅读是一个翻阅品读的动态过程,它需要生命的参与,需要读者将自己的生活阅历或体验融入相应的情境,并作出深入的思考。严格地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类文明或文化吸收、熏陶感染的过程。高中阅读教学将直接影响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质,甚至关系到文化价值的传承。阅读,占据了高考试卷的半壁江山,它的用意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在新课改热浪的冲击下,在一卷定终身、分数说了算的应试制度下,现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身为一线教师的我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在课堂上仍常有这样的困惑:老师布置在黑板上的当堂作业,很少有学生敢上台板演。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怕做错了题同学们嘲笑,怕半路卡壳下不了台,怕字写得不好丢脸等。我也为此困惑了很久。  一天,我在讲台上念我
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阅读到很多精彩的文章,它们或令人感动,或给人启迪,或发人深省,其中不少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议论文的材料。但是同学们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却又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引用太多,有些同学引用的材料甚至占到了文章的大半篇幅,造成文体不清,近于抄袭;二是引用不当,在叙述材料的时候不能有意识地指向话题和中心,以致不能有效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阅读材料有效地转化为适合议论文使用的材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前言中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①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
一般情况下,多个形容词修饰同一个名词时,其顺序为:限定词→数词→描绘词(大小、长短、形状、新旧、颜色)→出处→材料性质、类别→名词。如:  a small round table  a tall gray building  a dirty old brown shirt  a famous German medical school  an expensive Japanese sports c
日前,在一堂《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研课上,执教者就文章内容的理解,提了一连串问题:这篇文章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否显得很乱?作者小时候对雷峰塔怀有怎样的感情?塔倒掉后作者感受如何?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他还有何创作意图?教者通过提问,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学生在高密度、高强度的提问解答下,被动地接受了许多知识。  应当承认,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课,但给人的感觉是课堂
每个高中生都知道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但很多学生刚开始阅读就被吓怕了,特别是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看到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光看厚度和密密麻麻的字,读下去的信念早就烟消云散。所以,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首先就要解决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问题。  但在高中紧张的教学时间内,我们只有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让师生从繁重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名著的效率。而“投机取巧”
诗歌一直是文学的主流。初中新教材在诗歌的选编上也体现了对主流文化的贴近,整套教材总共有现代诗歌23首,尤其是九年级的上下两册,诗歌就分别占有一个单元的分量,可见新教材对它的重视程度。的确,作为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诗歌是一种形式独特﹑具有个性化的文学样式,是理性和丰富情感的再现,它往往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凝聚力和情感的丰富性。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认为:“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