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情境、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t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素养培育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高考评价体系核心“立德树人”的内容体现。然而,如何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缺乏技巧、深度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科素养目标把握不到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层面停留于肤浅空洞的说教等。於以传老师曾指出:“从历史哲学的立场来看,历史都是基于证据和视角的解释。历史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开放的、可供讨论,
其他文献
<正>本次课后服务项目设计的初衷在于就地取材,积极引导学生探寻发现身边的历史。笔者根据课程进度,设计合理的选题,结合地方历史让学生巩固和拓展课内知识。一、炮台惊风雨教师:说到我们大沽的历史,同学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大沽口炮台。大沽口炮台是京津的屏障,入京咽喉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海防重镇,历史上一直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近百年来,大沽口炮台几经兴废,历经沧桑,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铭记着中国
期刊
<正>执教统编历史教科书时,很多一线历史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教科书内容跨度大,语言概括简练,教师授课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补充,于是教学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就完成不了。追根溯源,还是备课时的教学思路有误区。所以,教学不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备课中要兼顾学情,在明确教学目标,完成任务的前提下,
期刊
<正>2020年4月,笔者有幸观摩黄牧航教授在深圳科学高中的示范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既有理论阐释又有实践操作的课例引发了笔者对中学生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深度学习的若干思考。随着中学历史学科考查要求日渐提高,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来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势在必行,下面,笔者将以黄牧航教授的“中古时期的欧洲”为例,谈谈中学生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深度学习省思。
期刊
<正>将生命教育作为主体的新课程,主要强调教师和学生双方生命价值的真正实现。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可以进一步补充以及完善教学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且能够促进新课程改革更为顺利地展开。历史教学主要就是将重点逐渐从教师转变到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在初中历史基本结构以及课程教学内容之上,展开模块相关的课程组合,增加选修课程的整体比重,可以真正体现出生命教育的独特性。课程评价比较关注教
期刊
<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在历史知识与素养之间架设一座桥梁,这就是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力。[1]“学习力”原是管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后被迁移运用到教育学领域。一般是指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学习者的学习欲求、获取知识、产生价值的知行合力,是学习者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综合能力,也是学习者获得的结果、蕴含未来发展力的新生成力。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
期刊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新增内容表明历史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基于课程标准及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素养的考查,历史课程教学应更加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期刊
<正>思辨能力,或称批判性思维,由两个维度组成:在情感态度维度包括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谨慎判断、公正评价、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等一系列思维品质或心理倾向;在认知维度包括对证据、概念、方法、标准、背景等要素进行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等一系列技能。[1]构建高中历史“思维课堂”,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转型,是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
期刊
<正>高中历史教科书一改通史体例,采取模块+专题的形式编写,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和选修六个模块,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的全局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为例,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就专题教学如何增进学生历史
期刊
<正>《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内容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内容囊括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确立和扩张。在唯物史观统领下的统编版教科书这一部分内容的选取、呈现、评价上与岳麓版教科书有非常大的变化。如何看待近代西方的崛起,如何向高中学生解读这段历史,既是难点也是绕不开的节点,因此,
期刊
<正>江苏高考历史卷的小论文题是学生的“失分区”,也是教师讲授的“困惑区”。说是“失分区”,是因为学生在解题思路和方式上常常不知道该如何提炼论文的观点,不知道如何流畅地用史实论证论点,不知道如何做最后的总结概括。说是老师的“困惑区”,是因为我们已经无数次把解题方式告知学生,但考试时学生却无法将老师讲解的解题思路和方式运用其中,导致论文题失分严重。到底该如何让学生重视论文的解题思路,如何让学生写出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