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拱桥文化意蕴研究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_want_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潇贺古道遗存有较多的古代桥梁,按其结构分有石拱桥、石梁桥、石拱廊桥、木平梁廊桥等,这些古桥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本文以钟山县石龙石拱桥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修建的文化动因,解析石拱桥建筑文化内涵及装饰艺术特征,以利于深入发掘其人文景观与地域文化,从而推进潇贺古道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石拱桥;文化意蕴;潇贺古道
  潇贺古道沿线的古村落有25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77个被列为省级传统村落。这些古村落都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遗存了大量的古桥、古寺、古庙、古民居、古戏台等古建筑,这些古建筑从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筑装饰等方面,既传承着中原传统文化,又保留着岭南百越文化的遗风。本文以钟山县石龙石拱桥为研究对象,挖掘其建筑文化内涵,阐释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以利于保护传承潇贺古道古桥梁建筑文化。
  一、石桥建造的动因
  石桥起源于原始社会,在人类还没有自主意识去建造桥梁的时候,自然成为了人类之师。自然界的地壳运动或是自然跌落的石块而形成的石梁、石拱,便是最初的“石桥”。石桥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捷,由此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效仿“石桥”建桥,这就是石桥建造的动因。随着年代的更迭,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审美需求不断地提高,石桥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如石梁桥、石拱桥、石廊桥等。其中,石拱桥以其合理的建筑结构成为石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类型。石拱桥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源自古希腊的拱券技术,在罗马时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直至今天仍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起步较晚于西方,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梁史话》前言中指出:“我国最早的石拱桥——旅人桥建于洛阳。”旅人桥建成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后来遭损毁。明清时期,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我国的石拱桥从艺术性、装饰性、观赏性等方面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时候的石拱桥都远已超出了单一的功能性,它们蕴涵着地理水文、民俗民风、环境景观、人文情怀、建筑美学、文化交流等内容,饱含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乡土情怀。
  二、石龙石拱桥概述
  (一)石拱桥建造的历史背景
  据史料记载,古道分东、西两条干道,东道为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桂岭通楚古道,西道为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开辟的“新道”。至此,潇贺古道由政治军用通道正式成为沟通中原与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民用交通要道。因此,潇贺古道上出现了许多造型独特、形式多样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潇贺古道上现存的、较为完整的石桥有20多座,风雨桥27座。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形式之多样,足以代表本区域甚至是南岭走廊核心区的族群文化交互、交融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贺州市钟山县石龙镇石拱桥,它以独特的建筑构造、精湛的装饰艺术,体现着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蕴含着潇贺古道各族群、民族的生态智慧,成为现存为数不多的景观性石桥的代表。
  (二)石拱桥的建筑构造
  石拱桥位于钟山石龙镇中心,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拆毁重建,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石拱桥采用中国石桥传统的砌筑方法——纵联砌石法,浑厚的青石块间不费一个铆钉而紧密地垒砌在一起,虽然是大小拱也可以让桥面重力集中到桥墩上。同时,桥面与桥拱有所不同,桥面呈三折起伏且南北对称,有助于平衡大小拱之间的水平推力。石桥两侧设望柱和栏板,栏板造型独特,栏板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栏板的基础部分,上部是栏板的主体部分,由扶手与栏板组成,由一整块原石雕凿而成,可见当时工程之巨大和工艺之精湛。
  (三)石拱桥的装饰艺术
  古人有詩云:“石龙大桥五十六,步步台阶砂石镶,四方四面石狮子,八仙下凡坐中央。”可见石拱桥的壮丽场面。石龙石拱古桥最为精彩的部分是两旁的望柱、石栏内侧的石雕装饰。石雕图案均以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中国传统吉祥寓意为题材,由人物、花、草、鸟、兽等不同的传统图案元素,构成具有丰富内涵及寓意的装饰图案,包括八仙下凡、孔明祭风、西湖借伞、福寿双全、凤穿牡丹以及双凤朝阳等共74幅,全长80余米。石雕构图和谐、雕刻精湛,特别是对人物的刻画,不仅对人物举止动作刻画得栩栩如生,甚至连人物的神态表情也刻画得入木三分,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石龙石拱桥石雕技术之精湛、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可谓是潇贺古道石雕建筑艺术长廊。
  三、石龙石拱桥文化意蕴
  石龙石拱桥通过独有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装饰艺术等建筑构造方式,体现丰富而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文化意蕴(生态文化、道家文化、民俗文化、吉祥文化等),是潇贺古道生态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挖石龙石拱桥的建筑文化意蕴,为正确解读潇贺古道生态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
  (一)石拱桥与生态文化
  石龙石拱桥位于石龙镇的中心,呈南北走向,桥总长40米,宽5.2米,高12米(如图1)。石拱桥巧妙地利用地理位置建造为不对称式双拱石桥,桥拱一大一小,大拱跨度14米,小拱跨度7米,大孔的矢跨比小孔的矢跨大一倍,大小桥拱犹如龙的头部及躯干,横跨在石龙河上。南接位于石龙河中心的石龙庙,形成“游龙戏珠”之势。同时,潇贺古道沿线多属喀斯特地貌,石材资源丰富,就地取材的建造方式既节省建造成本,又为石桥的坚固耐用提供保障。从自然材料的选用、色彩、质地等方面,使石拱桥更好地融入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体现出潇贺古道人们利用自然、融于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
  (二)石拱桥与道家文化
  从石拱桥的石栏板、望柱的石雕图案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道家文化影响的痕迹。特别是多次出现道家的人物圣贤、八卦图、法器等明显的道家文化元素(如图2)。“八仙下凡坐中央”:八仙的石雕图案以单个人物及其坐骑出现在望柱上。如:手持葫芦脚踏祥云的铁拐李,在道家文化中是救死扶伤的仙人;手持荷叶脚踏仙鹤祥云的何仙姑,在道家文化中是能预测未来、知人祸福的仙人。“八仙”同时出现在同一建筑中代表了祝颂长寿、康泰、吉祥之意。同时,在石栏板的石雕图案中有“鹤鹿同春”“孔明祭风”等与道教文化有关的内容。可以说,石龙石拱桥是潇贺古道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道教文化建筑之一。
  (三)石拱桥与吉祥文化
  在石龙石拱桥的石栏板的石雕图案中,包括了松柏、牡丹、莲花、龙、凤、狮子、鹿、鹤、喜鹊、蝙蝠等几十种传统吉祥文化元素,通过夸张、隐喻、谐音、假借、比拟的手法,组合成双狮戏球、喜上眉梢、一路连科、多福多寿、凤穿牡丹等富有中国传统吉祥寓意的图案。其中,位于桥中心石栏板及扶手的“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如图3)可谓将石雕艺术演绎到最高潮。
  “双龙戏珠”“双凤朝阳”石雕均由三段石雕拼在一起组成左右对称均衡的形式,甚至于龙、凤的毛发和鳞片都刻画得极致精细,造型极富动感、形神兼备。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凡有龙和凤的地方必然是“风水宝地”。《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呼风唤雨,《尔雅·释鸟》郭璞注:“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因此人们用龙、凤延伸的图形符号象征着人们对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石拱桥与民俗文化
  石龙桥的石雕图案有一部分以民间故事、戏文掌故为题材,主要以人物、动物作为创作主体,对神态、肢体动作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特别是对人物的表现方面,通过对人物表情、动作、服饰纹样等方面的细致刻画,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阐述故事情节并给人以启发。如:“沣矶访贤”(如图4)有诗曰:“終日江干守钓矶,水寒饵尽叹无鱼;耐心十日滩头坐,获得金鳞原不虚。”说周文王访姜太公(姜子牙)并拜相的故事。暗喻凡事应当有耐心,最终会得到合适的时机发挥自己的所长。“西湖借伞”是《白蛇传》传说的重要情节,反映了主人公许仙与白娘子的美好爱情,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爱情的向往。“西湖借伞”的伞不仅是遮风避雨的生活用品,它还被赋予了神秘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结语
  石龙石拱桥充分体现了古代匠人非凡的造桥思想,而石桥的装饰风格又进一步表征了潇贺古道族群朴素的审美观、民俗观和社会观,其不但蕴涵了古道先人的审美、文化、习俗、心理等诸多文化因子,它更是一个用之不尽的民俗文化的“深水井”。通过深入挖掘石龙石拱桥文化的内涵,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潇贺古道建筑文化精髓。匠人将代表生态文化、道家文化、吉祥文化、民俗文化的具体元素应用于石拱桥装饰,并通过形象化的符号加以彰显,蕴涵了一种朴素的“和谐”生态观。匠人巧妙地把人们精神中的文化因子融入石拱桥,使其成为天、人、神合一的载体,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人与自身的平衡。实际上,是通过石拱桥装饰的传统文化因子来表达一种有神灵保佑、有幸福憧憬、有精神寄托的福祉文化,石龙石拱桥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与艺术遗产!
  注释: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编号:2017KY0647)。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3.
  [2]楼庆西.砖雕石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李建平,等.广西文化图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4]吕余生,廖国一,等.中原文化在广西的传播与影响[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
  [5]韦浩明.潇贺古道历史文化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6]廖平.贺州文物精粹[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7]邱有源,胡庆生.鲜为人知的贺州[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8]廖家庄.走进贺州[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9]陈艾荣,盛勇,钱锋,编.桥梁造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10]周星.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1]陆德庆,主编.中国石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12]罗英,唐寰澄.中国石拱桥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其他文献
余居巢湖也久,遍览湖上风物,常为之击节赞叹。灵山秀水每多文人雅士,丹青妙手,稼农先生又堪称其中翘楚。余得识稼农先生有年,其人清瘦儒雅,谦谦君子之气溢于眉宇之间。待人纳物平淡冲和,不以富贵而卑,不以贫寒而骄。先生虽以画鸣世,然其学广涉文史,遍猎诗书,更兼博闻强记,思精虑周,谈吐之间每有金玉之言,是以四方有识之士,慕名而求学于先生门下者不知凡几。余亦颇得先生亲灸,每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略无保留。余性
期刊
我对丘宁的作品很有好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她的画像梦,淡淡的梦境般的感觉,似飘渺的水雾在我眼前游曳,也弥漫着物象散发的某种淡淡的陈年旧味,也潜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与感怀,这样的时节适于想一些事情,朦胧的和不朦胧的,往事如烟,香茗如禅。唔,这种气息,暖人,灵性,滋养人,像那种叫做玉的东西,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大悲大喜,无偏执和激狂,生命状态呈现出一种圆润,它的光芒是凛于内而非形于外的。那天在她的画室,
期刊
【摘要】吊牌作为品牌设计的重要一环,可以对商品推销以及品牌推广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从全方位的角度来看,吊牌的基本功能与延伸价值的开发仍然存在缺失;而消费者对吊牌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了初步感知甚至是漠视的状态。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吊牌的基本知识,而后通过笔者对吊牌多年的持续关注,对服饰吊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消费者问卷调查,分析了吊牌设计的不足及其原因,并总结了目前吊牌设计的现状。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园冶》付梓于崇祯七年,直到民国才被重新发现。计成在书中表达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得闲即诣,随性携游”也成为对中国文人士大夫造园精神的最好总结。贝聿铭作为最著名的华人建筑师,其一生设计了无数现代主义建筑,但落座于他故乡的苏州博物馆,真正体现了他将《园冶》的造园思想与苏派建筑、现代建筑相结合。苏州博物馆也被这位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称为建筑的“小女儿”。  【关键词】园冶
期刊
【摘要】本文梳理辨析了北宋画家许道宁的存世作品资料,认为《乔木图》代表了其大寒林题材;《秋山萧寺图》代表了其早期专师李成的风格;《雪景图》与某拍卖品山水团扇分别是《宣和画谱》中记载的《茅亭赏雪图》和《寒云戴雪图》的摹本,代表其壮期山水成就;《秋江渔艇图》则是其晚期追求简快画法的代表。这几种类型基本覆盖了文献记载中许道宁的种种风格,以其为坐标,足可大致勾勒出许道宁艺术创作的整体脉络。此案例的成功探究
期刊
2011年研究生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美术学油画方向,师从刘南一教授。2011年至今于廣西财经学院任教。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该作品的课题编号:2017KY0594
期刊
1972年出生,重庆渝北人。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美術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有几十篇(幅)学术论文和美术作品分别发表在《美术》《美术观察》《艺术百家》《美术界》《书与画》《中国美术教育》《美术大观》等期刊上。美术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书画大赛中获奖。主持两项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两项校级科研课题、参加一项国家级课题。  本作品为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
期刊
蒋晓东是一位为人宽厚、平易近人的艺术家,不管是对同代人还是晚学后辈,都热情真诚。他在《美术界》工作了30余年,从编辑到主编,再到退休,默默无闻地推动着广西美术的发展。他为广西、全国很多艺术家都发表过作品与论文,出版界流行一句话——“为他人做嫁衣裳”,用在他身上再恰当不过了。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他是一位十分优秀的连环画家与中国画家。早在1984年他创作的连环画作品便入选了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可是他
期刊
李新赞,1991年生于海南省儋州市。2016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油画系,现研究生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5年《狂热迷·疲劳的同学》入选2015·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2016年《生活印象·工作室NO.2》入选2016吴冠中艺术馆全国油画作品展获入会资格;2018年《昔日旧港一景NO.5》入选吉祥草原·丹青鹿城——20
期刊
【摘要】当今艺术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和传统艺术被逐渐冷落的背景下,面对艺术的创新,古典油画艺术过时了吗?在艺术上,“法无定法”,没有过时的技法。学习古典油画应当“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要传承也要创新。艺术的创新需要汲取传统艺术为营养,才能创作出反应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关键词】古典油画技法;临摹;传承;创新  在当下艺术流派纷呈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