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本文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研究性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物理教学的教学案例,探索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的提出、分析、实现与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任务;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50-01
1什么是“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研究性”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
2“研究性”教学法应用前的准备工作
2.1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单元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读书,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要让学生知道,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无往而不“适”,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或自学该学科的能力。
2.2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 物理学科的很多知识都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探索式的学习,许多知识和经验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获取,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的牢固,而且可以培养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学习使用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读书和实验都重要,但比较而言,实验更重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实验才能学会。
2.3要向学生讲清楚,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钻研教材和实验内容,同时应该向他们指出,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需要反复实践,因此,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时不深究其所以然,但应该注意在学过后面相关的知识后及时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前后联系,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且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 研究性教学法的应用
3.1首先要确定好研究任务,这是研究性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3.1.1分解教学目标: 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合理的分解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过程中,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3.1.2结合实际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研究任务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设计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或当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为了使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推进课堂一辆自行车,提出一些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如: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有花纹?刹车时为什么要用力捏车闸?刹车时,刹前闸好还是后闸好?尾灯为什么看起来很亮?车座是面积大好还是面积小好?……结果任务一宣布就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积极性很高,整节课都非常投入,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务。
3.1.3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是营造一个“对等的课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有些问题很幼稚或者是钻牛角尖的,我们也不能给学生泼冷水、挖苦学生。我们要放下架子,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新的问题。
二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要从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以生活中常见、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愉快地走进物理,探索世界。
三是深化物理学习,探索物理学习中的疑点。这就要求师生师生共同对物理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3.2注意要分析任务,这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
任务设计完成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进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了。
例如,上课伊始,出示一只灯泡要求学生先自主的提出问题:
灯泡问什么要用透明的玻璃制成?
玻璃泡为什么要做成梨型?
灯丝由哪种材料制成?有什么特点?
灯泡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灯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什么是热效应?
为什么灯泡用久了会变暗?期间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
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而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
3.3如何完成研究任务,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 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围绕任务展开讨论,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同样以灯泡为例,就涉及了材料的属性,物体导电的原因,导体绝缘体,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等等,除了这些物理知识以外,还有其他的拓展知识,都是需要学生去去查有关的资料、书籍去解决的。当然,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3.4要注重及时交流,这是学生知识的提高阶段: 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讨论并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完成了灯泡大辩论后,教师选出三、四个同学,由大家一起来评论,说出这些同学对问题理解的可圈可点之处,并由被点评学生本人来说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外,其他学生对灯泡引发的问题有何疑问之处,也可提出来,最后由教师来解答。经过这样的及时交流,就可以让学生"茅塞顿开"。
4结束语
“研究性”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只有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探索研究新的问题,人们的认识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只用将学生置于这样的学习中,他们的认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高传富.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J]. 考试周刊, 2007,(12)
[2] 丁春海.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08)
[3] 徐亚琴. 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探索.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1年11期
【关键词】研究性;任务;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50-01
1什么是“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研究性”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
2“研究性”教学法应用前的准备工作
2.1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阶段、本单元或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读书,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要让学生知道,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无往而不“适”,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或自学该学科的能力。
2.2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 物理学科的很多知识都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探索式的学习,许多知识和经验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获取,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的牢固,而且可以培养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学习使用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读书和实验都重要,但比较而言,实验更重要。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实验才能学会。
2.3要向学生讲清楚,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 教师要鼓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钻研教材和实验内容,同时应该向他们指出,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正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需要反复实践,因此,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时不深究其所以然,但应该注意在学过后面相关的知识后及时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前后联系,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且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 研究性教学法的应用
3.1首先要确定好研究任务,这是研究性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3.1.1分解教学目标: 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合理的分解教学目标至关重要。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过程中,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
3.1.2结合实际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研究任务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设计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或当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为了使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推进课堂一辆自行车,提出一些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如: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有花纹?刹车时为什么要用力捏车闸?刹车时,刹前闸好还是后闸好?尾灯为什么看起来很亮?车座是面积大好还是面积小好?……结果任务一宣布就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积极性很高,整节课都非常投入,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务。
3.1.3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一是营造一个“对等的课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有些问题很幼稚或者是钻牛角尖的,我们也不能给学生泼冷水、挖苦学生。我们要放下架子,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新的问题。
二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要从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以生活中常见、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愉快地走进物理,探索世界。
三是深化物理学习,探索物理学习中的疑点。这就要求师生师生共同对物理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3.2注意要分析任务,这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
任务设计完成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进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了。
例如,上课伊始,出示一只灯泡要求学生先自主的提出问题:
灯泡问什么要用透明的玻璃制成?
玻璃泡为什么要做成梨型?
灯丝由哪种材料制成?有什么特点?
灯泡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灯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什么是热效应?
为什么灯泡用久了会变暗?期间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
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而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
3.3如何完成研究任务,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 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可以围绕任务展开讨论,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同样以灯泡为例,就涉及了材料的属性,物体导电的原因,导体绝缘体,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等等,除了这些物理知识以外,还有其他的拓展知识,都是需要学生去去查有关的资料、书籍去解决的。当然,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3.4要注重及时交流,这是学生知识的提高阶段: 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讨论并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学生完成了灯泡大辩论后,教师选出三、四个同学,由大家一起来评论,说出这些同学对问题理解的可圈可点之处,并由被点评学生本人来说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外,其他学生对灯泡引发的问题有何疑问之处,也可提出来,最后由教师来解答。经过这样的及时交流,就可以让学生"茅塞顿开"。
4结束语
“研究性”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只有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探索研究新的问题,人们的认识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只用将学生置于这样的学习中,他们的认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高传富.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J]. 考试周刊, 2007,(12)
[2] 丁春海.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08)
[3] 徐亚琴. 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探索.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