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中国的农业发展因为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自然禀赋不同和功能定位不同等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其中,云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云南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和区位开放优势等条件,打造出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有竞争力的绿色品牌,增强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七彩云南,是享誉世界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是气候多样性典型地区,是生物多样性宝库。2011年以来,云南省聚焦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至2014年,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均升至全国第14位,高原特色农业成为云南又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找准定位 扬帆起航
云南省位于祖国西南,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4%,境内气候优势独特、生物资源丰富。云南高原特色优势农产品一直广受国内外欢迎,但全省农业同时呈现“小、散、弱”特点,农业综合实力排名全国靠后。如何用现代理念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云南省一直在努力探索。2011年11月,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调快调优一产,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正式吹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号角。
改革开放之初,云南省以烟草业为富民兴滇的突破口,烤烟收购量、卷烟产量均以每年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速度递增,烤烟和卷烟的税利曾占全省财政收入的70%左右。此后,以昆明世博会为契机,云南旅游业进入爆发期,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地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掀起云南又一轮发展热潮。
继烟草业一枝独秀、旅游业一骑绝尘后,高原特色农业掀起了云南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作为低纬度高原地区,云南拥有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等各种地貌类型,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等7个气候类型,拥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生物资源基因库”等称号,自然环境禀赋优越,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念活“山水生态”经
“橘生淮南则为橘”,同样的品种,由于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作基础,“云南出品”往往是口感和品质的保障。经专家测评,云南烟叶、咖啡品质均为世界一流。虽为引种,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种植的红心猕猴桃味道和品质远远好于原种植地区,“禇橙”也因品质好受到热烈追捧,“一果难求”……
当下市场,优质农产品越来越不愁销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种类的需求日益高涨,这给云南农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云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提出重点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济作物、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等六大板块,重点打造云烟、云糖、云茶等12个高原特色农业产业。
多年来,全省许多地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选择最适宜本区域生产的农产品作为主导产业和产品进行培育和发展,把云南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规模影响力大的品种和产品列入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培育出如云南普洱茶、宣威火腿、文山三七、斗南花卉、昭通天麻、丘北辣椒等一批特色明显的区域品牌。如今,“农业崛起”的大幕在云南已经拉开。从零星分散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云南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农产品基地不断涌现。一大批农产品种植面积及产量雄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云南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等7种作物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橡胶、野胶、野生菌等多个农产品产量全国第一。农产品跃升为云南第一类出口商品,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一位。
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教授认为,较之于此前烟草业、旅游业的崛起,云南农业的全面崛起对云南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有着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掀起的发展热潮更为长久,影响将更为深远。
走向世界 策马扬鞭
近年来,云南特色农产品外销渐呈走高趋势。在出口农产品中,蔬菜、烟草、花卉、野生菌等占七成,其中蔬菜出口额达10.3亿美元,稳占农产品出口的鳌头。而这背后,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2014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096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6户、省级龙头企业604户;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25亿元。
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形象、感受直观的农产品推介活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持续快速提升。我省农产品出口已达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蔬菜已占供港蔬菜30%以上,供港蔬菜量全国第一位。农产品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大宗出口产品,直接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一。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28.9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顺差达14.4亿美元。
当前,“电商”、“网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交易平台,为此,云南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共同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合作共识, 让农业主动融入互联网销售。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依托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通过挖掘特色、培育名优、打造品牌、扶持龙头、广辟渠道,提升云南省农产品“线上”、“线下”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地促进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加快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走向世界步伐。
5年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云南农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基础,雀巢、嘉士伯、联想、统一、康恩贝、新希望、雨润集团等一批有实力的知名大企业进驻云南投资高原特色农业。2014年全省农业招商引资额达到190.6亿元,是2010年的5倍。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深,先后与周边国家合作建设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帮助培训境外农业技术人员800余人次。
迪庆州“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助力产业扶贫
迪庆州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目前已建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葡萄、青稞、中药材、油橄榄、玛咖等特色种植基地125万亩,一批精品农业庄园、标准化农业示范园和特色畜禽规模养殖场初具规模,全州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4家。为了让这些高原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迪庆州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合作,以“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模式,将农产品集中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以电商平台促产业扶贫,能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2015年7月2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主办的“向贫困宣战 建幸福家园”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迪庆州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杨梓江介绍道,“十二五”以来,迪庆州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7.48亿元,通过整乡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安居工程、易地扶贫、生态移民、社会扶贫、信贷扶贫等各项措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347元增加到2014年的5865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末的19.91万人减少到2014年末的11.5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3.7%下降到36.38%。
玉溪庄园经济引领高原特色农业
当现代农业的鼓点响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风生水起之时,玉溪人以其特有的智慧,整合自然资源,找到市场衔接点,率先在全省发展起庄园经济。
2011年,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依托科技创新和现代管理制度大力发展有机种植,打造出云南第一座集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文化体验、高端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庄园,成为全省庄园经济的先行者。之后的几年里,大大小小的现代农业庄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4年底,玉溪已经有49家企业启动发展农业庄园,涵盖了农业、林业、养殖业等多种类型,其中省级精品农业庄园有8家。
新平县除了褚橙庄园和琴淮酒庄两个省级精品农业庄园外,已经建成规模化基地的还有红河谷西柚庄园、猫哆哩庄园,主打的是热带河谷特色林果种植。通海县的蔬菜、花卉享誉国内外,该县2013年培育出了通海玫瑰花庄园、大树村蔬菜庄园。峨山县主推的高香茶文化庄园、竹海庄园,突出的是当地的彝文化、茶文化和竹文化。易门县主打菌文化,推出易门野生食用菌采集庄园。红塔区与澄江县两地依托规模种植的蓝莓,申报了以蓝莓为主题的庄园——新兴蓝莓庄园和澄江优质早熟蓝莓庄园……
发展庄园经济,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土地经营中的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进行农业资源优化组合,提高土地收益。
玉溪市按照“有基地、有加工、有会所、有品牌、有市场、有文化”六有标准建设的农业庄园,伴随着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不断发展壮大,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样板。
澄江县农业局长王留东说:“通过庄园的辐射带动作用,传统农民已经开始向产业工人转变,粗放型的小农作业也开始走向规模化、规范化。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产业培育和生态保护可以实现双赢,走庄园经济发展道路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目的是要使农民富裕起来。对于在农业庄园里上班的农民来说,土地流转给企业、自己在家门口上班,收益稳定、又能照顾家里,规模农业效益好,以土地入股,一年下来分红也不错,庄园经济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南华:小菌子成大产业
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楚雄州南华县野生菌实现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突破,野生菌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色产业、朝阳产业。
如今,南华县已经把不起眼的野生菌培育成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南华县县长刘文跃表示,全县农民人均野生菌年收入1500元,最高的农户野生菌年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主产区农户野生菌收入占家庭收入的40%至70%。
南华野生菌产业从“造势”到“造名”,再到“推动发展”的新突破,过程艰难而曲折。过去在南华,野生菌大多为农民自采自食,许多野生菌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没有被人们所了解,直到外地客商在南华发现松茸后,便开启了南华松茸出口的窗口,野生菌也随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从此,每年野生菌出产季节,南华县有10多万人参与野生菌的管理、采集、经营活动,许多国内外客商云集南华,使南华成为了西南最大的野生菌集散地,带动了全县餐饮、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等产业快速发展。
在产业发展上,尝到甜头的南华锁定发展目标,在云南率先实行“封山育菌”、“采摘权竞标拍卖”等管护、经营新机制,强化资源保护。起草野生菌质量地方标准,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据介绍,2003年,首届“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在南华成功举办,标志着南华野生菌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围绕把南华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集散地、全国最大的野生菌生产加工基地和以野生菌资源为依托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经过发展培育,南华野生菌产业风生水起,“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野生菌王国”等美誉慕名而来,野生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野生菌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小菌子实现了从山间野菌到餐桌“山珍”和农民增收致富产业的转变。
2014年,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已经正式上线运行,上线后的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成为互联网上发布野生菌产业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重要平台,成为南华野生菌产业行情公告、供求信息、美食介绍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组建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是野生菌产业丰富网络营销手段的一个重大举措。给楚雄州乃至云南省的野生菌资源提供快捷的信息发布渠道,为市场带来更加权威、全面、系统的野生菌相关信息,为野生菌产、供、销企业提供经济、准确、丰富的专业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服务。
刘文跃坦言,从国际产业发展角度来看,目前南华野生菌仍然处于产业链末端,“高端食材、低端价格”依然是野生菌产品面临的窘境。为进一步提升南华野生菌知名度,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野生菌实现“山货变商品、商品变精品、精品变高端”。
未来几年,南华县将依托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这一平台,大力宣传野生菌美食,丰富美食文化内涵,提高野生菌品牌效应和产地效应,全力推动野生菌产业发展,力争把南华建设成世界野生菌产地交易中心、中国专业的野生菌深加工物流中心、云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目的地,进一步展现南华“野生菌王国”的魅力。 宾川:全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
近年来,宾川县充分发挥“热区宝地”、“天然温室”的资源优势,围绕“把宾川建成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的目标,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初步呈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多元化加工流通、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植具有宾川特色和明显区域优势的优质水果、特色蔬菜、烤烟、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中药材等六大高原特色产业,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农业增效的主支柱、农业增收的主渠道、农村繁荣的主品牌。2014年,宾川县水果面积29.53万亩,总产70.24万吨、总产值40.02亿元。以葱蒜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13.11万亩,总产24.04万吨,产值7.55亿元。烤烟种植5.6万亩,实现产值1.85亿元。核桃种植面积达66万亩,产值达2亿元。畜牧业产值达11.68亿元。
围绕发展葱蒜、葡萄、柑桔等高原特色产业,借鉴工业化组织形式,着力培育农业市场主体,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培育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1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户、超5000万元的企业4户、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1户。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18个,涵盖蔬菜、林果、畜牧等多个行业,发展会员20184人,培育代理商、批发商和农民经纪人近4000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6500户,形成“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宾川县规划建设区域性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61个,年交易量达20万吨以上,交易额达5.6亿元。共建成水果分级、打蜡生产线15条,年生产能力8.36万吨;冷库697座,库容量达22.31万立方米、4.46万吨;泡沫箱、塑料筐加工企业12个,生产线92条,年设计生产能力2534万只,并形成了配套服务体系。
2015年,计划追溯产品扩大到葡萄、柑桔、秋蚕豆,同时,计划投资100余万元的Ⅱ期平台开发工作进展顺利。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县质检站建设,顺利通过“三认证”,成立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备流动监测车和农残速测设备,实现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全覆盖。
目前,宾川县30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备案面积达24.2万亩,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宾川县良种覆盖率、粮食骨干科技措施推广率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5%。
目前,宾川县通过有机食品基地认定2.5万亩,有机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16.87万亩;6个涉农商标获省级著名商标,1个农产品被认定为云南名牌农产品,2个农产品被认定为云南名牌产品,25个葡萄样品在全国首届早熟、设施、优质葡萄评比中荣获金奖。有26户企业完成出口基地备案,有7户企业通过食品加工厂卫生注册登记,18户企业通过水果包装厂注册登记,27户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宾川红提葡萄”、“宾川朱苦拉咖啡”成功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县优势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外销率均达80%以上。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要抓手,积极研究并大力推广果蔬等特色产业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按照“基础设施配套、先进技术集成、示范效应显著”的思路,集中打造了“宾居华侨社区柑桔现代农业园”、“州城红坎子万亩葡萄标准化示范园”、“云福公司300亩葡萄科技示范园”、“金牛镇菜甸村宏源合作社100亩葡萄早熟示范园”等果蔬示范园,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省内领先、国内有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
2013年,《宾川鲜食葡萄生产技术综合规程》被省质监局批准为云南省地方农业规范。
近年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发展一直饱受资金匮乏、政策瓶颈等因素的制约。为此,云南省各家银行在省政府的牵头下,纷纷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高原特色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中国进出口银行带动企业“走出去”
中国进出口银行云南省分行自2012年创新性地推出出口订单融资产品以来,又在出口商业发票融资、出口国际双保理、出口退税账户质押和远期结售汇等产品的基础上,开创了“融商通”、“融保通”、“融税通”和“融汇通”四个创新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了涉农外贸企业多方面的需求,从供应链不同阶段就给予融资支持,既降低了融资成本、规避了汇率风险,也带动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该行人士介绍称,很多省内企业在办理了这些创新型业务后,实现了“惠民生、促扶贫、降成本、上规模、增出口”的成效。目前,小粒咖啡、蔬菜水果、香精香料等产品在东盟市场广受欢迎。
农行推农村特色的“三农”产品体系
农行云南省分行多次对全省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金融服务情况进行调研,不断加大对“三农”和县域信贷的投放力度,重点支持有原料、有市场、有技术、发展前景良好的成长型小微企业发展。
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供上,农行云南省分行积极研发并推广了惠农卡、惠农信用卡、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农副产品季节性收购贷款等“三农”产品,初步形成一套适应云南农村市场特点、富有农行特色的“三农”产品体系。
据该行人士介绍,农行云南省分行以农户为重点,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小额信贷为推手,采取“整村推进”型、“公司+农户”型等多种发卡模式和“三户联保”、“公司保证”和“个人担保”等担保方式推进发卡。做实惠农卡功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户推出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产品,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广发银行力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打造
为全方位服务云南省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内企业,批量拓展优质小企业客户群,广发银行昆明分行开展小企业批量授信计划,对不同行业、销售规模制定差异化授信方案。 据了解,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项目是目前红河州根据农业实际和发展需求制定的重点产业项目,目的在于把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打造成具有红河特色、云南样板、全国示范的工程,促进当地经济结构从依靠有色金属的粗放型模式向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项目建设的重点是完善水、田、路基础设施条件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据悉,广发银行昆明分行会按照融资保证金的10倍放大给予客户授信,以金融杠杆撬动当地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并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
农信社助推“农业”向“产业”转化
2015年,玉溪农信社根据省、市政府的政策导向及自身实际制定出了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工作意见,通过四项措施助推高原特色“农业”向“产业”转化。
一是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贷款品种,依托金碧惠农卡“一次核定、额度控制、循环使用”的贷款方式,为农户发放高原特色农业生产贷款;二是探索“农信社+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财政(贴息)+农户”五位一体支农服务模式,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畜牧贴息贷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两个十万元”微型企业培育贷款等民生贷款,支持烟草、蔬菜、花卉、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创新载体,开展送金融产品下乡并覆盖到每个村委会的“亲民农信”宣传活动,创新平台,成立“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建议委员会;创新产品,推出茉莉花种植小企业联保贷款、“两湖”流域蓝莓种植项目专项贴息贷款、经果林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解决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的融资难题;四是通过“农信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式,充分运用特色农业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小企业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业务品种,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金融活水”充实了农户的“钱袋子”
云南多家银行的金融创新之举宛如一股清新的泉水,很快激活了各地农户的生产热潮,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美丽画卷在云岭大地尽情展开,农户的荷包也得到了极大的充实。
10月中旬的一天,记者一行来到马龙县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这里建设有大型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园,园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放眼望去,首先看到的是水果种植区,每种水果独占一大块区域,马龙苹果380亩、葡萄200亩、猕猴桃100亩、车厘子100亩、草莓150亩、绿化苗木2万余株。旁边是几个育苗大棚,正在培育蔬菜苗,与这些区域紧邻的地方配套建设了500千瓦的沼气发电机组,生产的沼液全部用于种植灌溉,不远处是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发的“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区,里面有保鲜室、冷冻室、储藏室、分拣室,一大批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井然有序地忙碌着。稍远一点的是一个2.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年出栏30万头生猪,猪舍屋顶可进行光伏发电。除了以上这些,园区内还建有现代农业观光区,人工湖、石桥、高档酒店、停车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将来又会成为人们度假的好去处……这其实是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3年底,马龙县以创新企业投融资机制为突破口,启动了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以此来破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匮乏难题,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了试点对象。该公司用可以流转的2913.85亩土地和地上附着物作抵押物,按照市、县农业部门、信用联社推行的“实地核实—合同鉴证—资产评估—签订抵押贷款合同—办理抵押登记—发放贷款”流程,获得了信用社4000万元的贷款,再加上其他银行提供的4000万元左右的贷款,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共获得了8000万元左右的贷款,有效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发展也步入快车道。
雄厚的资金必定托起强大的生产力。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取“统一苗种、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方式,积极建立专家工作室,在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培育优质种苗提供给周边农户发展蔬菜种植,带动当地1000余农户种植蔬菜3000余亩,亩均增收3000元,户均年增收9000元。另外,公司还开展“LY”种用母猪养殖技术及“DLY”三元杂生猪育肥技术示范,带动当地200余户农户户均饲养20头“DLY”三元杂交猪,每饲养一头杂交猪纯收入150元,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
金融创新让马龙县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道路上越走越顺,但他们的目光并不仅限于此。牛源体系建设(试点)已经展开,在强力推进肉牛产业大发展、大提升的同时,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对发挥和集成云南农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以及探索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破解高原农牧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年来,云南立足于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
结合自身特点 探索现代农业新路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旨在创新传统农业和农业系统,跳出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局限,再度对云南农业自然特点、产业特点、功能特点、区位等特点科学认识,充分利用低纬高原光热条件、立体气候、生物资源等各种优势,用产业发展的思路,打造有别于其它区域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具有云南高原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型模式和开放合作的外向型农业产业体系。
品牌建设亮点频现 创造多项第一
云南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来,即升华了理论基础,彰显优势和特色;还理清了思路,探明重点和方向。
彰显“四张名片”优势,即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重点建设“六大内容”,努力夯实高原粮仓、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积极发展山地牧业、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全力推进高效林业、着力打造开放农业;重点打造云烟、云糖、云茶等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影响深远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 奠定思想基础,汇集正能量。形成了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四化同步”的共识,明确了到2016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出口额实现“三个翻番”和粮食生产总量突破400亿斤、畜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农产品加工值突破2000亿元“三个突破”的阶段性目标。
加快实践行动。云南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着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行动、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行动等“八大行动”。
推进昆明—曲靖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首批启动40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37个省级农业庄园建设,切实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产业建设重点,促进高原特色农业与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相结合,与一带一路、产业转移、云台合作、沿边开放等相结合,夯实发展基础,营造了发展氛围。
2013年,云南实现农业总产值3056.44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900亿元;粮食产量达1824万吨,比上年增产74.9万吨,增长4.3%,实现“十一连增”;畜牧业快速增长,进入全国畜牧大省行列;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烟叶、核桃、天然橡胶、鲜切花、咖啡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茶叶、甘蔗、肉类、蔬菜、马铃薯产量居全国前列,特色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突破1亿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141元,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居于全国前列;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农产品出口额达22亿美元,成为全省第一大宗出口产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现代农业进一步推进。
保护与开发并重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云南想进一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从思路上看,必须立足高原地区的基本情况,遵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坚持绿色、低碳为发展方向,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高原农业转型发展为主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竞争力、实现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
同时,在夯实基础、做强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立足农业多功能性,拓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空间。利用多样性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及多民族文化等优势,融合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方面拓展,接二产联三产,促进云南高原农业从生产经济功能向生产、生态、社会、服务等多功能农业空间拓展,寻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二是坚持市场引导,着力构建外向型现代产业体系。顺应农业市场化、国家化发展趋势,加快构建外向型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实行农产品生产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着力培育现代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机制,推进企业化、组织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三是创新发展模式,促进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创新经营模式,加快云南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要树立大农业的思想,坚持农、林、牧、渔业及现代服务业多业并举,构建新型农林复合型经营新模式;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举,促进环境友好型经营模式;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着力构建外向型高原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外向型农业模式;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支撑与引领,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走科技创新型农业模式;四是坚持理念创新,培育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业态。创新农业发展业态,提高农业与工业、信息、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推进农业现代生产方式、现代流通方式与现代管理方式,采取订单农业、超市农业、连锁经营农业、网络农业、休闲农业、养生农业、农业旅游、农耕文化、会展农业、节庆农业等多种形式,促进新业态发展;五是坚持科技支撑引领,提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效益。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力度,全力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云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总把关:苏丽霞
栏目主持:黎 风
执行编辑:顾 阳
编辑:陈彦彤 杜 杉 薛盘栋
七彩云南,是享誉世界的“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是气候多样性典型地区,是生物多样性宝库。2011年以来,云南省聚焦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至2014年,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均升至全国第14位,高原特色农业成为云南又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找准定位 扬帆起航
云南省位于祖国西南,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4%,境内气候优势独特、生物资源丰富。云南高原特色优势农产品一直广受国内外欢迎,但全省农业同时呈现“小、散、弱”特点,农业综合实力排名全国靠后。如何用现代理念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云南省一直在努力探索。2011年11月,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调快调优一产,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正式吹响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号角。
改革开放之初,云南省以烟草业为富民兴滇的突破口,烤烟收购量、卷烟产量均以每年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速度递增,烤烟和卷烟的税利曾占全省财政收入的70%左右。此后,以昆明世博会为契机,云南旅游业进入爆发期,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地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掀起云南又一轮发展热潮。
继烟草业一枝独秀、旅游业一骑绝尘后,高原特色农业掀起了云南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作为低纬度高原地区,云南拥有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等各种地貌类型,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等7个气候类型,拥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生物资源基因库”等称号,自然环境禀赋优越,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念活“山水生态”经
“橘生淮南则为橘”,同样的品种,由于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作基础,“云南出品”往往是口感和品质的保障。经专家测评,云南烟叶、咖啡品质均为世界一流。虽为引种,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种植的红心猕猴桃味道和品质远远好于原种植地区,“禇橙”也因品质好受到热烈追捧,“一果难求”……
当下市场,优质农产品越来越不愁销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种类的需求日益高涨,这给云南农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云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提出重点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济作物、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等六大板块,重点打造云烟、云糖、云茶等12个高原特色农业产业。
多年来,全省许多地方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选择最适宜本区域生产的农产品作为主导产业和产品进行培育和发展,把云南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规模影响力大的品种和产品列入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培育出如云南普洱茶、宣威火腿、文山三七、斗南花卉、昭通天麻、丘北辣椒等一批特色明显的区域品牌。如今,“农业崛起”的大幕在云南已经拉开。从零星分散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云南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农产品基地不断涌现。一大批农产品种植面积及产量雄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云南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等7种作物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橡胶、野胶、野生菌等多个农产品产量全国第一。农产品跃升为云南第一类出口商品,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一位。
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教授认为,较之于此前烟草业、旅游业的崛起,云南农业的全面崛起对云南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有着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掀起的发展热潮更为长久,影响将更为深远。
走向世界 策马扬鞭
近年来,云南特色农产品外销渐呈走高趋势。在出口农产品中,蔬菜、烟草、花卉、野生菌等占七成,其中蔬菜出口额达10.3亿美元,稳占农产品出口的鳌头。而这背后,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2014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096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6户、省级龙头企业604户;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25亿元。
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形象、感受直观的农产品推介活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持续快速提升。我省农产品出口已达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蔬菜已占供港蔬菜30%以上,供港蔬菜量全国第一位。农产品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大宗出口产品,直接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一。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达28.9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顺差达14.4亿美元。
当前,“电商”、“网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交易平台,为此,云南省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共同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合作共识, 让农业主动融入互联网销售。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依托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通过挖掘特色、培育名优、打造品牌、扶持龙头、广辟渠道,提升云南省农产品“线上”、“线下”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地促进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加快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走向世界步伐。
5年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云南农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基础,雀巢、嘉士伯、联想、统一、康恩贝、新希望、雨润集团等一批有实力的知名大企业进驻云南投资高原特色农业。2014年全省农业招商引资额达到190.6亿元,是2010年的5倍。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深,先后与周边国家合作建设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帮助培训境外农业技术人员800余人次。
迪庆州“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助力产业扶贫
迪庆州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目前已建成规范化、标准化的葡萄、青稞、中药材、油橄榄、玛咖等特色种植基地125万亩,一批精品农业庄园、标准化农业示范园和特色畜禽规模养殖场初具规模,全州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4家。为了让这些高原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迪庆州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合作,以“互联网+高原特色农业”模式,将农产品集中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以电商平台促产业扶贫,能有效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2015年7月2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主办的“向贫困宣战 建幸福家园”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迪庆州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杨梓江介绍道,“十二五”以来,迪庆州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7.48亿元,通过整乡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安居工程、易地扶贫、生态移民、社会扶贫、信贷扶贫等各项措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347元增加到2014年的5865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末的19.91万人减少到2014年末的11.5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3.7%下降到36.38%。
玉溪庄园经济引领高原特色农业
当现代农业的鼓点响起,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风生水起之时,玉溪人以其特有的智慧,整合自然资源,找到市场衔接点,率先在全省发展起庄园经济。
2011年,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依托科技创新和现代管理制度大力发展有机种植,打造出云南第一座集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文化体验、高端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庄园,成为全省庄园经济的先行者。之后的几年里,大大小小的现代农业庄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4年底,玉溪已经有49家企业启动发展农业庄园,涵盖了农业、林业、养殖业等多种类型,其中省级精品农业庄园有8家。
新平县除了褚橙庄园和琴淮酒庄两个省级精品农业庄园外,已经建成规模化基地的还有红河谷西柚庄园、猫哆哩庄园,主打的是热带河谷特色林果种植。通海县的蔬菜、花卉享誉国内外,该县2013年培育出了通海玫瑰花庄园、大树村蔬菜庄园。峨山县主推的高香茶文化庄园、竹海庄园,突出的是当地的彝文化、茶文化和竹文化。易门县主打菌文化,推出易门野生食用菌采集庄园。红塔区与澄江县两地依托规模种植的蓝莓,申报了以蓝莓为主题的庄园——新兴蓝莓庄园和澄江优质早熟蓝莓庄园……
发展庄园经济,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土地经营中的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进行农业资源优化组合,提高土地收益。
玉溪市按照“有基地、有加工、有会所、有品牌、有市场、有文化”六有标准建设的农业庄园,伴随着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建设和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不断发展壮大,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样板。
澄江县农业局长王留东说:“通过庄园的辐射带动作用,传统农民已经开始向产业工人转变,粗放型的小农作业也开始走向规模化、规范化。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产业培育和生态保护可以实现双赢,走庄园经济发展道路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目的是要使农民富裕起来。对于在农业庄园里上班的农民来说,土地流转给企业、自己在家门口上班,收益稳定、又能照顾家里,规模农业效益好,以土地入股,一年下来分红也不错,庄园经济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南华:小菌子成大产业
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楚雄州南华县野生菌实现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突破,野生菌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色产业、朝阳产业。
如今,南华县已经把不起眼的野生菌培育成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南华县县长刘文跃表示,全县农民人均野生菌年收入1500元,最高的农户野生菌年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主产区农户野生菌收入占家庭收入的40%至70%。
南华野生菌产业从“造势”到“造名”,再到“推动发展”的新突破,过程艰难而曲折。过去在南华,野生菌大多为农民自采自食,许多野生菌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没有被人们所了解,直到外地客商在南华发现松茸后,便开启了南华松茸出口的窗口,野生菌也随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从此,每年野生菌出产季节,南华县有10多万人参与野生菌的管理、采集、经营活动,许多国内外客商云集南华,使南华成为了西南最大的野生菌集散地,带动了全县餐饮、旅游、文化、商贸、物流等产业快速发展。
在产业发展上,尝到甜头的南华锁定发展目标,在云南率先实行“封山育菌”、“采摘权竞标拍卖”等管护、经营新机制,强化资源保护。起草野生菌质量地方标准,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据介绍,2003年,首届“中国·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在南华成功举办,标志着南华野生菌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围绕把南华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集散地、全国最大的野生菌生产加工基地和以野生菌资源为依托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经过发展培育,南华野生菌产业风生水起,“中国野生菌之乡”、“中国野生菌美食县”、“野生菌王国”等美誉慕名而来,野生菌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野生菌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小菌子实现了从山间野菌到餐桌“山珍”和农民增收致富产业的转变。
2014年,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已经正式上线运行,上线后的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成为互联网上发布野生菌产业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重要平台,成为南华野生菌产业行情公告、供求信息、美食介绍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组建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是野生菌产业丰富网络营销手段的一个重大举措。给楚雄州乃至云南省的野生菌资源提供快捷的信息发布渠道,为市场带来更加权威、全面、系统的野生菌相关信息,为野生菌产、供、销企业提供经济、准确、丰富的专业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服务。
刘文跃坦言,从国际产业发展角度来看,目前南华野生菌仍然处于产业链末端,“高端食材、低端价格”依然是野生菌产品面临的窘境。为进一步提升南华野生菌知名度,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野生菌实现“山货变商品、商品变精品、精品变高端”。
未来几年,南华县将依托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这一平台,大力宣传野生菌美食,丰富美食文化内涵,提高野生菌品牌效应和产地效应,全力推动野生菌产业发展,力争把南华建设成世界野生菌产地交易中心、中国专业的野生菌深加工物流中心、云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目的地,进一步展现南华“野生菌王国”的魅力。 宾川:全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
近年来,宾川县充分发挥“热区宝地”、“天然温室”的资源优势,围绕“把宾川建成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的目标,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经营水平,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初步呈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多元化加工流通、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植具有宾川特色和明显区域优势的优质水果、特色蔬菜、烤烟、经济林果、畜牧养殖、中药材等六大高原特色产业,高原特色农业成为农业增效的主支柱、农业增收的主渠道、农村繁荣的主品牌。2014年,宾川县水果面积29.53万亩,总产70.24万吨、总产值40.02亿元。以葱蒜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13.11万亩,总产24.04万吨,产值7.55亿元。烤烟种植5.6万亩,实现产值1.85亿元。核桃种植面积达66万亩,产值达2亿元。畜牧业产值达11.68亿元。
围绕发展葱蒜、葡萄、柑桔等高原特色产业,借鉴工业化组织形式,着力培育农业市场主体,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培育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1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户、超5000万元的企业4户、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1户。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18个,涵盖蔬菜、林果、畜牧等多个行业,发展会员20184人,培育代理商、批发商和农民经纪人近4000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6500户,形成“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宾川县规划建设区域性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61个,年交易量达20万吨以上,交易额达5.6亿元。共建成水果分级、打蜡生产线15条,年生产能力8.36万吨;冷库697座,库容量达22.31万立方米、4.46万吨;泡沫箱、塑料筐加工企业12个,生产线92条,年设计生产能力2534万只,并形成了配套服务体系。
2015年,计划追溯产品扩大到葡萄、柑桔、秋蚕豆,同时,计划投资100余万元的Ⅱ期平台开发工作进展顺利。投资500余万元完成了县质检站建设,顺利通过“三认证”,成立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备流动监测车和农残速测设备,实现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全覆盖。
目前,宾川县30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备案面积达24.2万亩,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宾川县良种覆盖率、粮食骨干科技措施推广率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5%。
目前,宾川县通过有机食品基地认定2.5万亩,有机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达16.87万亩;6个涉农商标获省级著名商标,1个农产品被认定为云南名牌农产品,2个农产品被认定为云南名牌产品,25个葡萄样品在全国首届早熟、设施、优质葡萄评比中荣获金奖。有26户企业完成出口基地备案,有7户企业通过食品加工厂卫生注册登记,18户企业通过水果包装厂注册登记,27户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宾川红提葡萄”、“宾川朱苦拉咖啡”成功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县优势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外销率均达80%以上。
坚持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要抓手,积极研究并大力推广果蔬等特色产业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按照“基础设施配套、先进技术集成、示范效应显著”的思路,集中打造了“宾居华侨社区柑桔现代农业园”、“州城红坎子万亩葡萄标准化示范园”、“云福公司300亩葡萄科技示范园”、“金牛镇菜甸村宏源合作社100亩葡萄早熟示范园”等果蔬示范园,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省内领先、国内有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
2013年,《宾川鲜食葡萄生产技术综合规程》被省质监局批准为云南省地方农业规范。
近年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发展一直饱受资金匮乏、政策瓶颈等因素的制约。为此,云南省各家银行在省政府的牵头下,纷纷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高原特色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中国进出口银行带动企业“走出去”
中国进出口银行云南省分行自2012年创新性地推出出口订单融资产品以来,又在出口商业发票融资、出口国际双保理、出口退税账户质押和远期结售汇等产品的基础上,开创了“融商通”、“融保通”、“融税通”和“融汇通”四个创新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了涉农外贸企业多方面的需求,从供应链不同阶段就给予融资支持,既降低了融资成本、规避了汇率风险,也带动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该行人士介绍称,很多省内企业在办理了这些创新型业务后,实现了“惠民生、促扶贫、降成本、上规模、增出口”的成效。目前,小粒咖啡、蔬菜水果、香精香料等产品在东盟市场广受欢迎。
农行推农村特色的“三农”产品体系
农行云南省分行多次对全省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金融服务情况进行调研,不断加大对“三农”和县域信贷的投放力度,重点支持有原料、有市场、有技术、发展前景良好的成长型小微企业发展。
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供上,农行云南省分行积极研发并推广了惠农卡、惠农信用卡、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农副产品季节性收购贷款等“三农”产品,初步形成一套适应云南农村市场特点、富有农行特色的“三农”产品体系。
据该行人士介绍,农行云南省分行以农户为重点,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小额信贷为推手,采取“整村推进”型、“公司+农户”型等多种发卡模式和“三户联保”、“公司保证”和“个人担保”等担保方式推进发卡。做实惠农卡功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户推出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产品,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广发银行力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打造
为全方位服务云南省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内企业,批量拓展优质小企业客户群,广发银行昆明分行开展小企业批量授信计划,对不同行业、销售规模制定差异化授信方案。 据了解,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项目是目前红河州根据农业实际和发展需求制定的重点产业项目,目的在于把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打造成具有红河特色、云南样板、全国示范的工程,促进当地经济结构从依靠有色金属的粗放型模式向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项目建设的重点是完善水、田、路基础设施条件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据悉,广发银行昆明分行会按照融资保证金的10倍放大给予客户授信,以金融杠杆撬动当地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并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
农信社助推“农业”向“产业”转化
2015年,玉溪农信社根据省、市政府的政策导向及自身实际制定出了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工作意见,通过四项措施助推高原特色“农业”向“产业”转化。
一是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贷款品种,依托金碧惠农卡“一次核定、额度控制、循环使用”的贷款方式,为农户发放高原特色农业生产贷款;二是探索“农信社+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财政(贴息)+农户”五位一体支农服务模式,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畜牧贴息贷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两个十万元”微型企业培育贷款等民生贷款,支持烟草、蔬菜、花卉、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创新载体,开展送金融产品下乡并覆盖到每个村委会的“亲民农信”宣传活动,创新平台,成立“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建议委员会;创新产品,推出茉莉花种植小企业联保贷款、“两湖”流域蓝莓种植项目专项贴息贷款、经果林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解决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的融资难题;四是通过“农信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式,充分运用特色农业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小企业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业务品种,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金融活水”充实了农户的“钱袋子”
云南多家银行的金融创新之举宛如一股清新的泉水,很快激活了各地农户的生产热潮,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的美丽画卷在云岭大地尽情展开,农户的荷包也得到了极大的充实。
10月中旬的一天,记者一行来到马龙县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这里建设有大型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园,园区占地面积4500余亩。放眼望去,首先看到的是水果种植区,每种水果独占一大块区域,马龙苹果380亩、葡萄200亩、猕猴桃100亩、车厘子100亩、草莓150亩、绿化苗木2万余株。旁边是几个育苗大棚,正在培育蔬菜苗,与这些区域紧邻的地方配套建设了500千瓦的沼气发电机组,生产的沼液全部用于种植灌溉,不远处是国家商务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发的“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区,里面有保鲜室、冷冻室、储藏室、分拣室,一大批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井然有序地忙碌着。稍远一点的是一个2.3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年出栏30万头生猪,猪舍屋顶可进行光伏发电。除了以上这些,园区内还建有现代农业观光区,人工湖、石桥、高档酒店、停车场等休闲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将来又会成为人们度假的好去处……这其实是马龙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3年底,马龙县以创新企业投融资机制为突破口,启动了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以此来破解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匮乏难题,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了试点对象。该公司用可以流转的2913.85亩土地和地上附着物作抵押物,按照市、县农业部门、信用联社推行的“实地核实—合同鉴证—资产评估—签订抵押贷款合同—办理抵押登记—发放贷款”流程,获得了信用社4000万元的贷款,再加上其他银行提供的4000万元左右的贷款,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共获得了8000万元左右的贷款,有效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发展也步入快车道。
雄厚的资金必定托起强大的生产力。龙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采取“统一苗种、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方式,积极建立专家工作室,在蔬菜生产基地大力培育优质种苗提供给周边农户发展蔬菜种植,带动当地1000余农户种植蔬菜3000余亩,亩均增收3000元,户均年增收9000元。另外,公司还开展“LY”种用母猪养殖技术及“DLY”三元杂生猪育肥技术示范,带动当地200余户农户户均饲养20头“DLY”三元杂交猪,每饲养一头杂交猪纯收入150元,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
金融创新让马龙县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道路上越走越顺,但他们的目光并不仅限于此。牛源体系建设(试点)已经展开,在强力推进肉牛产业大发展、大提升的同时,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也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对发挥和集成云南农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以及探索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破解高原农牧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年来,云南立足于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
结合自身特点 探索现代农业新路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旨在创新传统农业和农业系统,跳出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局限,再度对云南农业自然特点、产业特点、功能特点、区位等特点科学认识,充分利用低纬高原光热条件、立体气候、生物资源等各种优势,用产业发展的思路,打造有别于其它区域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具有云南高原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型模式和开放合作的外向型农业产业体系。
品牌建设亮点频现 创造多项第一
云南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以来,即升华了理论基础,彰显优势和特色;还理清了思路,探明重点和方向。
彰显“四张名片”优势,即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重点建设“六大内容”,努力夯实高原粮仓、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积极发展山地牧业、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全力推进高效林业、着力打造开放农业;重点打造云烟、云糖、云茶等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影响深远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品牌。 奠定思想基础,汇集正能量。形成了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四化同步”的共识,明确了到2016年在2011年的基础上全省农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出口额实现“三个翻番”和粮食生产总量突破400亿斤、畜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农产品加工值突破2000亿元“三个突破”的阶段性目标。
加快实践行动。云南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着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行动、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行动等“八大行动”。
推进昆明—曲靖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首批启动40个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37个省级农业庄园建设,切实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作为产业建设重点,促进高原特色农业与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相结合,与一带一路、产业转移、云台合作、沿边开放等相结合,夯实发展基础,营造了发展氛围。
2013年,云南实现农业总产值3056.44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900亿元;粮食产量达1824万吨,比上年增产74.9万吨,增长4.3%,实现“十一连增”;畜牧业快速增长,进入全国畜牧大省行列;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烟叶、核桃、天然橡胶、鲜切花、咖啡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茶叶、甘蔗、肉类、蔬菜、马铃薯产量居全国前列,特色经济林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突破1亿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141元,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居于全国前列;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农产品出口额达22亿美元,成为全省第一大宗出口产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现代农业进一步推进。
保护与开发并重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云南想进一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从思路上看,必须立足高原地区的基本情况,遵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坚持绿色、低碳为发展方向,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高原农业转型发展为主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产品竞争力、实现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任务。
同时,在夯实基础、做强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立足农业多功能性,拓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空间。利用多样性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及多民族文化等优势,融合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方面拓展,接二产联三产,促进云南高原农业从生产经济功能向生产、生态、社会、服务等多功能农业空间拓展,寻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二是坚持市场引导,着力构建外向型现代产业体系。顺应农业市场化、国家化发展趋势,加快构建外向型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实行农产品生产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着力培育现代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机制,推进企业化、组织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三是创新发展模式,促进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创新经营模式,加快云南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要树立大农业的思想,坚持农、林、牧、渔业及现代服务业多业并举,构建新型农林复合型经营新模式;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举,促进环境友好型经营模式;因地制宜,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着力构建外向型高原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外向型农业模式;依靠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支撑与引领,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走科技创新型农业模式;四是坚持理念创新,培育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业态。创新农业发展业态,提高农业与工业、信息、商贸及现代服务业的关联度,推进农业现代生产方式、现代流通方式与现代管理方式,采取订单农业、超市农业、连锁经营农业、网络农业、休闲农业、养生农业、农业旅游、农耕文化、会展农业、节庆农业等多种形式,促进新业态发展;五是坚持科技支撑引领,提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效益。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力度,全力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云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总把关:苏丽霞
栏目主持:黎 风
执行编辑:顾 阳
编辑:陈彦彤 杜 杉 薛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