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温故而知新

来源 :大学·课外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lly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
  字数:约1.4万字
  成书时间:战国初期
  推荐版本: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華书局)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一共20篇,各篇一般以第一章的前两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篇章排列在内容上并无必然联系,各章节都是独立的。
  关于《论语》书名的含义,后人虽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论”是“论纂”,“语”是“语言”。所谓“论语”,就是把语言论纂起来的意思。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论语》书名含义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就是说,《论语》是关于孔子与弟子、时人讨论各项事物的汇编,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
  《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平


  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至圣”。
  孔子出身贵族,其父叔梁纥是陬邑大夫。孔子早年丧父,家境清贫,但志在为学,十五岁就确立了求学的愿望,“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加发奋学习,逐渐精通六艺,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算术)。向孔子求学的人越来越多,孔子便开办了私人学校,声名远播,并不断结识名人名士,三十岁左右即有所成就。孔子曾师从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他的弟子相传有三千人,其中贤弟子七十二人。
  “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战国末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被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侯、伯、子、男”之一。但是,真正能得到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公信力,如老师;要么是比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属于前者。
  孔子六十二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长达七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重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富贵与道义产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也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一心向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这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是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的善意提醒。他指出孔子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孔子创立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他主张恢复周朝礼法,强调社会有序,认为爱人之心是做人和为官都要具备的道德标准。礼和仁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都强调伦理道德。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也都是孔子的做人准则。

其他文献
在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法国巴黎的鱼虾市场里充满臭气,一个卖鱼的女子在臭不可闻、垃圾如山的鱼摊后生下她的第五个私生子,她准备把这个孩子和前面四个孩子一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藏在鱼虾垃圾里处理掉,谁知道婴儿忽然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哭声。这哭声让别人发现并救下了他,也成功把他的母亲送上了断头台。这个婴儿丑陋、多病、身世坎坷,辗转在不同的抚养者(或者说压迫者)之间,最终成长为一个外表看来毫不起眼,甚至惹人厌恶的人
期刊
背景:  论述类文章要有明晰的观点和主张,赞同什么,反对什么,一篇之中不能出尔反尔,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但是,有时候人们对问题的看法是混沌模糊的;或者由于表达的不准确,导致其持有的观点看起来不那么清晰。所以,论述文的写作常常是思想的历险,而不是重复、一望便知的正确而简单的废话。  我们以下面的文本为例,来进行分析。  阅读文本  1“砍的不如旋的圆”,这是我家乡的农民常说的一句俗话。比如你要做一个木
期刊
对于阅读,同学们大概是又爱又恨吧!自己喜欢的作品,读起来是那样津津有味,可是语文考试中的阅读,就算文章很精彩,也会因为考试而坏了阅读的“胃口”。前者即“自主性阅读”,后者即“考试型阅读”。但此二者并非水火不容,如果能在享受自主阅读的快乐的同时,又能为考试型阅读增分,岂不两全其美?  考试型阅读是有技巧的,这给许多为考试苦恼的同学带来了福音。当你不熟悉阅读理解的答题“套路”时,略加训练就能掌握一些答
期刊
【背景链接】  20世纪90年代初,因代表作《妻妾成群》被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作家苏童开始被严肃评论界之外的普通读者所熟知。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苏童便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等主旨和意味各不相同的小说奠定了他在当代文坛的地位。  《罂粟之家》是苏童创作前期最有先锋意味的作品之一,但因为其中包含着异常丰富的小说元素而有些晦涩难懂,因此较少
期刊
打破传统诗歌桎梏的“粗人”  1819年5月的最后一天,惠特曼出生在美国纽约州长岛西山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惠特曼只上了6年小学,1831年就开始在印刷厂当学徒。  做学徒的那段时间,惠特曼接触到《长岛爱国者》《美国评论》《民主党人》《布鲁克林自由人报》等与时局紧密联系的刊物,民主思想和政治敏感由此萌芽。此后他成为一名编辑,在1842至1848年间至少为11家纽约和布鲁克林的报刊投稿或工
期刊
(一)  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我邀了我的灵魂同我一道闲游,  我俯首下视,悠闲地观察一片夏天的草叶。  我的舌,我的血液中的每个原子,都是由这泥土、这空气构成,  我在这里生长,我的父母在这里生长,他们的父母也同样在这里生长,我现在是三十七岁了,身体完全健康,  希望继续不停地唱下去直到死亡。  教条和学派且
期刊
啊,船长!我的船长!我们可怕的航程已终了,  船只渡过了每一个难关,我们寻求的奖赏已得到,  港口就在眼前,钟声已经听见,人们在狂热地呼喊,  眼睛在望着稳稳驶进的船只,船儿既坚定又勇敢,  但是心啊!心啊!心啊!  啊,鲜红的血在流滴,  我的船长躺卧在甲板上,  人已倒下,已完全停止了呼吸。  啊,船长!我的船长!请起来倾听钟声的敲撞!  请起来——旗帜在为你招展——号角在为你吹响,  为了你
期刊
剧情简介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对英国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以及乐队所创作的音乐的致敬。该乐队是20世纪殿堂级摇滚乐队,代表作有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和《波西米亚狂想曲》等,在全世界都拥有极高的传唱度。  影片主人公佛莱迪本是一名机场行李搬运工,因天生龅牙常被人嘲笑,对音乐的满腔热血让他与“皇后乐队”结缘。他们对音乐共同的极致追求,以及佛莱
期刊
对于高考作文“不少于800字”的要求,考生的反应不一。有的认为800字太多,写不够,800字成了一种压力;也有的认为800字太少,动辄写到1300字甚至1500字。可是,字数写多了,势必耗时,如果文章层次不够紧密,或者给人散漫之感,也不容易得高分。那么,在使用了多则素材的情况下,怎样才能避免散漫,使作文获得高分呢?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创造性地使用“一句话”论据。  1 巧用比喻说理,让语言以少胜
期刊
“老师你看,这一块浇浆有破损的痕迹,”嘉合指了指脚边的一块地方,“墓室塌方,墓志破损,都有了解释。”  米望点头:“有盗墓贼抢先一步。”  盗墓者也曾经尝试过破坏浇浆层,但显然在厚达15厘米的“三合土”浇浆面前无功而返,只能悻悻离去。  001  把削好的苹果递给妻子后,米望坐在病床边半天没有说话。  宋岚脸上漾起温柔的笑:“你去工地吧,那边也离不开你。”  米望有些为难,但和医生确定妻子此番突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