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百家争鸣”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hung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高考考查的四大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而通过比较类的试题考查同学们的这四种能力,在新课标卷中屡有体现。下面,我们以思想文明模块中出现的几次“百家争鸣”为例,探讨一下比较类试题的解答方法。
  一、初识试题,管窥其立意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们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
  ——《趣味百家》
  材料二 在1917年的北大,既有为人桀骜、棱角毕露的陈独秀,又有留学海外年轻潇洒的博士胡适;既有“风流才子”刘半农,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既有政治保守而舊学深沉的穿长袍、拖长辫的精通六国语言却欣赏女子小脚和男子蓄妾的辜鸿铭,也有后来敢踢蒋介石的“狂狷文人”刘文典……他们都能在北大找到抒发其学术思想的舞台。一时间,北大成为大师云集的场所,“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北大从此不再平静。
  ——何成刚《史料教学方法策略》
  材料三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他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还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综合上述材料,请拟定一个合理的主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点拨 拿到材料题,我们不能头脑一片空白,也不能脚踩西瓜皮,答到哪算哪。可以先尝试着从设问着手,解读材料;也可以先粗略浏览材料,看材料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在展开,搞清楚试题的主题(题眼),揣摩出题者的试题立意(他出这道题想考什么)。大概搞清楚了试题在考什么,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出题者拿出一组材料,要我们综合给出一个合理的题目,实质上就是要我们通过比较找出其共同点是什么。当然,有的同学可能会出现“路走对了却进错了门”的状况,即找的是一些细枝末节的相同点而没找到最主要的。这就要求同学们答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思维要全面、严整一些,角度多一点,主题要尽量包含材料的主体内容。
  解析 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有对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和1917年北大“百家争鸣”的直接描述。而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1923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革命,中国从此转向了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指引,尽管教材上并没有把它誉为百家争鸣。
  答案 主题: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三次百家争鸣。
  理由:材料一,“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行动帮会”“文化人的学派”流派纷呈;材料二,大师之争,“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或服饰的多样化);材料三,各种学术思想在宪法范围内活动、争辩。
  二、模块思路,多层次展开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这个变乱的社会一道被抛掷于动荡之中的是思想的世界。造成这种思想世界变化的原因至少有三点,第一,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重新建立思想与知识对于世界的有效解释,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第二,王室的衰微使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与知识流入诸侯的领地,而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的文化人……。第三,“知识—思想”体系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中,有不同的侧面,……文化人的分化则使“知识—思想”也在分化之中,并形成不同的思想流派。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此班大战,使西洋文明露显著之破绽。此非吾人偏见之言。凡研究现代文明者,殆无不有如是之感想……自受大战之戟刺以后,使吾人憬然于西方文明诸国,所以获富强之原因,与夫因富强而生之结果,无一非人类间最悲惨最痛苦之生活……然信赖西方文明,欲借之以免除悲惨与痛苦之缪想,不能不为之消灭。
  ——杜亚泉《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
  材料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l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比较分析三次百家争鸣发生的不同原因。
  点拨 现行高中历史新课标按照政治、经济和思想文明三个模块展开,与此相对应,我们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时,一般情况下,也应该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进行分析。因为教材是分层展开,而考题是综合考查,要求我们在答题时把三本必修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说,书本把一件事件一分为三,即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分别展开,而我们答题时刚好相反,答案要把政治、经济和思想合并为一个整体。
  解析 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展开,先尽可能的把材料中的信息归纳出来,再补充所学的知识。
  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王室衰微;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阶级关系上,“士”的崛起;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政治上,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专制复辟,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受挫,一战前对西方文明的膜拜,战后对西方文明的重新认识;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文化上,北洋军阀(或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1956年,政治上,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人民内部矛盾成主要矛盾;经济上,三大改造使公有制基本确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思想文化上,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被调动。
  三、史观引领,多角度评价
  例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1920年1月
  材料三 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起先锋队的作用,……但是光靠它是不能打败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1939年5月
  请评价材料中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点拨 新课标高考题中有小作文一类的评论题,行文手法当然与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不大相同。做答此类题目时,一般的思路为:从材料入手,先提炼材料中的相关观点(表现),然后从政治、经济、思想(或者加上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最后回到材料中的观点,对其进行评价。
  可能出题者的立意没有直接说考文明史观,但是答案却体现了文明史观的思路。文明史观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历史,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一国历史的纵向发展。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国与国之间的横向联系。文明史观统领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答题时,同学们也要朝这些角度着手。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 “过激派伪说” “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 “主力军是工农大众”作答。
  答案 北洋军阀政府官员宣称马克思主义为过激伪说,孙中山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两个人觉醒后提倡的,毛泽东则强调其工农色彩。北洋军阀政府专制独裁,中国社会仍然需要由专制向民主转型。一战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的膜拜,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向俄国寻求经验。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北洋政府官员站在统治阶级立场敌视五四新文化运动。孙中山、毛泽东都指出了其重大意义,但孙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则认识到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毛泽东的观点更符合当时实际。
  
  练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 “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评材料中关于“百家争鸣”的观点。
  
  参考答案
  
  冯天瑜认为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分封社会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的转型时期。出于新兴阶层称霸的需要,孔子的仁、礼,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船水”思想都含有民本思想的内容,而韩非的法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更符合当时的乱世。冯天瑜的观点有其合理性。
其他文献
鉴赏古诗语言风格,要熟悉基本的风格术语,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下面以一些重要诗歌为例,作具体说明。  从意象入手,体会情感,辨析风格 即从分析意象出发,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进而鉴赏其语言风格。  例1 下列诗句与高启的《梅花九首(之一)》的风格最接近的一项是( )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
期刊
“考试”英文大搜罗    期末临近,考试也随之而来,奋战在学校里的学生们又处在了忙碌紧张的备考状态中。今天就来学习一些关于“考试”的英文表达。  1. I’ve got a final exam this Friday. 这周五我要期末考试。  2. I think I’ll have to cram. 我想我得临时抱佛脚了。  3. Will the test cover the whole b
期刊
同学们对古诗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很熟悉,这里主要谈谈鉴赏时组织答案的步骤和格式。  这类题目提问的方式一般为: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变式提问为:请分析抒情主人公(或某某人物)当时的心情?等等。  答题步骤为:(1)是什么形象(概括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这个形象的意义(形象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套路为:全诗塑造了一个……形象;通过……(记叙、描写等)手法;
期刊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有关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试题来看,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答题失误却不少。主要原因是许多同学没有真正理解命题者的意图,走入了答题误区。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在鉴赏古诗人物形象中常见的失误情况。  翻译诗歌,不涉及形象 很多同学在鉴赏人物形象时,不管诗歌形象,只是翻译诗歌,结果答非所问。  例1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
期刊
在高考中,以“情”设问的题目比比皆是。要真正读懂一首古诗,要准确鉴赏古诗歌,就不能无“情”。那么怎样解答这类题目呢?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切入。  一、从景物特征着手,把握诗词情感。  古诗中的景和情往往是一一对应的,选用的景一般都代表着作者的情感志趣。鉴赏诗歌情感时应认真思考景物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情感意义。  例1 阅读欧阳修的《琅琊溪》,回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
期刊
海地最受气候变化影响;冰岛反之    Haiti is the nation most at risk from rising sea levels, floods and other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ccording to a new global survey from the UK risk analysis firm Maplecroft.  Thi
期刊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突出的是自然。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地貌(地文景观如喀斯特地貌)、水文(水域风光如黄果树瀑布)、气候(天象和气候景观如吉林雾凇)、生物(生物景观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景观)。其中地貌景观最为重要,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景观),突出的是人文。人类社会、历
期刊
时间是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要准确了解历史知识,首先应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我们在历史学习中要总结书本中常用的几种纪年法,同时要理解几种常用时间的计算和换算方法。  一、理清常用的几种纪年法  1. 公元纪年。我们书本上的历史时间多采用公元纪年,但中国历史上正式采用公元纪年是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开始的。  2. 干支纪年。书本上多有“甲午”“戊戌”“辛亥”等提法。但需要注意,可以说1898年是
期刊
由于生物学科中知识点的共同特性及某些特殊情况,高中课本中常见到一些较模糊的语言叙述。同样,许多生物试题中也经常出现“可能”或“最可能”等字眼,两种说法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若不仔细分辨,往往导致同学们错在起点,白费功夫。  1.“可能的遗传方式”与“最可能的遗传方式”  例1 在自然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用A、a表示)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00,该遗传病在中老年阶段显现。一个调查小组对某一
期刊
日常生活中,“框图”无处不在:电子产品的说明书中有框图,工业生产的工序中有框图,编写程序中有框图,办公大楼楼层分布图中有框图. 总之,“框图”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都带来极大的方便.   数学中得“框图”包括“流程图”和“结构图”两大类.   一、流程图  1. 流程图的概念:由一些图形符号和文学说明构成的图示称为流程图. 流程图常常用来表示一些动态过程,通常会有一个“起点”,一个或多个“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