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建筑艺术与诗词艺术异曲同工之妙处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o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探究诗词对建筑意境的描绘、诗词与建筑意境的“弦外之音”、诗词与建筑意境的“画面感”,展现诗词与建筑意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诗词;建筑;建筑意境;“弦外之音”;“画面感”
   中国诗词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形成于生产劳动中的口头创作,后得到充分发展。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后又有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展现出诗词旺盛的生命力,并且诗词已深深融入中国文化。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画面感强,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建筑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不仅是柯布西耶所说的“居住的机器”,同时也是建筑师情感意境的表达。黑格尔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果戈里说建筑是石头的史诗。从某种层面来讲 ,建筑艺术与诗词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
  一、诗词对于建筑意境的描绘
  (一)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诗经·小雅·斯干》)
  翻译:房屋端正如人立,急箭穿过如线直,宽广犹似鸟展翅,色彩艳丽锦鸡衣,君子登堂進厅里。
  如图1所示,从秦汉开始一直到清朝,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历经两千多年,一脉相承,自成体系,从某种角度来讲,这种形式,被认为是符号化的中国元素,常常出现在书籍图片与影视作品中。建筑由屋顶、屋身、台基三个部分组成,屋顶是其特点的主要呈现,大多由正脊、垂脊、庇三个部分组成。斗拱与抬梁式或穿斗式结构支撑屋顶,形成斜面,再由瓦片覆盖顶部,形成优美的曲线形态,巧妙地将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当众多建筑有规制地排列组合时,层层叠叠,在远处俯瞰建筑群落,犹如大鸟展翅,给人以无限遐想。
  诗词中将建筑屋身的笔直线条与结构比喻成正襟危坐的人,将坡屋顶和挑檐比喻成展翅的大鸟,把中国传统建筑的外在形象特征用简单的诗词文字勾勒清晰,建筑意境跃然纸上。
  (二)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如图2所示,中国北方传统民居以庭院、合院为主,院落分为前院、正院和后院。面积大的也有套院,就是人们俗称的几进的院子。庭院的营建是按照传统的风水学与伦理学进行的,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正房坐北朝南,入户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倒座、抄手游廊,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在整体规制设计时,对于院落的嵌套,有其一定的程式章法,层层递进有序展开,庭院深深院墙高耸,让人一时无法看清全貌,正如中国人内敛的性格。唐代诗人崔郊,在其《赠去婢》中写道:“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把达官贵人的“侯门”比喻成“海”,可见其院落之大、嵌套之复杂。“庭院深深深几许”用一句疑问句,将建筑中庭院的嵌套与递进描绘了出来。
  (三)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滕王阁序》王勃)
  翻译:早晨南浦飞来的轻云在画栋边上掠过,傍晚时分西山的风雨吹打着珠帘。
  如图3所示,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赣江东岸,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始建于唐朝(653年),经历多次修复重建,因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
  塔的这种建筑形式源于佛教,最早用来盛放佛骨舍利,高耸的外形体现着佛教的庄重与神秘。之后逐渐世俗化,与本土建筑相结合,在材料、形制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文笔峰”。滕王阁坐落于赣水之滨,被古人誉为“水笔”。类似的建筑还有杭州雷峰塔、杭州六和塔以及大理千寻塔。
  “画栋朝飞南浦云”中“画栋”指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雕梁画栋,是对建筑的装饰,手法包括彩绘和雕刻。天空的轻云飘过高高耸立的滕王阁,建筑外立面的彩绘雕刻与蓝天白云相映成景,红色的彩绘、绿色的琉璃瓦片,整个景色随着时间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画面感,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在营造时,所想体现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设计理念。“珠帘暮卷西山雨”——傍晚时分,天空下起了雨,从西山起携风雨而至,吹动珠帘,发出声响。
  (四)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送人游吴》杜荀鹤)
  翻译: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如图4所示,诗中“姑苏”指苏州,苏州位于长江下游,毗邻太湖,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从他地来到苏州城,站在高处放眼望去,能看到特有的地势地貌形成的城市格局——房屋沿河顺势而建,高低错落紧密相连。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房子比作人,房子如同人一样枕在流淌的小河上。河流上架满了桥,连通两岸,错落有致。用接近白描的词句,描绘出了苏州城特有的城市面貌与建筑意境。苏州城属江南地区典型的城市风貌,建筑依河而建,顺应地势错落有致,大小园林遍布城内。清代诗人汪琬曾写道,“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
  二、诗词与建筑意境的“弦外之音”
  黑格尔认为:诗文是精神性最强的艺术,建筑是物质性最强的艺术。他们同样重视“本象”之外的“弦外之音”。
  诗词受限于文体形式,语言凝练,字数有限。在唐诗中,七言绝句仅有28个字,要想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与立场,相对于“直言无隐”,更多采用“弦外之音”的处理手法,对每个字都反复推敲,排列组合,并通过对意象的描绘,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例如,北宋诗人林逋在其作品《山园小梅》中写道:“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中未提及梅花,却能感到梅花在山间小园中怒放。“疏影”“清浅”“暗香”“黄昏”等具有代表性的词汇,联通视觉与嗅觉,在读者脑海中呈现出梅花盛开的“弦外之音”的意境。   意境中的“弦外之音”同样是建筑审美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是衡量作品层次的艺术标准。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在描述他的作品时讲到:“从某方面来说,我希望外观能够消失,变成一个能刺激思考的空间。如果外观的表现不过于强势,那么大家就会开始思考自己,并为空间赋予意义。”在他的很多设计作品中,对于建筑整体外观的设计简洁朴素,更多地引入风、雨、光等自然元素,赋予空间更多的意义,给人以虚无,让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沉思。这种沉思,正是建筑意境给人带来的“弦外之音”。何镜堂院士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二期工程中,将主场馆的形状设计得犹如一把弯刀,矗立在广场中央,仿佛可以划破南京的天空,让人无法平静。这种建筑意境发出的“弦外之音”直指人心,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让国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日本女设计师妹岛和世在她的作品金泽21世纪美术馆的设计中,弱化墙体以及建筑的支撑结构,使得建筑空间连续而具有变化,让建筑中的穿透力、流动性更加明確清晰。这种对墙体的弱化使空间界线“模棱两可”,让读者对于建筑有了更多层次的解读。这种解读,正是建筑意境所传达出的“弦外之音”。
  三、诗词与建筑意境的“画面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自成一体,诗词往往能描绘出绘画的意境与“画面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就曾提出“诗画合一”“以诗入画”的观点,也曾形容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词在创作过程中,托物言志,寓情于景,通过文字对景物进行描述,同时减少副词、形容词的使用,形成读者脑中的“画面感”。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江雪》中的描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20个字,仿佛看到了作者呈现出的那种孤独的“画面感”。再如苏轼在《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中写道:“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柁。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从落日起描述,到青山、云朵、河流、渔村、月光、灯火,仿佛蒙太奇式的电影镜头,时而穿插、时而跳跃、时而连续,呈现出一处又一处生动质朴的“画面感”,任读者品味。
  人对于建筑中的体验一半以上的感知源于视觉,即视觉感知。在建筑意境的营造中,通过空间、光影、色彩、植物、造型、比例等元素营造视觉感知中的“画面感”。这种“画面感”分为静态、动态、动静结合三种形式。
  静态的“画面感”犹如一幅绘画。在构图中,讲求近景、中景、远景、比例、尺度;在内容上,讲求主次关系;在色彩上,讲求和谐统一。在静态的“画面感”中,观察者停留的位置、观察视野都是“画面感”意境营造的组成部分。动态的“画面感”犹如电影镜头,随着参与者在建筑中行走而变化,如光线的明暗变化、空间尺度的放大缩小、地势起伏与空间嵌套的变化、立面与地面铺装的变化,步移景异,时而连续,时而独立。动静结合的“画面感”是建筑意境营造的难点,建筑是相对静止的,而时间是相对流动的,建筑是空间艺术更是时间艺术。一年四季,一天二十四时,每一个时间节点,都会有不同的景致、不同的光线。静止的建筑与流动的时间呈现出的“画面感”正是建筑意境营造的题中之义。可见在诗词与建筑意境中,对于“画面感”的追求,是存在一定共性与交集的。
  四、结语
  诗词与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并行,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都有对于建筑的描绘,这种描绘不局限于外形,也有“本象”之外对于“意境”的描绘。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中,就大量使用诗词性的语言对宅院设计进行描述,如“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种描述在某种程度上也在促进建筑审美的发展。诗词所传达出的“弦外之音”与建筑意境传达给人的“弦外之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都意在“留白”——留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供读者想象。好的建筑、好的诗词往往会与读者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正是“弦外之音”的共鸣。诗词呈现在读者脑海中的“画面感”与建筑意境呈现在观者脑海中的“画面感”又何其相似。前者通过词汇调动读者的视觉记忆,进而在读者脑海中浮现“画面感”;后者通过空间、光影等元素,呈现视觉上的“画面感”、记忆中的“画面感”。总之,建筑与诗词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阐述心灵的艺术,在多个方面、多个维度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
  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元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2]苏轼.东坡题跋[M].白石,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诗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陈菁菁.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古诗词意境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6]冯颀军.中国传统建筑意境空间构成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作为集创意与文化产业于一身的动漫产业,其发展蒸蒸日上。为了实现动漫产业的长久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动漫专业,致力于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动漫人才。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高职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教学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想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就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动漫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同时注入新元素。基于此,文章分析了5G时代下高职动漫专业课程体
期刊
摘 要: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以及其《续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涉及了很多街道的设计理念。中国和日本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涉及地域的、材料的等等。对于外来的文化思想,不能一味地加以否定,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为我所用。文章针对《街道的美学》中一些关于建筑的、城市街道的设计思想进行研究。  关键词:《街道的美学》;轮廓线;原风景  我国最早的设计概念是“造物”,而“design”则是国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在课程编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课程、开发课程、改进授课模式、进行集体备课与教学评价、设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推动音乐教学和其他学科相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教学改革  注:本文系2019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职业院校德育课题“新时代下提高中职学
期刊
摘 要:《诗经》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爱情、婚姻、别离、思念、农业、渔猎、宴饮、劳役、祝颂等等。战争诗作为其中一个类型,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多上乘之作,如《邶风·击鼓》《卫风·伯兮》等,《采薇》和《东山》亦是其中佳作。文章从主人公对待战争的态度、诗作的情感表达方式、诗的叙述视角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采薇》和《东山》两首战争诗,以窥《诗经》之文学特色。  关键词:《采薇》;《东山》;战争诗  《小雅
期刊
摘 要:荷兰画家伦勃朗作为欧洲17世纪影响最广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有的光影技巧闻名于世。文章主要结合其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创作技法等分析伦勃朗绘画中的光影与空间,研究其作品中的光影表现原理及艺术效果,探索光影在艺术领域中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伦勃朗;绘画;光影  光线的存在,是自然界中一切物体呈现其本身的必要条件。也正是光线的存在,让世间万物拥有了阴影,因为光与影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结
期刊
摘 要:钢琴八度技术是一种具有较高难度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跳音八度弹奏法、连音八度弹奏法、非连音八度弹奏法等类型。由于钢琴八度技术极为复杂,演奏者在练习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较为常见的问题有手部条件问题、演奏疲劳问题以及错音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或是由于演奏者自身条件限制,或是由于演奏者的演奏基本功薄弱,或者由于演奏者的心理素质较差。针对这些问题,演奏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训练,从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东西方匠艺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美学与视觉、建筑与文字、古典家具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系统归纳了东西方匠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东西方;匠藝;家具  匠艺的表现形式多样,载体丰富。东西方匠艺因受哲学、美学、宗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差异显著,本文从美学与视觉、建筑与文字、东西方古典家具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并总结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美学及视觉之比  西方绘画
期刊
摘 要: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艺术家们开始用一种新的态度、新的视角重新去思考当代艺术。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e)作为美国当代艺术家,他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为现代艺术提供了新的认识和反思。文章以霍珀的代表画作《夜鹰》为例,围绕“第三人”视角的艺术创作手法展开研究,从构图、色彩、情感寓意三个维度展开他为当代艺术创作带来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第三人”视角;构图;色彩  20世纪30年代,美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影视剧面临着严峻的市场部分,而当下新媒体的出现,为影视剧的营销提供了新的营销方向。文章就影视剧的新媒体营销策略展开,提出借助渠道融合,实现跨媒体营销,创新营销角度,推进专业化营销,确保定位准确,实施精准化营销,线上线下互动,开展互动式营销,以期构建新媒体营销策略,从提升影视剧的影响力,做好影视剧的宣传,获取影视剧预期的营销效果。  关键词:影视剧;新媒体;营销策略  电视、电影已成
期刊
摘 要:《仲夏夜之梦》这部戏剧作品中出现了仙境、精灵等神话人物,将爱情的主题和神话人物、玄幻场景相结合,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文章通过对《仲夏夜之梦》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女性为爱情反抗封建婚姻和封建势力,努力追求自己心中所想的主要思想特征,并以此分析其独特的创作艺术手法。  关键词:《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思想特征;艺术手法  莎士比亚创作《仲夏夜之梦》的历史背景正好是英国文艺复兴和人文运动正进入高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