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赣骏:我在太空的七天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m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赣骏祖籍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是物理学家、美籍华裔太空科学家。1985年4月29日,他和六名宇航员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太空飞行。飞行期间,他用自己设计的“液滴动力测定仪”研究了失重状态下的流体力学,并获得成功。
王赣骏在太空中
王赣骏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赤子之心眷念故土


  1999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盐阜籍世界杰出人物勋章获得者、国际文化名人、国家一级导演夏振亚在推出的1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杰出华人在美国》中,记录了王赣骏不畏环境艰难复杂,始终努力拼搏,在物理学和航空航天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并特写了他上太空时携带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1985年7月,王赣骏应中国航天部邀请回国访问一周,亲手将这面曾经带进太空的五星红旗赠给国家领导人。
  与国旗同时带上太空的,还有中国名茶及录有中国歌曲的磁带,王赣骏还在自己穿的航天服上缝了一个绘有中国古代太极图的臂章。航天飞机绕地球一周,飞经中国上空时,他曾作象征性跑步,以示遨游了祖国山河。
  那次回国访问,王赣骏非常高兴。在阔别已久的祖国,他愉快而自信地与同行们交流经验,向大家介绍航天飞行的情况。他说:“中国人的智慧是经得起考验的。现在,太空科学尚如一片处女地,有待开发,中国青年应该参加。只要下定决心,定能成功。我们要为中华民族争气。”王赣骏在北京、上海作报告时,全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

聪明慧黠勤学苦练


  王赣骏童年读书时聪明机灵,对自然课有浓厚的好奇心,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很喜欢看武侠小说。他对物理尤感兴趣,是个有名的“问题”学生,不仅在学校问,回到家里也问,常问得大人应对不了。老师唐玉凤想起学生时代的王赣骏,会自豪地“数落”几句:“他在学校相当调皮,但聪明慧黠,会给每一个与他接触过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高中毕业后,王赣骏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学习。1967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后又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受聘到美国航天所属的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担任超级物理研究家暨无地心吸力研究院主管,兼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学客座教授。
  1974年,美国太空总署计划在太空中进行“液滴动力实验”,共有500余人应征。王赣骏提出的“零重力液滴状态研究”项目是14个被选中的项目计划之一,确定为航天飞机上的科学实验项目。1982年,美国太空总署决定训练人员到太空做实验,挑选极为严格。王赣骏被选中后,确定为参加太空科学实验的科学家,开始接受各项宇宙飞行训练。
王赣骏返回地面
王赣骏和团队宇航员

  科学训练、生活适应性训练和太空船训练一般是在研究室模拟进行。例如,坐在一张转椅上,不但要做到36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快速转动,而且要上下前后摆动,转椅用于检查宇航员的前庭神经功能,以了解对太空震动及眩晕的耐受能力;登上电动秋千,荡起时前后甩15米,用于适应空间运动和开展对空间运动病的研究;登上人体离心机,用于训练宇航员对超重的耐力和在超重条件下操纵飞船和通讯的能力;自高空4万米下降至2万米,有20秒钟失重,这样的试验要进行6000次,考察宇航员的身体状况和技术水平。宇航员要能独当“全”面,操纵太空舱中4000多个仪器,完成任务。还要进行“万一”训练,就是指学会在起飞前,万一机器发生故障如何逃生,这个动作需在10秒内完成。所有这些训练与测试,王赣骏都顺利通过了。

頑强拼搏成就辉煌


  1985年4月29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第十七次飞行,首次载有七名前往太空从事科学实验的科学家,时年45岁的王赣骏就是其中之一。王赣骏是太空实验首席研究员,他发明的液滴动力测定仪,用于太空中研究流体力学情况,用声波操纵液滴进行理论预测,并能观察到可能出现的新现象,解答许多地球上无法解答的问题,增强对液滴力学的了解,引导材料科学、天文物理学、高层物理学和核子物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太空发射中心发射到太空的“挑战者”号,于1985年5月7日凌晨0时11分,安全降落在美国加州爱德华空军基地,飞行速度超音速25倍,行程400万公里,成功完成了为期一周的科学研究飞行任务。
  二百多年前,牛顿就曾设想在失重情况下进行无容器冶炼试验;二百多年来,许多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都在理论上作了阐述,但从未经过实验证实。这次,由王赣骏用实验证实了。
  这项实验的成功对整个液体力学的研究、无容器冶炼先进技术的开发,以及天文物理和地球物理理论的运用等方面,都作出了突破性贡献,为今后建立“太空工厂”奠定了基础,为人类更进一步了解太空和将来怎样利用太空做了“未雨绸缪”的工作。这个实验被称为“零地心引力的液体状态研究”,通俗地说,就是液体在无地心引力和无容器的条件下的动态研究,亦称“两无”试验。
  王赣骏为上太空奋斗了十二年,发表逾百篇论文,设计了许多仪器,获得了二十多项发明专利权,他的事迹已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航天篇)》。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其他文献
李军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天而降,“跳遍”高原雪山、戈壁荒漠;他们的时间以秒计算,每一跳却都事关生死,他们就是与蓝天为伴的降落伞试跳员。试验跳伞是一项特殊的职业,一具降落伞合不合格,必须通过试跳员多次试跳检验才能确定。目前,全国从事这项职业的只有数十人,李军就是其中之一。?从空降兵到试跳员  李军曾是一名空降兵,退伍后加入航空工业宏光(原南京降落伞厂)空降空投试放站,成为一名降落伞试跳员。在部队
期刊
谢德胜  他是中国双节棍协会创始人,国家双节棍一级裁判,培养了8位全国冠军。他曾连续5次参加国际比赛斩获十个金奖。这个90后男孩叫谢德胜,他凭着热爱和执着,舞动双节棍十余载,舞出精彩人生。为防身迷上双节棍  谢德胜从小就喜欢看李小龙的功夫电影,他曾信誓旦旦地跟父母说:“我将来也要练武功,那样就没有人敢欺负我了。”  15岁那年,谢德胜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离家出走,他的天塌了。叔叔念他可怜,出钱供他
期刊
李永国和女儿  拥挤的螺蛳粉店里,一对年轻情侣坐在角落,女孩捧着碗吃得欢快,男孩却用纸巾堵住鼻子,默默地望着她。不爱吃螺蛳粉的人能理解男孩,因为他们也觉得那股奇怪的味道难以忍受。然而,爱吃螺蛳粉的人,就是喜欢那一点“臭”味。螺蛳粉独特的味道是由配料酸笋提供的,酸笋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螺蛳粉是否正宗。80后李永国正是用鼻子辨别酸笋的闻臭师,守护着螺蛳粉的灵魂味道。嗅觉天生灵敏  李永国能成为闻臭师并非无
期刊
刘悦来创智农园  2020年“五一”劳动节,刘悦来一家三口早早来到楼下的小区花园。“地面有点儿硬……”刘悦来边说边用锄头给花草松土。“我去提水!”儿子刘家齐自告奋勇。看着眼前的祥和美景,刘悦来感觉自己的都市田园梦正在慢慢实现……让孩子亲近自然  刘悦来是上海同济大学景观系教师,儿子于2001年出生。每天下班回家,他都会抱着儿子在小区散步,“这是高高的大树,这是绿油油的小草……”等刘家齐长大一些,刘
期刊
设计师司空见惯,但以蜡烛为载体进行设计却让人心生好奇,烛艺创作师王笙安就在烛光和香熏的世界里找到了新奇与浪漫。与蜡烛“一眼万年”  成为烛艺创作师之前,王笙安在一家外企工作。为了实现创业梦想,2015年,他果断辞职。  做什么呢?其实王笙安并没有规划好。日本朋友听说他正在寻找创业项目,便给他推荐了一份清单。木头、石头、蜡烛、塑料……项目种类琳琅满目,他一眼看中了蜡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蜡烛出口地,但
期刊
安泉是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的一名商人,之前一直在云南昆明做生意。几年前,安泉回老家玩时找到一个很好的商机。  凤冈县有一条小溪沟,那里野生鱼很多,安泉经常去捕鱼、钓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捕到了不少在当地几乎绝迹、一斤能卖到100多元的七星鱼。安泉就想:七星鱼在其他地方已经见不到,却在小溪沟里生活得很好,说明这里的水质好,很适合鱼生长。  于是,安泉投入1000多万元,将这条小溪沟修复成全长10多公里
期刊
沈琴  9月3日,盐城市大丰区众鑫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琴更新了一则朋友圈:“初秋的阳光仍有火一般的感觉,玉米地里更加闷热,跟踪观测记录试种筛选品种的活杆成熟情况,发现表现好的品种,再热也开心。”配图中的她立于繁密的玉米地中,小麦肤色,瘦削干练,神情专注。回到农村做新农民  沈琴原是大丰棉花原种场棉圃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三尺讲台,她一站就21年。2011年,主管学校的国营农场改制,学校解散,沈
期刊
松浦弥太郎的《日日100》里,100件物品蕴藏了100种美好:桧木漆碗与汤匙、橄榄油、北大路鲁山人的《料理王国》、拆信刀、开司米羊毛衫……被誉为“全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松浦弥太郎能说出与生活中每件物品共处的故事。这些物品,有吃的、穿的、用的;有贵的,也有便宜的;有祖父留下的遗物、朋友赠送的礼物,也有自己淘来的东西。假若要提取一个公因式,那就是它们都是松浦弥太郎喜欢的。  懂生活的人有主见,从不跟
期刊
说到跟童年相关的文学作品,我想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即便过去多年,再未重读,提到这些文章,我依然立即就能想起月光下的少年闰土,想起历险记般去看社戏的夜晚,以及百草园中紫红的桑椹和碧绿的菜畦……这些都得益于鲁迅深入人性的挖掘,令人感同身受。童年乐园、童年玩伴以及某次跟玩伴一起经历的冒险,这些本就是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共通记忆。  最近看了
期刊
2019年年底,我去苏州渭塘看蒋坤元,他送了我五本新书,其中四本是硬壳精装,拎在手上沉甸甸的;今年10月2日,蒋坤元又送了我两本新著,前后加起来共七本,总字数在120萬字左右。我将此称为“来势汹汹的蒋坤元风暴”。  这七部书中的三部是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其中两部是中长篇小说:一部叫《蛇岛》,写阳澄湖上的一个当代传奇;一部叫《吞》,写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一则历史故事。还有一部写的是个人创业史,书名叫《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