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能否防范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来源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ung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全球76个样本国家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Panel-Logit模型研究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会加剧银行系统的不稳定,此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整体效果不够显著,而且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还将下降;银行监管制度的强化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同时与存款保险制度配套使用时,能够一起构成现代金融安全网,显著提升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设计中,存款保险机构较强的独立性与监管职能、存款人共同参与保险以及风险调整费率等有助于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性风险;Panel-Logit模型
  文章编号:2095-5960(2019)02-0037-10;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国政府陆续推出并落实了一系列加快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的举措,尤其是在推动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方面。2013年之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明显提速,在此过程中,考虑到银行体系在中国金融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全球范围内一些典型经济体在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在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守住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成为学术界与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经验显示,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甚至可能诱发金融危机。[1][2]对此,一些学者提出中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应构建起与利率市场化相适应的风险防控机制。[3][4]在此背景下,为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安全网的建设,守住不发生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中国政府于2015年5月正式建立并实施了存款保险制度,政府不再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隐性担保,这为进一步开放存款利率管制,促进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考虑到现阶段中国只是初步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完善方向及具体效果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全面反馈,而一项制度的具体效果需要较长时间来验证,很难在短时期内判断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否达到维护银行系统性安全的目标。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阶段,研究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预期效果与完善过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根据国际存款保险机构协会(IADI)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已有139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可以说,作为现代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各国政府的与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认可。尽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全球各国政府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构建本国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手段,但是学术界有关存款保险制度是否可以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研究仍存在较大争议。
  在支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观点中:Mckay and Seale(2000)认为存款保险机构能够在为存款提供保险的同时履行检查和监督职能,提升了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有助于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定;[5]张正平、何广文(2005)指出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健全了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而且有助于防范存款类金融机构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6]Cull et al(2005)的研究结果显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对金融发展和银行系统性稳定产生积极影响;[7]Angkinand and Wihlhorg(2010)发现存款保险制度覆盖率越高的国家,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就越小;[8]Chernykh and Cole(2011)使用DID模型验证了俄罗斯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后,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发生概率;[9]尹雷、卞志村(201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弱化利率市场化的危机效应,维护金融系统稳定。[10]而在质疑存款保险制度的观点中,大多认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会诱发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倾向,从而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Laeven(2002)指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成本就是商业银行较高的风险承担水平,这种成本有可能导致银行危机爆发;[11]Demirguc-Kunt and Detragiache(2002)[12]以及Demirguc-Kunt and Huizinga(2004)[13]認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而市场约束水平的下降将增加银行系统性危机的发生概率;Khan and Dewan(2011)以欠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发现欠发达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后,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将显著提升;[14]Bijlsma and Wiel(2015)同样验证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会通过市场约束机制而提高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15]韩永辉、赵越等(2016)的研究发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没有在防范银行系统性危机方面发挥明显作用,甚至可能会增加银行系统性危机的发生概率。[16]还有一些文献认为存款保险制度能够维护防范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但需要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作为前提基础:如在宏观经济金融处于波动时期[17][18]或在银行领域的相关监管制度更完善的情况下[19][20]。
  综上可知,学术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就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系统性稳定的关系形成统一的观点。总体上,这些观点分别从减少银行系统发生大面积挤兑风险的角度和激励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角度,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由此可见,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存款保险制度能否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当前学术界在研究中,大都考虑了利率因素与银行监管因素,但是较少有文献涉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容设计对银行系统性稳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不仅在研究中加入了利率因素与银行监管因素,还将系统研究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与银行系统性稳定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理论上看,随着一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将不断提高,从而激励商业银行采取高风险的方式获取竞争收益,加剧了银行市场的波动,在此期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减少银行发生挤兑风险并阻止挤兑风险在银行系统的传染。而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随着市场逐渐稳定,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将有所下降,原因在于存款保险制度为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共担机制可能会在稳定时期激励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积累。据此,本文提出待检验假设1。
  假设1:一国利率市场化完成前后,政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所发挥的金融稳定效果有区别,具体来看,金融市场化完成之后,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将有所下降。
  在金融监管的理论与实践中,存款保险制度,与央行最后贷款人以及审慎监管制度同时构成了一个国家现代金融安全网的三道防线。其中,只有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央行才会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向市场提供流动性,而在一般情况下,存款保险制度与审慎监管制度共同发挥着金融稳定作用。由此,提出待检验假设2。
  假设2:在一般情况下,银行监管环境的强化有助于同存款保险制度一道维护银行的系统性稳定,也就是说,与存款保险制度相配套的银行监管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有助于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
  此外,由于存款保险制度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风险分担机制并减少了存款人对商业银行的市场约束,从而激励了商业银行的高风险业务倾向,因而在各国的金融实践中,会针对商业银行的行为来设计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可见,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容设计与银行系统性稳定的关系主要在于该制度的内容设计能否抑制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倾向。由此,本文提出待检验假设3。
  假设3:在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方面,有助于提高市场约束的制度内容能够防范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从而能够提高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银行系统性稳定方面的作用。
  三、基于Panel-Logit模型的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
  (二)指标说明与数据来源
  为了检验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系统性风险间的关系,根据本文的Panel-Logit检验模型,选取以下指标作为代理变量进行实证检验。
  1.银行系统性风险。有关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指标选取方面,本文借鉴了世界银行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的标准。即根据Laeven and Valencia(2013)[23]的定义,将系统性银行风险定义为满足以下两种情况的事件:一是该国家的银行系统出现了严重危机,表现为银行系统发生大面积的银行挤兑或银行破产清算造成重大损失;二是政府为应对银行系统发生的重大损失而采取了明显的干预。该数据库收录了全球范围内160多个国家1970年至2011年的银行系统性风险数据,根据数据特点,将银行系统性风险定义为虚拟变量“Ban-Srk”,当一个国家在某一年发生系统性银行风险时定义为1,未发生银行系统性风险时为0,并根据该数据库的处理方法将数据更新至2012年。
  2.存款保险制度。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的数据来源于Demirguc-Kunt et al(2015)[24]最新的存款保险制度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全球190个国家1960年至2013年的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情况。根据数据特征,本文将存款保险制度定义为虚拟变量“Dis”,当某个国家在某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该变量为1,其他情况下为0。此外,为了考察金融市场化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效果,实证分析还加入了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市场化的交叉项,来检验金融市场化进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考虑到现实中制度的实施效果具有时滞性特征,在实证检验过程中,参照Demirguc-Kunt et al(2008)[25]的解决方法,对于和存款保险制度有关的所有变量均做了滞后1期处理。
  3.金融市场化与银行监管环境。实证检验中引入金融市场化变量的目的在于考察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否维护银行的系统性稳定与金融安全。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程度是金融市场化的直接反映,本文使用利率市场化水平“Libr”作为金融市场化的代理变量。数据来源于全球金融改革数据库,该数据库根据Abiad et al(2010)[26]构建的利率市场化指标体系将利率市场化界定为完全管制、部分管制、自由化较高与完全自由化四个层次,分别赋值为0、1、2、3。该数据库收录了全球91个国家(或地区)1973年至2005年的利率市场化程度,本文在研究中借鉴王道平(2016)[20]的处理方法将数据更新至2012年。另外,为了考察金融市场化改革完成前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效果是否有区别,还根据金融改革数据库的数据,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阶段定义为虚拟变量“Libcom”,当某国在某年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后定义为1,其他情况下为0。
  为了检验银行监管环境对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效果的影响,实证检验中还引入了银行监管变量“Bkspv”,数据来源于全球金融改革数据库。该数据库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1973年至2005年的银行监管程度指标,数该指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监管严格程度,将银行监管环境分为无监管、监管宽松、较严格监管以及高度监管四个等级,分别取值0、1、2、3。本文还借鉴该数据库构建的银行监管程度指标体系,结合Barth et al(2013)[27]的最新调查结果将样本国的银行监管指标更新至2012年。
  4.其他控制变量。在其他控制变量的选择方面,主要参考了当前学术界有关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成果[8][12][21],在实证检验过程中加入了与宏观经济变量与金融发展变量相关的控制變量。主要有: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对银行部门的资产状况有明显影响的实际GDP增长速度(Gdpsp);反映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的人均实际GDP水平(Gdpav);反映经济社会中的通货膨胀水平的消费者价格指数(Infln);反映金融相关率的私人部门信贷规模与当年的GDP比重(Fir);反映外汇市场波动导致银行风险传播的广义货币规模与外汇储备的比重(Resev);反映信贷规模过度扩张导致资产泡沫与风险积累的信贷规模增长速度(Crdt)等。控制变量的原始指标与数据均来源于世界银行的WDI数据库,为消除非比值类数据的单位量纲差别,还对人均GDP等指标做了自然对数处理。表1显示了实证检验中各变量的名称、定义以及表达方式。   根据以上变量数据的可得性与完整性,剔掉数据缺失严重的样本后,在全球范围内选了符合本文研究特征的76个国家(或地区)从1973年至2012年的非平衡年度面板数据。其中,观测国家的最短时间区间为18年,最长为39年,数据处理使用Excel2010,实证检验过程通过Stata13完成。另外,在实证检验过程中,Panel-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需要在面板固定效应、面板随机效应及OLS混合回归之间进行选择,通过似然比检验与Hausman检验,最终检验结果显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效果更为合适,因此本文的实证检验报告均采用了固定效应的Panel-Logit模型估计结果。
  (三)实证检验过程
  1.变量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与VIF检验。在实证检验之前,本文对变量指标做了描述性统计与共线性检验。结果分别由表2与表3列出。
  表2反映了各变量的统计性特征。从变量的统计性特征可知,银行系统性风险、存款保险制度的统计性特征以及反映宏观经济变量与金融发展水平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特点显示了本文所选样本基本上涵盖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
  由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容易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为避免在实证过程中出现这一问题,本文在实证检验之前使用方差膨胀因子检验(VIF检验)对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做了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VIF检验结果,由于最大的VIF值为485,且所有变量的平均VIF值为274,远小于出现多重共线性的经验判断标准(VIF=10),由此可以判定本文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2.金融市场化进程中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检验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政府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效果,具体结果见表4。在表4所示的模型1至模型4中,模型1与模型2检验了一个国家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模型3与模型4主要检验了一个国家在金融市场化改革完成前后,政府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所产生的金融稳定效果是否存在明显差别。
  一方面,根据模型1与模型2的检验结果,金融市场化代理变量Libr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013与02073,而且能够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显著增加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而存款保险制度与利率市场化的交叉项Dis·Libr回归系数为-00213,在10%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效果并不显著。另一方面,从模型3与模型4的检验结果,Libcom的回归系数分别为 03820与03747,分别在5%与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完成后,仍会增加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而交叉项Dis·Libcom的回归系数虽然为负,但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所发挥的金融稳定效果将有所降低。
  综上可知,在一个国家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利率市场化将显著增加该国银行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在此过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不同阶段,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同样存在差异,即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应会下降。
  3.银行监管环境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将银行监管变量引入上述模型,检验银行监管程度与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的所示的模型5至模型8的检验结果,银行监管环境Bkspv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784、-03789、-03209与-03227,而且结果显著,说明银行监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强化银行监管制度建设明显有助于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另外,在加入Bkspv之后,存款保险制度Dis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626、-07737、-07431以及-07868,而且分别能够通过1%或者5%的显著性检验,与模型1至模型4没有加入Bkspv的检验结果相比,Dis的回归结果发生了明显变化。结果显示,加入Bkspv之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这一结果说明政府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还应注重配套的银行监管制度建设。此外,Libr与Libcom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与表4的结果相一致,说明政府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能显著增加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而且Dis·Libr与Dis·Libcom回归结果与显著性水平差异同样说明一国(或地区)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应会有所降低,验证了上文相关结论的稳健性。
  为了进一步验证银行监管变量与存款保险制度之间的配套实施效果,借鉴王道平(2016)[20]的处理方法,依据所选样本国家银行监管强度的均值将样本分为强监管国家与弱监管国家,之后按照模型1至模型4的顺序依次分类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表6的检验结果,模型9至模型12中,Dis的回归系数均为负,且能够通过不同的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监管强的国家与银行监管弱的国家都能够发挥金融稳定效果。但是相比而言,强监管国家的Dis回归系数绝对值要普遍高于弱监管国家,而且显著性水平更高,表明越严格的银行监管环境,更有助于發挥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交叉项Dis·Libr的回归结果同样说明,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银行监管较为严格的国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更显著地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交叉项Dis·Libcom在两类国家的回归系数差异说明,在银行监管更严格的国家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存款保险制度仍能够发挥金融稳定效果。
  综上,通过两步实证检验可以得出强化银行监管制度的建设能够显著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也就是说,在金融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政府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还要满足配套的银行监管制度建设,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   4.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与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考虑到在现实中,全球范围内各国存款保险制度在具体内容设计上根据国情各有侧重,而且现阶段中国初步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在一些核心内容设计上还不够具体。因此,为了给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完善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本文还将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容设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为了考察存款保险制度的内容设计在维护银行系统性稳定方面的效果,在借鉴Khundadze(2009)[28]与Anginer et al(2014)[17]等研究基础上,参考Demirguc-Kunt et al(2015)[24]最新的存款保险制度数据库所收录的全球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根据数据特征,定义了有关存款保险制度内容设计的变量,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以上变量的定义对所选样本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内容进行归纳,由于实证检验主要针对存款保险制度内容设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因此所有数据均是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的样本。考虑到不同样本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间存在差别,同时兼顾控制变量数据的完整性,对所选的76个样本进一步筛选,最终得到62个样本的非平衡年度面板数据,时间跨度由1973年至2012年。进一步将这些数据加入模型,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如表8所示,模型13与模型14分别报告了利率是市场化过程中与利率自市场化完成后,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根据检验结果:Inde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独立性强的存款保险机构对银行的监督约束更强,有助于防范银行的系统性风险;Func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兼有监督职能的存款保险机构,更能够发挥金融稳定效果;Coin的回归结果同样说明共同保险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也就是当存款人需要与银行共同承担破产风险时,会强化银行的市场约束,减少了银行系统的风险积累;Fdsc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政府承担存款保险基金的资金时,更有可能激励银行的道德风险,加大了银行系统的不稳定;Prem的估计结果说明采用风险调整费率可以显著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原因在于风险调整费率抑制了银行从事高风险业务的动机,Govn的回归结果说明政府承诺救助条款会增加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主要是因为政府承诺救助条款的存在会加大银行的高风险业务倾向。此外,从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存款保险制度参保范围(如外资银行分公司Fbkb、外币存款Fcry以及银行间存款Indb等)与存款保险类型等方面的设计差别并不会对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显著影响。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使用全球76个样本国家1973年至2012年期间有关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经验的数据,通过构建Panl-Logit模型对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利率市场化会增加银行系统的不稳定,此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够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但整体效果不够显著;而且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还将下降。而银行监管环境的强化不仅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还可以显著提升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也就是说,当配套的银行监管制度完善时,存款保险制度所发挥的金融稳定效应更为明显。
  第二,存款保险制度中的具体内容设计与安排能够影响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稳定效果。具体而言,存款保险机构的独立性、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督职能、存款人共同参与以及风险调整费率等制度设计有助于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而存款保险基金来源由政府出资以及政府承诺救助条款等内容将会增加银行系统的不稳定性。
  根据结论,结合中国现阶段初步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仍有待完善的现状,可以得到如下具有借鉴性的完善思路:第一,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需要银行监管环境制度建设的同步推进,一并构成应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现代金融安全网,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银行系统性稳定方面的理论效果。第二,政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应重视制度的具体内容设计。应赋予存款保险机构充分的独立性与监管职能,并确立存款人共同参与和风险调整费率等可以防范银行道德风险的制度内容;尽量在制度设计中避免存保基金完全由政府出资以及政府承诺救助等容易激励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内容。
  参考文献:
  [1]Bekaert. G, Campbell. R and Lundblad. C. Does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Spur Growth?[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 7(77):3-55.
  [2]Daniel.B.C and Jones.J.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Banking Crises in Emerging Economie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7, 5(72):202-221.
  [3]周小川. 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J]. 理论导刊, 2013(12):5-7.
  [4]李揚. 完善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金融改革议题 [J]. 经济研究, 2014(1):8-11.
  [5]Mckay. P and Seale. C. FDIC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J]. Journal of Business & Finance Librarianship, 2000, 5(3):63-73.
  [6]张正平, 何广文. 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的最新发展,运行绩效及其启示 [J]. 国际金融研究, 2005(6):33-39.   [7]Cull. R, Senbet.L and Sorge.M. Deposit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2005 ,37(1):43-82.
  [8]Angkinand. A and Wihlborg. C. Deposit Insurance Coverage, Ownership, and Banks' Risk-taking in Emerging Market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 Finance, 2010, 29(2):252-274.
  [9]Chernykh. L and Cole. R. Does Deposit Insurance Improv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Evidence from the Russian Experiment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1, 35(2):388-402.
  [10]尹雷, 卞志村. 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危机——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J]. 国际金融研究, 2016, 345(1):49-59.
  [11]Laeven. L. Bank Risk and Deposite Insurance [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2, 16(1):109-137.
  [12]Demirguc-Kunt. A and Detragiache. E. Does Deposite Insunrance Increase Banking System Stability? An Empiricial Investigation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2(48):1373-1406.
  [13]Demirguc-Kunt. A and Huizinga. H. Market Discipline and Deposit Insuranc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04, 51(2):375-399.
  [14]Khan. A and Dewan. H. Deposit Insurance Scheme and Banking Crises: A Special Focus on Less-developed Countries[J], Empirical Economics, 2011, 41(1):155-182.
  [15]Bijlsma. M and Wiel. K. Consumer Perception of Deposit Insurance: Little Awareness, Limited Effectiveness? [J]. Applied Economics, 2015, 47(32):3439-3461.
  [16]韩永辉, 赵越, 陈晓亮.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系统性危机的实证研究 [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6, 37(2):2-8.
  [17]Anginer. D, Demirguc-Kunt. A and Zhu. M. How Does Deposit Insurance Affect Bank Risk? Evidence from the Recent Crisis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4, 48:312-321.
  [18]田国强, 赵禹朴,等. 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挤兑 [J]. 经济研究, 2016(3):96-109.
  [19]Demirguc-Kunt. A and Detragiache. E. 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J]. Imf Working Papers, 1998, 45(1):81-109.
  [20]王道平. 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险制度与系统性银行危机防范 [J]. 金融研究, 2016(1):50-65.
  [21]Beck. T, Demirguc-Kunt. A and Levine. R. Bank Concentration, Competition, and Crises First Results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6, 30(5):1581-1603.
  [22]Chernykh. L and Cole. R. Does Deposit Insurance Improv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Evidence from the Russian experiment [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1, 35(2):388-402.
  [23]Laeven. L and Valencia. F. Systemic Banking Crises Database [J]. IMF Economic Review, 2013, 61(2):225-270.
  [24]Demirguc-Kunt. A, Kane. E and Laeven. L. Deposit Insurance Around the Worl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Databas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2015, 20:155-183.
  [25]Demirguc-Kunt. A, Kane. E and Laeven. L. Determinants of Deposit--insurance Adoption and Design[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8, 17(3):407-438.
  [26]Abiad. A, Detragiache. E and Tressel. T. A New Database of Financial Reforms[J]. IMF Staff Papers, 2010, 57(2):281-302.
  [27]Barth. J, Capiro. G and Levine. R. Bank Regulation and Ssupervisionin 180 Countries from1999 to 2011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Policy, 2013, 2(5):111-219.
  [28]Khundadze. S. The Problem of Moral Hazard and Effects of Deposit Insurance Project [J]. IBSU Scientific Journal, 2009(2):89-114.
  责任编辑:吴锦丹
其他文献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关涉中国及世界的发展,从大战略理论出发排序倡议推进面临的各类风险强度,可助力有限资源优化配置下的轻重缓急式应对。量化界定“一带一路”的倡议目标及手段,并对目标与手段、手段与手段进行向量自回归分析,便可客观评估倡议推进风险强度排序。透过该方法对“一带一路”在新加坡的推进进行案例分析,得出与定性经验事实大致相符的风险强度排序。就此,中国除需在政治手段领域进行重点对冲外,还要思考
期刊
摘 要:随着传统贫困治理方案成效的减弱和脱贫攻坚中负面激励现象的多发,贫困治理体系亟待创新完善。基于“工作换福利”思想的公益性岗位扶贫,通过对农民主体性的激发,对其参与权、决策权和发展权的保护与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贫困治理中的福利依赖和负向激励问题,而且促进了贫困个体收入增长、社区融入和能力提升,有效助推脱贫攻坚的同时也使得乡村治理获得显著改善。公益性岗位扶贫方式紧扣乡村治理的核心主体,通过调动贫
期刊
摘 要:选取2008—2017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承担状况与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研发活动异质性与产权性质对研究问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呈现一种正相关关系;考虑到企业研发活动异质性后,企业社会责任对探索式创新的正向激励作用更大;考虑到企业产权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整体创新活动、探索式创新活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
期刊
摘 要:通过引入服务业集聚指标,拓展新经济地理学工资方程,并基于中国27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和制造业工资不平等程度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城市制造业工资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工资空间分布的极化效应越来越明显;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在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工资水平提高,而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工资的作用不显著;地区分异的回归结果显示,服
期刊
摘 要:环境规制的内驱机制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其能否促成环境规制倒逼产业技术创新?于此命题,将产业技术创新分解为治污技术创新与生产技术创新,建构环境规制与产业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模型,并做出经验验证。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强度与生产技术创新呈类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与治污技术创新呈正向关系;环境规制增强提升企业治污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强化了对生产技术创新的投入挤占,使得当环境规制达到中等强度后,生产技术
期刊
摘 要:利用2008—2015年度系族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其高管薪酬契约制定过程中的双重参照效应。研究表明,系族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契约的制定既受到系族外部同行业高管薪酬参照基准的显著影响,同时还受到系族内部其他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参照基准的影响,并且随着系族内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系族内部薪酬参照效应占优。进一步研究发现,内外部参照基准的使用存在权衡行为,系族上市公司倾向于加大两者之中较高者的参照作用。这说
期刊
摘 要: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数据,从贫困状态、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三个角度测度农户贫困状况,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分析金融包容对农户贫困减缓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包容能够显著减缓农户贫困;分区域来看,金融包容减缓西部地区农户贫困的效应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进一步作用机制分析发现:金融包容可通过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和教育人力资本提升来减缓贫困。  关键词:金融包容;农户贫困;减贫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多元复杂,表现形式特殊多样,内生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脱贫攻坚进程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认为,在减贫与发展实践中纳入文化视角,可以帮助贫困人口树立发展自信,重塑发展文化和探寻新的发展路径。有鉴于此,文化基础上的减贫与发展,应该着重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为发展所用;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文化,为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供催化剂;搭建发展的平台与空间,为激发贫困人口的发展自
期刊
摘 要:基于东南亚国家118家中国企业852名东道国员工的一手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本地化雇佣所面临的员工流动性与技能回报问题。研究发现,东道国劳动力在中国企业获得了高的认知技能溢价,但非认知技能溢价作用不明显。职业流动次数与技能积累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倒“U”型关系;区分流动与不流动讨论职业流动与技能回报的关系发现,没有流动的东道国劳动力认知与非认知技能回报效应显著,流动过的劳动力非认知技
期刊
摘 要:基于CHFS2011数据,运用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别估计了住房及房价对家庭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性消费的影响,发现对于有房家庭,房价上涨通过财富效应刺激了家庭的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消费,而对于无房家庭,房价上涨通过替代效应减少了家庭消费。具体地讲,在整个消费分布上,房价上涨对家庭居住性消费的正向影响随分位数的不断增加呈“U”型,而房价上涨对非居住性消费的正向影响随分位数的不断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
期刊